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嘔心瀝血提出素數定理,卻發現別人早就捷足先登

2021-01-08 騰訊網

(本文摘自《黎曼猜想漫談:一場攀登數學高峰的天才盛宴》,吳大猷科普金籤獎、2014中國好書獲獎作者盧昌海力作。中文網絡上流布至廣的數學科普。著名數學家王元院士作序推薦)

一個複數域上的函數——Riemann ζ 函數——的非平凡零點 (在無歧義的情況下我們有時將簡稱其為零點) 的分布怎麼會與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自然數 (在本系列中自然數指正整數) 中的素數分布產生關聯呢? 這還得從所謂的 Euler 乘積公式談起。

Leonhard Euler

我們知道, 早在古希臘時期, Euclid 就用精彩的反證法證明了素數有無窮多個。 隨著數論研究的深入, 人們很自然地對素數在自然數集上的分布產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 1737 年, 著名瑞士數學家 Leonhard Euler (1707-1783) 在俄國聖彼得堡科學院 (St. Petersburg Academy) 發表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公式, 為數學家們研究素數分布的規律奠定了基礎。 這個公式就是 Euler 乘積公式, 即:

Σn n-s = Πp(1-p-s)-1

這個公式左邊的求和對所有的自然數進行, 右邊的連乘積則對所有的素數進行。 可以證明 (參閱 附錄一), 這個公式對所有 Re(s)>1 的複數 s 都成立。 讀者們想必認出來了, 這個公式的左邊正是我們在 上文 中介紹過的 Riemann ζ 函數在 Re(s)>1 時的級數表達式, 而它的右邊則是一個純粹有關素數 (且包含所有素數) 的表達式, 這樣的形式正是 Riemann ζ 函數與素數分布之間存在關聯的徵兆。 那麼這個公式究竟蘊涵著有關素數分布的什麼樣的信息呢? Riemann ζ 函數的零點又是如何出現在這種關聯之中的呢? 這就是本節及未來幾節所要介紹的內容。

Euler 本人率先對這個公式所蘊涵的信息進行了研究。 他注意到在 s=1 的時候, 公式的左邊 Σn n-1 是一個發散級數 (這是一個著名的發散級數, 稱為調和級數), 這個級數以對數方式發散。 這些對於 Euler 來說都是不陌生的。 為了處理公式右邊的連乘積, 他對公式兩邊同時取了對數, 於是連乘積就變成了求和, 由此他得到:

ln(Σnn-1) = -Σp ln(1 - p-1) = Σp(p-1 + p-2/2 + p-3/3 + ... ...)

由於上式右端括號中除第一項外所有其它各項的求和都收斂, 而且那些求和的結果累加在一起仍然收斂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自己證明一下)。 因此右邊只有第一項的求和是發散的。 由此 Euler 得到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漸近表達式:

Σp p-1 ~ ln(Σnn-1) ~ lnln(∞)

或者, 更確切地說:

Σp

這個結果——即 Σp

lnln(N) ~ ∫N x-1/ln(x) dx

而左端通過引進一個素數分布的密度函數 ρ(x)——它給出在 x 附近單位區間內發現素數的機率——也可以改寫為一個積分表達式:

Σp

將這兩個積分表達式進行比較, 不難猜測到素數的分布密度為 ρ(x)~1/ln(x), 從而在 x 以內的素數個數——通常用 π(x) 表示——為:

π(x) ~ Li(x)

其中 Li(x) ≡ ∫ 1/ln(x) dx 是對數積分函數 (logarithmic integral function)。 這個結果有些讀者可能也認出來了, 它正是著名的素數定理 (prime number theorem)——當然這種粗略的推理並不構成對素數定理的證明。 因此 Euler 發現的這個結果可以說是一扇通向素數定理的暗門。 可惜 Euler 本人並沒有沿著這樣的思路走, 從而錯過了這扇暗門, 數學家們提出素數定理的時間也因此而延後了幾十年。

提出素數定理的榮譽最終落到了另外兩位數學家的肩上: 他們是德國數學家 Friedrich Gauss (1777-1855) 和法國數學家Adrien-Marie Legendre (1752-1833)。

Gauss

Gauss 對素數分布的研究始於 1792 到 1793 年間, 那時他才十五歲。 在那期間, 每當「無所事事」 的時候, 這位早熟的天才數學家就會挑上幾個長度為一千的自然數區間, 計算這些區間中的素數個數, 並進行比較。 在做過了大量的計算和比較之後, Gauss 發現素數分布的密度可以近似地用對數函數的倒數來描述, 即 ρ(x)~1/ln(x), 這正是上面提到的素數定理的主要內容。

