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說古代中國永恆停滯不前,沒有歷史?美國學者:我們不贊同

2020-12-04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在西方世界,有一個幾乎固定不變的看法,那就是認為中國是一個靜止不變的社會,一個處於永恆寧靜狀態的社會。

在19世紀剛剛開始前,法國的數學家兼哲學家孔多塞寫道:「在清朝這個土地遼闊的古典帝國中,人類的思維能力長期受到壓抑,陷入停滯不前的可恥狀態,這個帝國亙古未斷的存在一直使亞洲長期蒙受愚昧無知。」

幾乎同時,赫爾德教授宣稱,只有在西方世界,人類生活才真正具有歷史,中國、印度和美洲的土著不僅沒有歷史的進步,甚至連真正的歷史都沒有意義,有的只是停滯不變的文化。

若干年以後,哲學家黑格爾未經過任何調查,便繼續老調新唱,做出如下判決:「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國家,但這個古老的帝國卻沒有過去……這個國家今天的情況和我們所知道的古代情況是完全一樣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沒有歷史。」

歷史學家蘭克教授則直接把中國描繪成處於「永恆停滯不前」的狀態。

約翰·穆勒教授也在自己的學術著作中將中國定義為「中國的固定不變的狀態」

在美國方面這類思想中特別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愛默生1824年在他的筆記中寫下的一段話:「當我們居高臨下對這個愚昧國家(指的是中國)觀察思考得越仔細,它就越顯得令人作嘔。中華帝國所享有的聲譽正是腐朽的木乃伊的聲譽,它把世界上最為醜惡的形象一絲不變地保存了長達幾千年之久……甚至悲慘的非洲都可以說我曾經伐木,引水,推動了其他國家的文化發展。但是中國,她那令人敬仰的單調!她那古老的愚昧!在全世界各國群集的大會議上,她只能重複的說'我釀製了茶葉'」。

其實認為中國幾千年來是不變的,並不是什麼新鮮看法,它在19世紀以前已流行甚廣。

在法國革命前,中國社會穩定不變曾被許多作家視為值得西方仰慕的明顯優點。(例如哥德斯密在《世界公民》一書中, 就曾把「一個時代更迭而舊貌依然的古老帝國」,描繪為如此卓越偉大,相形之下,我對其他所有國家都不禁鄙視厭棄」。)

可是從18世紀後期開始,工業革命逐步擴大了西方世界與中國之間的物質差距,同時歐洲人開始把「文化思想」等同於高度的物質文明,因此中國這個一度技術昌盛,物產豐富,為西方所稱羨的國家,卻被視為落後的社會。

對中國的這種新看法,由於當時西方世界正在發生一場重要的文化思想變革,而進一步加強。

在經濟領域,對重商主義的種種限制引起強烈反抗,倡導自由貿易與放任主義原則的潮流不斷高漲;在政治領域(最少在某些人中)對專制主義(不論是開明專制或是他種專制)的反感日益加深;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歐洲人在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把他們自己和進步、和生氣勃勃的運動以及變化的可貴价值,結下了不解之緣。

由於人們越來越多地把這種對世界的新看法等同於思想上的啟蒙,而中國卻仍然在進行限制貿易,堅持君主專制,顯然頑固抵制任何不符合西方世界價值觀的變化,因此在許多西方人看來,中國就像個過時的古代社會,註定要在一潭死水般的野蠻狀態中衰弱下去,直到一個生氣勃勃,其活動遍及世界各國而又把各國加以世界主義化的西方,給她注人新的活力,使她脫胎換骨。

在19世紀的西方世界,很多人把中國人當成野蠻人,並認定中國將像其他「未發達國家」一樣,按照近代西方世界的形象加以改造。

也就是說在19世紀的西方世界,對中國的看法就是三個論點:

第一、舊中國只有通過外來的強刺激才能從沉睡中醒來;第二、近代西方世界,而且只有近代西方世界,才能提供這一強刺激;第三、西方世界已經提供了這一強刺激,其結局必然是按照西方世界想要的結果來改造古老的中國文化思想。

