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樣的法律才是「良法」
【財新網】(專欄作家 田成有)提到「良法」,能夠達成的基本共識就是,實現法治,不僅僅是要有法可依,重要的是有「良法」可依。只有「良法」,才能實現善治。從無法可依到有法可依,從有法可依到「良法之治」,這是中國對提高立法質量的必然要求,是對實現善治的必然選擇。
-
維護法律權威 保持良法本色
原標題:維護法律權威 保持良法本色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依法治國,首先要有法可依,什麼是良法?衡量良法的標準有哪些?如何實施良法?為此,記者採訪了法學家、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李龍。
-
依良法行善治,如何實現?
原標題:依良法行善治,如何實現? 法律是治國之良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關於法律體系的一系列舉措令立法工作者振奮,同時深感責任重大。 把地方立法工作納入黨的領導,是決定的一大亮點。
-
良法善治:現代法治的本質與目的
良法是合乎社會發展客觀規律、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代表廣大人民群眾意志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頒布的實在法。良法不是法律的天然本性,而是立法者秉持正義精神與恰到好處地運用法律智慧的結晶。 良法是穩定性與變化性的統一,是法律不斷完善的一種動態狀態。我們要用辯證的思維理解良法與惡法的對立關係。事實上,惡法有客觀惡法與主觀惡法之分。
-
法治應當是良法與善治的結合
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善治是法治的目標,法治應當是良法與善治的有機結合。 「法治」之「法」應當是「良法」,法治應是「良法之治」。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古希臘思想家亞里斯多德所言:「法治應當包括兩種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王安石文集》記載道:「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
-
如何以「良法」求「善治」
以言代法是拋開法律制度而不顧,以領導者個人的言論、決定、表態等取代法律規定;以權壓法主要表現為運用手中的權力壓制、幹擾執法機關或司法機關依法實施的正常執法司法活動;徇私枉法則是為謀求個人私利故意歪曲法律而違法用權。為此,《決定》特別強化了「更不能」的要求。 (以上問題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方世榮作答) 如何以「良法」求「善治」?
-
澳門疫後如何實現醫療資源分配效益最大化
來源:海外網 面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後的經濟深度調整,令澳門特區政府不得不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實現醫療資源分配效益的最大化。 隨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發展,澳門的總體經濟和各行各業的商業活動都無可避免受到影響,特區政府的財政收入和社會經濟活動面對下行壓力,如何讓公共財政在幾年內都保持穩定,把公共開支精準地用在最需要的點上,是放在澳門人眼前的重要命題。有效利用醫療資源從來都是各個國家和地區政府控制公共支出的政策重點,實際上沒有單一方法可解決全部問題,需要一系列「組合拳」因地制宜。
-
專家: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用良法規範政府職能
如何推進這些舉措落實?本報從今天起推出《專家信箱·我看依法治國新舉措》欄目,對讀者提出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入解答,敬請關注。 讀者提問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良法與法治政府之間是什麼關係?良法對於依法行政有何意義?
-
以「良法善治」推動創新體系建設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把握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在最高檢工作報告中有這樣一段話令人印象深刻:過去五年,檢察機關優化科技創新法治環境,堅持保護智慧財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的理念,強化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等工作,促進科技創新,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進一步提升。
-
良法是發揮善治職能的前提
我們認為,所謂「良法」,就是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願、得到人民擁護的法律法規。要注意的是,我國憲法規定堅持黨的領導,黨的意志和人民意志是統一的,因此「良法」必然是黨和人民意志的統一。如何判斷法律法規是否是「良法」?從立法層面看,法律法規必須符合憲法精神。一是法律法規必須堅持和貫徹憲法確立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
-
「良法善治」的傳統進路與歷史經驗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乃善治之前提。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經歷過無數次的滄桑巨變,但始終保持著國家與法制發展的穩定性、連續性,並且不斷地走向文明與進步,積累了豐富的關於「良法善治」的歷史經驗,構成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推動良法善治的有益的本土資源。
-
用良法規範政府職能
如何推進這些舉措落實?本報從今天起推出《專家信箱·我看依法治國新舉措》欄目,對讀者提出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入解答,敬請關注。 讀者提問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良法與法治政府之間是什麼關係?良法對於依法行政有何意義?
-
楊建順:以良法求善治
《決定》內容包含七個大的方面,貫穿起來是一條非常清晰的主線,即以良法求善治。良法和善治,離不開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國家作用相互間的良性互動,離不開一系列機制制度和觀念認識的支撐。「以良法求善治」,起碼應當確保良法存在,確保法律實施的實效性,並確保司法的公平正義性。
-
《習近平時代》:中國從以法而治走向良法善治,法律成為信仰
立良法,方能謀善治「法治」的確切含義不是「以法而治」,而是「良法」+「善治」,其前提是「良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短短三十幾年,法律體系初步形成。據統計,到2014年9月,已制定現行有效法律242件、行政法規737件、地方性法規8500多件、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800多件。
-
良法與善治的辯證法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善治是良法生命力之體現。8月底召開的全省依法治省工作推進會上明確,在全省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總體形成的進程中,「堅持制定良法與善政善治相結合」是重要經驗之一。
-
鄭淑娜:提高立法質量 實現良法之治
[摘 要]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
-
解讀何謂良法善治
書名:法治:良法與善治(隨想錄第二輯) 作者:王利明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具體任務,強調「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
「案-件比」:讓隱形法律變良法之治
檢察機關績效考核制度如何設置方為合理司法機關的績效考核制度,一向被稱作「隱形法律」,是因績效考核之結果,關乎司法官個人之能力評價與利益,直接導引司法官之職務行為,間接關乎案件處理結果,更關係到人民群眾的司法獲得感,實為司法機關內部管理之一項重要規則。
-
《法治:良法與善治》
作者王利明 《法治:良法與善治》分為六編共計70篇文章,標題分別為:法治的一般理論、法治的實踐、立法制度、司法、教育與個人隨感,由本書作者將新近發表在各類媒體上的作品和小文章匯集而成。良法和善治的有機結合是法治建設的目標和方向。
-
質監法治實現「良法之治」的路徑探討
■文/赫成剛 隨著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理性尊重,法治中國建設特別是法治政府建設全面加快,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如何保障法治質監在法治之路上健步前行,在認真繼承優良法治傳統的同時,進一步打造良法成為前提—— 首先,質監法律制度價值的科學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