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陽再現陸渾戎王級大墓 為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民族融合與...

2020-12-06 光明網新聞中心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光明日報通訊員 智 慧

出土的編鐘 潘立閣攝/光明圖片

  整套的編鐘、編磬,保存較好的陪葬車馬坑,數量眾多的骨貝及陶、玉、金、瑪瑙、漆器……近日,在位於河南洛陽的徐陽墓地,隨著一系列豐厚的隨葬品相繼出土,一座2600多年前的陸渾戎王級大墓(編號M15)呈現在世人面前,這也是徐陽墓地考古發掘的第二座王級大墓。專家認為,其對探索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民族融合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隨葬品及喪葬習俗指明墓主戎人身份

  12月2日,徐陽墓地考古工地寒風凜冽,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員正在有序推進考古發掘工作。走近新發掘的墓室可以看到,黑灰色的泥土中,有不少當時的貝幣散落四處。在墓室東側,整套的編鐘、編磬排列有序,花紋清晰、樣式精美。

  「從這些高規格的隨葬品及墓葬周圍分布的陪葬車馬坑,可以推斷出這是一座陸渾戎王級大墓。」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吳業恆介紹,這座大墓長7.85米、寬5.5米、深6.8米,葬具為一棺一槨,歷經2000多年,儘管槨頂及側板已腐朽,但棺木上的紅色漆皮依然鮮豔。此外,墓內還發現了銅車馬器、玉璜、玉扳指兒、骨鑣及陶、玉、金、瑪瑙、漆器等隨葬品。

  最特別的是,墓室內發現6具遺骸,考古人員推測其中一具可能是墓主人,另外5具是殉葬者。「該墓葬所發現的以人殉葬、貝幣陪葬及在車馬坑或墓內放置馬牛羊頭蹄等行為,都和中原地區的喪葬習俗不同,但是和西北戎族、狄族的喪葬習俗相吻合。」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史家珍介紹,從隨葬品和喪葬習俗來看,該墓葬與這一區域出土的其他墓葬一致,為確認陸渾戎墓提供了更多證據,而隨葬銅禮器、車輿規制等則顯示其受到同時期中原文化的強烈影響。

  出土文物器型和紋飾符合春秋時期特徵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徐陽墓地在文物考古界知名度頗高。它位於洛陽市伊川縣鳴皋鎮徐陽村一帶,墓葬主要分布在以徐陽村為中心的順陽河及其支流兩岸臺地上,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墓地所在地地勢平坦,丘陵環抱,西、北有陸渾西山和鹿蹄山,東、南為伊河西岸開闊谷地。

  2013年夏,伊川縣鳴皋鎮徐陽村附近盜墓活動猖獗,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徐陽墓地開展主動性考古發掘。通過勘探,考古工作者驚喜地發現了2600年前的陸渾戎墓葬群,這是中原地區首次發現的戎人遺存。2015年,徐陽墓地入選「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2016年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並榮獲中國考古學會田野考古獎三等獎。

  自2013年至今,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徐陽墓地開展了連續考古發掘工作。截至目前,共清理墓葬150座,其中大中型墓葬12座。在大型墓葬中,出土了編鐘、編磬、青銅及玉石質禮器,小型墓葬中普遍存在單耳陶罐隨葬品等。

  徐陽墓地墓葬及車馬坑以東西向為主,極少數南北向。葬具均為木棺,大型墓葬葬具為一棺一槨,小型墓葬葬具均為單棺,大、中型墓葬均有與之對應的陪葬車馬坑或馬牛羊頭蹄祭祀坑。儘管目前徐陽墓地尚未發現有明確紀年的遺物,但從墓葬形制、陶器組合、銅器、骨器紋飾特徵等推測其應為春秋時期的墓葬。比如,從已發掘墓葬中採集的蟠螭紋銅鼎、鬲等殘片,從器型和紋飾等方面符合春秋時期這類銅器的典型特徵。

  進一步證實文獻所載「戎人內遷伊洛」歷史事件

  在針對徐陽墓地考古新發現召開的座談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國家博物館、鄭州大學等全國各地的考古專家一致認為,徐陽墓地對研究陸渾戎這一族群,以及當時民族交流融合現象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也為深入跨學科合作研究提供了良好機會。