直到二戰後的美國歷史學界才開始發生變化。

若干年來美國研究中國近世史的論著,經歷著一個重大變化。

以前美國歷史學界也把近代中國看成一個停滯不前、沉睡不醒的舊中國,等待著充滿活力、滿載文化思想的西方世界,把舊中國從毫無歷史變化的不幸狀態中拯救出來。

二戰後的美國歷史學界開始改變想法:晚清、民國時期的中國確實在經歷一場文化思想甚至是社會的解放。雖然中國的確不是從自身解放出來,而是從西方世界吸取某種能量而解放出來的。但是這不能否認,西方世界並不是近代中國的拯救者,而只是影響形成近代中國的一個重要因素。

持有這種觀點的學者中以著名漢學家、歷史學界費正清、牟復禮最為典型代表。

在早期的西方歷史學界,幾乎所有這批歷史學家都採用「傳統」和「近代」二詞來劃分中國漫長的歷史(「近代」一詞通常指的是近代西方世界與中國接觸比較頻繁的時期)。

費正清教授認為西方人進入了中國,導致中國近代化甚至進行革命,這雖然意味著中國古代傳統社會的消亡,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毀滅,而恰恰意味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重生,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體文化——儒家文化傳說中的理想第一次有了真正實現的可能性。

就像墨子刻教授認為的那樣,在19~20世紀之交主張近代化的中國人士看來,西方文明的巨大魅力不僅在於以堅船利炮為形象的西方科學技術傳入中國,使中國富強起來,更重要的是「西方文化思想似乎有助於解決儒家文化思想的一些內在矛盾,特別是明清時期儒家文化思想面臨著無路可走的絕境,而西方文化思想可以融入儒家文化思想中,實現知識分子們長期以來念念不忘的社會理想,比如'民本思想','聖王思想''大同社會'等等」。

因為西方世界帶來的並不是社會、經濟、科技勢必發生翻天覆地的變革這一思想本身,它帶來的是一種文化思想,那就是由於有了近代西方科學技術、民眾參政的新思路(不管是自由主義或是其他什麼主義的思路),以及各種新型文化思想,「外在」領域的各種政治、經濟問題實際上是可以改進的,而這些問題從宋朝以來就被認為是幾乎無法解決的。

也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其實早在宋明時期就開始走入一條歧途,西方文化思想不是要取代中國傳統文化,而且提供了一條可以通往中國古代理想社會的路徑的可能性。

隨著近代中國人感到改變「外在」領域日益切實可行,他們對改變內心世界的追求也重新開始,近代中國人隨著西方世界的衝擊,不僅沒有放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反而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進行改造,從而改造近代中國,創造近代中國,使得中國重新煥發生機。

