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十字路口|政治極化與撕裂愈演愈烈,未來4年能好嗎

2021-01-07 澎湃新聞

【編者按】

2020年初,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把全球經濟推入危機之中。為應對疫情衝擊,美聯儲採取了激進的「零利率+無限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美國國會通過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的財政紓困政策,極力避免經濟與金融市場陷入無序與混亂之中。大規模刺激為市場注入了大量流動性,美國股市、債市、樓市均創下歷史新高。

但同時,美聯儲9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受股市上漲等因素推動,今年第二季度美國家庭財富淨值環比增長近7%,達119萬億美元,這些收益主要流向最富裕家庭,而另外還有許多民眾則收入縮水甚至失業。截至3月底,最富有的10%美國人擁有該國三分之二以上的財富,前1%的富人擁有全美國31%的財富。

民粹主義、種族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在美國的呼聲持續高漲。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引發了大規模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M)抗議活動和種族衝突,一度蔓延至50州的200餘座城市,社會的撕裂和對立到了危險的邊緣,致使當選總統拜登將推動美國種族平等列入核心經濟議題,以彌補不同種族之間的財富差距。

2020年,新冠疫情不僅加劇了美國不同階層的財富不平等,「弗洛伊德事件」還暴露出美國社會中深層次的種族不平等。GDP總量位列全球首位,美國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全世界的神經。美國再次來到一個十字路口。

2020年除了疫情大暴發,多起事件也加劇了美國社會的轉向。

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引發了大規模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M)抗議活動和種族衝突,一度蔓延至50州的200餘座城市,社會的撕裂和對立到了危險的邊緣。

進步派大法官金斯伯格去世,川普在臨近2020年大選時提名了第三位保守派大法官巴雷特。由此,最高法院的9席中的6席都被保守派佔據,無疑表明了美國「三權分立」中的司法權也已完全趨向保守。

多位美國政經界人士向澎湃新聞表示,他們愈發擔憂美國社會出現的極化傾向。

過去4年政治極化愈發極端

經過幾十年全球化和產業結構變遷,美國從經濟上已分成兩部分:以金融、服務業和高科技見長的東海岸和西海岸各州,即「自由主義美國」,中西部等老工業基地以及南部構成了「保守主義美國」。而這兩部分在政治上的態度明顯不同。

與此同時,在美國政治妥協的形勢不斷惡化。而這段時間,也是保守主義逐漸在美國行政、立法、司法機構佔據主導地位的時期。不光是美國的兩大主要政黨之間,就連各政黨內部的激進派和溫和派之間也出現了妥協崩潰的情況。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耶魯大學斯特林教授羅伯特·席勒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美國資本市場高漲帶來了很多樂觀情緒,他很看好美國經濟復甦的前景。但在美國政治極化與不信任愈演愈烈,美國民眾間愈發無法達成共識。這是美國社會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信任是商業活動往來的前提。而民主黨致力於構建的是一個「共享的社會」,有利於提供一個更好的商業氛圍。

席勒向澎湃新聞表示,儘管美國社會的極化趨勢已經很多年了,但在過去的4年裡明顯變得更為極端,對此他感到非常擔憂。

探討美國社會保守轉向一書《右派國家》的作者之一、英國《經濟學人》專欄作家阿德裡安·伍爾德裡奇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共和黨中南方一翼的過度支配地位,及其在種族、宗教問題上的極端傾向,「缺乏寬容的前景」可能將共和黨推向極端主義的懸崖。與此同時,支持民主黨的選民也分裂為有大學學歷的(尤其是年輕的受教育選民)與藍領工人。前者是身份政治的擁護者,而後者則對此嗤之以鼻。

不過伍爾德裡奇也提醒稱,在最重要的職位——財政部長和國務卿的任命上,兩個人選都為傳統的民主黨人,均曾在柯林頓政府時期任職,也都為白人。

有意思的是,從「woke」一詞的英文詞義變遷也成為美國社會變化的一個縮影。

《牛津英文詞典》每年更新四次,在2017年對「woke」詞義進行了擴展:除了是「wake」(醒來)的動詞過去式,woke還可以作為形容詞,表示「對社會不公、尤其種族歧視的警覺」。

