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法為惡法!空談法律為當代偽文人的標配!

2020-12-05 世界史圖鑑

禮樂制度!偽文人的遮羞布,幻想溫柔鄉的幼稚寄託

春秋戰國時期,每一個人的定義都不同,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黑暗的年代,各國戰亂不斷,民不聊生。一些人看來就是我們真正的文明奠基期,創造了無比輝煌而燦爛的文化思想。

從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的五個世紀,春秋戰國的定義我認可後者。其實禮樂制度並不優秀, 在所謂的成康之治以後就遇到了自己的統治危機,這是諸多保守派理論家不願意看到,也不願意過多關注的,他們只認為禮樂制度能夠實現周王朝的內部統一,但其實這只是一廂情願。

對於政治和經濟問題而言,親情以及血脈聯繫根本不算什麼,這一點並不是現在才有的。在成康之治時,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國人感知禮樂盡衰。禮樂制度的結構性矛盾其實在西周最繁榮的時期就已經出現。戰國時期各個諸侯的尋求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都在尋找治國的最佳方略,禮樂制度也因此被拋棄。

在夏商周三代中,我們根本沒有有效的社會管理模式。各個部落以及國家通過認可一個大部落的形式進行的初步簡化分封。這種制度雖然可以在地理位置上劃出一塊兒夏商周的統治區域。但是這三個王朝不得不在每一年同範圍之內的各種諸侯進行作戰,社會管理體制根本沒有發展起來。

春秋戰國!制度治理的文明時代

春秋戰國以後,在政治經濟制度上率先發展起來的諸侯國,開始注重社會治安體系。真正的加強國家對於社會方面的治理,也反映了春秋戰國我們民族文化真正的奠基期所在。第一個清楚系統社會治安方略的便是齊國。

管仲是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他的治國方略是建立基礎地方行政機構,改變調整社會基層組織,實行兵農合一,發展農業工商業。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之上只要有發展,才能夠建立起國家對社會的總體距離。而在治理範圍之內,管仲改革也首次廢除了諸侯國內部的一種絕對分封,而是建立地方行政組織由國君任命的制度。

不僅僅是之前鬆散的統屬關係,這是國家治理體系改革的一次重大變化,也是一次大膽改革。這被當時的很多保守主義者反對,甚至是唾罵。更為嚴重的是,在保守主義者看來,管仲改革還切實的加強對民眾的管理,讓其固定在土地上,並且民眾的生產不能夠脫離國家的控制,更為很多人所不齒。不過,管仲的改革成功了,齊國成為春秋第一霸主,之後的輿論導向也出現了變化,之後的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紛紛效仿管仲改革,管仲的非議因此消失。

改革並不是盲目的,管仲十分注意民間情況動向。他的目的是國家發展和強盛,並不是對於民眾的強有力控制,這只是手段。在今後數百年的法家改革當中,莫不如是。

第二個應該被我們記住的,便是春秋中後期的鄭國改革。子產在春秋時期的鄭國執政20多年,當時的列強爭霸已經進入白熱化,而鄭國弱小民眾過得十分艱苦。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鄭國處於腹心地帶,強國林立。大國之間的爭鬥,鄭國也往往深受其害。這個國家危機時刻,子產登臺執政。面對國內貴族,家族力量碩大,外部大國競爭激烈,國內矛盾無法緩解的事實,採取了安定國家,進行系統化的政治經濟改革的措施。

打破了原先的周禮封建制度。不僅開放輿論,而且進行了社會治安的重新設計,不再由之前單純的統屬決定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地方政權直接有國君大臣親自管理。發揮國家政權強有力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管理模式。當然,在具體的表現上,史書上更願意記載的是在國內國際問題上的親自處置。沒有在制度上,改革上進行系統化的概括。不得不說是文明視野的一次倒退和忽視。

秦國商鞅變法,社會治理的集大成者!與秦國法制的成功

之後,封建時代的治安和管理實踐的集大成者便是秦國的商鞅變法。兩次對秦國進行了變法,使秦國這個地區小國一躍成為戰國第一大國,並且定都鹹陽。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更多的是各種人士對秦國商鞅變法的種種非議,還有很多人認為秦國的滅亡也商鞅變法有直接關係。我說,這種人不僅目光短淺,而且邏輯錯誤。多年以後的問題要100多年前的人去背黑鍋。

是只有商鞅一個人,他人都是木頭?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等一系列的發展都會隨著時代的變化,隨著時間的進行很大差別。法家注重與時俱進,法家栽的跟頭,那就是法家沒能夠遵守自身的核心理念與時俱進造成的。而且關注秦國變法,大多數人只關注商鞅所制定的刑法層面。

我們更多的也是提到商鞅變法當中的刑法殘酷。我又想問一問,同為戰國時期的其他六個國家,以及之前的很多封建國家奴隸制國家,哪一個國家的刑法不殘酷。刑法是會隨著每一個社會的逐步發展而出現變化的,更會隨著國家主流意志的改變而改變,並不是一個國家或者是一個變法者根本的體現。

