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中的政治極化

2021-01-13 南風窗



西方發達國家民主政治,經過數個世紀發展,本已走向日趨成熟。雖然黨爭綿延不絕,但在大多數議題上均存在共識,所以承平年代鬥而不破,大難臨頭則共度時艱。


而隨著全球化加速發展,現代社會利益的高度分化,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的出現,以政黨政治為基礎的民主制開始運作不良,傳統政黨政治已陷入政治僵局,各國國內政治力量出現錯綜複雜的整合和重組。


為此,選民將大量選票投給更為激進左翼和右翼,以表達對傳統政黨的失望、甚至憤怒的情緒。正是傳統政黨已難有所作為,美歐同時興起一股強勁的反主流、反建制的潮流,政治黑天鵝事件頻發現象。


剛剛過去的2016年,歐洲右轉不斷。無論極右政黨是否能上臺掌權,多個歐洲國家執政的核心都已開始動搖,並已嚴重衝擊了歐洲政治版圖和歐盟一體化進程。


在美國,自從70年代之後,極化程度就一路走高,尤其是在90年代之後,極化程度比起歷史上其他時期都有過之而無不及。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在醫療保健、社會保障、稅率、財政赤字、外交政策等方面本有因歷史因素形成的分歧,但在極化背景下,兩黨內部越來越同質化,同時兩者之間越來越異質化,兩黨溫和派越來越少,交集越來越小,這種政治極化趨勢在近些年愈演愈烈。


美國國內社會運動及2016年大選也是觀察美國政治極化的重要窗口。2009年的茶黨運動(Tea Party Movement)反對歐巴馬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和醫療改革方案,主張政府要縮小規模、縮減開支、降低稅收、弱化監管,和歷史上的其他右翼運動一樣,主張反對「大政府」。



茶黨對歐巴馬政府的抵制使共和黨在其執政兩年後控制了眾議院,在2014年又成功奪回8年失去的參院。2011年的「佔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的意圖是反對美國政治的權錢交易、兩黨政爭以及社會不公正,則主張限制壟斷、保障民權,繼承了歷史上左翼反對「大公司」的傳統。「佔領華爾街」運動直接民主社會傾向的桑德斯在民主黨內崛起,並直接對民主黨黨內建制派的當家人柯林頓·希拉蕊的黨內提名構成了直接挑戰。


再看總統大選,川普、桑德斯等反主流、反建制派候選人的強勢崛起更是美國政治極化所致。自負且背負種種政治不正確言論的川普以及並不符合美國政治傳統的桑德斯之所以能夠吸引大批選民,源於選民對傳統政治精英(建制派)的失望與不信任。


政治極化及其導致的激烈黨爭、立法僵局和骯髒政治等負面現象,讓不少選民對主流政治的失望、厭惡和憤怒轉化為民眾對非傳統政治人物或是「反建制派」的強烈期待。


隨著2009年開始的兩場社會運動和2016年大選中左右非建制力量的崛起,公眾的政治意識被喚醒,因此帶來的社會右傾、左傾趨勢短期內必然加劇美國政治極化。應該說,傳統政治精英無法形成共識並取得政治突破,更激進或反建制的代表人物上臺就成為必然。


在一個利益高度分化,社會撕裂與政治極化的美國,再與其分權制衡體制結合,最終導致福山所說的福山認為相互「否決政治」(vetocracy),政治僵局甚至是政治衰敗也難免會出現。福山認為:「政黨沒有激勵,不願切斷來自利益集團的財路;利益集團也不願看到金錢買不到影響的新體制。」


而經濟學家米拉諾維科則認為,在過去1/4世紀的歷史中,「發達國家的頂層階級不斷累積越來越多的收益,一直使得他們與他們自己的同胞在社會層面和精神層面分離開來。」西方世界中全球化的「輸家」,尤其是在美國,幾乎沒有發言權,因為富人,即收入增長的前5%的人,已開始掌握了政治的進程。


他們運用政治權力使得全球化延續時,卻掏空了國家民主,並使得許多國家更接近成為富豪統治集團。因此,選擇處於兩者之間,要麼富豪統治集團和全球化,要麼民粹主義和停止全球化。


