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法律權威 保持良法本色

2020-12-05 人民網

原標題:維護法律權威 保持良法本色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依法治國,首先要有法可依,什麼是良法?衡量良法的標準有哪些?如何實施良法?為此,記者採訪了法學家、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李龍。

《決定》摘要

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

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

要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立法全過程,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

沒有良法,善治就等於空談

記者:「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類似的話以前就有。站在依法治國新的時代方位下,如何理解其意義?

李龍:如果說17年前,黨的十五大樹立了依法治國第一塊裡程碑,在黨綱中寫進了依法治國,是共和國的偉大創舉;那麼,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則樹立依法治國的第二塊裡程碑,繪製了依法治國的新天地。它提出的依法治國總目標,必將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依法治國歷史跨越的偉大進程。特別是《決定》提出的六大任務,彰顯了依法治國的壯麗藍圖。

正如《決定》指出的:「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沒有法律,特別是沒有良法,善治就等於空談。其實,法律有良法與惡法之分。歷史早就證明,良法是治國之道、強國之路、民生之本。一般講,改革之法,多系良法。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提倡良法,他在中學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論》一文中,就大力讚揚中國歷史的改革者,說:「商鞅之法者,良法也。」二次世界大戰後,同盟國對德日法西斯分子進行的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都高揚良法的大旗,有力批駁了帝國主義分子、戰爭罪犯以執行他們本國法律而戰而公開否認其犯罪事實的伎倆,以「惡法非法」的正確理論,粉碎他們的陰謀。

良法的標準

記者:區分良法與惡法的標準是什麼?

李龍:一般講,良法標準基本有這麼五條:

第一,良法必須是體現廣大人民意志的法,它保護的是人民的利益,維護的是有利於人民的社會秩序。這條標準本來是明確的,但在當今世界,有些國家卻打著保護人民利益的旗號,幹著損害、破壞、侵犯人民利益的勾當,字面說得好聽,本質上卻危害人民。對於這樣的法律,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人民的利益,不是一個抽象的口號,而是有著具體的內容:人民利益應當是多數人的利益,在一般情況下,應該是公共的利益、特別是應該符合人性,講究人道,體恤人情,尊重人格的法律。同時,要看法律的實質,明確該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不能被一些假象所迷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必須學好法律知識,深入體驗生活,才能了解良法體現人民意志、保護人民的必要性。

第二,良法應該是順應世界潮流、符合時代要求的法律規範。歷史的潮流滾滾向前,順者昌,逆者亡。人況且如此,法律也是。就是說,法律如果違背歷史潮流,它必然被時代淘汰,成為逆潮流而動的犧牲品。當今世界潮流和時代特徵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如果一個法律與此背向而行,宣揚和鼓吹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言行,那麼它就是惡法。

第三,良法應該是可以操作的法律規範。正如《決定》所指出的,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如果一個法律不能實施,操作它極端困難,這樣的法絕不是良法。至於不能操作的原因,也許是法律本身存在的漏洞太多,如規定主管執行機關不明確,或者對適用的對象不肯定等等。儘管這樣的法律與明顯的惡法在性質上有所差別,但由於它實際上不能適用,使法律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在客觀上等於無法。

良法應該是聯繫實際的,這是良法的第四個標準。法律具有兩重性:一是主觀性,它是統治階級意志的產物;一是客觀性,即法的內容是由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因此,馬克思主義特別重視法律必須結合實際。馬克思甚至大聲疾呼:法律如果脫離實際,就會在硬邦邦的東西前碰得頭破血流。我們可以這樣說,良法是客觀規律、特別是經濟規律的反映。因此,法律必須結合本國實際,直接引導、促進和保障經濟的發展。

良法的第五個標準是,良法不僅可以「護航」,而且可以「導航」。我們過去強調法律的「護航」作用(比如為改革開放護航),而很少講到「導航」,其實這是片面的。習近平總書記說得好,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這實際上是強調了法律的「導航」作用。只有能夠「導航」的法律才是良法。這是因為法律的導航作用是很明顯的,它為人們提供了三種行為模式,明確告訴人們:哪些行為可以做,哪些行為禁止做,哪些行為必須做。前一條是權利,不做也不違法,但最好按法律導向去做。後面兩種則是義務,違背法律的導向就要受到法律的幹預、制止或懲罰。因此,我們在全面實施依法治國中,要強調法律的導向作用。