新詞義來源於近年流行的美國黑人俚語。2013年,美國黑人社會發起「黑人有所謂」運動,表達對黑人遭遇種族歧視和暴力的抗議,形容詞性的「woke」使用漸趨普遍。

牛津英文詞典官網稱,過去人們把woke當形容詞用時,詞義僅限於與「睡著」相對應的「清醒」。從20世紀中期開始,「woke」詞義逐漸擴展至政治和文化層面上的「覺醒」。

由此還誕生了「覺醒者投票」(WokeVote)這樣號召與鼓勵美國社會中的有色人種投票的社會組織。

伍爾德裡奇向澎湃新聞表示,Woke Voters顯著增長,拜登自己雖然出生於德拉瓦州的藍領家庭,但他也必須兌現對這部分「覺醒」群體的承諾,他承諾要回應那些「覺醒選民」(Woke voters)持續上漲的呼聲,於是在他的班底中很重要的位置上都任用代表這些群體的人選。

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院長、盤古智庫顧問王緝思在近期的一次發言中分析指出,現在美國的一個大問題,就是所謂的「認同政治」(編者註:identity politics,又稱身份政治),美國人會問「我們是誰?」,美國人會說他們是黑人、白人,或者會說他們是新移民、老移民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所謂的認同政治或者叫身份政治。

王緝思表示,從全球角度看這個問題,認同政治正演變為現在全球政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側面。今天,美國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價值觀,有不同的意識形態訴求。因此,在觀察美國的國內政治時,這當中也包括了經濟的變化、社會的變化,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調整。

身份政治演變為經濟議題?

拜登聲稱要打造美國史上最多元的內閣。

除了副總統當選人賀錦麗是亞非裔之外,拜登還提名多名女性及少數族裔進入內閣。包括有望成為首位女性財政部長的耶倫、可能成為首位非裔國防部長的奧斯汀、可能成為首位移民及拉丁美裔出身國土安全部長的馬約卡斯,以及或許成為首位華裔美國貿易代表的戴琦。

在經濟團隊的任命上更是集中了多位少數族裔的面孔。

拜登提名的首位非洲裔副財長阿德耶摩阿德耶摩出生於奈及利亞,後隨家人移民至美國,在洛杉磯長大;首位有色女性經濟委員會主席勞斯;首位南亞裔行政管理和預算局局長坦登,坦登的父母均是印度移民。

如何看待身份政治對美國政治系統和經濟團隊的滲透?

香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如果把川普能上臺任總統,當做是對歐巴馬任總統時往黑人群體和少數族裔過多的偏袒,使得川普有機會得到那麼多選票,導致在過去的幾年裡美國政治往保守的方向轉了很多。而如果拜登一旦過於偏激,不僅不會緩和美國撕裂的局面,會更為加重兩邊的分裂。甚至可能會引發美國的內戰,或是把美國內部的憤怒轉變為對其他國家發動攻勢。這是對美國社會的治理更大的挑戰。

自2016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關於美國政治和社會大分裂以及可能爆發某種形式的「內戰」這個話題越來越引起媒體和學術界的關注。

現如今,在2020年大選中落敗的川普一直拒絕承認敗選,還屢屢聲稱大選中存在大規模舞弊行為,他的支持者也多次舉行示威遊行,其中不乏「民兵」組織。這些人多次與川普的反對者發生暴力衝突。

2019年,美國喬治城大學政治和公共服務研究所的調查表明,大多數美國人相信,由於政治、種族和階級分裂愈發惡化,美國在通向內戰邊緣的道路上已經走了三分之二。

伍爾德裡奇也表示,民主黨內部最大的問題就是力量的嚴重分裂。身份政治導致白人工薪階層轉投共和黨或是成為搖擺選民,繼續這樣發展下去中產階級選民也有可能流失。民主黨如果完全支持「覺醒選民」的綱領,他們不會贏得大選;但若是在黨內置之於不顧,就有孕育又一場內戰的風險。這是拜登面臨的最困難的問題之一。

