在最新一期的《乘風破浪的姐姐》中,有一段藍盈盈和張含韻的對話。藍盈盈說:「我全身散發的都是我要成長、我要讓我這一輩子過得有滋有味(的訊息)」。這句話令我很感動,「終生成長」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重要且必須的。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關注的重點,是那些身邊有類似於BPD特質的人(深受BPD特質傷害和影響的人),探討這部分如果在親密關係裡遭遇到了有BPD特質的人,應該如何與之相處?
關於BPD人格的特徵,在上一篇文章中有比較詳盡的描述,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查看一下。在這裡,為了照顧新讀者,我們再簡單重複一下:比如情緒管理能力弱、喜怒無常、歇斯底裡、對親密關係中的人,要麼覺得對方很好,毫無瑕疵,要麼恨透對方,認為對方一無是處、經常憤怒且對憤怒情緒難以控制、有過自殺或自傷的偏激行為,以此來獲得親密關係的關愛、心境高低起伏,有自我認同障礙,有時自信心爆棚,有時極度自卑等等。
而今天這篇文章,是上一篇文章的姊妹篇,關注的重點是具有這類人格特質的人(自己),如何進行自我療愈和自我成長的話題。如果你覺得在以上BPD的人格特徵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麼這篇文章可能就比較適合。
01 永遠不要給自己貼標籤,人生就是X,代表無限可能
我想講的第一點,就是不要給自己貼標籤。《乘風破浪的姐姐》節目中,在第一場每個人進行solo秀之後,評委會給她們每人一個選擇建議,一共有三種,dance組(舞蹈組)、vocal組(聲樂組)和X組。
前兩種比較容易理解,顯然是評委看到了這位小姐姐身上有某一方面的優勢或潛力,而X組一般來說是業務能力比較弱的,沒有明顯的特質,大部分獲得X標籤的女明星都很鬱悶,只有張雨綺,在評委老師委婉的告訴她X代表「無限可能」之後顯得很興奮。
後來,她知道了X的真正含義,但是卻依然把「無限可能」當做了自己的座右銘,不斷提醒自己和組員:我們是擁有無限可能的人。
在昨天的文章裡,我介紹了邊緣型人格障礙(BPD)的一些行為特徵,在文章下面有很多讀者留言,紛紛給自己「上套」,說「我就是邊緣型人格障礙」或者「我身邊的某位親人就是這樣的人」。事實上,在上一篇文章的開端我就曾經寫道:「人格障礙是一種僅次於精神分裂的比較嚴重的精神疾病,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佔總人群的6%。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未必遭遇的是真正的人格障礙患者,而是有類似人格特質的人。」
「貼標籤」是人們常犯的一種錯誤,通過歸納總結繼而貼上標籤(打上烙印)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也為自己尋找到了身份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也是為什麼眾多偽科學——比如星座學能夠被廣泛接受的原因。既然是科普類文章,就必須抱著嚴謹的態度。在這裡,我要提醒讀者:不要對號入座,更不要隨便給自己貼上「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標籤。
標籤實際上是一種心理暗示,一方面你可能會有「我就是這樣」的醍醐灌頂之感,但另一方面,也會容易受到這種標籤的心理暗示,反而對自己的行為特徵做出了強化。在家庭教育中,這也是父母常犯的錯誤,比如有的家長會經常說:「孩子挺聰明,就是有點懶」,「這個孩子就是不愛吃菜,從小就這樣」,「你總是粗心大意,寫作業也愛拖延.....」這些都是生活中父母的常見語言,對於孩子來說,無異於天長日久的心理暗示。孩子也會最終長成你「期待」的樣子,成為一個真正的懶惰、不吃菜、粗心、拖延的孩子。
有一點是應該被明確的:即使嚴重到BPD的程度,也仍然是可以恢復的,更何況大多數人並沒有嚴重到「人格障礙」的程度,只是有類似特質而已。而這些人,才是文章討論的範圍。
卡爾榮格曾說:「發生在我身上的事並不能定義我是誰。我的本質,是我選擇成為的樣子。」的確,一個人很大程度上受限於基因、原生家庭的撫養環境,但這並非是不能改變的。生而為人,無論到了何時何地,始終擁有「選擇權」,所以,對於自身有這些特質的人來說,認知自我是發生改變的開始,每個人的人生都是X,擁有無限可能。
02 擺脫原生家庭的限定
兒童早期的壓力可能促進邊緣人格障礙的發生。童年的時候經歷了身體和性虐待,被忽視,與照顧者分離和/或失去父母,這些情況在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患者中是常見的。
作為普通人來說,極度缺少安全感、情緒管理能力較差、常有空虛孤獨的感覺,比較「作」,這些行為多數和撫養環境有關係。生活在寬鬆、自由、正向關注的環境下的孩子,心理的健康程度一般會明顯優於生活在挑剔、指責、抱怨、爭吵環境下的孩子。原因如下:
