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農業封建社會歷史中,雖然經過多次的改朝換代,每一代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思維都不一樣,但都嚴格執行」重農抑商」政策,」重農抑商」政策簡單來說就是統治者通過頒布法律法規,一方面鼓勵農業生產,另一方面打壓工商業的發展,尤其是商業的發展。
生活在現代商業文明發達的社會中的我們自然知道」重農抑商」是錯誤的政策。各個歷史課本上也都有花不少篇幅批判這個政策,但是你用心留意就會發現一個現象,課本上都說這個政策是錯的,是阻礙社會發展的。但是錯在哪裡,為什麼是錯的?很少有提及,或者說的原因似是而非,令人費解。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對古代統治者實施」重農抑商」政策多有辯解,認為」重農抑商」有特定歷史時期特殊因素的限制,並非完全都是錯的。但是這些辯解並不能掩蓋」重農抑商」之所以能長期實施,其實是跟古代統治者對財富產生的原理的思維認知上存在缺陷有關。在古代那些皇帝眼裡什麼是財富呢?財富就是倉庫裡的滿滿當當的糧食,財富就是漫山遍野的牛羊牲口。他們認為,只有農業生產出來的實實在在的物質才是社會的財富,商人倒買倒賣就是個二道販子,不會因為他們倒來倒去多出一顆糧食,只會消耗財富而不能創造財富。就是這一種錯誤的思維認識才導致」重農抑商」政策的長期實施。
那可能有人看到這裡會反問,難道不是嗎?農業生產實實在在的產品物質,這才是實實在在的財富,「商業交易」怎麼會產生財富呢?「商業交易」本身不會給社會增加一顆稻米啊?如果你對財富的理解還停留在這個層面,那請出門左轉。在我的第一篇文章《為什麼你對負油價如此吃驚,那是因為你還沒明白財富的本質是什麼?》中,我就用原油期貨價格跌到負值的例子,說明財富的本質並等同於物質或者生產,而是該產品帶給人們的效用(使用價值)。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很清晰明白財富不等同於物質。
那接著說,財富是如何產生的呢?這是經濟學中一個最基礎最根本的問題,但是我很少看到有人探討它的本質,我這裡給說我自己的答案,也是「半桶水經濟學第一定理」:社會財富=物質(生產)+ 交易(效用擴展)。
可能這個公式,大家覺得有點抽象,那舉個簡單形象的例子吧。假如這個世界上只有兩個經濟參與者「甲」和「乙」,甲所生活的地方,因為環境限制只能生產蘋果,每年生產10個。但是甲比較喜歡吃梨,乙同樣是因為環境限制,只能生產梨,每年生產10個,但是乙比較喜歡吃蘋果。對於甲而言,他願意花10塊錢買一個梨,但是只願意花5塊錢買一個蘋果,相反,對於乙而言,他願意花10塊錢買一個蘋果,只願意花5塊錢買一個梨。
如果這個社會實行絕對的「重農抑商」政策(也就是禁止任何交易),甲和乙只能呆在家裡吃自己生產的產品,那這時整個社會的財富=10×5+10×5=100元。相反,如果這個社會允許商品貿易,那甲可以用自己生產的10個蘋果交換乙生產的10個梨,這時整個社會的財富=10×10+10×10=200元。很顯而易見,對於整個社會而言,生產的物質並沒有增加,但是整個社會的財富卻突然增加了一倍。而財富增加得一倍的原因就是商業貿易。
說到這裡,你還堅持認為交易不能產生財富嗎?所以結論出來了,這個社會不僅生產物質能夠增加財富,商業交易也能產生財富。而且這部分交易產生的財富佔整個社會財富的比例還不小。如果你能明白這個道理,那你就會對古代」重農抑商」政策的荒謬性恍然大悟,也能夠清楚看到古代統治精英對財富的認知層面是非常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