但是 Gauss 並沒有發表這一結果。 Gauss 是一位追求完美的數學家, 他很少發表自己認為還不夠完美的結果, 而他的數學思想與靈感猶如浩瀚奔騰的江水, 洶湧激蕩, 常常讓他還沒來得及將一個研究結果完美化就又展開了新課題的研究。 因此 Gauss 一生所做的數學研究遠遠多過他正式發表的。 但另一方面, Gauss 常常會通過其它的方式——比如書信——透露自己的某些未發表的研究成果, 他的這一做法給一些與他同時代的數學家帶來了不小的尷尬。

其中 「受災」 較重的一位便是 Legendre。 這位法國數學家在 1806 年率先發表了線性擬合中的最小平方法, 不料 Gauss 在 1809 出版的一部著作中提到自己曾在 1794 年 (即比 Legendre 早了十二年) 就發現了同樣的方法, 使 Legendre 極為不快。

Legendre

有道是: 不是冤家不聚首。 在素數定理的提出上, 可憐的 Legendre 又一次不幸地與數學巨匠 Gauss 撞到了一起。 Legendre 在 1798 年發表了自己關於素數分布的研究, 這是數學史上有關素數定理最早的文獻。 由於 Gauss 沒有發表自己的研究結果, Legendre 便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素數定理的提出者。

Legendre 的這個優先權一共維持了五十一年。 但是到了 1849 年, Gauss 在給德國天文學家 Johann Encke (1791-1865) 的一封信中提到了自己在 1792 至 1793 年間對素數分布的研究, 從而把塵封了半個世紀的優先權從 Legendre 的口袋中勾了出來, 掛到了自己那已經鼓鼓囊囊的腰包之上。

幸運的是, Gauss 給 Encke 寫信的時候 Legendre 已經去世十六年了, 他用最無奈的方式避免了再次遭受殘酷打擊。

無論 Gauss 還是 Legendre, 他們對於素數分布規律的研究都是以猜測的形式提出的 (Legendre 的研究帶有一定的推理成份, 但離證明仍相距甚遠)。 因此確切地說, 素數定理在那時還只是一個猜想, 即素數猜想, 我們所說的提出素數定理指的也只是提出素數猜想。 素數定理的數學證明直到一個世紀之後的 1896 年, 才由法國數學家 Jacques Hadamard (1865-1963) 與比利時數學家 Charles de la Vallée-Poussin (1866-1962) 彼此獨立地給出。 他們的證明與 Riemann 猜想有著很深的淵源, 其中 Hadamard 的證明所出現的時機和場合還有著很大的戲劇性, 這些我們將在後文中加以敘述。

素數分布與素數定理

素數定理是簡潔而優美的, 但它對於素數分布的描述仍然是比較粗略的, 它給出的只是素數分布的一個漸近形式——即小於 N 的素數個數在 N 趨於無窮時的分布形式。 從有關素數分布與素數定理的圖示 (即右圖) 中我們也可以看到, π(x) 與 Li(x) 之間是有偏差的, 而且這種偏差的絕對值隨著 x 的增加似有持續增加的趨勢 (所幸的是, 這種偏差的增加與 π(x) 及 Li(x) 本身的增加相比仍是微不足道的——否則素數定理也就不成立了)。

那麼有沒有一個公式可以比素數定理更精確地描述素數的分布呢? 這便是 Riemann 在 1859 年想要回答的問題。 那一年是 Gauss 去世後的第五年, 三十二歲的 Riemann 繼德國數學家 Johann Dirichlet (1805-1859) 之後成為了 Gauss 在 G?ttingen 大學的繼任者。 同年的 8 月 11 日, 他被選為了柏林科學院 (Berlin Academy) 的通信院士 (corresponding member)。

作為對這一崇高榮譽的回報, Riemann 向柏林科學院提交了一篇論文——一篇只有短短八頁的論文, 標題是: 論小於給定數值的素數個數。 正是這篇論文將 Euler 乘積公式所蘊涵的信息破譯得淋漓盡致, 也正是這篇論文將 Riemann ζ 函數的零點分布與素數的分布聯繫在了一起。

這篇論文註定要把人們對素數分布的研究推向壯麗的巔峰, 並為後世的數學家們留下一個魅力無窮的偉大謎團。

摘自《黎曼猜想漫談:一場攀登數學高峰的天才盛宴》,吳大猷科普金籤獎、2014中國好書獲獎作者盧昌海力作。中文網絡上流布至廣的數學科普。著名數學家王元院士作序推薦。

作者:盧昌海

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茶水

滴水科學

公眾號ID:ydreadtup

關注

滴水科學,點滴時間學科學!

