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舟評《宋案重審》︱刑偵式歷史實證主義

2020-12-05 澎湃新聞
《宋案重審》,尚小明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2月出版,536頁,89.00元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遭受質疑之前,實證主義曾是長期統治史學界的信條。這種十九世紀初德國史學家蘭克奠定的學術傳統堅信,歷史學也是一門「科學」——雖然它只能依賴對存世文獻的解讀,但只要通過「科學」的正確研究方法,就能恢復唯一的歷史真相。蘭克本人特別強調檔案等第一手史料的作用,因為他強調歷史的真實性必須通過對全部史料「進行精確到細緻入微的批判性仔細查驗」才能還原。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一代代歷史學家都像是尋求法定證據的偵探,埋頭在檔案館中探尋某個「客觀真實的歷史」。

對這樣的信念來說,一百年前的宋教仁案堪稱完美的操練場。1913年春,近代中國第一位倡導內閣制的政治家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雖然兇手武士英很快被捕伏法,但背後主謀是誰,始終眾說紛紜。不過,宋案畢竟轟動一時,發生的年代又已有發達的媒體報導、有大量往來信件和電報等第一手檔案、涉案人的背景材料均很清楚,因此通過對存世史料的嚴謹發掘、準確解讀,要釐清事實真相是確有可能的。

宋教仁遇刺後

尚小明在《宋案重審》一書中所表現的,可說便是這種實證主義方法教科書式的呈現。如他所自述,他不滿於百年來對宋案的探究往往止步於獵奇式的猜測和簡單化的案情分析,很多人並未善加利用史料,甚至也未重視核心證據,便言之鑿鑿地提出自己一套標新立異的看法。這往往夾雜著後人的揣測甚至陰謀論的想像,且過分注重「誰是主謀」這種「曲折推理」,從歷史研究的角度而言的確價值有限。為此,他幾乎窮盡了宋案相關的各種原始文獻,通過嚴密的解讀分析,證明宋教仁被刺殺一事,確實並非袁世凱及國務總理趙秉鈞直接指使,而是袁世凱親信、內務部秘書洪述祖擅自主張,聯絡上海的會黨首領應夔丞後找人下手的。不過,袁世凱雖非主謀,但正是因為他長久以來不擇手段打擊政敵,才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江蘇省檔案館藏宋教仁案卷宗

經此周密分析,案件可說已水落石出,任何人要想再研究宋案,這恐怕都是繞不過去的一座高山。在此,我無意質疑結論本身,對尚先生所引用的檔案材料,我所讀過的只怕百分之一都不到;我感興趣的是他在面對這一歷史課題時的方法和視角——也就是說,他為什麼是從這個角度來解讀宋案?還有別的角度嗎?

雖然他再三說明,「宋案」不等於「刺宋案」,也不滿於以前的研究都過多地關注「誰是幕後主謀」這一點,認為宋案錯綜複雜,至少還應包括收撫共進會、調查歡迎國會團、操弄憲法起草、構陷「孫黃宋」、「匿名氏」攻擊、低價購買公債,以及刺殺宋教仁等一系列情節或環節。然而,雖然他對這些環節的歷史細節交代得非常豐富清楚,但事實上,對他而言這些最終仍是為了揭露最終的答案,也就是讓刺宋主謀的謎底得到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換言之,他挖掘那些環節,仍是為「揭露真相」服務,而不是說「誰是主謀不重要,重要的是宋案表明了當時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宋案由於留下文獻較多,有志於實證主義的歷史學者還是幸運的,但大部分歷史的史料常常是殘缺不完整的,甚至僅有的史料也被再三證明不可能是全然客觀的。正因此,像《檔案中的虛構》這樣的著作早就宣告不再相信歷史學家能尋獲某個單一的「真相」,「事實」或許早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中。另一些學者轉而相信重大歷史事件是長久以來社會和政治進程的結果,研究冷戰史的美國修正主義史學家布魯斯·卡明斯就曾說:「誰發動了韓戰?這個問題本來就不應該問。」他的意思無非是說,追究誰是責任一方,這個「謎底」本身並不重要,就像百年戰爭的起因也遠不如戰爭對英法兩國產生的深遠影響重要。

