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期選舉看美國參議院制度的演進及運轉

2021-01-11 澎湃新聞

參議院制度的僵化在變革之風漸吹的2018年中期選舉映襯下尤為刺眼。圖為當地時間2018年11月14日,美國華盛頓,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米奇·麥康奈爾(中)會見在中期選舉中新當選的共和黨參議員。視覺中國 圖

美國憲法素來為外界奉為圭臬,畢竟它在1787年制訂完畢後,僅經過27處變動,一直沿用至今。在此期間,美國由北美大陸大西洋沿岸的十三州拓展成一個縱貫北美大陸的龐然大物,並躋身世界強國之列。儘管其間也經歷過數次憲政危機,但仍屹立不倒。

然而,這一制度主義的視角忽略了負責體制運轉的個人,畢竟這些人的抉擇對該體制的具體形態和發展方向影響頗大,否則無法解釋為何不少拉丁美洲國家獨立後都借鑑了美國憲法,卻長期處於政治動蕩中。因此筆者擬簡要考察美國參議院的政黨地域基礎及運轉。

一、參議院黨爭的地域基礎

美國國父們在設計政治架構時,將不管人口多少、每州均有兩位代表的參議院視為對抗多數派民情的工具。與選民直接選舉、每屆任期兩年的眾議員不同,參議員每屆任期六年,且長期由各州州議會選舉。

到十九世紀,參議院對抗多數派民情的作用很快在奴隸制的擴張問題上體現出來。隨著自由州與蓄奴州人口差距的不斷拉大,參議院很快成為擁護奴隸制擴展者的重要陣地。1820年密蘇裡妥協的內容之一是緬因州和密蘇裡州各自作為自由州與蓄奴州加入聯邦,以維持雙方力量在參議院的平衡。此後二十多年,新的自由州與蓄奴州一前一後成立,繼續保持著這一脆弱的平衡。

在此期間,參議院於1850年通過了為解決蓄奴問題、防止聯邦解體而訂立,包含五部相關法案的「妥協案」(Compromise of 1850),強化了《逃奴法》(Fugitive Slave Act of 1850)的實施,以更有效地抓捕逃到北方的奴隸;還在1854年通過了《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Kansas-Nebraska Act),認可兩州居民以「住民自決」的方式決定是否允許州內蓄奴。正如美國史學者杜華所指出的那樣,反對奴隸制擴張的群體據此認定奴隸主勢力控制著美國國家機構。

內戰與重建雖然從法律上廢除了的奴隸制,且擴大了非裔美國人的政治參與,但1877年初的政治妥協徹底中止了聯邦政府對南方的重建,主張州權、限制非裔美國人權利的民主黨很快在南方捲土重來,並成為民主黨的中堅。雖然1933年開始的羅斯福新政將工會、中西部農民和非裔美國人也納入該黨的政治基礎,但羅斯福政府仍需南方民主黨的支持以通過新政法案,非洲裔美國人也因此被排除在不少項目的覆蓋範圍外。

必須指出,種族歧視在當時的美國各地均有不同形式的表現,並非南方所特有。但當1940年代末變革之風開始颳起時,南方的強烈反應尤為突出。1948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因該黨黨綱增加了北方代表提出的支持民權的內容,以南卡羅萊納州州長斯特羅姆瑟蒙德(Strom Thurmond,1902—2003)為首的35名南方代表離場,另立政黨參加選舉。1954年最高法院裁定公立學校中的種族隔離違憲,時任南卡州聯邦參議員的他與喬治亞州聯邦參議員理察拉塞爾(Richard Russell,1897—1971;也正是因為此公的這一汙點,現在有人主張以麥凱恩的名字重新命名拉塞爾參議院辦公樓)等人多次磋商,最終起草了一份《南方宣言》(Southern Manifesto),譴責這一裁定,並表達了南方各州對抗到底的決心。除田納西州聯邦參議員老戈爾(Albert Arnold Gore,1907—1998;前副總統阿爾戈爾之父)、埃斯特斯基福弗(Estes Kefauver,1903—1963)和德州聯邦參議員林登詹森(1908—1973)外的19名南方參議員(全為民主黨人)都籤名附議。

詹森擔任總統後提出的《1964年民權法案》在參議院表決時,更是只有一名南方民主黨參議員投票贊成(1-20,老戈爾也在反對者之列),所幸其他地區的民主黨與共和黨參議員大多支持該法案,它才得以通過。

