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安全感、喜怒無常,我是邊緣型人格障礙」,「不,你不是」

2020-12-05 有夢想的唐糖

在最新一期的《乘風破浪的姐姐》中,有一段藍盈盈和張含韻的對話。藍盈盈說:「我全身散發的都是我要成長、我要讓我這一輩子過得有滋有味(的訊息)」。這句話令我很感動,「終生成長」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重要且必須的。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關注的重點,是那些身邊有類似於BPD特質的人(深受BPD特質傷害和影響的人),探討這部分如果在親密關係裡遭遇到了有BPD特質的人,應該如何與之相處?

關於BPD人格的特徵,在上一篇文章中有比較詳盡的描述,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查看一下。在這裡,為了照顧新讀者,我們再簡單重複一下:比如情緒管理能力弱、喜怒無常、歇斯底裡、對親密關係中的人,要麼覺得對方很好,毫無瑕疵,要麼恨透對方,認為對方一無是處、經常憤怒且對憤怒情緒難以控制、有過自殺或自傷的偏激行為,以此來獲得親密關係的關愛、心境高低起伏,有自我認同障礙,有時自信心爆棚,有時極度自卑等等。

今天這篇文章,是上一篇文章的姊妹篇,關注的重點是具有這類人格特質的人(自己),如何進行自我療愈和自我成長的話題。如果你覺得在以上BPD的人格特徵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麼這篇文章可能就比較適合。

01 永遠不要給自己貼標籤,人生就是X,代表無限可能

我想講的第一點,就是不要給自己貼標籤。《乘風破浪的姐姐》節目中,在第一場每個人進行solo秀之後,評委會給她們每人一個選擇建議,一共有三種,dance組(舞蹈組)、vocal組(聲樂組)和X組。

前兩種比較容易理解,顯然是評委看到了這位小姐姐身上有某一方面的優勢或潛力,而X組一般來說是業務能力比較弱的,沒有明顯的特質,大部分獲得X標籤的女明星都很鬱悶,只有張雨綺,在評委老師委婉的告訴她X代表「無限可能」之後顯得很興奮。

後來,她知道了X的真正含義,但是卻依然把「無限可能」當做了自己的座右銘,不斷提醒自己和組員:我們是擁有無限可能的人。

在昨天的文章裡,我介紹了邊緣型人格障礙(BPD)的一些行為特徵,在文章下面有很多讀者留言,紛紛給自己「上套」,說「我就是邊緣型人格障礙」或者「我身邊的某位親人就是這樣的人」。事實上,在上一篇文章的開端我就曾經寫道:「人格障礙是一種僅次於精神分裂的比較嚴重的精神疾病,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佔總人群的6%。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未必遭遇的是真正的人格障礙患者,而是有類似人格特質的人。」

「貼標籤」是人們常犯的一種錯誤,通過歸納總結繼而貼上標籤(打上烙印)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也為自己尋找到了身份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也是為什麼眾多偽科學——比如星座學能夠被廣泛接受的原因。既然是科普類文章,就必須抱著嚴謹的態度。在這裡,我要提醒讀者:不要對號入座,更不要隨便給自己貼上「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標籤

標籤實際上是一種心理暗示,一方面你可能會有「我就是這樣」的醍醐灌頂之感,但另一方面,也會容易受到這種標籤的心理暗示,反而對自己的行為特徵做出了強化。在家庭教育中,這也是父母常犯的錯誤,比如有的家長會經常說:「孩子挺聰明,就是有點懶」,「這個孩子就是不愛吃菜,從小就這樣」,「你總是粗心大意,寫作業也愛拖延.....」這些都是生活中父母的常見語言,對於孩子來說,無異於天長日久的心理暗示。孩子也會最終長成你「期待」的樣子,成為一個真正的懶惰、不吃菜、粗心、拖延的孩子。

有一點是應該被明確的:即使嚴重到BPD的程度,也仍然是可以恢復的,更何況大多數人並沒有嚴重到「人格障礙」的程度,只是有類似特質而已。而這些人,才是文章討論的範圍。

卡爾榮格曾說:「發生在我身上的事並不能定義我是誰。我的本質,是我選擇成為的樣子。」的確,一個人很大程度上受限於基因、原生家庭的撫養環境,但這並非是不能改變的。生而為人,無論到了何時何地,始終擁有「選擇權」,所以,對於自身有這些特質的人來說,認知自我是發生改變的開始,每個人的人生都是X,擁有無限可能。

