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寶藏」亮相廣州,再現先秦精湛青銅器鑄造神工

2020-12-03 廣州日報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獸面紋銅簋、鑲綠松石青銅缶、曾侯與編鐘、曾侯諫銅圓鼎……來自湖北隨州的89件(套)青銅器精品,今天(2日)起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開展,將在羊城再現一段神秘曾國700年的赫赫威儀,讓廣州市民家門口一睹先秦時期精湛青銅器風採。本次展覽也是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的跨年大展,將持續到2020年3月1日。

此次展覽為曾國青銅器首次到訪廣州,展出的曾國青銅器精品不僅為楚文化以及曾楚關係等相關論題提供了廣闊視野和豐富材料,還再現了兩周之際諸侯國的群雄爭鹿,讓觀眾得以見證漢水之濱豐富多元的先秦青銅文化。

湖北隨州博物館館長、隨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黃建勳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時指出,曾國雖不見於文獻記載,但其先進的古代文化,在1978年曾侯乙墓發現後已為世人所矚目。這些豐富而精美的青銅器不但體現了兩三千年前漢水流域高度發達的禮樂文明,更是整個中國青銅時代的縮影。它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過去的窗口,也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不可思議。曾國的考古仍在繼續,對它的認識亦是如此。

開展當天,黃建勳還舉辦了「傳承曾隨文化 堅定民族自信——從考古視角講好曾國故事」專題講座。

本次展覽由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隨州市博物館和隨州久洲藝術博物館主辦,展出的青銅器精品,分為九鼎八簋、禮樂家邦和車馬行天下三部分,從青銅器入手,揭開曾國700年之謎,展示曾國青銅器在器形、紋飾、銘文上的特點。

湖北隨州市博物館館長黃建勳現場講述文物發掘故事。

驚世發現:揭開曾國700年之謎

黃建勳介紹,1966年,京山蘇家壠出土了帶有「曾侯」字樣的的九鼎七簋,「曾國」是歷史上未曾被記載的神秘古國。1978年,曾侯乙墓的驚世發現拉開了揭秘曾國的序幕,隨後在隨棗走廊、南陽盆地、安陸和京山一帶陸續發現曾國墓葬和青銅器。

考古學者對比文獻中春秋時期姬姓隨國的記載,很快將曾國與隨國聯繫起來,認為曾國是兩周時期南方的一個重要姬姓封國,存在約700餘年,時間跨越自西周早期至戰國中晚期。由於地處南北交通要道,曾國為兵家必爭之地,發展過程中不僅深受周文化和楚文化的輻射和影響,同時也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青銅器文化。根據目前出土青銅器銘文,可知共20位曾侯的存在,這一重要發現,改寫了西周至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歷史和文化研究。

湖北隨州市博物館館長黃建勳現場講述文物發掘故事。

專家認為,西周早期,曾國是周王朝的嫡系勢力,是中原王朝經略南方、南北銅料向北流通的重鎮,這一時期曾國青銅器深受周文化影響,表現出規範與穩定的發展特點:器類較固定地圍繞於鼎、簋的搭配;器形上,鼎多淺腹,器底流行圜形,簋作斂口雙耳帶蓋;紋飾則多為竊曲紋、重環紋、環帶紋和垂鱗紋等。這一時期以葉家山墓葬群為典型代表,出土青銅器顯示該時期共有三位曾國國君——曾侯諫、曾侯白生和曾侯犺,此次展出了3位曾侯及其夫人墓葬所出青銅器,囊括鼎、簋、盉、爵、鬲等,其中不乏曾侯諫圓鼎、曾侯帶蓋簋、曾侯犺銅壘等精品。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由於曾國的擴張遏制了楚國越過漢水聯通江淮地區的意圖,楚國三次攻伐曾國,隨後兩國達成盟友關係,曾、楚二國在文化上既有衝突又有交流。此次展出的曾侯絴白戈,直援、三角鋒,為春秋早期兵器,見證了西周滅亡後群雄崛起、諸侯相爭的歷史;另有一件曾侯寶鼎複製件,其原件為追繳的盜掘文物,應為隨州義地崗墓地出土文物,腹內壁鑄有22字銘文,其中提及「隹(唯)王」,可見此時曾國仍在周朝治下。

