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選舉·分析|共和黨的優勢:極化、選區、天氣和身份認同

2021-01-15 澎湃新聞
當地時間2018年11月3日,中期選舉在即,美國總統川普在博茲曼機場出席競選集會,為共和黨參議員候選人Matt Rosendale站臺。視覺中國 圖

2016年總統大選前夕,幾乎所有的預測都是希拉蕊會獲勝,結果卻震驚了世界。

2018年中期選舉前夕,幾乎所有的預測都是民主黨將重新成為眾議院多數黨。無論結果會不會再次震驚世界,都將在短期對美國政治版圖產生重大影響。

川普時代的美國政治,似乎一切皆有可能。既然這樣,那我們就暫且拋開民主黨被絕大多數人看好的諸多原因,談談對共和黨有利的幾個重要因素。這樣做並不等同於預測共和黨要繼續控制眾議院,而是客觀地分析可能對選民投票決定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

政黨極化

政黨極化(party polarization)已經成了當今美國政治的代名詞。用學術術語來說,政黨極化意味著民主黨和共和黨內部高度同質化(homogeneity),同時兩黨之間高度異質化(heterogeneity)。通俗地說,就是兩黨內部越來越團結,意識形態上高度一致,同時兩黨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

政黨極化的前提之一就是選民對政黨的強烈認同(identification),也就是對政黨的高度忠誠 (loyalty)。認同也好,忠誠也好,它體現在選民投票行為上就是一致投票(straight ticket voting):在總統和國會選舉中都投票給自己所屬政黨,不管對立政黨候選人長相、口才、政策建議(或者在任期間的政績)有多好,或者自己政黨候選人長相、口才、政策建議(或者在任期間的政績)有多差。相反,如果對黨的忠誠度很低,往往就會在總統和國會選舉中投票給不同政黨,這就是分裂投票(split ticket voting)。

要知道,

在1970-1980年代,眾議院選舉中幾乎有四分之一的選民分裂投票。然而2016年大選時,分裂投票卻降到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最低點。

這一點在參議院選舉中表現得特別明顯:在所有34個有參議院選舉的州,不僅共和黨候選人贏得了參議員席位,而且川普全部勝出。

一致投票的結果是國會選舉的全國化(nationalization),即各個選區的地方性因素(如候選人口才、魅力、在任與否)對投票決定的影響越來越小,而全國性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大。什麼是全國性因素呢?在美國,唯一全民投票選出來的職位是總統,因此全國性因素就是總統大選中選民對兩黨的支持率。有研究表明,如果要預測一個政黨在國會選舉中的得票,並且只有兩個變量:該黨上一次總統選舉和上一次國會選舉的得票,那麼在2006年之前,後者的影響要遠遠大於前者;然而2006年之後,前者的影響已經超過了後者。

具體到2018年中期選舉,所有的民調都顯示,川普的支持率很低(就任到現在平均40%多),但卻異常穩定。他在共和黨內的支持率則很高(平均超過80%),並且也很穩定。這兩點說明,

共和黨選民對川普的忠誠度很高,在中期選舉中倒戈的機率很低。與此同時,川普在移民、性別平等、種族關係等方面走極端路線,也是為了儘可能發動最忠實的共和黨選民。

另外,與總統選舉相比,國會選舉的投票率要低得多,投票的往往是黨內積極分子。由於這些黨內積極分子在意識形態上往往更加極端化,因此要贏得他們的忠誠,川普也必須走極端化。

不對稱的憤怒

前美國政治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不僅是川普本人,整個美國社會似乎充滿了憤怒、不滿、仇恨。

這種狀況是政治極化的必然結果。然而,並非每個人都同樣的憤怒和不滿。

在現實政治中,極化是不對稱:共和黨右傾比民主黨左傾更厲害。

換句話說,共和黨內的極端保守派比民主黨內的極端自由派要多。

更為重要的是,與極端自由派相比,極端保守派往往更積極參與政治,更傾向於使用政治暴力。前段時間發生的郵包炸彈事件以及針對猶太人的槍擊事件,嫌犯都是極端右翼:前者對川普的批評者滿腔怒火,後者則是一個白人至上主義(號稱要殺死所有猶太人)。誠然,極端自由派也使用政治暴力,如1960年代席捲美國大學校園的暴力抗議運動。然而相比之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任何關於極端自由派對川普及其支持者使用政治暴力的報導。