作者 | 中國南海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 儲昭根

編輯 | 趙義 zy@nfcmag.com

排版 | Iris


相關焦點

  • 政治極化、民族分裂,「兩個美國」的對立從何而來
    隨著兩黨內部消除「雜音」後,美國政治極化的趨勢開始加強:極化趨勢加強首先出現在前總統柯林頓時代,柯林頓的婚外情激化了民主黨和共和黨選民的分歧;到了前總統小布希時代,圍繞第二次海灣戰爭,兩黨選民進一步對立;前任總統歐巴馬執政時,兩黨選民的分歧焦點則是全民醫保;2016年川普當選總統後,共和黨更是似乎逐漸成為「川普黨」,政治極化現象愈發明顯。
  • 歐美新保守主義以極化和對立的思維逆全球化而動
    政治上新保守主義推行對內的種族主義國家認同和對外的民族主義霸權共識,建構極端化的政治生態。亨廷頓在2004年出版的《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挑戰》一書中明確指出,構建美國帝國需要形成大眾認同,構成社會凝聚力的基礎是美國認同。美國認同的核心是盎格魯—新教文化。即是否是白人、是否是歐洲人、是否是基督教信徒是國家認同和國家集團認同的政治標準。
  • 競爭型政治:美國政治極化的呈現與思考
    下圖a、b、c分別代表三種不同的極化程度,顯然c代表了更為嚴重的極化,這種程度的極化往往帶來消極影響。在公共政治生活中,當人們使用"政治極化」這一詞彙時,往往指涉較為嚴重的政治分歧,甚或是政治摩擦。政治極化是指"人們在政治生活中的政治態度和政治偏好趨於政治光譜的兩極,並且兩極的政治態度和政治偏好分歧較大、對立嚴重」。
  • 《帝國:全球化的政治秩序》簡介
    《帝國:全球化的政治秩序》無邊無垠,永遠止境,這就是全球化政治新秩序——一種新的主權形式。從後現代到現代,從帝國主義到帝國人類在新世紀將迎來大同安康還是壓制束縛?未來的關鍵,在於帝國及其抵制力量的互動結果。我們所知道的那種帝國主義可能已經不復存在,然而帝國卻依然完好無損。麥可·哈特和安東尼奧·奈格裡在這部新穎大膽的著作中宣稱,如今的帝國即是全球化政治新秩序。
  • 政治極化不斷消耗美利堅的生命力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進入權力交接期的華盛頓很不平靜,波譎雲詭的政治鬥爭一浪高過一浪。新年伊始,美國領導人的部分支持者衝擊國會山、試圖改變大選結果,引發震驚全美的政治風暴。不少分析認為,這既是對其煽動暴亂事件「追責」,更是一場「政治清算」,以斷絕其未來東山再起的可能性。一幕幕政治鬧劇的背後,是美國社會深層次矛盾的集中爆發,也是混合著個人恩怨與黨派之爭的惡鬥升級。如今的華盛頓,政治極化已到了空前尖銳的程度。正如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所說,「美國現在是一個兩極分化嚴重的國家。共和黨和民主黨已經不在一個頻道上對話。
  • 美國的十字路口|政治極化與撕裂愈演愈烈,未來4年能好嗎
    由此,最高法院的9席中的6席都被保守派佔據,無疑表明了美國「三權分立」中的司法權也已完全趨向保守。多位美國政經界人士向澎湃新聞表示,他們愈發擔憂美國社會出現的極化傾向。過去4年政治極化愈發極端經過幾十年全球化和產業結構變遷,美國從經濟上已分成兩部分:以金融、服務業和高科技見長的東海岸和西海岸各州,即「自由主義美國」,中西部等老工業基地以及南部構成了「保守主義美國」。而這兩部分在政治上的態度明顯不同。與此同時,在美國政治妥協的形勢不斷惡化。而這段時間,也是保守主義逐漸在美國行政、立法、司法機構佔據主導地位的時期。
  • 政治極化的美國,正在拋棄基於「人民兩個身體」的妥協傳統
    一方面, 他們並不那麼信任當人民聚攏成群時就一定能做出複雜而優質的政治決斷,另一方面,他們卻也願意相信眾人對政府的基本原則足以做出比較合宜的判定和衡量。4月1日的美國華盛頓。關於美國政治極化現象,筆者曾有若干小文簡要介紹學界相關研究(詳見文末)。
  • 廖崢嶸:新全球化將衝破疫情和政治藩籬
    原標題:廖崢嶸:新全球化將衝破疫情和政治藩籬新冠疫情導致全球貿易陷入某種程度停滯,會否釀成全面經濟危機還難以預言,但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幾成定局。近年來,全球貿易增速明顯放緩,出現所謂「全球化放慢」。一旦世界經濟增速大幅放緩甚至衰退,經濟全球化只會雪上加霜。
  • 疫情加劇美國政治極化?戴蒙德:只有美國人有摧毀自己的能力
    在衛生專家看來,美國之所以遲遲難以拉平疫情傳播曲線,就與這個國家的政治分裂密切相關。而政治分裂的背後,是政治極化的加劇。此前,美國知名政治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在「美國利益」網站刊發的文章《美國政治腐朽的代價》就指出,這場史無前例的疫情本應成為美國人放下分歧、團結一致的機會,但總的來說,疫情卻「加劇了美國的政治極化」,「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政治極化很可能會變得更加嚴重」。
  • 新冠疫情·種族歧視·政治極化:2020年美國大選遭遇「三重門」
    新冠疫情政治化、種族歧視系統化、黨派政治兩極化這三大美國政治社會新老問題纏繞交織,為大選塗上難以拭去的底色。「疫情到底多嚴重,難道我們無權知曉」「我們在一條非常艱難的軌道上……方向錯誤。」白宮冠狀病毒應對工作組成員、被輿論稱為美國「抗疫隊長」的安東尼·福奇幾天前憂心慨嘆。