民權問題上的爭端開啟了美國兩黨在地域上的政治重組進程,民主黨逐漸在北方和西海岸佔據上風,而共和黨的南方戰略也效果顯著,其影響從總統選舉逐步擴散至國會和州長選舉

。除維吉尼亞和佛羅裡達外,共和黨基本上可以說是在南方各州國會參議員選舉中穩操勝券。再加上該黨原本就在中西部不少州有著深厚根基,因此近年來得以控制參議院多數。

二、參議院黨爭的妥協與矛盾激化

如上文所述,廢奴主義者強調奴隸主控制著美國的國家機構,這一說法在突出南方巨大影響力的同時,忽略了像肯塔基州的亨利克萊(Henry Clay,1777—1852)、麻省的尼爾韋伯斯特(Daniel Webster,1782—1852)和伊利諾州的史蒂芬道格拉斯(Stephen Douglas,1813—1861)等聯邦參議員在推動政治妥協方面所起的作用。他們憑藉著自己的影響力說服來自北方和南方的同僚各退一步,各有所得。

然而,這些妥協還是無法避免內戰的來臨。在美國內戰前,不少南方輝格黨人仍能當選參議員,但他們中的不少人也認同奴隸制。當地域之見逐漸決定政黨主張差異,且兩黨(此時輝格黨已經消亡,部分成員併入新成立的共和黨,繼續對抗民主黨)無法再達成政治妥協時,內戰便不可避免,1856年麻省聯邦參議員查爾斯薩姆納(Charles Sumner,1811—1874)因發表攻擊奴隸主的演說而在國會被南卡聯邦眾議員普雷斯頓布魯克斯(Preston Brooks,1819—1857)以手杖反覆暴力抽打成了國家分裂的前兆。

兩黨間矛盾的激化近年來再次加劇。參議院共和黨在柯林頓擔任總統的後六年中都是多數派,因此多次擱置柯林頓提名的聯邦法官人選

。參議院民主黨對小布希上任後提名的不少聯邦法官也頗有微辭,認為他們異常保守,不合主流,因此動用阻撓議事(filibuster)攔下了他們的任命。參議院共和黨領袖則威脅動用「核選項」(nuclear option),即修改參議院規程,將終止阻撓議事所需票數由60票的超級多數(100票中的五分之三)降至簡單多數(過半)。來自兩黨的14名參議員的努力最終避免了該情況的出現。此外,儘管民主黨對小布希提名的兩名最高法院大法官也意見頗大,但個別參議員的阻撓議事嘗試也因得不到黨內的一致支持而失敗,而數名共和黨參議員的支持也避免了該黨阻撓表決歐巴馬提名的前兩名最高法院大法官。2013年1月和7月,兩黨參議員以及白宮再次就阻撓議事問題達成妥協。

然而這幾次妥協最終還是無法挽回日益惡化的兩黨間關係。2010年,參議院共和黨領袖米奇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多次表示,阻止歐巴馬連任將是本黨接下來兩年的工作重點。2013年11月,對共和黨參議員不時阻撓歐巴馬政府行政和司法人員提名感到忍無可忍的參議院民主黨正式啟用「核選項」,該決議適用於除最高法院大法官外的所有提名。

兩黨衝突在歐巴馬最後一個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上達到頂峰

。2016年2月中,保守派最高法院大法官安東寧斯卡利亞(Antonin Scalia,1936—2016)去世,共和黨參議員隨即決定擱置歐巴馬提名的溫和派大法官梅裡克加蘭德(Merrick Garland),直至總統選舉結束為止。

表面上看,共和黨參議員的決定不乏歷史先例。1828年8月底,最高法院大法官羅伯特特林布爾(Robert Trimble,1776—1828)去世,時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1767—1848)於12月提出自己的人選,但參議院在次年2月以23比17投票駁回,將該位置交由新當選總統安德魯傑克遜(1767—1845)提名。1852至1853年間,參議院更是三次擱置或拒絕了米勒德菲爾莫爾(Millard Fillmore,1800—1874)總統的大法官提名,1861年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1791—1868)總統的大法官提名也以失敗告終。

然而,2016年參議院共和黨擱置加蘭德提名的時間之長,仍屬史無前例。此外,該黨表面上強調填補這一空缺的權力在下一位總統手中,但實際上不少參議員都表示,一旦希拉蕊當選,他們將儘快通過加蘭德的任命,以免希拉蕊提名更具自由派色彩的大法官。2016年大選結果徹底斷送了加蘭德進入最高法院的可能,共和黨紛紛彈冠相慶,認定他們的政治賭博獲得回報。民主黨則指責對手偷走了這一席位,試圖阻撓川普提名的大法官。在此情況下,麥康奈爾啟動核選項。

