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周襄王十五年(前637年)夏季,一直對霸主寶座心心念念的宋襄公因箭傷發作,不治而死。因為拒絕對渡河的楚軍「半渡而擊」,宋國軍隊遭到慘敗,宋襄公被標上了「蠢豬式的仁義道德」的標籤,一頂「迂腐」的帽子讓他在後世被貽笑千年。
用今人的眼光來看,宋襄公確實迂腐到可笑,呆板到極致,但如果我們對春秋時代進行深入了解,就會知道宋襄公的選擇是當時人們普遍遵循的行為規範——春秋時代的戰爭,是貴族的遊戲,有它特定的遊戲規則,而宋襄公則是「貴族精神」的典範。
一、既要贏的漂亮、又要贏的合禮,文雅風流的春秋戰爭
周代殷興,周公定「禮樂」、制「周禮」,上自軍國大政,下至儀表舉止等等,無不是在禮的規範下進行,禮成為社會生活最有權威的制約因素。
「周禮」向社會各領域蔓延開來,戰爭中也形成了人們共同遵守的慣例和原則,「戰爭禮」隨即而生。
兵中有禮,禮中有兵;以禮治軍、依禮用兵,是春秋 「戰爭禮」最大的特點。戰場對壘講究的是堂堂正正,交兵接刃是光明重大的交鋒,戰爭拼的就是誰更勇武,並不以陰謀狡詐取勝。
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周襄王十四年,宋、楚兩國交戰,宋軍在泓水北岸嚴陣以待,楚軍正在渡河。宋軍統帥建議宋襄公趁機進攻,宋襄公認為「非禮」予以拒絕。待楚軍渡河完畢,宋襄公認為楚軍正在列隊,此時進攻仍是「非禮」。等楚軍集結好隊伍,宋襄公這才擊鼓進軍。可是,宋弱楚強,宋軍被打敗,宋襄公狼狽逃回,後因傷重而去世。
宋襄公是不懂得謀略嗎?顯然不是。任何人都明白這樣淺顯的道理,趁敵不備發起進攻勝算很大。宋襄公作為一國之君,受到嚴格的貴族精神教育,對身份的驕傲、對禮制的堅守、對誠信的執著,是他不可更改的精神文化信念。
當時的戰爭,重在講承諾、守信義,先禮後兵,諸如戰車布陣、兵卒進退等等均有一定的規定,交戰雙方必須遵守一定的「戰爭禮」是當時的常識。
「(雙方)結日定地,各居一面,鳴鼓而戰,不相欺詐。」「以鼓戰,以金止,不鼓不戰,不戰未列陣之師;見其老幼,奉歸勿傷。」——何休《春秋公羊解詁》
諸侯之間要打仗的話,要提前通知對方,下達戰書,約定交戰時間和地點。等到交戰那一天,各自列好隊形,以擂鼓為令發起進攻,否則搞突然襲擊就是「非禮」。雙方拼殺起來,講究正面對壘,不許搞欺詐詭計,那也是「非禮」的。直到分出勝負,鳴金而止。況且,而且打仗歸打仗,絕不能傷害隨軍的老幼。如有任何一種「非禮」交戰行為,都是雖勝尤敗。
理解了春秋戰爭的法則,我們才能更好的理解宋襄公的選擇,宋襄公的仁義並非心血來潮。當時的戰爭跟後世的意義大不相同,打來打去,只是尚武的一種表現,重在顯示力量,證明的是勇氣和實力,而不是心眼兒多少。
大家打仗可以,但要贏的堂堂正正,對決的是擺上檯面的實力。成書於春秋末期的《孫子兵法》大部分篇章論述的都是戰爭觀問題,「出奇設伏」、「變詐」並不是全書的核心,這也反映出當時戰爭的基本邏輯。
所以清代大儒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才會說:「終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殺人之中,又有禮焉。」
二、彬彬有禮,刀光劍影中亦有謙謙君子風度
今天的戰爭,戰略戰術是戰爭藝術的一部分,各國著名將帥都以足智多謀、用兵如神而聞名。
但春秋時代,戰爭自有它的倫理,打仗更像是體育比賽,有著嚴謹的規則和次序。假若孫臏、白起再世,即使智謀超群,在春秋時代也很可能不受待見。
交戰雙方不僅要講規則,參戰人員也要奉法守禮,規規矩矩。
晉、楚兩國「鄢陵之戰」:(晉)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見楚子,必下,免胄而趨風。楚子曰:「君子也。識見不穀而趨,無乃傷乎?」——《左傳·成公十六年》、《國語·晉語》