  • 《政治思想簡史》梳理從古希臘城邦、羅馬帝國到全球化的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與人類生活方式、組織形式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情況緊密相連,W.M.斯佩爾曼在《政治思想簡史》中深刻展現了這一點,並清晰梳理了從古希臘城邦、羅馬帝國到全球化的政治思想變遷。作者 張弘《政治思想簡史——從古希臘城邦、羅馬帝國到全球化》W.M.斯佩爾曼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早期人類生產力不發達
  • 觀天下 | 新冠疫情·種族歧視·政治極化:2020年美國大選遭遇...
    觀天下 | 新冠疫情·種族歧視·政治極化:2020年美國大選遭遇「三重門」新華社  作者:  2020-11-02 53歲的利安娜·帕特曼-託馬斯住在美國大選「搖擺州」之一的艾奧瓦州。
  • 政治極化是否不可調和?
    10月23日,包剛升在復旦大學的演講上認為,主流民調高估了拜登的勝勢,很大部分地原因在於,許多川普支持者在美國當下輿論環境中隱藏了政治立場。如果放到一個更廣闊的背景中來說,我認為西方大概正在經歷一次新的大轉型,大致從冷戰結束開始,經歷了全球化的加速,慢慢演化到現在。從冷戰結束到2008年之前,西方總體上處於相對平穩的時期。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歐美國家相繼遇到了一系列問題,綜合來看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兩個國內問題,一個國際問題。
  • (撕裂的美國)國際銳評丨政治極化不斷消耗美利堅的生命力_新華報業網
    一幕幕政治鬧劇的背後,是美國社會深層次矛盾的集中爆發,也是混合著個人恩怨與黨派之爭的惡鬥升級。如今的華盛頓,政治極化已到了空前尖銳的程度。正如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所說,「美國現在是一個兩極分化嚴重的國家。
  • 選情與疫情疊加下的美國政治:認同分裂、政黨重組與治理困境
    在選情與疫情的疊加作用下,近年來美國政治、社會發展中以極化和分裂為代表的一系列深層矛盾正持續發酵。其背後的中長期邏輯植根於當前美國政治正在浮現的兩種政黨重組(Party Realignment)趨勢[1],即東北部「鐵鏽地帶」白人藍領選民對民主黨的疏離、南方部分「陽光地帶」年輕選民群體對共和黨忠誠度的下降。
  • 弗洛伊德事件的本質與根源:被極化撕裂的民主
    國會議員的政治立場不斷突破一貫的溫和審慎,呈現明顯的極端化趨勢,甚至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大值」。他們要麼旗幟鮮明地選擇自由派立場,要麼堅定不移地固守保守派情懷,溫和持中立場越來越不受歡迎。在民主黨內部,保守派議員遭到排擠;在共和黨內部,絕大多數共和黨人轉向保守立場,中間陣營日漸萎縮。  持續惡化的文化極化。
  • 2021美國形勢展望:如何治癒疫情蔓延、政治極化等「五大病」
    來源:新華社原標題:如何治癒「五大病」——2021年美國形勢展望新華社北京1月10日消息,2020年,美國「病」得不輕:新冠疫情失控,政治極化嚴重,經濟陷入衰退,社會撕裂驚人,毀約「退群」成癮。2021年1月20日,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將正式入主白宮。宣稱要「治癒」美國的拜登將如何應對今日美國的「五大病」,仍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 李曉| 拋棄經濟全球化幻想 警惕全球化的「去中國化」
    李曉教授在演講中指出,長期以來經濟學界對經濟全球化的認知存在著三個誤區,可以將其稱為「全球化幻想」:一是把經濟全球化當做全球化,忽視了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個政治選擇;二是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去國家化」的進程,嚴重忽視了國家具有強烈的技術能力、政治意願及其選擇來影響全球化進程;三是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可以一直持續下去的線性發展過程,不會出現重大的衝突或轉折。
  • 全球化還是被全球化,讀《全球化的悖論》-虎嗅網
    阿根廷領導人多明戈·卡瓦略儘管從哈佛畢業,其背後的政府班子初始擁護全球化,但當遭遇政治危機時毫不猶豫地選擇拋棄全球化。羅德裡克說:「阿根廷遇到的是世界經濟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國家民主制度和深度全球化不能兼容。」羅德裡克最可貴的地方是沒有將全球化這個本身很籠統的詞宏觀化,而是將全球化與每個國家、個體的利益結合在一起。
  • 美國政治板塊的漂移:2020年大選揭示了怎樣的兩黨未來?
    文丨王品達(美國政治觀察人士) 2020年美國大選在漫長的等待中揭曉了答案。民主黨候選人拜登戰勝了共和黨的現任總統川普,將成為美國第46任總統。國會選舉的計票工作仍在進行中,民主黨將保持眾議院的多數,而共和黨將很有可能保持其在參議院的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