除了圍繞著大法官提名展開的鬥爭外,參議院的構成及參議員政治立場的變遷也使得兩黨達成共識和妥協的難度進一步增加

。2005年避免了觸發核選項的那14位參議員中,三人去世,九人敗選或離職,僅剩下來自緬因州的蘇珊柯林斯(Susan Collins)與來自南卡州的林賽格拉漢姆(Lindsey Graham)仍在任。前者在醫改等問題上仍屬共和黨內的溫和派,並且曾和後者一道投票支持歐巴馬提名的前兩位大法官,然而他們兩人最終也都加入了擱置加蘭德提名的行列。因此當格拉漢姆在卡瓦諾性侵案聽證會上聲嘶力竭地指斥民主黨刁難候選人,並拿自己投票支持歐巴馬提名的前兩位大法官說事時,他顯然選擇性遺忘了自己在加蘭德提名案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該事件對民主黨的刺激。與抽打薩姆納事件一樣,格拉漢姆的嘶吼再一次折射出兩黨矛盾的不可調和。

三、參議院制度的僵化

通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參議院兩黨矛盾激化往往與兩項因素相伴而生,一是兩黨都有各自穩定的地盤,參議員在議事時表現得越激烈,越擺出和對立政黨一爭高下的架勢,就越能得到自己州內基本盤的支持,進而嚇退潛在的黨內初選競爭者;二是德高望眾的參議員的離去,這些參議員在各自州內也無甚對手,但深信政治的精髓在於妥協而非對抗的他們願意進行談判,努力達成共識。與之相反,像麥康奈爾這類一切以選舉利益為中心的黨棍實在不配擔當參議院領袖。

在此情況下,

參議院成為一個畸形的存在

一方面,每州不論大小皆有兩名代表的規定與民主精神不符,這在人口居於少數的州控制了參議院多數,進而決定大法官任命,從而規定多數人口該如何生活方面尤其明顯。另一方面,時刻關注選舉的參議員們完全喪失了貴族所應有的超凡脫俗之氣

參議院制度的僵化在變革之風漸吹的2018年中期選舉映襯下尤為刺眼:佛羅裡達公投恢復前罪犯的投票權;不少州同意成立無黨派的委員會劃分國會眾議員選區,以杜絕州立法機關中的多數派操縱該進程,使得本黨當選議員人數最大化的現象;緬因州嘗試推行選票改革,允許選民填寫兩位候選人(有順序之別),當無人得票超過50%時,便將名列第三的候選人淘汰,進而將以他為第一候選人的選票按第二候選人重新分配,這樣意在鼓勵選民把票投給兩大黨之外的候選人,而不必擔心自己的選票形同虛設。

不少媒體都在設想如何改革參議院制度。添加新州是其中一項方案,但在共和黨竭力維護自身權勢的情況下,該改革難以實現。畢竟首都華盛頓所在的哥倫比亞特區幾乎都是民主黨支持者,共和黨可不想再多添兩個民主黨參議員來攪局。而作為美國在加勒比海地區的一個自由邦(境外領土),波多黎各雖然擁有超過美國21個州各自數量的人口,但其中少數族裔眾多,共和黨對此恐怕也是忌憚三分,不願將其接納為美國的一個州。至於像英國那樣通過逐步改革,削弱上議院的權力,短期內更是無從談起。

