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春秋戰國:重農抑商?不存在的,這是商人的黃金時代

2021-01-11 正史漫談

說到春秋戰國,咱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當然是「百家爭鳴」,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思想大爆炸時代,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術成果,幾乎奠定了其後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政治、軍事理論、思想和文化基礎。

但也許讓人意外的是,這一時期,也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的黃金時代之一。一些諸侯國將商業活動確立為頂層戰略,並由此改變了國家實力;而那些商人中的佼佼者,不僅積累了可觀的財富,甚至因此封君拜侯,並對時代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這裡說的可不僅僅是呂不韋)。

周王朝並不重農抑商,齊國通過工商業改變了國家命運

在古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首先與勞動工具息息相關。至周王朝建立時,以青銅器為主要器具的中原大地,生產力整體上還是比較落後的。再加上交通不便、信息溝通不暢,人們的活動範圍被局限在以部落、族群為單位的小範圍內,各司其職,所以後來的老子這樣腦補這個時期:「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

但對更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人作為高智慧生物的本性。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人們生活水平如何,是關係到統治是否穩定的關鍵因素。因此,周王朝建立後,周天子大肆分封諸侯,除了要加強統治外,也是出於加快國土的開發、實現各地區「共同富裕」的目的。

在具體到生產環節,當初的各個工種,貌似也並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尚書·周書》中這樣形容當時各大群體的重要性:

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

虞即虞人,指的是開發山澤的人員。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商人在當時並不被壓制,甚至被視為關係到吃、用、錢這「三寶」流通的關鍵角色。而在其後,一個諸侯國更是通過大力發展工商業而徹底改變了國家地位,這就是齊國。

當初姜太公被分封到營丘時,這個遠離中原核心區的遙遠東方還是一片貧苦之地:「地潟滷,人民寡」,即多是不適合耕種的鹽鹼地,人煙稀少且貧窮。但作為當時頂級的智者,姜太公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絲麻紡織業、漁鹽業,並將這些特色產品運到各國開展外貿。這樣一來,大量的財富、人員紛紛流向齊國,最終出現了「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的景象,即:齊國製造的冠帶衣履能夠供應全天下使用,以至於東海、泰山之間的諸侯們悉數整理衣袖去朝拜齊國。

用我們今天的概念來講,齊國是當時天下的頭號製造強國,由此掌握了各國的生命線。後來齊國中道衰落,管仲掌權時,再度拾起姜太公的「產業強國」政策,設立管理財政的九個官府,使齊國成為了春秋首霸:「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此後數百年,依靠著工商優勢,齊國世代穩居一線強國之列。

勾踐、範蠡、子貢:以商業強國、富家、助學的楷模

而到了春秋年間,隨著鐵器的大規模運用,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提高;而出於軍事目的,交通條件也不斷完善,則為促進為商品流通提供了客觀的便利條件。這一期間,再次出現了弱國通過重視商業而改頭換面的案例。

公元前494年,吳越爭霸期間,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擊敗,不得不俯首稱臣。其後三年裡,他被扣押在吳國、為夫差「駕車養馬」,贏得了對方的信任,最終才得以回國。為了報仇雪恨,他「臥薪嘗膽」,起用文種、範蠡、計然輔佐自己。

《史記·貨殖列傳》中稱,計然為勾踐提出了強國七策,其中大部分是經濟手段,比如由政府平抑物價:「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研究市場貨物的多寡,及時低價買入、高價賣出,並保持貨幣的快速流通:「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

勾踐按照計然的策略治國十年,越國逐漸富庶起來;其後他以財富為誘餌激勵將士奮勇作戰:「厚賂戰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飲」,如願滅掉吳國,並稱為春秋五霸之一。

而目睹了這一過程的範蠡,則產生了另一番想法:「計然提出的七條策略,越國僅僅用了其中五條,就實現了鹹魚翻身;那我用它來治家,豈不富得流油?」於是他改名朱公,來到了「天下之中,諸侯四通」、當時的貿易中心—陶邑,開始了自己的從商之旅。他依照計然的經營理念,囤積居奇、隨機應變,19年中,有三次賺到千金之財;而在他死後,他的子孫後代延續了這一經營思路,最終使家產達到「巨萬」(形容極多,數不勝數)。

