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這個文化觀有違歷史真相
19世紀,亞洲開始衰落了,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歷史性的逆轉和分流呢?馬克斯·韋伯認為是新教倫理,正是基督教的改革給歐洲提供了思想的源泉,進而歐洲中心主義者認為,這是由於他們希臘文化的原因,西方的科學精神來源於希臘文化。這樣的邏輯就是現代化起源於歐洲,從根本上說是文化的原因。於是,在中國從五四以來就形成了「現代與傳統,西方和東方」的雙重對立:如果走現代化之路就必須批判中國的傳統,就必須完全地學習西方,東方是無價值的,傳統是有礙於現代化的。
很長時間以來,我們中國的大多數知識分子是相信這樣一種解釋的,但近500年的經濟史研究證明,這樣一套說法是值得懷疑的,從歷史上來看是違背歷史真相的。
學術界對500年來的全球經濟史和政治史研究使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歐洲早於亞洲走向現代化的道路有三個基本的原因,一是新大陸的發現;二是歐洲對東方,特別是對中國和印度的殖民政策;三是英國的工業革命。
首先,新大陸的發現緩解了在中國和歐洲同樣出現的人與自然的矛盾,廣闊的北美平原為歐洲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木材、棉花等,同時為生產率提高後的歐洲提供了難得的勞動力的新市場。同時,從非洲販賣奴隸運往美洲的種植園,這是新大陸發現後歐洲同時展開的貿易。新大陸的發現,奴隸的販運成為英國經濟的增長點,新大陸廣闊的土地既緩解了英國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又為其開闢了新的市場。
其次,在全球化的初期,英國所以獲得霸權地位,在和東方的競爭中由落後者轉變為世界體系的主導者,與英國對印度和中國的殖民統治和鴉片貿易是分不開的,它是以中國和印度的國家利益的犧牲為代價的。
印度成為英國財政的主要進貢國,由於英國完全壟斷了印度的外貿儲備,印度對其他國家的外貿盈餘全部轉給了英國,而印度對英國的貿易赤字正好是它對其他國家貿易的盈餘,英國通過印度將赤字轉嫁給了其他國家。
英國對中國的鴉片貿易是和它對印度的剝削與榨取聯繫在一起的。東印度公司的官員對當時中國—印度—英國的關係做過明確的表述,「印度通過出口鴉片,為英國換回茶葉。中國通過消費鴉片,保證了印度和英國之間的收入交換。英國通過消費茶葉,促進了中國對印度鴉片的需求。」通過對中國的鴉片戰爭,英國將鴉片的貿易由地下轉為公開,由走私轉變為合法貿易,正是通過鴉片貿易,英國維持了它的霸權地位,從東方獲取了巨大的利益。
最後,英國在其現代化的發展中,煤炭的使用和蒸汽機的發明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們當然承認這些新的技術,例如蒸汽機等的發明在工業革命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不能認為這些科學技術獨一無二地屬於歐洲。美國學者彭慕蘭認為,中國人早於歐洲使用了煤,因為中國的產煤地區和江南地區(當時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距離比較遠,從而沒有將煤運用到生產中,而英國的煤礦,水多,為了抽出礦井中的水,由此發明了蒸汽機,而中國的煤礦,瓦斯多,由此而沒有發明蒸汽機。他認為這些發明具有歷史的偶然性,並不能從這些技術的發明就證明歐洲文化比其他地區先進。
在1750年時,歐洲在科技上並未完全的超過東方,將歐洲在現代化的勝出歸結為科技是沒有太多根據的。歐洲和亞洲在1750年後的分流主要是新大陸的發現和英國在東方的殖民活動。通過新大陸的發現,英國解決了人與自然的矛盾,走上了效率性的發展道路,而中國走上了勞動密集型的道路。
所以,用在全球化的一個階段歐洲人的領先來證明歐洲文化比其他文化更優秀,是有違歷史真相的,用歐洲提前的現代化,用19世紀歐洲人的強大來證明歐洲文化的優越性,這是一種社會達爾文主義。(作者張西平是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