相關焦點

  • 美國喬治亞州參議院關鍵選舉的五大看點
    據BBC報導,美國喬治亞州周二(1月5日)舉行參議院選舉,結果將決定總統當選人拜登所屬的民主黨是否能獲得參議院的控制權。這場選舉從12月中就開始投票,投票結果對民主黨的拜登在下一屆總統任期期間能有何成就至關重要。這可能會讓一些人看的一頭霧水,去年11月不是已經舉行過參議院選舉了嗎?怎麼喬治亞州又重來一次?原來是根據喬治亞州規定,候選人必須贏得超過50%的選票才能當選,而11月的選舉中沒有任何人得票超過一半。
  • 美國參議院選舉結束,川普潰敗
    雖然喬治亞州聯邦參議員補選的計票尚未結束,但結果已經比較明朗,民主黨大概率贏下全部兩席(其中奧索夫那席比較焦灼,可能會經歷選票重計),從而以極其微弱的優勢時隔六年重新奪回參議院多數。在這裡做個簡短評論。這次參議院補選非常重要。美國參議院權力高過眾議院,且控制議程。
  • 美國中期選舉「靴子落地」 近距離看美國政治光譜漸變
    【環球時報赴美國特派記者 王雯雯】「民主黨已成為城市政黨,而共和黨佔據鄉村。」「『驢象之爭』由來已久,但情緒化的川普加劇了美國政治的分裂。」《環球時報》記者在美國中期選舉期間前往華盛頓、費城等地,聽到的是各種複雜的議論,也近距離感受到美國政治光譜的變化。美國中期選舉「靴子落地」,民主黨時隔8年重奪聯邦眾議院多數席位,而共和黨保住參議院多數席位。
  • 續章與序章:美國喬治亞州參議院決選
    原創 深度分析 李東辰 上海美國研究喬治亞州作為新晉搖擺州,其選舉制度具有特殊性,在聯邦參議員第一輪選舉中獲得過半選票的候選人自動當選,而如果在第一輪選舉中無人過半,則由在第一輪選舉中得票位居前兩位的候選人進行決選。
  • 又逢「超級星期二」,我們談談美國初選制度演進的妥協與平衡
    二、歷史傳統與現代制度那麼,為什麼美國兩黨不能在全國實行統一的初選選舉,一人一票選出本黨的候選人呢?對此,我們需要先回顧一番美國兩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制度的發展過程。美國憲法對美國總統候選人提名制度沒有規定。這是因為在美國建國之初並沒有政黨。
  • ...團隊」大選對資產價格的不確定性落地——美國參議院選舉結果點評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財政赤字擴張帶來的美元走弱行情是長期邏輯,在中期(1-2年)維度中,財政赤字擴張帶來經濟增速偏強,往往會帶來美元指數走勢也偏強,此後在3-5年的大周期中才會迎來美元的大幅走弱行情。拜登就職後在財政刺激上若如期加大力度,則對今年美國經濟增速走強的拉動是較為確定的,因此在1-2的維度下對美元反而是利好;而在更長期的維度下,未來3-5年美元則較大概率出現大幅走弱。
  • 民主黨贏得參議院控制權,川普支持者衝擊美國國會
    這樣,民主黨將贏得美國參議院的控制權。 喬治亞州曾是一個穩固的共和黨州。1月6日決選是民主黨自2000年以來首次在喬治亞州獲得參議院席位。現年33歲的喬恩·奧索夫在參議院贏得了六年的任期,他將是當選的美國參議員中最年輕的代表,同時也成為喬治亞州首位猶太裔參議員。
  • 喬治亞參議員選舉2席全部勝出,民主黨將實際控制美國參議院
    當地時間1月6日下午,根據美國多家媒體統計民主黨議員喬恩·奧索夫在喬治亞參議員選舉中擊敗了共和黨現任參議員大衛·珀杜。此前,美國多家媒體稱亞特蘭大民主黨人拉斐爾·沃爾納克以50.6%的支持率擊敗現任共和黨參議員凱利·洛夫勒,當選喬治亞州議員,也成為了喬治亞州的第一位非裔參議員。
  • 中期選舉·分析|共和黨的優勢:極化、選區、天氣和身份認同
    當地時間2018年11月3日,中期選舉在即,美國總統川普在博茲曼機場出席競選集會,為共和黨參議員候選人Matt Rosendale站臺。視覺中國 圖2016年總統大選前夕,幾乎所有的預測都是希拉蕊會獲勝,結果卻震驚了世界。
  • 美國民主黨贏得參議院意味著什麼?
    美國時間1月5日舉行的喬治亞州參議員選舉結果最終於今早確定,民主黨在兩個席位競爭中均獲勝,從而形成民主黨同時掌控白宮和國會兩院的「橫掃」局面。在民主黨贏得喬治亞州的兩個參議員席位後,參議院將形成民主黨與共和黨各佔50席的「均衡」局面。但由於均衡情況下,民主黨副總統可參與投票,民主黨算是微弱優勢掌握參議院多數。再結合此前11月3日大選結果,民主黨算是同時獲得白宮、眾議院、以及參議院控制權。2.財政支持力度有望加大。
  • 美國中期選舉背景資料:驢子和大象形象的由來
    行人走過美國新罕布夏州曼徹斯特競選海報。  中新網10月28日電 據美國媒體報導,每逢重大選舉季節,美國的共和和民主兩黨的吉祥物,大象和驢子也跟著活躍在各大造勢場合和競選廣告中。大象和驢子與美國政黨政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  1828年,美國第七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在代表民主黨參加總統大選時,被對手用「Jackass驢子」來嘲笑他頑固得像頭驢。