平權法案在美國爭議半世紀

平權法案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風起雲湧,為其提供了社會土壤,也讓與其相關的爭議一直持續至今。

20世紀60年代,美國總統甘迺迪和詹森相繼籤署3項總統行政令,禁止在就業、教育、工程承包和醫療領域針對膚色、宗教、性別和種族因素採取歧視措施,由此形成少數族裔享有優惠政策的平權法案。在高校招生中,少數族裔享有加分待遇或特定比例。

川普政府在2018年取消了歐巴馬時代對學校執行平權法案的有關指引後,立即引發強烈反應:反對派為之拍手稱快;而民權人士、大學及前歐巴馬政府官員則稱之為大倒退。大學方面更誓言堅持招生時將種族作為考慮因素的政策。

歐巴馬時期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奧斯坦·古爾斯比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坦率地表示,拜登要想妥善解決不平等的矛盾,大多數行為都需要通過立法才能做到,所以還必須要看參議院的選舉情況。但至少未來4年反歧視法和平權法案有望重新得到白宮的重視,當選總統拜登也不會像川普那樣點燃種族仇恨之火。

與總統之爭同期進行的國會控制權爭奪戰中,民主黨雖然獲得了眾議院多數席位,但與共和黨席位差距有所縮小,共和黨仍很可能會如預期控制參議院,後續拜登政策落地仍將面臨重重阻礙。