首先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行為習慣,其次,孩子自身安全感和依戀關係也會因為父母的爭吵或者某一方脾氣暴躁、喜怒無常而受到嚴重的損害,第三,在孩子的成長環境中,除家庭環境之外的社會環境,如遇到一位非常有愛心的老師或者遇到精神契合、有互助功能的夥伴等等,也未能給到孩子的心理以有效支撐。
所以,有的人看到自己也有歇斯底裡、偏執、情緒不穩定、易衝動、思維非黑即白、喜怒無常特點的人,可能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有類似的模板或者是受到的關愛較少,而挑剔指責較多。
從某種角度說,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毫無心理問題的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創傷和行為偏差,所以,原生家庭只是幫助我們覺察自我的一個方式,通過對原生家庭撫養方式的反思,我們可能能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為什麼會這樣」,但接下來更為重要的,是完成個人成長,走出原生家庭的限定。
我們必須清楚一點:原生家庭很重要,但不足以影響和限定我們的一生。從心理諮詢的角度說,「助人自助」是諮詢最基本的原則,換言之,一個人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想要成長和改變的動力,是關鍵,其餘的人,包括心理諮詢師,都是幫助來訪者找到自身發展動力的人。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留言「我就是這樣」的人,可以問問自己:是否有強烈的意願想要成長自我?想要讓自己從情緒的黑洞中走出來?進入健康、良性的親密關係中去?
03 改變認知結構
BPD的認知非常偏激,是典型的非黑即白、全有全無式的思維方式。但事實上,非黑即白、糟糕至極等歪曲認知在普通人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舉個例子。我和我的一個朋友交流,我提到最近很有興趣學習新東西,比如說拍小視頻、跳舞、還有以前從不觸及的眼部彩妝等等,在我們聊天的過程中,我說了一句話:自信肯定是要建立在很多正向體驗的基礎上的。想要有正向體驗,那就得有意識的多打破舒適區,去挑戰新領域,同時給自己積極的關注和反饋。
當我的朋友聽完這句話時,她的反應是:呵呵,說不定去體驗完了全是負向體驗,做的啥啥不是,結果不但沒能增加自信,反而更加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泥潭裡,走不出來。
我們就以這樣一個生活中的極微小的案例,來分析一下其中的不合理認知。
首先,這裡面隱藏著一種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在這種認知體系裡,只有「正向體驗」和「負向體驗」兩種結果,沒有中間地帶。而且,她在沒有驗證之前就預設了結果——負向體驗的可能性,要遠大於正向體驗。
其次,誇大——這也是七種不合理認知的其中之一。誇大的意思是,用比實際上大的意義來感知一個事件或情境。她提到如果結果並不如意,是負性體驗,那麼就會走入習得性無助的泥潭中無法自拔——事實上,即使嘗試的結果不能如意,就一定會陷入到泥潭中並且無法自拔嗎?仔細琢磨一下,其實這個邏輯是經不起推敲的。所謂的無法自拔,其實看似被動,但本質上也是一種主動選擇,因為即使是負向體驗,也仍然可以選擇繼續嘗試或徹底沉淪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當然也可以選擇休息之後重新積蓄力量再次嘗試。選擇有很多種,但是把結果誇大為「唯一一種」,這實際上是一種認知誤區。
第三,糟糕至極。這也是常見的不合理認知。「陷入泥潭」實際上就是一種對未來結果災難化的想像。
第四,主觀臆斷:沒有支持性或相關性的數據就得出結論,做出推論。
看似只是隨口一說,但其實語言背後支撐的,是一個人的認知模型。人之所以會有各種各樣的困境,歪曲認知是其中重要的方面。所以,對於很多有類似於BPD特徵的人來說,從認知系統上提升和改變,效果是比較立竿見影的。
改變認知並不困難,真正困難的是覺察不到自己的認知是有問題的,比如很多情緒管理能力較差、竟然抱怨別人的人,ta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行為,其實是根本意識不到應該對自我負責,意識不到自己是哪些認知出現了偏頗,所以才導致了自己的憤怒情緒。所以這一部分的難點在於「承認並知道自己是有認知偏頗」的。
04 正念療法:和真實世界連結,活在當下。
這句話很簡單,但卻概況了正念療法的精髓。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的心理問題基本上都是源於沒有和真實世界連結。
或許可以簡單的這樣理解:比如完全客觀真實的世界是A,每個人看待這個世界時,都會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帶著自己的防禦和投射,所以,在甲的眼裡,世界是B,在乙的眼裡,世界是C,在丙的眼裡,世界是D.....