後來,「陶朱公」就成了富翁的代名詞。

而孔子之所以能名揚天下,則主要源於他有一位善於經商的弟子——子貢。

在孔子那裡學成之後,子貢前往衛國做官,其後又以「賤賣高賣」的手段在曹國和魯國之間經商,並成為孔子門下70多位弟子中的首富。後來,他乘坐四馬並轡牽引的豪華馬車,攜帶重金四處訪問、饋贈諸侯,以此推廣他師傅的賢名;所到之處,那些君主與他只行賓主之禮,不行君臣之禮。因此,司馬遷認為,孔子之所以名揚天下的原因,大富豪子貢不計成本的包裝功不可沒:「使孔子名布揚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

戰國至秦朝時期,商人成了時代的寵兒

在魏文侯時期,當李悝正苦心孤詣的研究如何以變法鼓勵生產、開發土地時,身在洛陽、處於周天子地盤上的白圭卻通過倒賣貨物,輕輕鬆鬆的富可敵國。他的致富秘訣在於觀察市場行情以及農作物的豐歉,嚴格貫徹低買高賣的原則;當糧食大豐收時,他就低價購入、高價出售出售絲、漆;而當蠶繭結成的季節,他則順勢買進,並高價出售糧食;此外,他還會根據天象的演變預測作物的旱澇,總能及時預測到市場的走向。通過這些組合手段,白圭終其一生,經商幾乎沒未失手,他甚至因此得意洋洋的說:「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

而猗頓原本是魯國貧寒書生,在窮困潦倒之際,他聽說了陶朱公的致富傳奇後,急切的「往而問術」;而後者也毫無保留的為他指點迷津。在學成之後,猗頓來到西河(當時屬魏國),先後從事畜牧業、鹽業,短短十年中,成為了與師父陶朱公齊名的巨富。

而趙國邯鄲郭縱、郭開家族,則借著與趙氏的交情,成功壟斷了趙國的冶鐵業,成為了「與王者埒富」、持續兩百多年的富豪家族。

而在以商鞅變法立國的秦國/秦朝,商人的地位也依舊堅挺。

當初公孫鞅在秦國推行變法,公布的第一項法令就是《墾草令》,顧名思義,即鼓勵人們開墾荒地。為了避免人們投機取巧、從事商業,公孫鞅曾明文禁止商人買賣糧食:

使商無得糶,農無得糴...無裕利,則商怯。商怯,則欲農。

即禁止買賣糧食,掐斷商人低買高賣、賺取利潤之路,逼迫所有人務農。秦國正是圍繞著「農戰」,逐漸實現了國富軍強。

但隨著擴張事業的不斷深化,無論皇室消費需要,還是是行軍打仗、對新佔領地的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財富;甚至秦莊王嬴異人之所以能登上王位,靠的正是商人呂不韋的贊助。另一方面,土地開墾到一定地步後,客觀上也允許部分人從事商業,秦國對商人的限制政策並沒有嚴格貫徹。

而在我們的想像中被視為執政「殘暴」、將「愚民」政策執行到極致的秦始皇嬴政,實際上對商人卻極為大度甚至客氣。

一位是「畜牧大王」烏氏倮,生活在戰國末年至秦朝時期。他的經商流程是這樣:第一步,養牛養馬,然後賣掉;第二步,用所得的及金錢購買各種奇珍異寶,偷偷獻給戎王,戎王則以十倍的價值予以回饋,所送的牲畜多到以山谷為單位來計算;第三步,用部分牲畜「報效」朝廷。

而秦始皇嬴政也投桃報李:「令倮比封君,以時與列臣朝請。」即享受封君的待遇,與其他文武一樣按時入朝退朝,可以視為資本家憑藉財富而進入權利中央。

第二位—巴郡的寡婦清,由於祖上壟斷了一處硃砂礦,家產因此多到不計其數。清不僅能守住先人的家業,而且還能依靠著財富保護自己,終身守寡而未被人侵犯。因此,秦始皇把她視為貞婦、以禮相待,甚至還親自下令為她修築了「女懷清臺」(跟後世的牌坊一個意思)。

由此可見,與我們想像中不同的是,在春秋戰國乃至秦朝時期,中原王朝並不抑商,甚至將商業、商人視為社會經濟、政治構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實這也不難理解,無論任何統治者在位,首要的任務有二:對內,使國家富裕,百姓的生活、勞作得到基本保障,以穩定統治;對外,在春秋戰國時期要戰勝外敵,攻城略地,統一天下後,要北徵匈奴、南平百越,這都需要大量的財富作為支撐。無論任何時代,商業並不是洪水猛獸,關鍵在於怎麼管理。