總之,

不對稱的憤怒和極化意味著,川普的死忠粉絲在中期選舉中有更大的動力去支持他,而這種支持可以是多種形式,

包括發動共和黨選民、恐嚇民主黨選民、捐款、做自願者、以及給共和黨候選人投上一票等等。這是右翼政治的天然優勢。

有利於共和黨的選區劃分

按照美國法律,眾議院選區每隔10年劃分一次,劃分依據則是每隔10年的全國人口普查。現在的國會選區是2010年人口普查結果出來後劃分的,從2012年國會選舉開始執行。由於選區劃分是由各個州議會決定,因此州議會中的多數黨決定如何劃分選區。當時共和黨控制了大多數州議會,導致現在的選區劃分對共和黨極其有利。

到底怎麼有利呢?舉個例子。由於眾議院選舉使用的是「單一席位選區和相對多數」,因此要贏得一個選區的席位,民主黨候選人只需要比共和黨候選人多一票就勝出。假設101個選民投票,民主黨獲得100票,共和黨1票;或者民主黨51票,共和黨50票。兩種情況都是民主黨獲勝,但是前者意味著民主黨大量選票被浪費了。2012年國會選區重新劃分後,很多民主黨的選區類似於上述第一個投票情形(被稱為少數族裔佔多數的選區minority-majority district)。結果是民主黨在全國範圍內的普選得票與其在眾議院的席位相差很大。換句話說,

民主黨的普選得票轉換為眾議院席位的比例很低。

共和黨的情形則相反。絕大多數共和黨選民沒有明顯集中在某些選區,而是比較均勻地分布在所有選區(尤其是在農村選區)。這樣一來,共和黨如果獲勝,沒有多少選票被浪費,也就是

共和黨普選得票轉換為眾議院席位的比例很高。

2012、2014和2016年眾議院選舉,民主黨獲得的全國普選票分別是48.3%、45.5%、47.3%,佔眾議院所有席位的比例對應是46.2%、43.2%、44.6%。相反,共和黨獲得的普選票分別是46.9%、50.6%、48.2%, 但是對應的眾議院席位則高達53.8%、56.8%、55.4%。共和黨的選區優勢一目了然。

如果共和黨的選區優勢持續到2018年選舉,那麼即使只贏得46%(或者更少)的普選票,也有可能繼續保持多數黨地位。因此一位研究國會選舉的權威學者在2015年就斷言道:「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共和黨將在2020之前保持眾議院多數」。

不可預測的天氣

眾所周知,天氣對人類的衣食住行有著顯著影響,選舉投票也不例外。美國聯邦選舉在11月初舉行,而11月份中西部、大平原、和東北部的氣溫都比較低,並且時有雨雪。而傳統的南方(尤其是南北戰爭中的13個州)則相對氣候暖和得多,並且冬季少有颶風或者暴雨天氣。

與此同時,由於1970年代開始的黨派重組,傳統的南方已經變成了共和黨的大票倉。再加上美國老年人口大量南遷(如佛羅裡達),而老年人在政治上一般傾向於保守,因此美國南方(所謂的「聖經地帶」)成了共和黨的堅強堡壘。

天氣、黨派重組和人口遷移三個因素相結合,意味著在同等條件下,南方選民的投票率要比北方選民高。

道理很簡單:如果室外寒冷,再遇上下雪或者下雨,選民投票的動力就會大打折扣。2007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收集了美國3000多個縣1948-2000年的天氣數據,然後分析天氣對投票率的影響。結果表明,降雨量每多一英寸,投票率降低大約1%;比平均降雪量每多一英寸,則投票率下降約0.5%。

還有研究表明,與共和黨相比,民主黨選民對天氣更加敏感;而對天氣最敏感的群體是非洲裔、65歲以上的老人以及18-24歲的年輕人(第一和第三個群體都是民主黨的重要票倉)。