歷史上很多著名的大案,如晚清的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民國初年的山陽縣令滅口案等,其實案情都並不曲折複雜,它們之所以轟動一時,只是因為剛好引爆了社會輿論,暴露了當時存在的種種問題。民國時的施劍翹復仇案,儘管有著奇特的元素(女兒為父復仇),但引起熱議也是因為公眾輿論已興起,且民間普遍存在對俠義氣質的推崇,因而美國漢學家林育沁的研究就冠以《施劍翹復仇案:民國時期公眾同情的興起與影響》(原著書名

Public Passions

更直接),聚焦於「公眾同情」而非案件本身之上。至於法國十九世紀末著名的德雷福斯案,案情事實真相更簡單明白,像麥可·伯恩斯《法國與德雷福斯事件》這樣的研究無不把關注點放在法國當時意見領袖與公眾的不同反應及其政治態度上。

公平地說,這些在《宋案重審》中也都是提到了的,但看來只是作為分析案件時順帶提及;更重要的是,尚小明先生似乎並未將當時人的不同反應看作值得認真對待的現象,而是將那些對刺宋主謀的錯誤推斷視為幹擾信息,是需要用證據來予以排除和否定的。由於他自信已經掌握了事件唯一的真相,所以他對那些不符合真相的信息顯得不太耐心,甚至也不滿於當事人未能客觀了解真相便「錯誤」地採取行動:「從證據解釋角度看,無論是國民黨方面還是袁世凱方面,最初都只是有選擇地抓住那些自認為能夠證明己方觀點的證據攻擊對方,或為自己辯護,甚至為達目的不惜曲解證據,而未能冷靜、全面、客觀地解釋各項證據。就連其他黨派,乃至一些與政治不沾邊的人,也都被裹挾進雙方的攻防大戰之中,要麼支持國民黨,要麼支持袁、趙,要麼貌似公允而實則有所偏袒,未能以獨立公正的態度對相關證據進行系統研究,進而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第19頁)

這樣的指控當然很對,但說實話,不免苛責前人。因為這假定了歷史中的行動者像歷史學家本人那樣全知全能地掌握了所有事實證據,然而,在事件突然爆發時,人們倉促之間無從知曉真相(否則也不用等一百年才有人揭露了),勢必只能依靠不完整的信息、甚至是基於個人偏見來作出反應並採取行動。正如《美麗與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戰個人史》中所說的,戰爭爆發時,「信息雖然有,卻幾乎總是不夠完整或來得太慢。因此,欠缺的事實只好由臆測、推斷、盼望、恐懼、偏執、陰謀論、夢想、夢魘與謠言來填補。……這些傳言全都是子虛烏有,但這卻是後來才知道的事情。就目前而言,大家似乎什麼都願意相信,而且愈是難以置信的謠言愈吸引人」。

在這種情況下,突發事件正如一張試紙,每個人的反應正是他們原先已經持有的立場。宋案發生後,袁世凱和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的處理方式現在看來的確都有問題,一方是竭力掩蓋證據,以免自己太多見不得人的幕後操作大白於天下,另一方則想方設法將矛頭指向袁世凱的官僚黨,認為證據確鑿,寄望於法律解決,而當法律解決無望時,則發動武力討袁的二次革命。雖然尚小明對唐德剛、袁偉時責備國民黨的反應「缺乏法治觀念」的說法不以為然,認為這無視了國民黨曾為解決雙方矛盾而走法律途徑的努力,但事實上,他的觀點也相差無幾,因為他同樣是在審判歷史人物。不過,我們與其去遺憾和責備當事人「沒有做對」,倒不如試圖去理解他們為什麼會有那樣的反應。借用美國史學家約翰·加迪斯的話說,「如果歷史學家因為歷史的創造者們沒有對還沒發生的歷史加以利用便去責難他們,那麼這些歷史學家就太過於傲慢了,噩夢當時看起來似乎總是真實的,雖然等到黎明的曙光降臨時看起來有點可笑」。