在制定和貫徹中保持良法的本色

記者:從歷史的經驗看,制定、貫徹良法,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李龍:立法工作是複雜而艱巨的系統工作,它是一種科學,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發明。立法工作是依法治國的基礎與前提,必須堅持這些原則:一是民主立法。這是我國立法的性質決定的,要充分發揮協商民主在立法中的作用。二是科學立法,就是要從實際出發,充分調查研究。三要依憲立法。憲法是我國治國安邦總章程,是改革開放的偉大綱領。任何法律的制定必須依據憲法,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法制統一,更重要的是才能確保法律的社會主義本質。

中國法治道路,源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正是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中央全會,改變了當代中國的歷史。1997年,黨的十五大全體代表一致同意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了黨綱,成為全黨的奮鬥目標,並把「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明確改成「法治國家」。這一字之變,使「法治」二字開始印在中國人民的腦海之中。1999年,在憲法修正案中,又把「依法治國」寫進了憲法,使「法治」成為治國安邦總章程的一部分。2002年,十六大將「依法治國」作為治國方略加以認可,並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要目標的組成部分。2007年,十七大提出了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同時列舉了依法治國的一些具體要求,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步伐更快了,走得更穩了。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此基礎上,十八屆四中全會科學地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的總目標,這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回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所走過的歷程,可用「艱巨而偉大」來形容。展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前程,應該說是「無限光明」。總的說來,在黨的領導下,實行依法治國,成就是舉世矚目的,但也存在某些不足。在立法上,法律規範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備和完善。法律是不是良法,與法律實施有緊密關係,如果司法不公,良法也是無用的。因此,我們按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和四中全會精神加快司法領域改革的步伐,切實建立起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體制,就能使「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為光輝的現實。制定良法,貫徹良法,還要做好法規清理、法律編撰、法律修改、法律解釋等工作。這樣做既有利於法制統一,也有利於維護法律的權威,更有利於保持良法的本色。(記者 王才忠)