根據一個名為「精準天氣」的網站的預報,今年選舉日美國大湖區可能下雪,而大西洋沿岸(包括紐約和波士頓)大部分地區可能下雨。

認同政治的悲劇

從羅斯福新政到1960年代,民主黨最重要的選民基礎是產業工人和少數族裔。從1960年代開始,民主黨逐漸轉向,強調後物質主義價值觀(包括同性戀權利、種族平等、文化多元主義、平權運動、環保、墮胎的權利等等)。這樣做的結果,一是導致了愈演愈烈的 「文化戰爭」,二是民主黨逐漸失去了產業工人的支持。

身份認同(亨廷頓所說的「我們是誰?」)當然重要,它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然而,民主黨推行的身份認同對其自身來說卻是一場悲劇。

第一,它過於強調個體和少數族裔的權益,而忽視了大部分美國人(尤其是歐洲裔白人)的權益。

畢竟,LGBT群體在美國總人口中是絕對少數,並且單個少數族裔群體(無論是黑人還是拉丁裔)也是少數。當強調少數人權益的身份認同成為主導性的政治正確,佔美國人口大多數的白人群體必然會集體憤怒、焦慮、和仇恨,為白人民族主義和右翼保守主義的提供強大的政治支持。

第二,正如有學者指出,身份認同政治的核心是自我表達(expressive),而不是經濟上的再分配(redistributive),因此民主黨的身份認同政治無異於「自絕」於經濟安全感偏低的中下層群體。

已經有研究表明,在2016年大選中,經濟安全感越低的選民卻越支持川普。這是希拉蕊輸給川普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民主黨候選人繼續以身份認同為競選和執政綱領,那麼共和黨不僅可能贏得這次中期選舉,也可能在2020後繼續執掌白宮。