除刑法之外的行政法,國家管理法,經濟法,民法才是這一個時代,一個人物對於法治體系的理解,最終的功績。而商鞅變法時期則主張推行從什伍連坐法入手,加強基層社會的改革,完善社會治安的基層管理。

為什麼史記當中司馬遷記載變法的第二年,秦國大治,就是制度普遍建立起來並且依靠暴力(國家)手段。通過國家力量直接確定基本社會方式達成的。解決了民眾善於鬥毆的基本社會事實。這一點與秦國處於同源的趙國遲遲沒有解決。趙國的歷史兩百多年在11任國君的繼位中,有九次政變。

這就是因為社會基層治理沒有實現國家化,而掌握在貴族集團手中。一旦政治上層出現了細微變化,各個政治集團就會在一國之內通過自己所掌握的人口兵力幹涉國政,給國家帶來巨大的政治災難和慘烈傷亡,而這一點在秦國並沒有出現。

秦帝國的法制崩潰源於人為還是漏洞?這個問題即便現在也無解!

在秦帝國時期,我們又看到了確實出現了這一現象,那就是趙高與胡亥之間的密謀。趙高並不是白痴,在秦國法律整體制定翻新的方面趙高也是有廣泛參與的。秦國的法治可以保證不出現趙國一樣的慘烈政變。但是趙高在秦帝國的末期將授權的方式更改,使得所有的案件從廷尉府當中剝離出來。

秦國法治起不會到作用,進而成為趙高工具。其實,任何一個時代的法律一旦遇到一個巨大的精通法律的野心家都會造成這樣一個結果。因為到現在為止,人類文明和社會依然無法保證誕生出一個真正的政權,在法律面前有足夠的信仰和尊重,任何一個政權都可以通過特定的模式和流程改革法律。而這個動機一旦不純,甚至是邪惡的。任何一個法律都會成為工具,但這絲毫不能夠否定,法律和法治建設的作用。