事實上,宋案的當事各方如果不那麼行事,那恐怕才是真正不可思議的。在我看來,宋案的真正耐人尋味之處,並不在於主謀是誰,而在於這一看似偶然的事件為何竟會發生,是什麼必然的因素導致了這一「意外」?事件發生之後,雙方和公眾的反應又折射出什麼政治意識?袁偉時認為宋案不過是一起「刑事案件」,這恐怕大大誤解了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從各方的反應看,很顯然的一點是,不僅刺宋本身是政治事件,而且即便是初期主張走法律途徑的國民黨一方,恐怕也是把法律訴訟作為政治鬥爭工具的——至少,袁世凱一方肯定是這麼看的。

雖然案件的主謀洪述祖在當時輿論和本書中都被視為一個「小人」,但不應忘記的一點是:其實那個年代「好人」的行事方式也是如此。正如本書所言,傳統中國政治的實際運作往往包含「場面」和「內線」兩個層面,場面上要過得去,幕後則需要「親信」來辦一些不能公開上檯面的事。電影《一代宗師》裡有個背景故事:當年宮寶森決定誅殺日本浪人,以免他洩露革命黨人的信息,師兄丁連山雖一直反對師弟捲入政治,但此時必須殺了那個鬧事的日本人才能避免事情不可收拾,於是他決定自己來為師弟幹髒活。在殺人之後,丁連山逃亡到廣東,多年後重逢時自稱是「鬼」。他無疑是「好人」,但他的話恐怕適用於所有這些幕後人物:「暗事好做,明事難成」,「一門裡,有人當面子,就得有人當裡子。面子不能沾一點灰塵,流了血,裡子得收著。收不住,漏到了面子上,就是毀派滅門的大事。面子請人吃一支煙,可能裡子就得除掉一個人」。洪述祖主謀刺宋,鬧出大事,按這種傳統觀念看來恐怕就是「裡子收不住,漏到了面子上」。