  陸渾戎墓葬群為何會出現在洛陽伊川?《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中提到:「初平王之東遷也,辛有適伊川,見披髮而祭於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秋,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史家珍介紹,陸渾戎最早居於瓜州(今甘肅酒泉)附近,後逐漸東遷,他們首先遷居至盧氏(今三門峽盧氏縣)一帶與晉國結盟,後來因驍勇善戰阻礙秦國東進,於公元前638年,受秦國、晉國驅使遷至伊川地區,成為春秋中後期緩衝晉楚之間關係的小國。公元前525年,晉國伐陸,陸渾戎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陸渾水庫、陸渾村、陸渾嶺、陸渾關、陸渾山……在洛陽,帶「陸渾」二字的地名不少,這些都是陸渾戎在歷史中留下的印跡。而徐陽墓地的一系列考古發現,也進一步證實了文獻所載「戎人內遷伊洛」的歷史事件,為研究春秋戰國時期民族融合、文化交流與互動提供了重要資料。

  據考證,陸渾戎活動的中心地域與徐陽墓地所在的涓水(今順陽河)地理位置相符,其活動時間也與徐陽墓地春秋中晚期遺存時代基本吻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認為,新發現墓葬表現出的文化融合與嬗變,體現了中華文明「有容乃大」的特徵,是中華文化五千年兼收並蓄民族融合的實證。

  目前,徐陽墓地的考古發掘工作還在進行,期待有更多新的發現浮出水面。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04日 09版)

[ 責編:楊煜 ]