春秋中期至戰國中期,春秋晚期曾國墓曾出土「左右楚王」銘文編鐘,表明此時曾國已臣服於楚國,楚系青銅器的典型器類如楚式升鼎、帶蓋深腹鼎以及流行的蟠虺紋和楚式銘文的特徵性辭例在曾國青銅器上均有體現。曾國青銅器帶有強烈楚文化的烙印,如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盤採用了工藝繁複的失蠟法,鑲綠松石青銅鑑缶採用了青銅鑲嵌的裝飾技法,而鹿角立鶴則極具楚文化的浪漫與靈動。

青銅精品:奏響先秦禮樂文明

引人注目的是,此次「曾國寶藏」展覽以青銅器類型為線索來介紹歷代曾侯墓出土青銅器,集中體現了曾國青銅器在器形、紋飾、銘文上的特點。

據介紹,曾國青銅器數量眾多、多有銘文,特別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和尊盤,代表了中國先秦時期高超的青銅鑄造水平,是中國青銅時代的代表作。

第一部分「九鼎八簋」,主要介紹商周時期以鼎和簋為主的青銅禮器在禮制中的重要作用。因鼎專用以烹飪或盛放肉食,而簋專用以盛放黍粟糧食,鼎簋合稱以表示食物。鼎與簋在祭祀、宴饗、墓葬等禮制場合中多成組出現。根據《周禮》記載,周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隨著西周滅亡,禮崩樂壞,導致許多諸侯採取了高規格的禮器組合,如戰國曾侯乙墓和盛君縈夫人墓中出土了九鼎八簋。

「九鼎八簋」(戰國早期)。因鼎專用以烹飪或盛放肉食,而簋專用以盛放黍粟糧食,鼎簋合稱以表示食物。

第二部分「禮樂家邦」,介紹了酒器、食器、水器和樂器在祭祀、宴享等儀式中的用途。周人代商後,以「禮」強調規範,以「樂」倡導和諧,確立了以鼎為核心的列鼎列簋制度,並輔以編鐘為核心的樂器。酒器和食器為青銅器大類,種類繁多、功用各異,反映了古代多樣的飲食文化以及「民以食為天」的農耕社會特徵;水器則為「沃盥之禮」的專用器具,體現了先秦貴族禮儀場合的莊重,多為匜和盤等青銅器;以曾侯乙編鐘揚名天下的曾國樂器體現了曾國重視禮樂的文化特點,在禮樂制度中,編鐘的數量與懸掛方法在貴族中具有分階層定名位的作用。

第三部分「車馬行天下」,兵器是青銅器群中的重要門類,是軍事力量的象徵,而車馬的數量和種類是衡量一個國家國力的標準,周代各國正是以車馬器、兵器直接地展示本國的軍事實力和王國威儀。

南越王墓也出土不少楚文化文物

南越王墓出土了不少楚文化文物,如鳳鳥紋牌飾、錯金銘文銅虎節等,可見南越文化與楚文化交流融通。此前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曾策劃「吉金華彩——湖北九連墩青銅器漆器展」、「 荊山有玉——荊州熊家冢墓地出土玉器」等楚文化相關主題展,為楚文化在觀眾中的普及打下堅實基礎。此次展覽為曾國青銅器首次到訪廣州,展出的曾國青銅器精品不僅為楚文化以及曾楚關係等相關論題提供了廣闊視野和豐富材料,還再現了兩周之際諸侯國的群雄爭鹿,讓觀眾得以見證漢水之濱豐富多元的先秦青銅文化。

青銅器如何鑄造?