無論如何,未來美國將走向何方,也許不應該將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一次總統大選上。展望未來,大選結束並不意味著「川普主義」的消失,在兩極化和撕裂的現實下,拜登時代「尋求團結」、「重塑美國的靈魂」將註定是一段艱難之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全球化中的政治極化
    在美國,自從70年代之後,極化程度就一路走高,尤其是在90年代之後,極化程度比起歷史上其他時期都有過之而無不及。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在醫療保健、社會保障、稅率、財政赤字、外交政策等方面本有因歷史因素形成的分歧,但在極化背景下,兩黨內部越來越同質化,同時兩者之間越來越異質化,兩黨溫和派越來越少,交集越來越小,這種政治極化趨勢在近些年愈演愈烈。
  • 弗洛伊德事件的本質與根源:被極化撕裂的民主
    弗洛伊德事件的本質與根源:被極化撕裂的民主 2020-06-18 04:44:11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作者:張楷欣 責任編輯:張楷欣
  • (撕裂的美國)國際銳評丨政治極化不斷消耗美利堅的生命力_新華報業網
    不少分析認為,這既是對其煽動暴亂事件「追責」,更是一場「政治清算」,以斷絕其未來東山再起的可能性。  一幕幕政治鬧劇的背後,是美國社會深層次矛盾的集中爆發,也是混合著個人恩怨與黨派之爭的惡鬥升級。如今的華盛頓,政治極化已到了空前尖銳的程度。正如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所說,「美國現在是一個兩極分化嚴重的國家。
  • 政治極化、民族分裂,「兩個美國」的對立從何而來
    2019年,美國喬治城大學政治和公共服務研究所的調查表明,大多數美國人相信,由於政治、種族和階級分裂愈發惡化,美國在通向內戰邊緣的道路上已經走了三分之二。美國社會內的火藥味,正越來越濃,不同勢力間的紛爭乃至衝突在川普主政的四年內愈演愈烈,其中最知名的衝突便是維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市極右翼示威引發的衝突:2017年5月,夏洛茨維爾市決定移除一座羅伯特·李將軍的紀念雕像。
  • 新冠疫情·種族歧視·政治極化:2020年美國大選遭遇「三重門」
    新冠疫情政治化、種族歧視系統化、黨派政治兩極化這三大美國政治社會新老問題纏繞交織,為大選塗上難以拭去的底色。「疫情到底多嚴重,難道我們無權知曉」「我們在一條非常艱難的軌道上……方向錯誤。」白宮冠狀病毒應對工作組成員、被輿論稱為美國「抗疫隊長」的安東尼·福奇幾天前憂心慨嘆。
  • 競爭型政治:美國政治極化的呈現與思考
    第二,競爭型政黨體制與政治極化。政黨競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政治的平衡,但無序的黨爭亦可能撕裂國家公共生活的秩序,引發政治極化現象。在美國制憲會議時期,黨爭可能帶來的消極後果就引起了人們的警惕。  四、競爭型政治的限度與政治極化的範圍與程度  政治極化使美國的政治病入膏肓了嗎?政治極化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美國政治整合與社會穩定?雖然競爭型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美國政治極化現象,然而政治競爭並不必然帶來政治的分歧與社會的衝突。
  • 綜述|撕裂的社會 混亂的美國
    在大選年背景下,美國社會被重重矛盾裹挾:種族衝突、政治極化、社會動蕩u2026u2026而新冠疫情應對失控,更折射出一個日益撕裂和混亂的美國。《華盛頓郵報》刊文說,美國零售商今年因財產破壞和盜竊而蒙受的損失估計已達10億美元,今年的各類抗議活動已成為「美國歷史上代價最高昂的騷亂」。 《紐約時報》指出,這是一個失業率近8%、20多萬人死於新冠病毒、五分之四的民眾對未來感到不安的國家。「分歧和焦慮都顯而易見。」
  • 深度撕裂!混亂的美國陷入「一國兩民」境地
    在大選年背景下,美國社會被重重矛盾裹挾:種族衝突、政治極化、社會動蕩……而新冠疫情應對失控,更折射出一個日益撕裂和混亂的美國。深陷不安商鋪紛紛用木板封閉門窗,投票站示威活動不斷,槍枝銷售大幅增加,居民人心惶惶……美國大選投票日前後,美國多地爆發遊行示威,不同政治立場的團體紛紛上街發洩不滿,甚至演變成暴力衝突。
  • 觀天下 | 新冠疫情·種族歧視·政治極化:2020年美國大選遭遇...
    觀天下 | 新冠疫情·種族歧視·政治極化:2020年美國大選遭遇「三重門」新華社  作者:  2020-11-02 53歲的利安娜·帕特曼-託馬斯住在美國大選「搖擺州」之一的艾奧瓦州。
  • 政治極化不斷消耗美利堅的生命力
    接下來,在民主黨推動下,美國國會眾議院13日以「煽動叛亂」等為由,發起對現任領導人的二次彈劾。不少分析認為,這既是對其煽動暴亂事件「追責」,更是一場「政治清算」,以斷絕其未來東山再起的可能性。一幕幕政治鬧劇的背後,是美國社會深層次矛盾的集中爆發,也是混合著個人恩怨與黨派之爭的惡鬥升級。如今的華盛頓,政治極化已到了空前尖銳的程度。
  • 美國的十字路口|席勒:我們對2021年應該保持足夠樂觀