02 擺脫原生家庭的限定

兒童早期的壓力可能促進邊緣人格障礙的發生。童年的時候經歷了身體和性虐待,被忽視,與照顧者分離和/或失去父母,這些情況在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患者中是常見的。

作為普通人來說,極度缺少安全感、情緒管理能力較差、常有空虛孤獨的感覺,比較「作」,這些行為多數和撫養環境有關係。生活在寬鬆、自由、正向關注的環境下的孩子,心理的健康程度一般會明顯優於生活在挑剔、指責、抱怨、爭吵環境下的孩子。原因如下:

首先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行為習慣,其次,孩子自身安全感和依戀關係也會因為父母的爭吵或者某一方脾氣暴躁、喜怒無常而受到嚴重的損害,第三,在孩子的成長環境中,除家庭環境之外的社會環境,如遇到一位非常有愛心的老師或者遇到精神契合、有互助功能的夥伴等等,也未能給到孩子的心理以有效支撐。

所以,有的人看到自己也有歇斯底裡、偏執、情緒不穩定、易衝動、思維非黑即白、喜怒無常特點的人,可能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有類似的模板或者是受到的關愛較少,而挑剔指責較多。

從某種角度說,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毫無心理問題的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創傷和行為偏差,所以,原生家庭只是幫助我們覺察自我的一個方式,通過對原生家庭撫養方式的反思,我們可能能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為什麼會這樣」,但接下來更為重要的,是完成個人成長,走出原生家庭的限定

我們必須清楚一點:原生家庭很重要,但不足以影響和限定我們的一生。從心理諮詢的角度說,「助人自助」是諮詢最基本的原則,換言之,一個人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想要成長和改變的動力,是關鍵,其餘的人,包括心理諮詢師,都是幫助來訪者找到自身發展動力的人。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留言「我就是這樣」的人,可以問問自己:是否有強烈的意願想要成長自我?想要讓自己從情緒的黑洞中走出來?進入健康、良性的親密關係中去?

03 改變認知結構

BPD的認知非常偏激,是典型的非黑即白、全有全無式的思維方式。但事實上,非黑即白、糟糕至極等歪曲認知在普通人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舉個例子。我和我的一個朋友交流,我提到最近很有興趣學習新東西,比如說拍小視頻、跳舞、還有以前從不觸及的眼部彩妝等等,在我們聊天的過程中,我說了一句話:自信肯定是要建立在很多正向體驗的基礎上的。想要有正向體驗,那就得有意識的多打破舒適區,去挑戰新領域,同時給自己積極的關注和反饋。

當我的朋友聽完這句話時,她的反應是:呵呵,說不定去體驗完了全是負向體驗,做的啥啥不是,結果不但沒能增加自信,反而更加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泥潭裡,走不出來。

我們就以這樣一個生活中的極微小的案例,來分析一下其中的不合理認知。

首先,這裡面隱藏著一種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在這種認知體系裡,只有「正向體驗」和「負向體驗」兩種結果,沒有中間地帶。而且,她在沒有驗證之前就預設了結果——負向體驗的可能性,要遠大於正向體驗。

其次,誇大——這也是七種不合理認知的其中之一。誇大的意思是,用比實際上大的意義來感知一個事件或情境。她提到如果結果並不如意,是負性體驗,那麼就會走入習得性無助的泥潭中無法自拔——事實上,即使嘗試的結果不能如意,就一定會陷入到泥潭中並且無法自拔嗎?仔細琢磨一下,其實這個邏輯是經不起推敲的。所謂的無法自拔,其實看似被動,但本質上也是一種主動選擇,因為即使是負向體驗,也仍然可以選擇繼續嘗試或徹底沉淪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當然也可以選擇休息之後重新積蓄力量再次嘗試。選擇有很多種,但是把結果誇大為「唯一一種」,這實際上是一種認知誤區。

第三,糟糕至極。這也是常見的不合理認知。「陷入泥潭」實際上就是一種對未來結果災難化的想像。

第四,主觀臆斷:沒有支持性或相關性的數據就得出結論,做出推論。

看似只是隨口一說,但其實語言背後支撐的,是一個人的認知模型。人之所以會有各種各樣的困境,歪曲認知是其中重要的方面。所以,對於很多有類似於BPD特徵的人來說,從認知系統上提升和改變,效果是比較立竿見影的。