中國古代經歷了漫長的青銅時代,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青銅器精品,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古代工匠們不斷摸索製作青銅器的工藝,為商周時期青銅器製作的輝煌奠定了堅實基礎。一般認為,鑄造法是商周的金屬成形工藝的主流,目前經鑑定的商周青銅器絕大多數都採用鑄造成形,鍛造成形的青銅器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數量較少,且到戰國時才逐漸增多。在青銅器鑄造的過程中,主要採用範鑄法,並輔以失蠟法以及多種表面裝飾工藝,鑄成的青銅器不僅器形複雜且紋飾精緻,在華夏文化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體現了先秦時期的高超冶煉技術。

精彩文物先睹為快

曾侯簋(西周早期)。

獸面紋簋(西周早期)。

侯用彛盉(西周早期)。

侯銘斝(西周早期)。

卣(西周早期)。

鑲綠松石缶(戰國中期)。

曾仲姫提鏈壺(春秋晚期)。

紅銅錯金簠(戰國中期)。

鼎(戰國中期)。

車轢(西周早期)。

軸飾(西周早期)。

鑾鈴(西周早期)。

鑾鈴位置示意圖。

曾侯與編鐘(春秋晚期)。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黃丹彤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王維宣、黃丹彤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王維宣、黃丹彤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編輯 王維宣 羅知鋒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林傳凌