左傳和國語都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鄢陵之戰時,晉國軍隊將領郤至三次在戰場中碰到楚共王,總要跳下戰車,暫時退出戰鬥,向楚王行禮。楚共王說:「這人是個君子,他遇見寡人就下車,太累了?」後來,楚共王派人給郤至送去一張弓,以表示自己的敬意。
春秋的戰爭規則,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已經十分陌生了,參戰之人的心態,也是我們難以理解的。
宋公子城與華豹戰於赭丘。豹射,出其間。將注,則又關矣。曰:「不狎,鄙!」押矢。城射之,殪。——《左傳·昭公二十一年》
宋國的公子城與華豹對戰,華豹先射一箭未中,準備再次搭箭上弦。公子城說:「不讓我還手,太卑鄙了!」華豹自認理虧,放下弓站著不動。公子城一箭射去,把華豹射死。自己可以死,但是戰爭禮必須遵守,身為戰士的尊嚴決不能褻瀆。
今天,很多中國人都在推崇西方的所謂「騎士精神」、「貴族精神」,對他們那種「紳士風度」,特別是他們那種對於身份和榮譽的注重,對於風度、舉止和禮節的講究十分傾慕,並加以理想化的崇拜。
殊不知,早在兩千年前,我們中國早已有了自己的貴族精神、騎士精神。那個時代,就叫春秋時代;那群人,就是我們嘴中嘲笑的「迂腐之徒」。
宋襄公、華豹等人的「愚蠢」、「仁義」,正是中國人已經消失了兩千年之久的騎士文化精神。
三、風度大於勝敗,迥然大異的戰爭場面
傳統上,雖然春秋之世「禮崩樂壞」,但那更多指的是周天子王權的衰落。社會行為、道德規範方面的禮以及戰爭禮,不僅被繼承下來,反而成為貴族階層孜孜以求的目標。
因此,春秋的諸多戰爭中,常有一些與後世截然不同而讓後人難以理解的行為出現。
魯公與之(曹劌)乘,(與齊國)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左傳·莊公十年》
這是一個我們熟知的故事,被收入中學課本,並以《曹劌論戰》而廣為流傳。齊魯長勺之戰,齊國人擂了三次鼓,因為魯國人無動於衷,齊國人灰頭土臉的打道回府。等到齊國人士氣低落了,魯國人擂鼓進攻,打敗了齊國。
這是一個我們看起來匪夷所思的情況。擱在後世,敵軍攻過來了,你不動試試?你不動正好,敵人砍瓜切菜輕輕鬆鬆就把你們瞬間變成一具具屍首。宋襄公對此,有過一番義正言辭的說法:
「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看來,並非魯國人和齊國人願意折騰,而是戰爭禮要求「不鼓不戰」。春秋時人恪守古禮,戰場交鋒時,「戰爭禮」還有許多類似「不鼓不成列」這樣的具體原則,雙方一起遵守。
——以酒食犒勞敵軍。公元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晉國主帥欒書在戰場廝殺時遇見了楚國主帥子重,欒書竟然提出搞個戶外聚餐請子重喝酒(犒飲於子重),因為這符合禮的要求,子重答應了,結果酩酊大醉,不能商議軍機,楚軍被迫夜遁。——不討伐有喪之國。《左傳·襄公四年》記載,楚國討伐陳國,因為陳國國君突然死了,楚國撤軍。《左傳·襄公十九年》記載,晉國討伐齊國,齊國國君死了,晉國也撤兵了。——慈化與惻隱現象。晉楚城濮之戰,晉文公為報答楚莊王昔日禮遇之恩,主動率晉軍退避三舍,以還禮。前598年,楚莊王攻打鄭國,鄭國首都城牆被攻塌,城中哭聲驚天動地,楚莊王竟然心軟,撤兵後退十裡,等到鄭國修繕城牆而後再做進攻。——不對敵人趕盡殺絕。尊禮還體現在友好的對待戰敗的敵人中。前597年邲之戰,晉國大敗,許多戰車陷入泥潭,楚軍竟幫著晉軍把戰車抬出陷坑,晉國人邊跑邊笑著說:「咱們不如楚國人逃跑有經驗啊!」不攻擊渡河中的敵軍、不擊鼓不成列、不討伐有喪之國,甚至不隨意傷害和俘虜,不對敵人趕盡殺絕,都一致反映了春秋時代的戰爭並不以殺戮為主要目的,而是點到為止、謙恭有禮。
四、何以春秋時期打仗如此講禮?