改變認知並不困難,真正困難的是覺察不到自己的認知是有問題的,比如很多情緒管理能力較差、竟然抱怨別人的人,ta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行為,其實是根本意識不到應該對自我負責,意識不到自己是哪些認知出現了偏頗,所以才導致了自己的憤怒情緒。所以這一部分的難點在於「承認並知道自己是有認知偏頗」的。

04 正念療法:和真實世界連結,活在當下。

這句話很簡單,但卻概況了正念療法的精髓。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的心理問題基本上都是源於沒有和真實世界連結。

或許可以簡單的這樣理解:比如完全客觀真實的世界是A,每個人看待這個世界時,都會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帶著自己的防禦和投射,所以,在甲的眼裡,世界是B,在乙的眼裡,世界是C,在丙的眼裡,世界是D.....

沒有一個人認知的世界是完完全全和A相符的,因為只要是人,就必然帶有主觀性,這是人性的局限。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個人眼裡的世界越接近A,ta的人格就越健康,出現各種困擾的機率就越低

那麼應該如何接近A呢?一方面需要提升和迭代自己的認知體系,人的認知層級越高,看到的世界就越清晰、全面;另一方面,是需要不斷地拿自己的認知和現實世界碰撞,用現實世界檢驗自己的認知

比如,對於BPD來說,他們總是活在被拋棄的恐懼感之中,這會使得他們疑神疑鬼、歇斯底裡。但是這種被拋棄的恐懼感,實際上只是ta自己由於過去創傷帶來的主觀感受,與客觀事實根本不符。

比如丈夫因為加班取消了和妻子的約會,妻子勃然大怒,歇斯底裡,認為丈夫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因為不愛自己,甚至臆想出來是想拋棄自己。但是這種想法是客觀、真實的嗎?

顯然不是。所以,想要自我成長的人,會抑制住自己撒潑打滾的衝動——哪怕從內心覺得自己的判斷一定是正確的,也要把自己的判斷和現實做一個求證:丈夫是不是不愛自己或者想要拋棄自己,這個問題除了你自己的感受之外,也還需要丈夫的承認,如果對方否認,而你卻非要堅持,那就意味著你的判斷很可能是偏頗的——因為它最起碼沒有得到當事人的驗證。

正念療法的核心,就是活在當下,不斷在每時每刻和當下的世界發生真實的連結

比如剛才舉得我朋友那個例子,當下的她只是在打電話,但是她的大腦卻已經脫離了當下,去到了未來,並且構建了一個「在未來挑戰舒適區失敗,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幻象當中,在當下,她可能就因為自己描繪的幻象,體驗到了絕望和無助的感受

這時候,就需要跳出來看一看,自己當下是真的處在絕境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活在當下」四個字看上去非常簡單,但真正做到卻很難,這需要我們不斷地提醒自己和現實發生連結,因為人是如此自我中心的動物,而自我中心,必然帶來看待世界的濾鏡和偏離。所以我們內心的「尺子」實際上是需要不斷矯正的

自我成長是一個終生話題,一個人應該具備終身成長的能力和勇氣。除了自助以外,求助專業人士的幫助是一條捷徑,專業人士可以幫助你更快的發現自己的不合理認知和挖掘自身的潛能,實現心靈的療愈。

寫在最後

覺察即療愈。如果讀者能從這兩篇文章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並且有改變自我的意願,那麼實際上成長之路的大門也就正式開始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個人對自我內心的洞察越清晰,自我療愈和成長的速度就越迅速。

最後想說的是:哪怕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都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實現重生,對於我們這些有一些性格缺陷或者人格發展不夠成熟的人來說,改變自我並非遙不可及。還是那句話,生而為人,你始終擁有選擇權。只要你想成長,你想改變,那麼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心理學的終生學習者與踐行者。歡迎關注,互動,點讚,評論,打賞...你的評論,可能會成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題~我為自己寫作,而產生共鳴的讀者,只是剛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相關焦點

