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良法行善治,如何實現?

2020-12-05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依良法行善治,如何實現?

法律是治國之良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關於法律體系的一系列舉措令立法工作者振奮,同時深感責任重大。

把地方立法工作納入黨的領導,是決定的一大亮點。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主任孫如林說,從黨委角度去統攬全局、把握立法方向,就立法當中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決策,以往做得還不夠,地方立法好像只是部門的事、人大的事。現在,決定明確了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明確了以人大為主導的立法體制機制,並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要求。對一些重要的、綜合性的立法,由人大法工委和有關委員會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直接起草。對常常困擾立法的部門權衡問題,決定提出突破性的解決辦法,即引進第三方評估,避免久拖不決。立法項目徵集要進行科學論證,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重點立法項目的選擇,要圍繞經濟社會的大局,契合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人民群眾關注的問題,這對實際立法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提出了很高要求。

怎樣才能制定出良法?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副主任王臘生說,首先,要保證黨的方針路線政策體現到立法中來。任何一個國家、政黨,其執政意圖都要通過立法來體現。立法要先行,體現引領和推動作用。以前我們主要強調立法是改革實踐經驗的總結,這一點要堅持,但更重要是立法先行,立法的決策與改革的決策相同步,也就是在法律框架之下進行改革,這標誌著國家立法思路的重大調整,要求各級黨委政府要改革首先想到立法。江蘇省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條例、農村合作醫療條例等,就典型地體現了改革決策與立法決策相結合。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條例當年獲得國家衛生部頒發的創新獎第一名。

王臘生認為,立法要把維護老百姓的權利作為著力點和核心點,即強化權利立法,權利優先。立法是對各種利益進行平衡,利益在法律當中的體現,對政府機關來說叫權力,對老百姓而言叫權利,一定要權利本位、權利優先。行政權力必須來自於法律法規,法無授權則不可為之;同時要敢於擔當,依據法律法規行使職權。當前地方立法當中有一個問題,就是部門利益法制化,如何克服?除了要樹立權利優先的思想,還要從立法機制上解決。首先是嚴把立項關,決定提出要建立項目徵集和認證制度,目前江蘇的立法規劃都是向社會公開;其次嚴把重要制度設計關,法律法規中的重大制度,特別是涉及普遍性義務的重大制度,要由人大立法機關來進行決策和決定;第三要加大人大自主起草法規的力度,有些法律法規可委託第三方起草。

「立法者不是閉門造車的法條製造者,而是客觀規律的發現者、客觀社會關係的表述者。因此,拓展公眾參與立法的渠道,是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保證。」王臘生說。比如立法協商,三中全會決定已經提出,四中全會決定做了具體規定,就是要發揮政協、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社會組織在立法當中的作用。立法不應有居高臨下的心理,也不應有關起門來的心理,需要跟各個方面進行充分研究協商。此外,要立法公開全面化,立法聽證常態化,意見採納剛性化,進一步拓寬科學立法的途徑和方式。每一個地方性法規立法都要深入基層,掌握第一手資料,摸清法規所調整的社會關係是怎樣的。要設立立法智庫,發揮專家專業性認證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立法的評估論證制度,確保制度設計的科學性。(記者 王曉映 實習生 趙 暢)