相關焦點

  • 素數大概有多少個?15歲的高斯翻過素數表之後給出了答案
    當然,高斯這位大神也對素數極度痴迷,從他十幾歲開始就研究,並且得出了重大的成果。然而,素數這個問題卻不是你研究時間長,研究人員多,就一定可以出成績的,這個跟現在的科研有著顯著不同。數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氣勢磅礴的素數研究史,但是深究下去,你更加會發現,很多素數的簡單到孩童都理解的問題都一直沒有突破。
  • 黎曼,他對素數有著迷人的依戀
    他先是向高斯和狄裡克萊兩位前輩表達敬意和感謝,接著引入十八世紀數學家歐拉發現的關於素數的無窮乘積的級數展開式,那被認為是解析數論的金鑰匙。黎曼把上述級數展開式命名為函數ζ,它被後人稱為黎曼ζ函數,即從1到無窮正整數n的s次方倒數之和。容易推出,這個函數在負實數軸的偶數點均取零值,這被稱為平凡零點。
  • 蔡天新:黎曼,他對素數有著迷人的依戀
    他先是向高斯和狄裡克萊兩位前輩表達敬意和感謝,接著引入十八世紀數學家歐拉發現的關於素數的無窮乘積的級數展開式,那被認為是解析數論的金鑰匙。黎曼把上述級數展開式命名為函數ζ(s),它被後人稱為黎曼ζ函數,即從1到無窮正整數n的s次方倒數之和。容易推出,這個函數在負實數軸的偶數點均取零值,這被稱為平凡零點。
  • 黎曼,他對素數有著迷人的依戀-虎嗅網
    他先是向高斯和狄裡克萊兩位前輩表達敬意和感謝,接著引入十八世紀數學家歐拉發現的關於素數的無窮乘積的級數展開式,那被認為是解析數論的金鑰匙。黎曼把上述級數展開式命名為函數ζ,它被後人稱為黎曼ζ函數,即從1到無窮正整數n的s次方倒數之和。容易推出,這個函數在負實數軸的偶數點均取零值,這被稱為平凡零點。
  • Florian Richter 對素數定理的新證明
    Florian Richter, 來自 Northwestern 大學的數學家,半年前在 arXiv 貼出了素數定理的一個新證明,有沒有誰來認真的讀一遍
  • 素數是什麼,有哪些和素數有關的數學猜想還未得到解決?
    哥德巴赫於1742年提出,如今已經270多年,最好的成果是我國數學家陳景潤證明的「1+2」,也就是:任一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寫成一個素數與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目前最好的成果,是美籍華人數學家張益唐,在2013年提出一種方法,證明存在無窮多個差小於某個數M的素數對,當時張益唐證明了M=7000萬的情況,一旦完成M=2就解決了孿生素數猜想,目前M已經被縮小到了200多。
  • 數學家為何對素數著迷,素數規律如何關係著人類的信息安全?
    首先,素數是一切數的基礎,算術基本定理保證了所有大於1的數,都可以由唯一的素數組合形式得到。在200多年前,瑞士大數學家——歐拉,也試圖揭開素數之謎,可後來他在給他朋友的一封信中寫道:"素數的計算公式,在我們這輩子可能找不到了;不過我還是想用一個式子來表達它,但並不能表示出所有素數。n^2-n+41,n等於1到40"。
  • 素數公式發現,所有數學之謎即將揭開
    數學家們在1770年的一篇古代論文中發現,早在幾百年年前,就有人發現並公布了素數的公式,但被人忽略了。 發現這個公式的數學家叫做威爾遜,他起初發現發現一個著名的關於素數的定理。 威爾遜定理:p是素數或1,若且唯若 (p-1)!+1是p的倍數。這裡(p-1)!
  • 黎曼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齊名,證明後至少有1000條數學定理成立
    黎曼研究素數的目的很單純,他想找出來這些素數裡面藏著的規律,這是數學的精華所在。沒錯,黎曼開門見山,拋出了他的研究成果,他直接給出了素數計數函數的準確表達式。但是數學家們研讀他的論文後,發現黎曼在一些重要步驟上沒有給出證明,用「證明從略」四個字帶過。悲哀的是,其他數學家確實不明白這些步驟是怎麼證明的。
  • 怎麼也沒想到,我們所熟知的素數居然蘊含這麼大的魅力
    他提出的最終以他名字命名的數學理論「朗蘭茲綱領」(Langlands program),通過與素數的共同聯繫將幾何學、代數學和分析學等概念結合起來,在數學的眾多分支領域之間架起了「橋梁」。為素數制表的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國數學家約翰·佩爾(John Pell),他致力於將有用的數字製成表格。其研究動力來源於對古希臘數學家丟番圖(Diophantos) 所提出的古老算術問題的研究熱情,還來自於對數學真理進行系統整合的個人追求。由於他的不懈努力,在 18 世紀早期 10 萬以內的素數得以廣泛傳播。
  • 黎曼猜想仍舊,素數依然孤獨