參考資料:《史記·貨殖列傳》《商君書》《尚書》

相關焦點

  • 古代商人被稱為「財富的寵兒,地位的棄兒」,主要與這三人有關
    不僅僅在唐朝,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商人的地位就不高,商人就被視作「賤業」。比如被稱為商人祖師爺的範蠡,曾經幫助越王勾踐一洗雪恥,打敗吳王夫差,稱為春秋五霸之一,但因為其功成名就後隱退經商,歷史功績幾乎被正史所忽略。再比如呂不韋,雖然富可敵國,卻仍然要通過投資秦質子嬴異人才能進入士族圈子。
  • 重農抑商,一個永遠的謊言!東方與希臘羅馬都是農業民族!
    實際上,沒有一個國家是重農抑商的,或者說重農抑商的理論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那樣簡單。 從封建社會開始了解真正的重農抑商! 在我們的傳統概念當中,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就十分重視農業,將國家的所有資源都注入到農業當中,然後殘酷打擊商業貿易,以保證整個國家在農業經濟的基礎之上成為國家機器,成為戰爭機器。
  • 論「重農抑商」的荒謬性
    生活在現代商業文明發達的社會中的我們自然知道」重農抑商」是錯誤的政策。各個歷史課本上也都有花不少篇幅批判這個政策,但是你用心留意就會發現一個現象,課本上都說這個政策是錯的,是阻礙社會發展的。但是錯在哪裡,為什麼是錯的?很少有提及,或者說的原因似是而非,令人費解。
  • 東周與春秋戰國,其實不是一個概念,二者時間上也不完全重合
    東周與春秋戰國,其實不是一個概念,二者時間上也不完全重合 對於古代的事情,非專業人士的我們經常都是一知半解的。有些事情通過電視或者是知識學習過程中大概的了解了一下,卻並沒有深入去探究。這裡有這麼一個關於古代的問題:都說東周有兩個時期。一個是春秋,另外一個則是戰國。你覺得對不對?
  • 20世紀初,「原子模型」進化中的「春秋戰國」黃金時代
    20世紀初,「原子模型」進化中的「春秋戰國」黃金時代司今(jiewaimuyu@126.com)20世紀初,為了描述原子的真實模樣,於是,物理學家們在短短的30年間,竟提出了十多種模型「原子模型」,這真可謂是「原子模型」創建的「春秋戰國」黃金時代!
  • 春秋戰國時期的「質子」,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狀?
    引言春秋戰國時期列國對峙爭勝,徵伐兼併不斷,出納質子成為這一時期相當獨特的社會現象,是諸侯國之間處理相互關係的重要手段,也是強國對弱國實現有效控制的特殊方式。「質子」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戰爭的破壞性。
  • 東周為何要分春秋與戰國
    魯國史官整理的這部書,後來孔子進行了梳理,定名字為春秋!為什麼叫春秋呢?當時各國之間發生的大事基本上發生在春秋季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和打仗是大事,夏季和冬季氣候比較惡劣,那是時候的貴族比較文明,也不搞偷襲,所以夏冬基本沒啥事!所以我們看春秋基本上是某年春,某年秋!
  • 昌盛的古國文明——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沂蒙
    郯國從周初建國到戰國初期滅亡,存在了700餘年。郯子到魯國朝拜魯昭公設宴欺待。席,魯昭公向這位來自偏遠小國的國君發問道:「上古的少昊氏何以用烏名命官職呢?」郯子從容答道:「少昊即位時,恰巧飛來一群鳳鳥,所以就以鳥紀事,用鳥名作為官稱。」隨即,他又一一講述了各種以鳥命官的職責。孔子聽說這件事後,大為欽佩,於是特意登門拜見郊子,虛心求教。
  • 春秋戰國時期絲織業發展
    春秋戰國時代紡織技術的進步春秋時代紡織業的主要部門是絲織業。這一時期無論是黃河流域還是長江流域各國均普遍種桑養蠶。絲織品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產量的增加,使得各級貴族的衣服都以絲綢為主,而且貴族間交往互贈的禮物和祭祀用的祭品中都大量使用絲綢。
  • 加州「樹王」:手長50米重2800噸,出生時中國還在春秋戰國
    要知道美國歷史不長,但是這棵樹位於美國加州,它的歷史可以說已經有幾千年了,不僅最老,而且還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且重量最重的樹,根據大樹的樹齡來計算的話,當年這棵樹被種植時,我國還是處於商朝春秋時期的,大家想想商朝距離我們現在有多遠就可以知道這棵樹有多老了。
  • 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何叫「春秋」?怕跟你想的不太一樣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時期天子漸漸式微,於是又慢慢一分為二,先春秋,後戰國。 那麼這個春秋時期為何會被喚作「春秋」呢?有人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儒學經典《春秋》,也就是被孔子整理過的《春秋》。當真有關係嗎?有,但稍微差那麼點意思,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來源於未經孔子整理之前的《春秋》。