相關焦點

  • 什麼樣的法律才是「良法」
    【財新網】(專欄作家 田成有)提到「良法」,能夠達成的基本共識就是,實現法治,不僅僅是要有法可依,重要的是有「良法」可依。只有「良法」,才能實現善治。從無法可依到有法可依,從有法可依到「良法之治」,這是中國對提高立法質量的必然要求,是對實現善治的必然選擇。
  • 如何以「良法」求「善治」
    (以上問題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方世榮作答)   如何以「良法」求「善治」? 《決定》指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這是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中的一個重要思想。那麼,什麼是「良法」?如何以「良法」求「善治」?
  • 觀察家:良法如何實現法律效益最大化
    如何保證發揮這些良法的法律效益最大化,儘快成為保護公民權利的武器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  我們可以制定出良好的法律,但是卻不能保證這些法律法規都能產生良好的法律效益,都能增進人民的幸福。我以為,要讓這27部法律法規儘快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不但要強調法律法規的完善性,更要培育公眾的法律意識。離開了公民的法律意識,難以企求法律法規實現效益最大化,也可能背離我們制定法律法規的目的。
  • 維護法律權威 保持良法本色
    原標題:維護法律權威 保持良法本色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依法治國,首先要有法可依,什麼是良法?衡量良法的標準有哪些?如何實施良法?為此,記者採訪了法學家、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李龍。
  • 專家: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用良法規範政府職能
    專家: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用良法規範政府職能 2014-10-30 08:55:05如何推進這些舉措落實?本報從今天起推出《專家信箱·我看依法治國新舉措》欄目,對讀者提出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入解答,敬請關注。  讀者提問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良法與法治政府之間是什麼關係?良法對於依法行政有何意義?
  • 用良法規範政府職能
    如何推進這些舉措落實?本報從今天起推出《專家信箱·我看依法治國新舉措》欄目,對讀者提出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入解答,敬請關注。  讀者提問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良法與法治政府之間是什麼關係?良法對於依法行政有何意義?
  • 良法是發揮善治職能的前提
    此後,許多思想家從宗教、哲學、道德、政治、經濟的角度,從實質與形式的維度,對何為「良法」進行了持續深入的研究和闡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願、得到人民擁護」。我們認為,所謂「良法」,就是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願、得到人民擁護的法律法規。要注意的是,我國憲法規定堅持黨的領導,黨的意志和人民意志是統一的,因此「良法」必然是黨和人民意志的統一。
  • 良法善治:現代法治的本質與目的
    筆者認為,良法是法治的本質規定,善治則是法治的目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能偏離良法的本質和善治的目的。  良法是法治的本質規定  良法之所以是法治的基本特質,是因為離開良法的法治,會導致「惡法暴政」。何為良法?良法是合乎社會發展客觀規律、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代表廣大人民群眾意志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頒布的實在法。良法不是法律的天然本性,而是立法者秉持正義精神與恰到好處地運用法律智慧的結晶。  良法是穩定性與變化性的統一,是法律不斷完善的一種動態狀態。我們要用辯證的思維理解良法與惡法的對立關係。事實上,惡法有客觀惡法與主觀惡法之分。
  • 良法與善治的辯證法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善治是良法生命力之體現。8月底召開的全省依法治省工作推進會上明確,在全省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總體形成的進程中,「堅持制定良法與善政善治相結合」是重要經驗之一。
  • 法治應當是良法與善治的結合
    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善治是法治的目標,法治應當是良法與善治的有機結合。  「法治」之「法」應當是「良法」,法治應是「良法之治」。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古希臘思想家亞里斯多德所言:「法治應當包括兩種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王安石文集》記載道:「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
  • 「良法善治」的傳統進路與歷史經驗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乃善治之前提。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經歷過無數次的滄桑巨變,但始終保持著國家與法制發展的穩定性、連續性,並且不斷地走向文明與進步,積累了豐富的關於「良法善治」的歷史經驗,構成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推動良法善治的有益的本土資源。
  • 楊建順:以良法求善治
    原標題:以良法求善治   【中圖分類號】D920.1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黨在治國理政層面實現重要歷史跨越奠定了基礎,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
  • 《法治:良法與善治》
    作者王利明  《法治:良法與善治》分為六編共計70篇文章,標題分別為:法治的一般理論、法治的實踐、立法制度、司法、教育與個人隨感,由本書作者將新近發表在各類媒體上的作品和小文章匯集而成。良法和善治的有機結合是法治建設的目標和方向。
  • 中國規範立法權力邊界促「良法善治」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中國,已從「有法可依」走到了迫切需要「有良法可依」的新階段。良法善治,良法是前提。    立法法,顧名思義,是規範立法的法。中國現行立法法對規範立法活動,推動形成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化,立法法迫切需要研究解決一些突出問題。
  • 鄭淑娜:提高立法質量 實現良法之治
    [關鍵詞] 科學立法;法治體系;良法之治 [中圖分類號] D92 [文獻標識碼] A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依法治國的總目標,並指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 以「良法善治」推動創新體系建設
    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實現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的目標,亟須構建一個「良法與善治」的創新型法治環境,以「良法與善治」推動和保障科技創新和轉型發展。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 解讀何謂良法善治
    書名:法治:良法與善治(隨想錄第二輯)     作者:王利明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具體任務,強調「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 「接地氣」的良法推動善治
    如何讓孩子放心託管?目前,中山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正在對《中山市未成年人託管服務條例(草案)》進行修改,並將在今年12月內提請市人大常委會進行第一次審議。對自己城市裡的「自家事」可以有限度地「自立家規」,得益於 2015年5月28日,中山正式獲得地方立法權。
  • 良法善治: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衡量標準
    從依法而治走向良法善治,是法治中國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路徑。因此,正確理解良法善治的內涵和要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社會治理與良法善治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治理多元主體運用多種手段共同規範、協調和服務社會公共事務的過程。
  • 以良法之治打造城市 治理現代化骨幹工程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治不僅是制度文明的發展,更體現著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治理智慧。市委十二屆八次全會提出開創具有杭州特點的大城市治理現代化新路的「善治六策」,其中「良法之治」可謂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骨幹工程,必須抓實抓好,讓杭州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