就此而言,此事表明當時中國政治仍是相當傳統的人事運作。一如黃永年先生在《所謂「永貞革新」》一文中所說的,傳統中國政治的鬥爭常常既無關階層,也沒多大政治理念差別,其真正性質其實是以某個政治人物為中心的人事關係結集。整個民國時期,政治集團內部往往還是以非正式的人際關係網絡在運作,一如蔣介石與下屬之間還會稱兄道弟、或在軍中「校長/學生」來稱呼,構成一種具有濃厚人倫色彩的追隨-庇護關係。在政黨政治逐漸成熟、現代化之後,這樣過渡時期的現象也漸漸淡化,洪述祖這樣的人物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自此,秘密執行任務的就是必須嚴格遵照組織紀律的特工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實證主義在日本的困境和沒落
    在日本的歷史研究中,所謂的實證主義最為盛行。早在明治維新之時,日本就從西方引入了蘭克的實證主義史學,此後逐步發展成為學界的圭臬。可以說,「實證主義史學的方法是明治以來的主流」。實證,簡而言之,就是「根據事實來進行論證」,而事實,則是通過史料來呈現的。
  • 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對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批判
    然而,實證主義方法論由於自身的局限性,並不能夠全面和正確地揭示人的歷史活動,進而也就無法在方法論層面真正展現人的實踐與科學之間的統一關係。因此,必須徹底批判實證主義方法論,使科學的總體性重構於能夠符合和揭示人類生存中現實層面的實證關係與歷史層面中的價值關係的辯證統一的方法論基礎上。在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看來,這種方法論必然是馬克思的辯證法。
  • 澳洲籤證申請被拒,我該選擇事實重審還是司法重審?
    如果澳洲籤證的申請遭到拒絕,申請人想要提出異議,就繞不開「事實重審」和「司法重審」這兩個移民法的常見術語。然而,許多人可能並不清楚這兩個詞的區別。我們一般認為,行政上訴仲裁庭(以下簡稱AAT)和法院的做法如出一轍。
  • 先驗邏輯與邏輯實證主義
    邏輯實證主義是在羅素和維根斯坦的邏輯原子主義的直接影響下形成的。在羅素看來,哲學史上爭論多年的重大哲學問題,如世界的本質是物質還是精神,以及物質與精神的關係等問題,都不是真正的問題,而只是由於語言中的邏輯混亂造成的,因此,只要在邏輯上作出必要的澄清,這些無謂的爭論就可得到解決。羅素說:真正的哲學問題,都可歸納為邏輯問題,這一思想直接成為邏輯實證主義主要觀點之一。
  • 哲學問題|邏輯實證主義的主要缺陷
    邏輯實證主義是把語言作為哲學研究對象。2、忽視人文邏輯實證主義只重視「科學的邏輯」,而嚴重忽視了科學賴以產生和發展的人文背景。邏輯實證主義在哲學研究方法上主張以邏輯分析方法為中心的方法論。它的最大特點是,可以使我們在分析和澄清命題的意義時,不必去考慮社會、歷史和心理等因素的影響,而客觀地表述命題的意義和真假,使同一命題對使用者都能作出相同的理解,這就避免了心理分析帶來的混淆。然鵝!
  • 邏輯實證主義 Logical positivism
    邏輯實證主義是知識論上的規範主義(normativism)的典範,科學哲學把它叫作標準的科學哲學。對於任何知識理論研究,一般都要考量這一學派的觀念。此外,邏輯實證主義也是邏輯分析方法的主要代表,其在分析哲學上也有一定地位。邏輯實證主義的主要學說就是邏輯分析的知識理論。這派哲學主要圍繞著經驗論語言進行,對經驗論語言作出分析和構造。
  • 實證主義真的勝利了嗎?
    實證主義真的勝利了嗎?,而該觀點認為法律根據只能通過一致同意才能確定,因此實證主義不能解釋這樣的分歧。第一,對於「法律是什麼」的問題,通過作為社會事實的承認規則的識別轉向在裁判中法律命題的陳述和證成,並且基於此而產生了實證主義的分類式法律概念和教義性法概念的分殊.
  • 實證主義時代: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
    實證主義通常指19世紀40年代所出現的實用主義與物質主義新思想。這一術語為法國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所確定,其在1830年開始撰寫一部名為《實證主義哲學》的多卷本系列著作。孔德表示,社會進步應該基於可觀測的事實與可檢測的觀念。換而言之,即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這種研究社會的學術新方法被稱為社會學。
  • 論實證主義範式及其對教育學的意義