    老人家近年來發表了許多論文,提出了令人矚目的主張,但迄今未能說服他的同行。就像牛頓後來沉迷於鍊金術,愛因斯坦執著於統一場,阿蒂亞之所為,在很多人眼中仿佛一個笑話。素數在自然數中的分布問題在純粹數學和應用數學上都很重要。素數在自然數中的分布並沒有簡單的規律。黎曼發現素數出現的頻率與黎曼ζ函數緊密相關。
  • 素數的魅力使得數千年來數學家們前赴後繼地投身於對它研究中
    他提出的最終以他名字命名的數學理論「朗蘭茲綱領」(Langlands program),通過與素數的共同聯繫將幾何學、代數學和分析學等概念結合起來,在數學的眾多分支領域之間架起了「橋梁」。▲ 羅伯特·朗蘭茲著名的朗蘭茲綱領的提出者。1996年他獲得了沃爾夫獎。在2007年獲得了邵逸夫獎數學科學獎。2018年獲得阿貝爾獎。
  • 素數並不孤獨
    在十八世紀的尾巴,年僅15歲的高斯獨立提出了一個猜想:在n附近素數的密度大約是n的對數。也就是說,相鄰素數之間的平均距離大概與它們的對數成正比,雖然增長很慢,但卻義無反顧奔向無窮。但即使是高斯,也無法嚴格地證明他的猜想,要等兩個世紀後的阿達瑪(J. Hadamard)和德拉瓦萊普森(C.
  • 數學教育定理-同餘定理
    公元972年,在一份阿拉伯手稿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一個正整數n何時能成為一個由三個有理平方數形成的等差數列的公差,也就是說x-n,x,x+n都是平方數。十三世紀,義大利數學家斐波那契指出5和7是同餘數,他也猜想1、2、3不是同餘數,但未能給出證明。直到1659年,法國大數學家費爾馬運用他自己發明的無窮下降法證明了1、2、3不是同餘數。
  • 素數中的數學知識:費馬二平方定理
    業餘數學之王費馬在1640年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猜想:奇質數能表示為兩個平方數之和的充分必要條件是該質數被4除餘1,這就是數論中的費馬二平方定理,但費馬沒有給出嚴格的證明,一直到100年之後的1747年歐拉給出了該猜想的嚴格證明,才使得這個猜想變成了數學定理,如果你沒有一定的數論知識歐拉的巧妙證明你是很難理解的,本篇我們就來了解下該定理首先所有素數可以分成兩類
  • 張益唐:通過素數證明升起的另類明星
    下文節選自中信鸚鵡螺新書《素數的陰謀》, [遇見] 已獲授權發布.當張益唐還是個小男孩時,他就相信自己有一天會解決數學中的大問題。張益唐出生於中國上海。1964 年,大約 9 歲的他找到了畢達哥拉斯定理的一個證明,該定理描述了任意直角三角形邊長之間的關係。
  • 素數的4個謎語,這是數學家尚未解決的,第二個是我們經常聽說的
    在某種意義上,素數是自然數的積木,所以,它們在數論中是非常重要的。算術的主要定理(本身就暗示了它的重要性)指出,每一個大於1的自然數都可以表示為素數的乘積,並且這種表示是唯一的,只是取決於因子的順序。因此,對任何數的研究,本質上都是對素數性質的研究。
  • 美發現最大梅森素數
    據美國國家公共電臺報導,中央密蘇裡大學數學家柯蒂斯·庫珀領導的研究小組通過參加一個名為「網際網路梅森素數大搜索」(GIMPS)的項目,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的梅森素數——2^57885161-1 (2的57885161次方減1)。該素數也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素數,有17425170位,比之前發現的梅森素數多了4457081位數。
  • 什麼是陳氏定理你聽說過嗎?
    陳氏定理是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於1966年發表的數論定理,1973年公布詳細證明方法。這個定理證明任何一個足夠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素數和一個半素數(2次殆素數)的和,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1+2"。1966年發表《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裡程碑。而他所發表的成果也被稱之為陳氏定理。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黎曼猜想」與「朗蘭茲綱領」,在尋找素數的途中接力前行
    換句話說,這個猜想如果被證明,將一夜之間誕生1000多個定理,從此,數學中極為重要的數學分支「數論」,便有了牢固的理論基礎,對「朗蘭茲綱領」大統一理論的發展,將是又一次極大的支持,對「現代數學」所產生的推動作用是無法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