相關焦點

  • 維護法律權威 保持良法本色
    要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立法全過程,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 沒有良法,善治就等於空談 記者:「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類似的話以前就有。站在依法治國新的時代方位下,如何理解其意義?
  • 從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冶鐵技術便一直處於世界領先
    西周晚期,又出現了「塊煉法」冶煉技術。但用這種方法冶煉的鐵塊含大量雜質,需經反覆鍛打才能製作鐵器,而且產鐵數量少、質量差。據文獻記載,春秋中、後期即公元前7至6世紀左右,我國出現和使用了鑄鐵。這種鐵是用「生鐵冶鑄法」冶煉的,產鐵數量多、雜質少,質量較好。到了春秋晚期,中國已能鑄造鑄有法律條文的大型刑鼎了。
  • 東周為何要分春秋與戰國
    什麼是編年體,就是按以時間為軸記錄歷史,所以我們看編年體經常看到,某年春發生了啥事,某年秋誰怎麼了!還有另外一種史書則史紀傳體,紀傳體是以某個人物為軸,比如史記裡的秦始皇本紀,陳涉世家等!魯國史官整理的這部書,後來孔子進行了梳理,定名字為春秋!
  • 春秋戰國百爭鳴,除了儒道墨法,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學派?
    春秋戰國時期,王室漸微,各大諸侯國紛紛招賢納士,助自己崛起。這個時候的社會,由分裂走向統一,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在這種變化之下,代表不同利益的各個階級,為了證明自己所持觀點的正確性紛紛著書立說,互相爭辯,為了證明自己所持觀點的正確性。
  • 春秋戰國時期絲織業發展
    春秋戰國時代紡織技術的進步春秋時代紡織業的主要部門是絲織業。這一時期無論是黃河流域還是長江流域各國均普遍種桑養蠶。絲織品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產量的增加,使得各級貴族的衣服都以絲綢為主,而且貴族間交往互贈的禮物和祭祀用的祭品中都大量使用絲綢。
  • 春秋戰國時期的「質子」,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狀?
    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周鄭交質的出現,是春秋時代的重大事件,周王室的權威衰落在這一事件中暴露無遺。周王室希望通過交質的方式來緩和本已緊張的周鄭局勢,通過交質的方式來重新確認周鄭之間的君臣關係,以此保證鄭國對周的輔弼,對新君的支持。
  • 春秋戰國那些年,世界上的頂級名牌大學幾乎全在中國
    可是,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情況卻大相逕庭,那個年代,世界上頂級的大學,幾乎全在中國。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兩千年前的《黃河高等教育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年代:春秋戰國(公元6世紀-公元3世紀)排名標準:世界影響力、專著質量、人才培養01
  • 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代能寫出《左傳》這部史書?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變革時代。在劇烈的政治與社會變革之中,湧現出一批文學遊說之士。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私學興起和士階層的活躍,私人著述空前增多。近二三十年來,出土的先秦簡帛文獻有大量的事語類故事,如前文所舉的上博簡與清華簡的事語類故事等。此類事語類故事以記述人物間的對話為主要內容,有不少充滿智慧的嘉言善語,有的還有精彩的情節描寫。這些事語類故事,它們與《左傳》的關係目前尚不能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類似的事語類故事曾於春秋、戰國之際廣為流傳。
  • 春秋戰國典故匯集三
    春秋戰國典故匯集二:尾生為愛抱柱而亡春秋戰國典故匯集一:經典故事你還記得幾個13、甘拜下風春秋時期,晉獻公死後,秦穆公將晉公子夷吾送回國做了國君,即晉惠公。晉惠公以前曾答應過秦穆公,要把黃河環曲南面的五座城池送給秦國。但晉惠公執政後卻沒有遵守諾言。晉國發生饑荒時,秦穆公曾送糧食給晉國,可後來秦國發生饑荒時,晉惠公卻關閉了兩國的糧食貿易市場。
  • 昌盛的古國文明——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沂蒙
    春秋戰國時期,在沂蒙大地上也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歷史壯劇,湧現出一批名垂青史的傑出人物。他們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展,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費邑興亡西周初期,在今費縣上冶鄉古城村一帶建立了一個小諸侯國郯。
  • 春秋戰國時代的「西周國」,跟周朝有什麼關係
    武王伐紂之後,定都鎬京,分封天下諸侯,建立了周朝,爾後,周朝因犬戎入侵而東遷洛邑,從此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喪失殆盡,直至最後為秦所滅,歷史上把遷都前後的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又被劃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代,不過我們縱觀整個春秋戰國時代,除了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漢陽諸姬、泗上十二諸侯等諸侯國上鏡之外,還有一個特別奇葩的諸侯國,他就是西周,這個西周讓人不禁想起平王東遷之前的周王朝也被稱為西周,那麼,西周公是不是就是周王呢?
  • 什麼樣的法律才是「良法」
    關於「良法」、「惡法」的提法,始於亞里斯多德。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對法治有過這樣一個經典表述,「法治應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由此,法分良法和惡法。「良法」與「惡法」的劃分,涉及一個評價問題。每個人的正義觀、道德觀、法治觀不同,標準也就有所不同。
  • 考古表明成都出土戰國時期玻璃珠為中國先民自製
    考古表明成都出土戰國時期玻璃珠為中國先民自製 2018-07-12 21:40:2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東周與春秋戰國,其實不是一個概念,二者時間上也不完全重合
    東周與春秋戰國,其實不是一個概念,二者時間上也不完全重合 對於古代的事情,非專業人士的我們經常都是一知半解的。有些事情通過電視或者是知識學習過程中大概的了解了一下,卻並沒有深入去探究。這裡有這麼一個關於古代的問題:都說東周有兩個時期。一個是春秋,另外一個則是戰國。你覺得對不對?
  • 春秋戰國成語故事競猜:十道選擇題,五百多年歷史你能了解多少?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這一時期跨度五百多年,不僅是諸侯爭霸從分裂到統一的過程,同時也是人才輩出、百家爭鳴和思想文化璀璨的時代;其它不說,後世的不少成語都和這一時期息息相關,今天就以春秋戰國成語故事競猜出十道選擇題,看看你對那段五百多年歷史能了解多少?
  • 銅柄鐵劍是兩種金屬製作的 春秋戰國時期有這個鑄造技術嗎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一件館藏文物精品,銅柄鐵劍。銅柄鐵劍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北方青銅器的一種。為銅、鐵相接的一種全新武器,對我國乃至世界冶鐵史的研究,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固原博物館館藏的這件銅柄鐵劍,為春秋戰國時期,1996年在寧夏固原縣頭營鄉石羊村出土。
  • 春秋戰國時代的人 為啥要用銅做飾品 這不是浪費資源嗎
    動物紋牌飾:春秋戰國,2012年城陽鄉城陽出土。通長9.5釐米,寬5釐米。虎作佇立狀,桃形耳前傾,體肥碩,腰拱起。張口噬一動物。周身飾凸旋紋。背後附有弓形小鈕。動物紋銅牌飾:春秋戰國,2012年城陽鄉城陽出土。通長8.5釐米,寬4.6釐米。
  • 春秋戰國時期的「士」階層來源於哪裡?又是怎樣影響社會變局的?
    士為低等級的貴族,是貴族中的末流,同時社會等級又高於庶民。春秋至戰國,社會激烈動蕩,作為貴族末流,士的身份也不是一層不變的,有的士往下流成為庶民,而庶民中優秀的分子通過學習文化知識,取得社會地位,又上升為士。
  • 哈雷彗星的預言:硝煙瀰漫的春秋戰國
    朝臣們聽到子貢的預言,一笑而過,沒有當回事情,哪裡知道不久以後,魯定公果然病逝,而邾國國內發生動亂,邾隱公在顛沛流離之際,為越國所拘禁,死在國外。春秋戰國時代的預言家非常多,諸侯朝臣,皆有預言之語。而那些為後世所載的重要權臣,更是有相當精確的預言。齊國晏嬰出使晉國之時,與叔向交流,就曾預言:」齊政卒歸田氏。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
  • 吳起:是實至名歸,當之無愧的春秋第一名將
    首先說明,標題中所說的春秋時代,始於公元前770年,即周平王東遷的那一年,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也就是周威烈王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的這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