相關焦點

  • 黑格爾說中國沒有哲學,這幾部書籍算得上哲學著作嗎?
    黑格爾曾著有一部哲學學術著作《哲學史講演錄》,在這本書裡,他在論述中國儒家的思想時,其如是說道: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指《論語》),裡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
  • 哲學家尼採:世界上沒有本質的、永恆的東西
    尼採反對神統治人,提出了「上帝已死」的著名口號,可是尼採認為黑格爾把人類歷史解釋為「理性」的啟示,解釋為宗教和道德的永恆真理的顯示,這實際上是用「精神」的上帝代替了教會的上帝,這樣,黑格爾便由於保持對「精神」的信仰而「延緩了無神論的勝利」,從而用「精神」的絕對權威壓制了個人的獨立自主進程。
  • 譚立東:從古代哲學源頭分析黑格爾理論的精神核心
    一、觀點1、精神現象學我們談到黑格爾就不能不說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認為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的,一切都在流變之中。他認為:只有變化、鬥爭、對立是永恆的,赫拉克利特最為我們熟知的名句就是:「我們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 黑格爾說孔子不是哲學家,中國根本沒有哲學,大家怎麼看待?
    中國文明延綿幾千年了,比其它文明產生的時間都要早,其中總結產生的思想能引領世界的肯定比他們所謂的哲學們的哲學要多的多!有用的多!論語,儒家文化幾千年來被統治階級利用,服務於鞏固它們的政權。但人民的進步走向文明是任何勢力也阻當不了的,幾千年的改朝換代、政權更跌不是很好驗證這一點嗎?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做人思想受到全世界人民稱道,任何哲學與之能比呢?
  • 鄧曉芒|黑格爾是最後一個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
    總而言之,黑格爾像亞里斯多德一樣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他的代表作就是《哲學全書》,包括三部分——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歷史、社會、自然界,無所不包。 就連自然哲學,黑格爾雖然在這方面沒有什麼新的發現,不像康德提出過星雲說,但是黑格爾是站在當時時代的最高峰,他的眼界是可以概括當時各個學科領域的。
  • 黑格爾邏輯學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我想我還沒有資格在這裡這樣說,因為我所了解的僅僅是皮毛,但是在我的發現中,確實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描述黑格爾的邏輯學十分之恰當,我們現在來展開敘述下。黑格爾思想中「三」的重要性黑格爾思想大體分為三大部分:邏輯哲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
  • 黑格爾的面具
    黑格爾的這個策略是否達到了目的?顯然,只有逐一揭開黑格爾的諸多面具的真相,我們才能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一黑格爾熱衷於將哲學比作「密涅瓦的貓頭鷹」,它只有在黃昏時才會振翅高飛。黑格爾通過這個比喻強調的是哲學價值的歷史性,只有在歷史的某些關鍵時刻,在平時專注於反思的哲學才能夠在改造人類命運的使命中大展宏圖。
  • 思辨清華大學吳國盛之問: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
    就像孫宏偉的「夏」不是許宏的「夏」、歐立德的「內亞屬性」不是汪榮祖的「內亞屬性」一樣,吳國盛口中的「科學」也不是我們理解的「科學」。既然對於科學的定義都完全不同,那麼無論是對其觀點的讚揚還是批判,其實都是鏡花水月、空中樓閣。吳國盛自己本人也說了:古代中國有沒有科學?
  • 會議回顧丨「時間與永恆」——現象學與古典哲學論壇舉行:緣起...
    關於這些學術宗旨與思想理念,我們特此具體闡發如下:1.立足當下處境:如今,在世界之中的中國,正處於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百年未有之小變局的歷史轉折時期,漢語學界應當如何面對、思考並以學術的方式參與這樣的歷史轉折,是擺在每一位漢語學者面前的歷史使命與召喚。
  • 郭東輝:黑格爾的「哥白尼革命」
    郭東輝:黑格爾的「哥白尼革命」   2017年05月16日 10: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郭東輝 字號 內容摘要:康德將認識標準從對象轉向主體自身的做法被公認為哲學領域的一場
  • 他說:「美國的月亮比中國圓」是什麼意思?學者為什麼會被西化?
    在古代時期就有著像屈原這樣的偉大愛國人物,在根植了我們國家幾千年的文化中,愛國文化也是一直延續下來的,並且不斷發展的。回想一下抗日戰爭時期,無數革命先烈為了我們的國家,為了我們的民族拋頭顱,灑熱血,去奔赴抗日前線,他們是值得我們敬佩的英雄。可以說,關於愛國已經逐漸成為了我們潛意識中的一個本能。也是因為如此,在那個時候我們才能夠全民一心成功趕走了日本侵略者。
