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段時間隨著河南洛陽徐陽墓的順利挖掘,發現了一座西北地區的戎人王大墓。這證實了2600多年前,陸渾戎族曾在中華大地上繁衍遷徙,在歷史上留下存在與過往的印記。這座戎人王大墓,標號為M15保存非常完整,內有銅編鐘、玉橫、編磬、玉璜、玉扳指等隨葬品,墓周圍還發現了陪葬的車馬坑。考古專家根據墓中陪葬品,與牲畜殉葬的習俗,發現與春秋時期的西北戎人的文化十分吻合,這也進一步印證了,古籍中戎人內遷伊洛陽的事件。那麼洛陽古都腳下,為何會有異族人聚居?戎人到底是誰?這一種族最後又是去了哪裡呢?帶著這些疑問,開啟我們探索戎人的過程。
戎人的起源與分布
關於戎人的最早記載,出現於西周時期。在《新華字典》中,戎的意思被解釋做中國古代的西部民族。其實戎只是對一個族群籠統的稱呼,戎人的活動範圍不僅局限於西方。戎人在歷史上最活躍的時期,乃是在春秋戰國。《春秋》曾記載戎人種類有很多,如無終之戎、揚拒之戎、陰戎、驪戎、北戎、山戎等。並且戎人還在當時,與中原的各個諸侯國,建立了一些往來關係。據史學家考究稱,戎人曾分布在中國內地,犬戎、驪戎分布在西方,而魯西之戎分布在東方,北戎和山戎則生活在北方。戎人與中原諸國拉近了距離,也隨之有了一些來往,史料記載戎人並未老老實實,在自己的地盤上過日子,而是先後與周王室,和鄭、齊、楚、晉、秦國打上了交道。
戎人和中原諸國之間的關係與消亡
活躍在燕山北部的山戎,曾經與燕國打過仗。齊桓公稱霸之後,就借著山戎不義的名頭,對山戎進行強大打擊,結果戰敗的山戎被迫遠走。活躍在太原附近的無忠戎,也是與晉國「相愛相殺」,還曾派遣使者遊說晉襄公,最後雙方達成了短暫的結盟。驪戎主要佔據在陝西臨潼一帶,與晉國的距離更近,為此驪戎把驪姬,獻給了晉獻公為妾示好,後來驪姬還生下了奚齊,從而激起了晉國的變亂。戎族在這一時期,在中原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可惜好景不長,到了群雄逐鹿的戰國時期,各國爆發激烈的兼併戰爭,處於各強大諸侯國夾縫中的戎族,大批都消亡在無情的戰火之中,剩下的一部分,為了生存也與中原民族逐漸融合了起來。
《後漢書》曾記載趙滅代戎,韓國與魏國復共稍並了伊、洛與陰戎。從此中國大地上就沒有戎寇,只剩下了義渠種戎。在熱播劇《甄嬛傳》中,與羋月曖昧不清的義渠王翟驪,帶著一支善戰的軍隊,肆意騷擾列國無人能擋,而現實中的義渠最後也沒能逃脫落寞的結局。史料記載公元前272年,義渠戎被終被掃滅,原其佔據的領地,也被秦昭王設為了北地郡。隨著義渠的滅亡,到了兩漢時期,戎族則徹底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不能將戎人看作是落後的野蠻群體
當時戎人在中原,被看作是野蠻人,曾有「伊川嘆」的典故可證明。《左傳》記載周大夫辛,在伊川看到有人批發祭祀,痛心疾首地說這是戎人的禮儀,而此時當地的華夏禮儀已經消失。這個故事被用於,表示華夏禮儀的式微,到了不得不得繼承戎人禮儀的地步。然而戎人並不代表落後野蠻。首先戎這個字不是貶義字,它只是一個用來區分族群來源不同的字,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而且戎人的文化也不落後,他們在與華夏族的通婚、雜居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交流,同時也學習到了華夏族的先進文化。相比中原的農耕經濟,戎人處於遊牧、農耕的綜合社會經濟中,他們與中原人的區別,是喜愛食用肉類而不是穀物,服飾也都是毛皮,面部還帶著配飾。不過現代關於戎人的了解還是太少,他們依舊很神秘。
戎人來中原的原因
文章開頭講述了,在洛陽帝都竟然發現了戎人王墓葬,那麼他們為何要來中原呢?中國人心有很重的故鄉情結,講究故土難離落葉歸根。而戎人則不把這當回事,時常遷移自己的聚居地。戎人大大小小的遷移,也正是向著中原步步而來,關於他們遷移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天災和人禍。天災的氣候變化,例如乾旱是迫使戎人遷徙的一大原因,另外西周初年歷史上第一個寒冷期,乾冷的氣候環境,極大破壞限制了戎人的生產生活,他們為了生存只得向東南遷移,戎人對中原的入侵,也正是發生在此時。人禍即戎人與中原諸國的戰爭,雙方時而結盟,時而相互攻伐,其中戰爭是其中的主線。戎人不斷騷擾中原搶奪財物,中原諸侯國也曾多次伐戎。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如同一個「火藥桶」,而戎人摻和進來,必定會捲入戰爭之中。
陸渾戎與中原諸侯國的複雜關係史