  • 別再拿邊緣型人格障礙罵人了,他們自救並不容易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將邊緣型人格障礙定義為「一種人際關係、自我形象和情感不穩定以及表現出顯著衝動行為的心理行為模式」,並將其表現形式整合為九項診斷標準。如果一個人的情況符合其中五項及以上,且這些症狀起始於青春期並持續了一定時間,對TA生活的諸多方面產生了影響,那麼便可能被診斷為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
  • 邊緣人格障礙:比抑鬱症糟糕可怕的心境障礙就是我
    對於心境障礙相信很多人多少是知道一些的,比如抑鬱、焦慮、強迫,其實這些心境並不難解決,有些人說神經症的康復率不是在75%嗎?只要積極去解決不是可以好起來嗎?為什麼我卻沒有?其實我們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有些神經症會伴有人格障礙,就比如今天給大家要講述的邊緣性人格。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過這樣一類人,ta們很希望和你交往,可是深交後彼此很痛苦,即使你心平氣和的和這類人溝通,最後一定會情緒失控,甚至是歇斯底裡。
  • 別再拿邊緣型人格障礙罵人了,他們自救的路並不容易
    如果一個人的情況符合其中五項及以上,且這些症狀起始於青春期並持續了一定時間,對TA生活的諸多方面產生了影響,那麼便可能被診斷為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 經驗豐富的心理治療師會熟悉辯證行為療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圖式療法(schema-focused therapy)等適用於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治療方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只能局限於某種特定的治療方法。
  • 人格障礙的10種主要類型
    (二)衝動型人格障礙 又稱「爆發型」,表現為易怒、情緒不穩定、控制力差。此種人格常導致傷人、 殺人、毀物、侵犯人身權利等違法犯罪行為。 (三)分裂型人格障礙 表現為孤僻、沉默寡言、情感淡漠、言行古怪,表現為「社會性退縮」,缺乏知己。
  •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一場與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來自內心的對話
    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是以情感、人際關係、自我形象的不穩定及衝動行為為臨床特徵的一種複雜又嚴重的精神障礙。《與內心的恐懼對話》,這是第一本寫給邊緣性人格障礙者親友的療愈的書,由臨床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家保羅·梅森與美國最重要的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自助網站發起者蘭迪·克萊格合作撰寫。書中收錄了大量真實案例,全部取材於現實生活。
  • 雙相情感障礙與邊緣型人格障礙的鑑別診斷「臨床必備 」
    儘管證據表明雙相情感障礙(BD)和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是不同的疾病類型,但由於表型特徵的大量重疊,其鑑別診斷往往具有挑戰性。此外,BD和BPD經常共存,這使得區分這兩種情況更加困難。提高診斷準確性對於優化患者的臨床結果和長期預後至關重要。
  • 我很愛你,但是我不希望你過得好——婚姻中的自戀型人格障礙
    實際上這並不是男生才有的直男癌,這是一種經典的心理現象——自戀型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是一種特別矛盾的心理現象:一方面,自戀者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神通廣大,另一方面,自戀者卻是如假包換的低自尊群體,他們稍不如意,就又體會到自我無價值感。
  • DSM5分裂型人格障礙 (STPD) 診斷標準
    分裂型人格障礙的基本特徵是一種社交和人際關係缺陷的普遍模式,表現為對親密關係感到強烈的不舒服和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減弱,且有認知或感知的扭曲和古怪行為
  •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表現為,毫無道德和情感可言,對他人的傷害沒有內疚或難過,沒有同情心,對別人的悲慘遭遇和痛苦,漠不關心,行為受原始欲望的支配,脾氣火爆,氣量狹小,總是指責他人,為人老奸巨猾,從不負責,思想行為與社會道德規範背道而馳,滿嘴哥們義氣,好拍馬屁,逢場作戲,但只要一點不如意就立馬
  • 孩子小心眼愛記仇,「偏執型人格障礙」影響心理,家長不可忽視