春秋時代的車戰,是一種貴族式的戰爭,有時彼此都以競技的方式看待,布陣有一定的程序,交戰也有公認的原則,也就是仍不離開禮的約束。——黃仁宇
今天的人們恐怕很難想像,戰爭這樣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殺,竟然會有如此多「套路」和「公式」,這一切都源於這種濃厚的尊崇「周禮」的社會氛圍。
——天命觀約束著戰爭。春秋之世,人們認為國家的興衰、個人的生死由天掌握,武王伐紂高舉的也是「替天行道」大旗。交戰雙方祭天、祭地、祭祖,戰爭全程受到禮的束縛,打仗被認為是推行禮儀和維護道義的表現,因此不推崇暴力。——打仗是技術活和職業。禮、樂、射、御、書、數,是春秋時貴族必須掌握的六種技能,射、御都直接與戰爭相關。當時的君子們「無所爭,必也射乎」,戰車更是貴族們的專屬。打仗是貴族的職業,參加戰爭是身份的體現,當參戰人員的思想受到周禮的制約時,戰爭本身貫徹周禮也就為必然。——宗法制度衝淡了戰爭的血腥。列國貴族互通婚姻,彼此之間不是遠親、就是姻親,周天子還是各諸侯國的大家長呢!諸侯間的戰爭,更像是兄弟間的磕磕碰碰,血緣親屬關係勢必對戰爭多少起到調節和緩和矛盾衝突的作用,讓戰爭呈現出彬彬有禮的風度。
因為守禮,春秋的戰爭中就難免產生一種溫情脈脈的調調,兩軍對壘更多的是以一種雍容、平和的姿態去搏殺。
「源頭的中國人,品格清澈。」——張宏傑《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即在戰爭中,尤能不失重人道、講禮貌、守信讓之素養,而有時則成為一種當時獨有的幽默。」——錢穆
隨著春秋中後期社會發生劇烈變革,政治、經濟利益關係逐漸佔據重要地位,道德誠信退居後位,加之周王室乃至諸侯國公室的日益衰落,失去了對整個社會的規範調控功能,人們對禮的觀念發生顛覆性認識。「戰爭禮」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轟然崩塌了。
越來越多的諸侯們有了稱王稱霸的心思,開始運用各種兵法、謀略來取得戰爭的勝利,禮崩樂壞之勢再也無法阻擋了。
進入戰國,戰爭的激烈程度愈演愈烈,由攻伐臣服變為屠殺戮掠,未戰先謀、兵不厭詐成為主導戰爭的不二法門,「先禮後兵」、「一鼓作氣」、「退避三舍」的戰爭場景再也無法呈現了。
【結語】春秋,是禮制文化鼎盛的黃金時代,造就了「鬱郁乎文哉」的文雅戰爭場面。
古老的「君子守禮」在今天看來似乎不合時宜,但尊禮重信仍是國家間、人與人之間交往應該遵循的一個底線。後世的戰爭觀發生了變化,戰爭禮淡出歷史舞臺,遵守戰爭禮的武士們才淪為了笑柄!
於是乎,在千百年後,宋襄公們「迂腐」的罵名應該被洗刷了,那才是春秋時代戰爭的本來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