相關焦點

  • 什麼樣的法律才是「良法」
    【財新網】(專欄作家 田成有)提到「良法」,能夠達成的基本共識就是,實現法治,不僅僅是要有法可依,重要的是有「良法」可依。只有「良法」,才能實現善治。從無法可依到有法可依,從有法可依到「良法之治」,這是中國對提高立法質量的必然要求,是對實現善治的必然選擇。
  • 法治應當是良法與善治的結合
    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善治是法治的目標,法治應當是良法與善治的有機結合。  「法治」之「法」應當是「良法」,法治應是「良法之治」。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古希臘思想家亞里斯多德所言:「法治應當包括兩種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王安石文集》記載道:「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
  • 良法善治:現代法治的本質與目的
    筆者認為,良法是法治的本質規定,善治則是法治的目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能偏離良法的本質和善治的目的。  良法是法治的本質規定  良法之所以是法治的基本特質,是因為離開良法的法治,會導致「惡法暴政」。良法是合乎社會發展客觀規律、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代表廣大人民群眾意志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頒布的實在法。良法不是法律的天然本性,而是立法者秉持正義精神與恰到好處地運用法律智慧的結晶。  良法是穩定性與變化性的統一,是法律不斷完善的一種動態狀態。我們要用辯證的思維理解良法與惡法的對立關係。事實上,惡法有客觀惡法與主觀惡法之分。
  • 專家: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用良法規範政府職能
    讀者提問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良法與法治政府之間是什麼關係?良法對於依法行政有何意義?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對規範和轉變政府職能提出了兩項要求:一是政府職能法定化,即「完善行政組織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二是制定並遵循良法,即「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
  • 良法與善治的辯證法
    □本報記者鍾振宇善治之基遵循科學立法理念立良法推動立法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  9月1日,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在媒體刊登公告,在全省範圍內公開徵集2018年度地方立法選題和立法建議。  「建議省人大常委會對共享經濟立法……涉及行業監管、稅收徵管、個人隱私保護、消費者權益維護等方方面面。」9月18日,成都市民王雨通過網絡平臺,提交了自己的建議。
  • 觀察家:良法如何實現法律效益最大化
    如何保證發揮這些良法的法律效益最大化,儘快成為保護公民權利的武器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  我們可以制定出良好的法律,但是卻不能保證這些法律法規都能產生良好的法律效益,都能增進人民的幸福。我以為,要讓這27部法律法規儘快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不但要強調法律法規的完善性,更要培育公眾的法律意識。離開了公民的法律意識,難以企求法律法規實現效益最大化,也可能背離我們制定法律法規的目的。
  • 良法是發揮善治職能的前提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從理論上講,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經對「法治」作出經典論述:「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此後,許多思想家從宗教、哲學、道德、政治、經濟的角度,從實質與形式的維度,對何為「良法」進行了持續深入的研究和闡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願、得到人民擁護」。
  • 楊建順:以良法求善治
    《決定》內容包含七個大的方面,貫穿起來是一條非常清晰的主線,即以良法求善治。良法和善治,離不開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國家作用相互間的良性互動,離不開一系列機制制度和觀念認識的支撐。「以良法求善治」,起碼應當確保良法存在,確保法律實施的實效性,並確保司法的公平正義性。
  • 《習近平時代》:中國從以法而治走向良法善治,法律成為信仰
    立良法,方能謀善治「法治」的確切含義不是「以法而治」,而是「良法」+「善治」,其前提是「良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短短三十幾年,法律體系初步形成。據統計,到2014年9月,已制定現行有效法律242件、行政法規737件、地方性法規8500多件、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800多件。
  • 解讀何謂良法善治
    書名:法治:良法與善治(隨想錄第二輯)     作者:王利明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具體任務,強調「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 以「良法善治」推動創新體系建設
    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的目標,亟須構建一個「良法與善治」的創新型法治環境,以「良法與善治」推動和保障科技創新和轉型發展。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現代法治精神實質上就是良法善治之精神,基本標誌有五個:一是法律必須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意願,必須建立在立法為民的基礎上;二是必須確立憲法和法律至上的國家結構,把國家各項事業和各項工作全面納入依法治國、依憲治國的軌道;三是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文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兩個科學內涵:首先,法律的實體內容符合平等的原則,其次,法律的執行程序和結果公平公正;四是法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障民權和實現正義,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行第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
  • 依良法行善治,如何實現?
    原標題:依良法行善治,如何實現? 法律是治國之良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關於法律體系的一系列舉措令立法工作者振奮,同時深感責任重大。 把地方立法工作納入黨的領導,是決定的一大亮點。
  • 《法治:良法與善治》
    作者王利明  《法治:良法與善治》分為六編共計70篇文章,標題分別為:法治的一般理論、法治的實踐、立法制度、司法、教育與個人隨感,由本書作者將新近發表在各類媒體上的作品和小文章匯集而成。良法和善治的有機結合是法治建設的目標和方向。
  • 以良法之治打造城市 治理現代化骨幹工程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治不僅是制度文明的發展,更體現著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治理智慧。市委十二屆八次全會提出開創具有杭州特點的大城市治理現代化新路的「善治六策」,其中「良法之治」可謂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骨幹工程,必須抓實抓好,讓杭州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
  • 如何以「良法」求「善治」
    以言代法是拋開法律制度而不顧,以領導者個人的言論、決定、表態等取代法律規定;以權壓法主要表現為運用手中的權力壓制、幹擾執法機關或司法機關依法實施的正常執法司法活動;徇私枉法則是為謀求個人私利故意歪曲法律而違法用權。為此,《決定》特別強化了「更不能」的要求。 (以上問題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方世榮作答)   如何以「良法」求「善治」?
  • 「良法善治」的傳統進路與歷史經驗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乃善治之前提。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經歷過無數次的滄桑巨變,但始終保持著國家與法制發展的穩定性、連續性,並且不斷地走向文明與進步,積累了豐富的關於「良法善治」的歷史經驗,構成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推動良法善治的有益的本土資源。
  • 論中國古代的良法、賢吏與善治的統一性
    中國作為一個法制文明的古國,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經歷過無數次的滄桑巨變,但始終保持著國家發展的穩定性、連續性,並且不斷地走向文明與進步,以至中華法系成為世界法系中的一個重要代表,這不是偶然的,是和治國理政豐富經驗的總結,以及古聖先賢政治與法律智慧的貢獻分不開的,本文僅就古人論良法、賢吏與善治的統一性略述己見。
  • 鄭淑娜:提高立法質量 實現良法之治
    [關鍵詞] 科學立法;法治體系;良法之治 [中圖分類號] D92 [文獻標識碼] A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依法治國的總目標,並指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 從"法律之治"到"良法善治"
    從1978年至1997年間,我國法制建設的基本方針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總體而言,這是一種形式法治意義的「法律之治」。十八大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從理論和實踐上都向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結合前進一大步。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 良法善治: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衡量標準
    社會治理凸顯了合作共治理念,通過反映群眾訴求、規範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係、協調社會關係、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增強社會活力來維護社會公正、和諧與安定。   社會治理是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有機統一。社會治理體系是社會治理的制度性要素安排,社會治理任務的實現端賴於政府治理、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等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社會治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