其中最有戲劇性的當屬陸渾戎,他們最早棲居在敦煌一帶,《左傳》記載公元前638年,陸渾戎遷徙到了伊川,大概在今洛陽附近。秦國為了擴展疆域,從而開始了驅逐陸渾戎的戰爭。最後好在晉惠公有大德,接納了陸渾戎,將他們安置在了伊川。據考古專家考證,除了被晉惠公安置的戎人之外,還有一支陸渾戎遷移到了河南嵩縣一帶。關於晉國為何要接納陸渾戎,有學者稱晉國為了塞住秦人的東下之路,還能防禦南部的楚人北上。也有人說秦國是最大的受益者,晉惠公不是主動接納陸渾戎,而是對秦國戰敗後,不得不答應了秦國開出的條件。無論是主動還是被迫,晉國都應該不算吃虧,因為在陸渾戎遷到晉國之後,成為了晉國的合作夥伴與助力,為日後晉國稱霸提供了不可忽視的幫助。在「崤之戰」中,曾受晉國恩情的戎人,與晉國並肩作戰合作打敗了秦軍。
夾縫中求生存的陸渾戎
陸渾戎佔據的嵩縣地區,是黃河以南秦嶺以北的一塊大地盤,這也是秦國東出的必經的要道。晉國還時常對陸渾戎送錢送物,陸渾戎便鐵了心與晉國站在了一起。正是有了陸渾戎這個好友的助力,晉文公才能不用擔心腹背受敵,全力成就自己的霸業。然而夾在秦、晉、楚三超級大國之間,陸渾戎的日子也不好過,可謂是真正的夾縫中求生存。陸渾戎不得不「反覆橫跳」保住自己的生存機會,周旋在周王室和列國之間,曾被周天子封爵,也曾經抱過楚國的「大腿」,後來晉國一看自己養的「小弟」,竟然與楚國親近,心中怨憤找了個藉口,在公元前525年滅了陸渾戎。自此陸渾戎在伊川共生活了一百一十多年,直到兩千多年以後,徐陽墓地的發現,讓陸渾戎重新走入了世人的視野,2020年又一座陸渾戎王大墓被發現,其中大批隨葬品,再次證明了幾千年前,陸渾戎曾在歷史上留下了輝煌一筆。
戎人的最後歸宿
漢代以後史書中,就找不到關於戎人的記錄了,秦始皇掃滅六國統一天下以後,將曾經出現在中國的匈奴、西羌等部族,統一稱呼為戎。秦國兼併諸戎攻伐匈奴以後,索性將戎這個稱呼,用於其他各部族身上。大家熟悉的北狄、東夷、南蠻、西戎等稱呼,與四夷觀念的出現,後來的逐步成熟,西戎也開始成了不同於中原人的西方異國,與異域民族的代名詞,也就是說,血統純正的戎族人,已經不存在了,那麼他們到哪裡去了呢?很多考古學家與歷史學者,推測說戎族很可能已經被中原諸國所滅,或者融合到中原族群之中了。
雖然戎人的國度已經覆亡,但是有很多戎族的族人也生存了下來,例如曾與晉國交好,後被滅的陸渾戎,史料記載他們的一些族人,最後逃到了甘國,也就是今洛陽宜陽縣一帶安身。今四川省什邡市西北有一鎣華山,同時有女幾山的稱呼,從此地流過廣漢,到金堂縣與淝水匯合,最後流入沱江的鴨子河,其實就是洛水。據專家分析,這很可能就是陸渾戎,遷往四川廣漢地區之後,所帶去的名號。
現代關於戎人的印記
戎族興起與滅亡的歷史之中,就是為了生存不斷逃難避險的過程。陸渾戎雖然止於混戰年代,但三家分晉之後,陸渾戎佔據的地區歸了韓國,秦國滅了韓國之後,這些地方又到了秦國的手中。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西漢一朝,這些地區被設置成縣,即陸渾縣,當地縣誌就記載了其得名的由來,本是陸渾戎所居之地。研究陸渾戎的歷史學者,考證之後還表示,今伊川、宜陽縣交界處的順陽河,就是古代所說的涓水,宜陽縣的黑山,便是《水經注》中提過的陸渾山。到了南北朝時期,陸渾縣被分成了南北兩個陸渾縣,雖然當時的地理記載混亂,但根據明清後世的史料記載,也能推測出北陸渾縣,大致在縣東北40裡的古城村,南陸渾縣則在陸渾村。直到今天地圖上,還有諸如陸渾水庫、陸渾村、陸渾鎮等地名。
尾聲
區域的融合,也帶動了戎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受華夏封建文化制度影響,戎人開始學習中原人的生產方式與社會文化。戎人帶來的牲畜與畜牧技術,和騎射技能也廣受中原的吸納。如果若要論戎族與華夏的區別,從起源上來看,殷商與周人也算是戎人,那麼戎人也算是華夏的一部分。有一種說法稱,春秋時代的所有異族,其實都是出於黃帝一脈。戎族與華夏的確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但由於年代久遠,現代對於戎族的了解還是太少,需要研究更多的證據,來分析戎族的歸屬問題,其實幾千年前,戎人與中原人很可能就是一家人。
【參考資料:《左傳》,《先秦戎族研究》,《略論「戎」族稱內涵的演變》】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逐鹿能人輩出,出現過數不清光耀千古的人與事。若想了解這段精彩的歷史,可讀《春秋左傳》。《左傳》是中國第一部紀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二十七年的紛亂歷史。期間著名的弒君三十六與亡國五十二,盡在此書之中,對於歷史大事敘述十分詳盡。而且文辭及其華美,被劉思勰盛讚「聖文之羽翮,記籍之冠冕」,讓讀者徜徉在情韻並美的語言中,對這段歷史了解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