  •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被忽略的教學背景
    法哲學的教化當然不會一帆風順:自然的或者傳統的法權感,以及古往今來流行的法理學說,都在爭奪對於學生的意識形態支配權。1819年卡爾斯巴德決議的出臺,進一步強化這方面的限制性考量,迫使黑格爾臨時撤回已經提交的初稿而做出大幅度修改。可以說,散見於《法哲學原理》的各處批判,既是哲學探討的成果,也是政治責任使然。黑格爾指出,作為教學內容的法哲學不再是一門私人的技藝,而是具備明確的公共價值,主要或者純粹為國家服務。
  •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70年回顧與反思
    這兩部作品為中國學者間接了解黑格爾之後的西方歷史哲學提供了重要渠道。但不可否認,這兩部著作行文中所表現出的簡單化和公式化也影響了中國學界,造成史學界和哲學界對西方歷史哲學在一定程度上的拒斥。對此,張廣智評價說,學者們從中得到的西方歷史哲學知識「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往往是走了樣的」。⑩  西歐中心論是這一階段批判西方歷史哲學的另一重心。
  • 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以思想把握事情本身黑格爾哲學對於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來說的重要性在於:一方面,馬克思的思想無論就基本概念還是基礎論題而言,大部分都直接脫胎於黑格爾哲學,是以後者為直接的思想資料所取得的超越性進展,並且由於馬克思本人並沒有專門從事哲學體系的建構工作,使得我們今天對馬克思思想本身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必須依靠與黑格爾哲學進行批判性的對照來展開
  • 黃金城︱有機體、審美現代性方案與青年黑格爾
    不過,即便是在今天政治—社會語言中,其語義潛能也絲毫不遜色於前者。在概念史的專業研究領域中,有機體仍被視為現代政治—社會語言的核心概念,科澤勒克等所主編的《歷史基本概念》(八卷)以一百餘頁的篇幅系統闡述了以有機體為核心的概念家族。而在文化研究領域,威廉斯的《關鍵詞》也給予「有機的」(organic)這個詞語以相應的關注。
  • 中國馬蜂被指入侵法國引大恐慌 我國學者不贊同
    讓這兩個歐洲大國嚴陣以待的入侵者,其實是一種據稱來自中國的馬蜂。  一個月前,一名54歲的法國男子被馬蜂蜇死。經過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研究員弗蘭克·穆勒的辨認,殺手很可能是遠渡重洋而來的中國墨胸胡蜂。這位研究員還拋出另一枚重磅炸彈:這一外來物種將在2014年前進入英國。  但對於這種說法,我國蜜蜂研究者並不贊同。
  • 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黑格爾與馬克思
    對於黑格爾和馬克思來說,辯證法在本體論上同樣意味著事物的自身運動,而這種自身運動在近代思想的背景下被把握為「客觀的」進程,用我們經常使用的術語來說,事物的自身運動之所以是客觀的,因為它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作為邏各斯事件的辯證法對於希臘人並非一種完全由思想指引的運動,而是一種可被思想經驗的事物本身的運動。雖然這聽起來像是黑格爾的話,但這並不說明是一種錯誤的現代化,而是證明了一種歷史的聯繫。
  • 方舟子說象棋源自印度,中國古代沒有大象!他怕是對中國有誤解吧
    方舟子說象棋源自印度,中國古代沒有大象!他怕是對中國有誤解吧其實關於象棋起源於印度的說法不止方舟子,在近代一些學者中也有這樣的說法。對於現在的學術研究,實在是不忍吐槽,現在居然在一些學術研究論文中,不僅有這種象棋出現在印度的說法,甚至還有更奇葩的論文題目比如說特異功能找礦,銀行行長的面部比高寬比例和銀行績效關係研究。而在外國的一些研究中,人家都說西洋棋都與中國象棋十分具有淵源,而且甚至有說起源於中國。
  • 社會現實的發現:黑格爾與馬克思
    如果說,一般的主觀意識的觀點對於其脫離和偽造現實的抽象性質還是全然天真的,那麼,古典哲學中主觀思想的極致——批判哲學甚至力圖在哲學上論證思想之棄絕現實的優越性:它自以為是地把對現實(真理,理念)的無知當成良知,從而以批判之名關閉了通達現實的道路。批判哲學「確信曾證明了我們對永恆、神聖、真理什麼也不知道。這種臆想的知識甚至也自詡為哲學」[7]。
  • 衝突與和解——以黑格爾悲劇理論評析《飛越瘋人院》
    這並不說明黑格爾的悲劇理論不適合《飛越瘋人院》,而只能說片面地對倫理力量進行窮盡的分類是狹隘的,黑格爾在其悲劇理論中強調的是矛盾衝突,衝突的關鍵是倫理力量的對立,而這種倫理力量本身是不能被簡單地分類的,難道除去親屬愛、愛國心、宗教感情之外,就不再有其他的倫理力量嗎?顯然不是的,應當說,在這一點上,黑格爾的理論也並不是盡善盡美的,他的局限性也是很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