相關焦點

  • 洛陽2600年戎人大墓與浙江陶符希臘字母之源
    》一文進行史研,忽而又見《河南洛陽發現2600年前戎人王級大墓》的報導,只得引用所見報導並略為兼顧發表個人意見……對此首先請參考《對<歷史研究/中國史與世界史的融合>之淺談》(百度網),這樣才能進一步理解中國古史在人類世界史的定位以減少畫地為牢的歷史走偏(中學歷史教材尚有宣和通寶的亂彈)……在《浙江發現一批字母比腓尼基字母早千餘年 西方字母源於中國
  • 洛陽發現大墓,牽出先秦戎人神秘面目,他們為何到中原歸宿
    前言:前段時間隨著河南洛陽徐陽墓的順利挖掘,發現了一座西北地區的戎人王大墓。這證實了2600多年前,陸渾戎族曾在中華大地上繁衍遷徙,在歷史上留下存在與過往的印記。這座戎人王大墓,標號為M15保存非常完整,內有銅編鐘、玉橫、編磬、玉璜、玉扳指等隨葬品,墓周圍還發現了陪葬的車馬坑。
  • 十六國北朝時期民族融合與佛教
    第三,「中華正朔」觀念的確立。以北魏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為例,孝文帝此前對任城王元澄有一番告白:「今日之行,誠知不易。但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裡,因茲大舉,光宅中原。」1宿白先生說:「洛陽自古以來即是漢文化的中心地區。
  • 國家文物局:進一步研究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機制和特徵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會上表示,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研究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機制和特徵。劉玉珠說,下一步,要結合「考古中國」等重大課題和跨區域、綜合性重大考古研究項目,持續開展全面的考古工作,結合生物、環境、遙感、信息等科技手段,深入探討區域文明發展歷程,進一步研究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機制和特徵。
  • 聚焦古DNA研究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
    王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總書記的講話不僅體現了黨中央對考古學科的高度重視,而且也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 遊牧民族的歷史貢獻:加速了中華文明進步,奠定了中國的疆域
    一,遊牧民族刺激了中華文明的持續進步大約在1萬年前,人類開始出現了分工,有的民族演化為了農耕民族,有的民族還成為了遊牧民族,還有的依然呆在森林之中,是為漁獵民族。這些民族之間並非是血緣上具有區別,可是擴散到了不同的地理環境之下,也就產生了不同的生產方式。
  • 為什麼洛陽網絡關注度河南第一 ——洛陽市網絡關注度報告(節選)
    洛陽名勝也很多,悠久的歷史文化為洛陽積累了豐厚財富,截至2019年末,洛陽市共有A級景區82處,其中4A級以上景區30處。此外,網上風景圖畫也十分靚麗,國家森林公園白雲山、「北國第一溶洞」雞冠洞、「山嶽經典•十裡畫屏」老君山、「北國水鄉」重渡溝等風景名勝引人神往,先後榮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
  • 從歷史視角看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
    一體是指中華民族在形成過程中的融合性。目前的中華民族由56個民族組成,統稱為中華民族。古代的中華,也有兩層含義,一個是文化,一個是民族。民族主要是指中原地區以漢民族為主體民族的民族融合體,如唐太宗曾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這裡的中華作為民族的含義,主要指的是中原地區漢文化圈的民族共同體。如遼道宗說:「吾修文物,彬彬不異中華,何嫌之有?」
  • 「網際網路+中華文明」優秀項目成果展推薦活動(七)
    1.成都皮影藝術博物館:《老鼠嫁女》皮影動漫該項目入選國家文物局2018年「網際網路+中華文明」示範項目。成都皮影藝術博物館是一家集皮影展示、皮影表演,皮影互動、體驗於一體的園林式民辦博物館。博物館除了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民間藝術皮影文化外,還能讓觀眾親身體驗皮影的製作過程,皮影的表演過程,增添觀眾對皮影文化的更深認識和了解。
  • 越來越多考古資料,無情地肢解著中華文明「中原中心」的認知模式
    回眸考古學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百年曆程,我們可以進一步將考古學研究中「大一統」怪圈的表現概括為以下三方面:1)認為至遲自距今8000年左右的裴李崗文化時期開始,「黃河中下遊」或包括整個河南和晉南及關中的「中原」就取得了領先優勢,此後在中華文明形成和早期發展的歷程中一直發揮著核心引領作用。
  • 世界四大古文明為何僅剩中華文明?客觀分析,才能看出問題所在!
    中華文明地處東亞,北邊是草原與大漠,西邊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與崑崙山脈,東北是大海,南方潮溼炎熱毒蛇叢生,這些地方都難以形成統一的王朝,地處中原的中國王朝有著天生的優勢,往往只需要防守北邊的少數民族。在修建長城後,這個缺點也被補上了。
  • 從長江黃河「雙聯體」看中華民族文化基因
    〔摘要〕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幾乎都起源於大江大河,中華文明本質上是江河文明。其他諸多古老文明紛紛消失,而中華文明連續五千年不斷代,其根本原因是形成了穩定的文化基因。與其他文明古國相比,中華民族的江河文明具有六個顯著特徵:雙條性、同體性、貫穿性、同向性、同形性、陰陽性。
  •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
    城邦的屬性就是小國寡民與各自獨立,沒有融合一統的意識。公元前338年,巴爾幹各邦為馬其頓所敗,失去獨立地位。公元前149年至公元前146年,馬其頓被羅馬打敗。羅馬在這裡建立了馬其頓和阿卡亞行省,馬其頓治下的巴爾幹的政治文明也宣告結束。西方的羅馬文明屬於後來者,創建於公元前6世紀末,行共和、建帝國,存在了1000餘年。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為日耳曼人所亡。
  • 從神秘奇觀轉向世界視野中的中華文明共同價值 ——讀董耀會《長城...
    目前,長城在海外民眾的認知中始終作為「審美奇觀」存在,這與中國的文化形象首先呈現為東方古老的神秘文明相一致。不應否認的是,在被觀看的過程中,長城儘管富於魅力,但其形象的意義並不明朗,這與塑造真實的中國、與海外民眾形成價值交流和呼應還有相當的距離。 這種狀況仍在延續,其成因之一,在於它沒有脫離西方文化霸權長期建構的背景。
  • 中國C位,憑什麼是河南?
    圖/視覺中國中國人以中為尊,以玉為貴,河南風水尊貴至極,「C形」與「C位」「CC相映」,造就了河南大地的氣象萬千。黃河貫穿分中庭,群山環峙開門闕,河南如同一座高宅大院,庇護與養育了一代代華夏先民。今天的炎黃子孫早已開枝散葉,足跡遍布全球的中華兒女,是否還記得老家何在?
  • 「天下山川,以此為最」:秦嶺對中華文明意味著什麼?
    廣義的秦嶺是橫亙於我國中東部、呈東西走向的龐大山脈,它西起甘肅臨潭縣白石山,東經天水麥積山,橫穿陝西,東至河南,遂在陝、豫交界之處分為三支:北為崤山、邙山,中為熊耳山,南為伏牛山,東西延展1600餘千米,南北最寬處達近300千米,稱之氣勢磅礴,實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