  • 春秋戰國時代的「西周國」,跟周朝有什麼關係
    武王伐紂之後,定都鎬京,分封天下諸侯,建立了周朝,爾後,周朝因犬戎入侵而東遷洛邑,從此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喪失殆盡,直至最後為秦所滅,歷史上把遷都前後的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又被劃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代,不過我們縱觀整個春秋戰國時代,除了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漢陽諸姬、泗上十二諸侯等諸侯國上鏡之外,還有一個特別奇葩的諸侯國,他就是西周,這個西周讓人不禁想起平王東遷之前的周王朝也被稱為西周,那麼,西周公是不是就是周王呢?
  • 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代能寫出《左傳》這部史書?
    然而,「諸子百家多起於民間,與官府隔絕,沒有機會讀史書和檔案,未受過史官的教育和薰陶,他們所有一些歷史知識多得之於傳聞,不辨真假」。同時,過去那種片段的、零散的歷史記事,也容易造成人們對歷史認知的嚴重分歧,如《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載,孔門後學對《春秋》的解說,「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戰國時代迫切需要一部以敘事的方式全方位敘述歷史的史書。
  • 春秋戰國典故匯集三
    春秋戰國典故匯集二:尾生為愛抱柱而亡春秋戰國典故匯集一:經典故事你還記得幾個13、甘拜下風獲勝的秦穆公表示不殺晉侯。晉大夫於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實際上晉大夫這番話,是與秦穆公約誓,希望他說了話要算數。「下風」的意思就是你的諾言不僅天地共鑑,我們在下這些做臣子的也都聽見了,希望你不要食言。「拜下風」原是謙恭卑怯的舉止,後逐漸又演化成「甘拜下風」的成語,用為甘居下列的自謙詞。
  • 春秋戰國成語故事競猜:十道選擇題,五百多年歷史你能了解多少?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這一時期跨度五百多年,不僅是諸侯爭霸從分裂到統一的過程,同時也是人才輩出、百家爭鳴和思想文化璀璨的時代;其它不說,後世的不少成語都和這一時期息息相關,今天就以春秋戰國成語故事競猜出十道選擇題,看看你對那段五百多年歷史能了解多少?
  • 春秋戰國時期的「士」階層來源於哪裡?又是怎樣影響社會變局的?
    王官之學至道術為天下裂,作為知識載體的士 夏商周三代一切文化典籍都藏之於官府,官職不僅世襲,而且兼具師這一層身份,諸子百家學術的源頭是一官所任職的某一部門專門的知識。比如,司徒掌教化,理官負責刑法,禮官掌禮儀,也就是說三代之官,其實掌握著某一領域的專門之職,所謂王官。
  • 世界上最大的樹,一根樹枝30米,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
    像蜉蝣它的生命只有一天,那你知道樹的生命有多長嗎世界上最大的樹,一根樹枝30米,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這種叫雪曼將軍樹,從春秋戰國時期它就已經誕生了而如今,這個公園被很多外來的遊客所包圍。30米的樹枝脫落下來,將周圍的部分圍欄給壓碎了,所幸,沒人受傷。
  • 春秋戰國,法為惡法!空談法律為當代偽文人的標配!
    偽文人的遮羞布,幻想溫柔鄉的幼稚寄託春秋戰國時期,每一個人的定義都不同,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黑暗的年代,各國戰亂不斷,民不聊生。一些人看來就是我們真正的文明奠基期,創造了無比輝煌而燦爛的文化思想。從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的五個世紀,春秋戰國的定義我認可後者。
  • 你所不知道的冷知識,商鞅其實不姓商
    你所不知道的冷知識,商鞅其實不姓商從我們今天的知識體系來看,很難想像為什麼古人的名字會起那樣。比如商鞅,比如嬴政,其實商鞅不姓商,嬴政也不姓嬴。那麼是為什麼呢?想搞清楚這一點其實不難,我們今天就簡單了解一下,古代人們是如何取名的,尤其是他們的姓氏。
  • 春秋戰國那些年,世界上的頂級名牌大學幾乎全在中國
    而國內的關注主要集中在「我們有幾所高校上榜?清華北大排在第幾名?」之後又是一頓吐槽:「某某排高了、某某排低了、中國上榜太少等等。」可是,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情況卻大相逕庭,那個年代,世界上頂級的大學,幾乎全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