    (四)誇大或泛化實證主義範式意義可能帶來的風險  實證主義範式意義和功能的發揮是有一定限度的。如前文所述,20世紀50年代以來出現了形形色色反實證主義的流派,雖然這些流派的觀點也不一定完全正確,但足以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實證主義範式的局限性。
  • 哲學中的邏輯實證主義與存在主義!科學與人文能否有效融合?
    科學主義的興起——做任何事,都要講究科學,有科學觀邏輯實證主義是本世紀西方最重要的西方哲學流派之一。由於多年的文化閉關,我們對於這一重要的哲學思想一直很少介紹。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大概了解下。邏輯實證主義是一個哲學流派,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
  • 論教育研究方法論要擺脫唯實證主義的三個「崇拜」
    上海 200062  內容提要:2014年以來,中國教育學界湧現出一股大力倡導走向實證主義、擁抱實證主義、推崇實證主義的方法論轉向的浪潮。教育研究走向「實證」範式的轉型在客觀上推進了研究的科學性、精確性、可靠性。
  • 實驗的本質和實證主義
    錯了,我反對的僅僅是把實證主義用過了頭,用錯了地方,最後搞得被真理蒙蔽了眼睛。這個用錯了地方,是指信息系統的層次和邊界,這個層次邊界很重要,比如,有的理論對微觀有效,對宏觀無效,有的反之,拿著實證主義,不去認真分析一個理論的起始的科學定義,肯定是要出錯的,要不我怎麼說,唯物這老頭智商=0呢,一點都沒錯,他就好幹這事兒,以為管了大紅章,很了不起,根本不去認真分析,只管合不合自己胃口,這就是實證主義用過了頭。
  • 對邏輯實證主義的簡單思考
    按照我的理解,邏輯實證主義的思路是這樣的:1. 假定人類可以思維,思維的方式是數理邏輯;2.
  • 重審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分
    重審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分 2018年07月24日 07:5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宏健 黃倩 字號 內容摘要:重審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分?筵王宏健黃倩在海德格爾那裡,方法先於題域。
  • 新年首輪PICK︱吳興區婦兒活動中心LOGO設計等你來挑
    新年首輪PICK︱吳興區婦兒活動中心LOGO設計等你來挑 2021-01-06 08: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理論的維護與驗證——邏輯實證主義的產生與批判
    很多人正是因為混淆了理論的獲得與驗證兩個不同的任務或目的,把理論的驗證步驟推向了極致,當成了整個科學認識的方法甚至是基本原則,從而產生了所謂的「經驗-實證主義」,也有人稱之為「邏輯實證主義」。經驗-實證主義的核心問題,即知識的經驗論證問題,原本是為了完成驗證任務而產生出來的,那麼使用經驗事實來證實和維護結論,就自然成為經驗-實證主義的原則。
  • 會·聚︱歷史學者們奔波在路上的11月
    會·聚︱歷史學者們奔波在路上的11月 私家歷史 整理 2019-11-29 18:14 來源:澎湃新聞
  • A.J.艾耶爾——思考邏輯實證主義的普及者
    這部用詩文和激情寫就的著作為邏輯實證主義給出了一份清晰的聲明。這一學說堅持,人們只能以兩種方式作出有意義的陳述:第一種方式是通過作出可為觀察所驗證的陳述;其次,通過作出根據語言的法則為真的陳述。其他的任何陳述都是沒有意義的。尤其,那種認為哲學是一種對第一原則的追求的觀念是「一種迷信,通過放棄形上學,我們也就從這種迷信中解放出來。」
  • 「實證主義」的邏輯:錯的不是理論,而是現實世界
    面對這一動搖經濟學根基的難題,「實證主義」經濟學與奧派隨即展開了行動——我們可以通過二者對這一難題的研究論證,看出雙方方法論的重大差異。「實證主義」經濟學家傑森與米勒到湖南做了一個實驗:隨機給當地窮人發放大米購物券,結果他們發現「吉芬商品難題」確實存在——補貼導致大米價格下跌,窮人需求減少,而補貼取消後,人們又開始迫切地購買大米。 他們隨即陷入了思維混亂:難道「需求定律」錯了? 而在奧地利學派看來,需求定理根本沒出錯,所謂「吉芬商品」完全不存在。
  • 一周文化講座︱李銀河與作家陳雪談我們的情愛、身體與性
    北京︱在思潮博弈中認識中國時間:6月20日(周六)14:30-16:30地點:朝陽區光華路9號世貿天階北街時尚大廈2層L214嘉賓:北京︱深度內容如何病毒傳播時間:6月20日(周六)19:00-21:00地點:朝陽區花家地街中環南路1號尚8文創園(社科院研究生院)D座嘉賓:黃章晉(大象公會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