(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本文首發於「大國策智庫」微信公眾號,原標題為《謝韜:美國中期選舉 共和黨的幾個優勢》,此次發表版本經作者再次修訂。)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選情與疫情疊加下的美國政治:認同分裂、政黨重組與治理困境
    「身份—認同」將逐步取代「經濟—階層」成為美國政治的核心因素,並加深美國的社會裂痕、黨派鬥爭與政治極化,使其國內治理效率進一步下降,甚至引發政治民主的退化。其中更值得關注的是,川普在這些州獲得的選民票相較於希拉蕊的領先優勢均不足1%(最少的只有區區幾千張票),卻在「勝者全得」制度下將這些州的選舉人票全部收入囊中,最終在全國選民票少於希拉蕊的情況下贏得大選。不難看出,在當前美國政治高度極化和選舉制度設計的雙重作用下,少數關鍵搖擺州民意的微觀變化可能會產生選舉意義上的重大影響,分析這些州的民意走向及其深層動因對觀察美國大選形勢變得日益重要。
  • 陳力簡:民調是不是又一次低估了川普和共和黨?
    可是在2020年,俄亥俄卻備受冷落,在很多大選分析上,俄亥俄已經失去了搖擺州地位而成為默認的共和黨票倉。搖擺州的變遷還反映在一些傳統的民主黨州變成了搖擺州。在2020大選中,雙方認同的搖擺州有:佛羅裡達、北卡羅萊納、維吉尼亞、內華達、愛荷華、緬因第二選區、密西根、賓夕法尼亞、威斯康星、科羅拉多、內華達、新墨西哥、新罕布舍爾、明尼蘇達、喬治亞、德克薩斯和亞利桑那。
  • 疫情加劇美國政治極化?戴蒙德:只有美國人有摧毀自己的能力
    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在美國,政治妥協的形勢不斷惡化,尤其大概從2005年開始。不光是美國的兩大主要政黨之間,就連各政黨內部的激進派和溫和派之間也出現了妥協崩潰的情況。這種情況在共和黨內部尤為嚴重,與民主黨達成妥協的溫和派共和黨候選人在競選連任時,面臨的主要挑戰來自共和黨內的激進派——茶黨。
  • 從中期選舉看美國參議院制度的演進及運轉
    參議院制度的僵化在變革之風漸吹的2018年中期選舉映襯下尤為刺眼。圖為當地時間2018年11月14日,美國華盛頓,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米奇·麥康奈爾(中)會見在中期選舉中新當選的共和黨參議員。視覺中國 圖美國憲法素來為外界奉為圭臬,畢竟它在1787年制訂完畢後,僅經過27處變動,一直沿用至今。
  • 美中期選舉 華人75%支持民主黨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據美國《世界日報》11月14日報導,美國亞太裔公民參政基金會與聯盟組織13日召開網絡會議,公布了亞裔美國公民參與2018年美國中期選舉的政治立場和投票結果。調查發現,亞太裔選民中70%支持民主黨,25%支持共和黨,其中華人選民75%支持民主黨。亞太裔最關心的三大議題是醫療保健、經濟及移民政策。
  • 因為川普,共和黨內戰
    但這位德克薩斯州共和黨眾議員1月3日晚上做了一件非常值得注意的事情。隨著共和黨籍參議員喬希·霍利(Josh Hawley)和克魯茲表示將在1月6日挑戰拜登的選舉勝利,140多名眾議院共和黨人準備加入,羅伊試圖讓他的同僚和選民靜下心來想一想,此次選舉是否真的存在全州性、系統性的舞弊?
  • 美國中期選舉「靴子落地」 近距離看美國政治光譜漸變
    【環球時報赴美國特派記者 王雯雯】「民主黨已成為城市政黨,而共和黨佔據鄉村。」「『驢象之爭』由來已久,但情緒化的川普加劇了美國政治的分裂。」《環球時報》記者在美國中期選舉期間前往華盛頓、費城等地,聽到的是各種複雜的議論,也近距離感受到美國政治光譜的變化。美國中期選舉「靴子落地」,民主黨時隔8年重奪聯邦眾議院多數席位,而共和黨保住參議院多數席位。
  • 選舉亂象折射美式民主制度之殤
    從不負責任到極化的政黨制度  選舉人團制度過度偏向州權,強調精英意志,這種趨勢本可以被健全的政黨制度糾正,但是美國兩黨制度的發展加劇了體制的反民主色彩。美國政黨制度採取「多數當選制」,即在一個選區內哪個黨得票多,就會代表該選區獲得在眾議院的席位。對手黨哪怕只少一票,也會完全失去對該選區的代表權。
  • 弗洛伊德事件的本質與根源:被極化撕裂的民主
    亂局橫生的政治極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的衝突和對抗不斷升級加劇。歐巴馬力推的醫療改革法案雖獲國會通過,但沒有一名共和黨議員投票贊成醫改方案。川普上臺後更是連續頒布法案撤回歐巴馬的醫改措施。國會議員的政治立場不斷突破一貫的溫和審慎,呈現明顯的極端化趨勢,甚至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大值」。
  • 美國中期選舉背景資料:驢子和大象形象的由來
    中新網10月28日電 據美國媒體報導,每逢重大選舉季節,美國的共和和民主兩黨的吉祥物,大象和驢子也跟著活躍在各大造勢場合和競選廣告中。大象和驢子與美國政黨政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  1828年,美國第七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在代表民主黨參加總統大選時,被對手用「Jackass驢子」來嘲笑他頑固得像頭驢。