    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引發了大規模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M)抗議活動和種族衝突,一度蔓延至50州的200餘座城市,社會的撕裂和對立到了危險的邊緣,致使當選總統拜登將推動美國種族平等列入核心經濟議題,以彌補不同種族之間的財富差距。2020年,新冠疫情不僅加劇了美國不同階層的財富不平等,「弗洛伊德事件」還暴露出美國社會中深層次的種族不平等。
  • 政治極化的美國,正在拋棄基於「人民兩個身體」的妥協傳統
    在Fumurescu看來,美國的建國者們也很大程度沿襲了清教徒的思想傳統。一方面, 他們並不那麼信任當人民聚攏成群時就一定能做出複雜而優質的政治決斷,另一方面,他們卻也願意相信眾人對政府的基本原則足以做出比較合宜的判定和衡量。4月1日的美國華盛頓。關於美國政治極化現象,筆者曾有若干小文簡要介紹學界相關研究(詳見文末)。
  • 美國的十字路口|諾獎得主:新政府會比過去4年更親勞工立場
    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引發了大規模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M)抗議活動和種族衝突,一度蔓延至50州的200餘座城市,社會的撕裂和對立到了危險的邊緣,致使當選總統拜登將推動美國種族平等列入核心經濟議題,以彌補不同種族之間的財富差距。2020年,新冠疫情不僅加劇了美國不同階層的財富不平等,「弗洛伊德事件」還暴露出美國社會中深層次的種族不平等。
  • 疫情加劇美國政治極化?戴蒙德:只有美國人有摧毀自己的能力
    在衛生專家看來,美國之所以遲遲難以拉平疫情傳播曲線,就與這個國家的政治分裂密切相關。而政治分裂的背後,是政治極化的加劇。此前,美國知名政治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在「美國利益」網站刊發的文章《美國政治腐朽的代價》就指出,這場史無前例的疫情本應成為美國人放下分歧、團結一致的機會,但總的來說,疫情卻「加劇了美國的政治極化」,「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政治極化很可能會變得更加嚴重」。
  • 《沉沒之城》搖籃曲的十字路口在哪 十字路口位置一覽
    導 讀 搖籃曲的十字路口是玩家在《沉沒之城》中需要收集的11個事件簿之一,很多玩家還不知道這個事件簿的具體位置在哪,下邊就給大家帶來「文藝男丶sl」分享的沉沒之城搖籃曲的十字路口位置
  • 那是十字路口它是一個根深蒂固於世界大多數文化中的空間和隱喻
    因此,十字路口不是一個村莊,也不是一個城市,而是兩者的病菌由於大多數被迫來到美國的奴隸都來自該地區,他們帶來了十字路口的傳統,而我們早就意識到了音樂中的形象:十字路口是布魯斯吉他手羅伯特·詹森遇見魔鬼並成為最偉大的地方。該流派曾見過的音樂家。Bone Thugs N Harmony最近採用了這個主題,並通過Cream的同名歌曲進入了白人意識。
  • 美國的十字路口|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的疫情應對太糟糕
    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引發了大規模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M)抗議活動和種族衝突,一度蔓延至50州的200餘座城市,社會的撕裂和對立到了危險的邊緣,致使當選總統拜登將推動美國種族平等列入核心經濟議題,以彌補不同種族之間的財富差距。2020年,新冠疫情不僅加劇了美國不同階層的財富不平等,「弗洛伊德事件」還暴露出美國社會中深層次的種族不平等。
  • 站在2020的十字路口 航空業該選擇哪個方向 哪條路?
    這份2019年的數據統計記錄了近20年波音空客的寬體窄體機市場的變遷 站在2020年這一「十字路口」,觀察民航業的下一個十年,真的會是窄體客機「興」,寬體客機要減產的節奏嗎?這是個好問題。也許寬體客機「短缺」一時半會兒確實不會出現了,畢竟還有諸多寬體客機因為疫情被「封印」在停機坪上……各奔東西小型無人機的未來?「早讀」一直持續關注著無人機話題。本周,「商業內幕」、「國家利益」等多家外媒網站的多篇熱門文章一起,描繪了一幅以「四旋翼」為代表的小型無人機正在技術路線的十字路口背道而馳、各奔東西的未來景象。
  • 2021美國形勢展望:如何治癒疫情蔓延、政治極化等「五大病」
    來源:新華社原標題:如何治癒「五大病」——2021年美國形勢展望新華社北京1月10日消息,2020年,美國「病」得不輕:新冠疫情失控,政治極化嚴重,經濟陷入衰退,社會撕裂驚人,毀約「退群」成癮。2021年1月20日,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將正式入主白宮。宣稱要「治癒」美國的拜登將如何應對今日美國的「五大病」,仍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 領袖訪談 | 何劍波與觀點面對面:調控的十字路口
    何劍波沒有在上述兩個態度指向明確的詞彙中作選擇,而是採用另一個更為感性的詞——十字路口。何劍波說,現在房地產市場形勢是錯綜複雜的,很難用一個「樂觀」或者「悲觀」去進行描述,目前已經是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但這個十字路口往哪個方向走?」回望過去30年,國內房地產的市場化、商品化道路,何劍波認為總體而言是成功的,特別對於經濟發展以及城市化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