    過了幾天之後,張姐想著孩子應該是忘記了被推倒的事,於是想要帶著孩子去鄰居家串門,可是孩子卻死活不同意,一直說「我討厭他,我不要和他玩!」張姐心想,孩子這麼小就這麼記仇呢!但是為了不傷害孩子自尊心,張姐最終也沒有去成鄰居家。但是怎樣讓孩子心胸開闊一點卻讓張姐很是為難。當家長發現孩子特別愛記仇時,先不要責備孩子過分的小心眼。
  • 脾氣暴躁或是人格障礙惹的禍
    我當時很為難,心理諮詢畢竟不是思想工作,可以隨便、主動找人談話和教育,心理諮詢通常只有當求詢者有求詢願望,並主動來求詢時才能進行,即便是朋友,也不能貿然行事,否則豈不因「自作多情」而被人誤解甚至怨恨?想不到a君今天主動找來了,開始我還以為是奉太太之命,誰知根本就不 是那麼回事。「大教授,你發表了那麼多心理諮詢的文章,今天我想請你為我做一次心理諮詢。」
  •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你不是神,你不能拯救誰,只能忠於自己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這本書,由臨床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家保羅·梅森,與美國最重要的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自助網站的發起者蘭迪·克萊格合作撰寫。書中收錄了大量真實案例,全部取材於現實生活。對於那些與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關係親密的人們來說,這本書能夠幫他們重獲新生。
  • 認識你的戀愛人格——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
    但這不意味著和他們談戀愛就一定不會分手!安全型依戀人格有一處絕對不能觸碰的心防,那就是他們的底線。這類人其實是一種很驕傲的存在,就像瓊瑤描繪的,「我太驕傲了,就像枯葉蝶,驕傲是我的保護色,一旦失去保護色,我就活不成了!」
  • 權威16型人格分析,你屬於哪一種?
    叮叮叮,我這個大大大懶蛋終於開始認認真真的碼一篇文章了, (抱歉大多數時候我確實都在應付,畢竟做諮詢很累了,打字更辛苦) 今天我大致的分析一下16種基礎人格。關於他們的思維特點,關於他們的愛情。為什麼說大致的講一下呢?因為好好講,估計要碼一本書那麼多,我是不可能寫那麼多的,這輩子都不可能寫那麼多的,可以細細的講給你聽,打字算了。OK,開始我們的正題。
  • 不要讓人格障礙妨礙你們的感情
    也許你周圍的親朋好友中有的人的性格脾氣讓你特別頭疼,以致於你會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離他而去,給兩人都帶來的無法彌補的創傷。其實這就是人格障礙,是一種心理病態的表現,因此我們不可以用正常的標準去衡量他們,與他們計較與爭吵。人格障礙的形成與早期生活經歷和教育方式有關,預防和治療都是越早越好。那麼,什麼是人格障礙呢?讓我們先來聽聽心理醫生的回答吧!
  • 心理健康:如果你有「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試試這幾種改善方法
    「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這個術語在二戰後才出現,它一度被用來描述某些士兵身上出現的抵抗權威的微妙情緒。被動型攻擊型人格障礙的症狀包括間接地抵制權威,或者間接地對某個人產生怨恨。有被動型攻擊型人格障礙的人一般會儘量避免和別人發生衝突。當你用表面的禮貌掩飾內心的挫折時,被動攻擊行為是不容易被發現的。
  • 迴避型依戀人格:明明很想要,卻又不敢要!
    迴避型依戀如何挽回有很多諮詢者上來就會問我,自己的伴侶是迴避型依戀人格怎麼辦?並不是你們吵個架,他不回覆你的信息,或者是愛說分手就是迴避型依戀人格,它並不體現於某一個表現,而是貫穿於親密關係中的方方面面,這影響的是一個人的行為模式。一、什麼是迴避型依戀人格?它有哪些具體的表現?
  • 心理分析:韓國N號房事件主犯系學霸,反社會型人格的人有多可怕
    照片中,他就像一個鄰家大男孩,你很難想像這樣一個看起來人畜無害的年輕人,其內裡是一個毫無人性的惡魔!具有典型的反社會人格。通過查閱大量報導,我將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這位惡魔反社會人格的形成。2、何為「反社會人格」?反社會性人格障礙,又叫做無情型人格障礙。這類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冷血無情,具體表現為缺乏內疚感和同情心。
  • 你屬於最稀有的 INFJ 型人格嗎?這意味著什麼?
    我們不熟悉認知功能(見上文)。 2. 我們沒有真正理解這些不使用的認知功能。 3. 我們假設「善於分析」/「具有洞察力」是判斷我們是直覺型還是思維型的標準(但實際上並非是這樣)、「完美主義者」決定著我們是否屬於判斷型人格抑或是「獨特」是否決定了我們是最少見的人格類型。 4.
  • 針對每種人格的挽回方式不同,你了解嗎?
    但是要知道,很多東西尤其是在感情裡面,你追求的踏實,安全感,不僅僅在愛情當中沒有用,在婚姻當中是累贅,或許在修復一段感情的時候,也是不起作用的。 因為感情最終回歸的是人性的弱點,是對方人格中,你自己的人格中一直在尋找的一部分。下面我簡單講下,幾類人格類型如果撬開他們的嘴,讓他們重新接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