沒有一個人認知的世界是完完全全和A相符的,因為只要是人,就必然帶有主觀性,這是人性的局限。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個人眼裡的世界越接近A,ta的人格就越健康,出現各種困擾的機率就越低。
那麼應該如何接近A呢?一方面需要提升和迭代自己的認知體系,人的認知層級越高,看到的世界就越清晰、全面;另一方面,是需要不斷地拿自己的認知和現實世界碰撞,用現實世界檢驗自己的認知。
比如,對於BPD來說,他們總是活在被拋棄的恐懼感之中,這會使得他們疑神疑鬼、歇斯底裡。但是這種被拋棄的恐懼感,實際上只是ta自己由於過去創傷帶來的主觀感受,與客觀事實根本不符。
比如丈夫因為加班取消了和妻子的約會,妻子勃然大怒,歇斯底裡,認為丈夫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因為不愛自己,甚至臆想出來是想拋棄自己。但是這種想法是客觀、真實的嗎?
顯然不是。所以,想要自我成長的人,會抑制住自己撒潑打滾的衝動——哪怕從內心覺得自己的判斷一定是正確的,也要把自己的判斷和現實做一個求證:丈夫是不是不愛自己或者想要拋棄自己,這個問題除了你自己的感受之外,也還需要丈夫的承認,如果對方否認,而你卻非要堅持,那就意味著你的判斷很可能是偏頗的——因為它最起碼沒有得到當事人的驗證。
正念療法的核心,就是活在當下,不斷在每時每刻和當下的世界發生真實的連結。
比如剛才舉得我朋友那個例子,當下的她只是在打電話,但是她的大腦卻已經脫離了當下,去到了未來,並且構建了一個「在未來挑戰舒適區失敗,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幻象當中,在當下,她可能就因為自己描繪的幻象,體驗到了絕望和無助的感受。
這時候,就需要跳出來看一看,自己當下是真的處在絕境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活在當下」四個字看上去非常簡單,但真正做到卻很難,這需要我們不斷地提醒自己和現實發生連結,因為人是如此自我中心的動物,而自我中心,必然帶來看待世界的濾鏡和偏離。所以我們內心的「尺子」實際上是需要不斷矯正的。
自我成長是一個終生話題,一個人應該具備終身成長的能力和勇氣。除了自助以外,求助專業人士的幫助是一條捷徑,專業人士可以幫助你更快的發現自己的不合理認知和挖掘自身的潛能,實現心靈的療愈。
【寫在最後】
覺察即療愈。如果讀者能從這兩篇文章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並且有改變自我的意願,那麼實際上成長之路的大門也就正式開始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個人對自我內心的洞察越清晰,自我療愈和成長的速度就越迅速。
最後想說的是:哪怕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都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實現重生,對於我們這些有一些性格缺陷或者人格發展不夠成熟的人來說,改變自我並非遙不可及。還是那句話,生而為人,你始終擁有選擇權。只要你想成長,你想改變,那麼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心理學的終生學習者與踐行者。歡迎關注,互動,點讚,評論,打賞...你的評論,可能會成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題~我為自己寫作,而產生共鳴的讀者,只是剛好遇到我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