  • 拜登連續拿下兩關鍵州 距離勝選還差6票|共和黨|唐納德...
    CNN稱,他們正在賓州就民調觀察員和選民身份證明法提起訴訟。CNN報導稱,川普競選副經理賈斯汀·克拉克(Justin Clark)在聲明中說:「賓夕法尼亞州正在發生糟糕的事情。民主黨人正密謀剝奪和稀釋共和黨人的選票。川普總統和他的團隊正在努力制止這種情況。」
  • 解讀| Blue Shift 為什麼選舉日之後的選舉結果會改變?
    我們利用選區層面的選舉表快照,以及選區層面的人口和政治構成,首次全面分析投票率轉移的潛在驅動因素。利用個人層面的行政記錄快照,我們首次分析了投票時間較晚與較早的選民的特徵。票比例的轉移非但不反常,而且與基本的選區選民組成和個別選票的處理次序一致。我們在北卡羅萊納州和科羅拉多州發現了相同的基本驅動因素,並討論了各州不斷變化的選舉管理做法對公眾對選舉誠信的關注。
  • 川普堅稱選舉造假 一眾議員退出共和黨並怒稱:你在損害國家!
    ·川普2020年大選陰謀論對美國民主造成長期損害,將離開共和黨並改變自己的黨派身份,成為「無黨派人士」。但這位即將離任的國會議員告訴麥克丹尼爾和麥卡錫,由於擔心自大選以來共和黨的表現,他將退出與共和黨在國家和州級的交往和合作。  米切爾在信中寫道:「如果共和黨領導人集體袖手旁觀,容忍毫無根據的陰謀論和『停止偷竊』集會,而不為我們的選舉進程說話,我們的國家將受到損害。國土安全部稱我們的選舉是『美國歷史上最安全的』。我已經明確而強烈地反對這些信息。
  • 政治極化、民族分裂,「兩個美國」的對立從何而來
    隨著兩黨內部消除「雜音」後,美國政治極化的趨勢開始加強:極化趨勢加強首先出現在前總統柯林頓時代,柯林頓的婚外情激化了民主黨和共和黨選民的分歧;到了前總統小布希時代,圍繞第二次海灣戰爭,兩黨選民進一步對立;前任總統歐巴馬執政時,兩黨選民的分歧焦點則是全民醫保;2016年川普當選總統後,共和黨更是似乎逐漸成為「川普黨」,政治極化現象愈發明顯。
  • 布希家族第三代嶄露頭角 共和黨變陣求生存(圖)
    雖然中期選舉的競選要到9月才正式拉開,但現在選戰已經提前打響。  共和黨希望借中期選舉奪回對國會的控制權。為了更好地迎戰民主黨,原本主力選票來自白人的共和黨推出了「彩虹」陣營,不少州的州長或國會議員候選人都來自少數族裔或是女性。共和黨的重要人物傑布·布希、薩拉·佩林等人也紛紛對這些人表示支持和提供經濟援助。
  • 美國的十字路口|政治極化與撕裂愈演愈烈,未來4年能好嗎
    席勒向澎湃新聞表示,儘管美國社會的極化趨勢已經很多年了,但在過去的4年裡明顯變得更為極端,對此他感到非常擔憂。探討美國社會保守轉向一書《右派國家》的作者之一、英國《經濟學人》專欄作家阿德裡安·伍爾德裡奇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共和黨中南方一翼的過度支配地位,及其在種族、宗教問題上的極端傾向,「缺乏寬容的前景」可能將共和黨推向極端主義的懸崖。
  • 川普稱新政府將在1月20日就職,此前表示「完全不認同」總統選舉...
    視頻截圖川普同時稱,新政府將在1月20日就職,現在將專注於有序、順利的政權過渡,需要的是「治癒和和解」。延伸閱讀川普承諾有序交接政權,仍不認敗選美國總統唐納·川普7日說,儘管他「完全不認同」總統選舉結果,1月20日將實現政權有序交接。
  • 關注美國大選:關鍵時刻,密西根州共和黨主席:這6000張票算錯了
    據美國福克斯新聞消息,密西根州共和黨主席考克斯(Laura Cox)當地時間6日表示,該州安特裡姆縣的計票軟體發生故障,導致該縣6000張投給川普的選票被算到拜登名下。報導援引《底特律自由新聞報》的說法稱,安特裡姆縣使用的計票系統先將選舉結果存儲在各選區的計算機卡上,然後由縣選舉官員上傳到另一臺計算機上。安特裡姆縣的一位共和黨工作人員蓋伊(Sheryl Guy)表示,目前還不清楚是人為錯誤還是故障導致了該錯誤,之所以發現這一錯誤,是因為民主黨的獲勝與該縣的保守派傾向不符,所以手動檢查並確認了這一錯誤。
  • 競爭型政治:美國政治極化的呈現與思考
    在1969年的尼克森時代和1976年的福特時代,在參議院和眾議院,共和黨人按政黨原則投票的比例大約是65%,民主黨也大致相當。在2001年和2004年的喬治?布希時期,共和黨人按政黨原則投票的比例達到90%,民主黨是85%。政黨極化最為直白的視覺呈現就是所謂的美國大選紅藍地圖,用以反映不同州對不同政黨支持度的分野。
  • 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誰笑到最後?
    總統選舉、國會選舉以及多個州和地方選舉同日舉行,而最受關注的無疑是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前副總統喬·拜登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現任總統唐納·川普之間的爭奪。  川普和拜登選前最後一日爭奪「搖擺州」  美國總統選舉日前一天,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現任總統唐納·川普與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喬·拜登在「搖擺州」進行「最後一分鐘」拉票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