  • 選舉人團正式宣布: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結果
    對我們的制度有信心。我們選舉的公正性仍然完好無損。因此,現在是翻過這一頁的時候了。團結起來。治癒。」這也給川普推翻美國大選結果之路上的,有一致命一擊。 在廣大選民群體中,Quinnipiac University最近一項民調發現,77%共和黨人認為11月3日的選舉中存在著廣泛的選民舞弊現象。 下面來科普一下,選舉人團制度是什麼? 為什麼選在12月14日周一?
  • 選舉亂象折射美式民主制度之殤
    一場大選,能夠讓執政黨和在野黨同時充滿懷疑,證明支撐選舉的政治制度出現了結構性問題。美國2020年的大選亂象,折射了美國民主制度之殤。  反民主的選舉人團制度  川普一再宣稱自己得票數高於拜登,再次讓美國的選舉人團制度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 ...這將導致美元進一步下跌;Sica補充稱,本周的參議院選舉可能會...
    金價跳漲逾2%觸及近兩個月最高,喬治亞州參議院決選前美元下跌;①金價周一上漲逾2%,達到近兩個月來的最高水平,因喬治亞州參議院兩個席位決選前美元下滑;②Circle Squared Alternative Investments的創始人Jeffrey Sica表示,有可能出臺重大刺激措施,這將導致美元進一步下跌;Sica補充稱,本周的參議院選舉可能會成為一個重大的顛覆性事件
  • 美國會完成清點選舉人票數 正式認證拜登為當選總統
    中新社華盛頓1月7日電 (記者 沙晗汀)美國副總統彭斯當地時間7日凌晨3時40分宣布,拜登在2020年總統大選中獲得306張選舉人票,超過獲勝所需的270張,正式認證其為當選總統。美國總統川普隨後發表聲明說,國會認證票數意味著「自己偉大第一任期的結束」,「儘管我對選舉結果完全反對,但我會在1月20日有秩序的交接」。美國副總統彭斯、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民主黨領袖舒默等均對當天發生的示威者攻入國會事件予以譴責,稱「暴力行為不會獲勝、我們不會屈服,將在今晚完成工作」。舒默稱當天發生的事件是「美國的汙點,是美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日子之一」。
  • 國會選舉人票認證程序性暫停後,賓州反對意見被參議院否決
    國會選舉人票認證程序性暫停後,賓州反對意見被參議院否決 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劉棟 2021-01-07 14:15 來源:澎湃新聞
  • 海外財經媒體焦點:美國民主黨贏下喬治亞州參議院決選
    財聯社1月7日訊,隔夜,海外市場聚焦美國經濟、美國選舉動態以及公司動態。美國經濟方面,美聯儲會議紀要稱所有官員一致同意保持購債速度穩定;美參院民主黨領袖舒默稱2000美元刺激性支票將是首要任務。公司動態方面,歐委會正式批准第二款新冠疫苗上市,由Moderna公司生產;蘋果應用商店元旦當日銷售額達5.4億美元創紀錄,同比增長40%。
  • 美國參議院阻止對2000美元紓困支票投票
    美國聯邦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米奇·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周五(2021年1月1日)進一步重申了反對2,000美元疫情紓困支票,參議院再次阻止了對這項救濟措施進行投票。麥康奈爾駁斥2,000美元支票是「普及現金派送」,並不是向最需要的人提供有針對性救濟的正確方法。
  • 美中期選舉 華人75%支持民主黨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據美國《世界日報》11月14日報導,美國亞太裔公民參政基金會與聯盟組織13日召開網絡會議,公布了亞裔美國公民參與2018年美國中期選舉的政治立場和投票結果。調查發現,亞太裔選民中70%支持民主黨,25%支持共和黨,其中華人選民75%支持民主黨。亞太裔最關心的三大議題是醫療保健、經濟及移民政策。
  • 政治學研究方法的演進邏輯與趨勢
    露和莫裡斯(Low,A.Maurice)對美國參議院的權力轉移進行了論述,認為共和黨人長期居於統治地位對參議院的權力構成威脅④。史蒂芬森(Stephenson)和吉伯特·託馬斯(Gilbert Thomas)運用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美國南方法律中的種族差異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