相關焦點

  • 溯源「大一統」背景下「青銅器」鑄造標準的「和而不同」
    雖然中國青銅器並不是世界上最早的,但就青銅器的鑄造工藝、造型藝術而言,中國的青銅器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這也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在世界上具有獨特地位並引起各國的濃厚興趣的原因。世界上公認中國先秦的青銅藝術是青銅文明的象徵,是奴隸社會文明的巔峰。 我們今天看到的青銅器,無論是大型的鼎、鬲、甗,還是小型的瓿、簋、爵,形狀基本一致,樣式基本相似,我們很容易區分它們。這說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時代,我們的祖先已經對青銅器的制式有了一套詳細的規定和標準,才不會出現千奇百怪的青銅器具。這個標準是在什麼時候,怎麼產生的呢?
  • 實證表明:殷商鑄造過比司母戊鼎更大、更重的青銅器
    今年10月10日,在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之際,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副站長、研究員何毓靈告訴記者,在多年的考古中還發現殷商時期鑄造過比司母戊鼎更大的青銅器。 1939年,司母戊鼎由安陽武官村的村民在耕地中掘出。據中國國家博物館公布的數據,司母戊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8釐米,重832公斤。該器高大厚重,氣勢雄偉,紋飾莊重,工藝精湛。
  • 青銅器大揭秘:當我們談論青銅器時,我們在談些什麼?
    近兩年,《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節目的播出加上各博物館的花式宣傳,人們開始對博物館產生興趣,也讓很多人養成了旅遊必看博物館的習慣。而青銅器則是各大博物館的重頭戲,國家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幾乎收藏了國內最重要的青銅器,也成了青銅器愛好者的必去之地。
  • 了解商朝青銅器:分為兩個時期,不同鑄造方法,各有什麼特點
    青銅器一直被認為是最能代表中國的器類之一,而商代的青銅器往往以它沉穩、神秘、莊重肅穆的外表吸引著古往今來世界各地的觀眾的目光。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商代青銅器有什麼特徵吧。商代以盤庚遷殷為截點分為二裡崗時期(商早期文化)和商晚期兩個時期。
  • 論古代青銅器的製作方法與文化價值
    期學者推算,這裡先後生產的制約有十萬銅料冶煉出來之後,便送到鑄造青銅器的作坊中去。鑄銅作坊大多數不在銅礦及煉銅作坊附近,因此銅錠必須經過有組織的運輸。這種銅錠,在考古工作中曾發現過。商周時期的鑄銅作坊,有的規模很大。
  • 國之重器,青銅器的鑄造與裝飾
    青銅器的鑄造與裝飾青銅器為國之重器,考古學者將早期人類文化的發展過程,根據生產工具和武器的材質,區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由此可見青銅的時代重要性。今天館長給大家介紹一下青銅器主要的鑄造和裝飾技術什麼是青銅器青銅器,古稱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它化學元素(錫、鉛等)的合金,剛鑄好的青銅器是金光閃閃的,因為其銅鏽呈青綠色,因而得名青銅器。
  • 安康歷史上青銅器鑄造工藝
    1978年安康市漢濱區原千工鄉水豐村發現的石質半兩錢範(現藏於安康地區博物館),就是鑄造錢幣的石型。泥型鑄造是我國使用最早的一項主要鑄型工藝。有一鑄即廢的一次 型,有用碎陶片細粒混泥土作成,能澆注多次的半永久 型,對附飾很多的複雜鑄件(如史密簋),單一泥型渾鑄是無法鑄成的,便巧妙地採用附件另鑄,然後嵌入主體鑄型中的分鑄法。泥型所用材料(如黃泥、白泥、稻芒麥秸、陶片碎屑等)可就地取材,成型簡易,效果亦好,因此,泥型鑄造在古代鑄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仍有旺盛的生命力。
  • 雲南青銅器的鑄造技術
    此法在古代一般多用蝕蠟法鑄造形制複雜、具有立體效果的青銅器。西漢 銅女俑此法到現代仍適用於精密金屬器鑄造,稱此法為熔模鑄造法。古滇人鑄造的大量的造型豐富、生動逼真的立雕浮雕人物、動物形象,以及結構複雜的房屋造型類青銅器就是採用蝕蠟法鑄造的。
  • 青銅器中「青銅」的含義是什麼?青銅器又是如何鑄造出來的?
    我國的青銅時代,基本包括夏、商、西周、春秋這四大時期,從現有的出土文物來看,自春秋末年起,鐵器開始產生,到了戰國時期,青銅器逐漸被鐵器所取代,從而進入「鐵器時代」。那麼,青銅器中的「青銅」指的是什麼?青銅器又是如何鑄造出來的呢?本文簡要敘述一下這些遠古時代的科學技術。
  • 青銅器成秋拍重頭戲 專家:高古收藏潛力無限
    圖為上拍青銅器的資料圖片  本月紐約蘇富比、佳士得將舉行數場中國青銅禮器專場拍賣,預展中幾十件先秦青銅器引起了國內外藏界的極大關注從日前上海博物館斥巨資收購一件傳世青銅重器,到紐約蘇富比、佳士得在九月拍賣季中紛紛推出中國青銅器專場,青銅器無疑成為今秋藝術市場上的重頭戲之一。  紐約蘇富比這場青銅器專場拍賣的來源——國際著名東方藝術品收藏家朱利思·艾伯哈特於2012年去世,他一生中收藏了門類眾多的中國藝術品,並在維也納建立了首座私人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
  • 國內頂尖青銅器鑑定專家:遊走於真假青銅器之間
    遊走於真假青銅器之間 考的就是功力許多人提起青銅器總覺得高深莫測、無從談起,印象中是個遠古而來的「大傢伙」。而事實上,不管從文化內涵還是生活應用上,青銅器在我國歷史中都曾有深遠的影響。我們一般說青銅文化都是指先秦,秦以前的青銅文化,後來隨著考古發掘,又發現其實漢代的青銅文化也是很輝煌的。但是主要的來講還是先秦以前,因為漢代以後的青銅器功用變了,主要是以生活用具為主。再往後,比如唐、宋也都做了不少青銅器,尤其是銅鏡。其實再往後,宋、元、明、清也都在做,只不過是當擺設,數量很少。我們今天主要談的是先秦以前的青銅器。
  • 隨州青銅器博物館,感受世界第八大奇蹟
    隨州古稱"漢東之國",其「隨」字最早出於西周「漢東之國隨為大」,當時隨國為一諸侯國,附庸在楚國之下,附近有陳國、蔡國、唐國等。自西周后,「隨」這一古地名得以流傳下來。隋文帝楊堅曾在此封地,隋朝亦因隨州而命名。
  • 商代青銅器應該如何識別
    與其他的投資項目不同,商代青銅器有著其他投資品種所沒有的歷史背景,同時它自身所獨有的政治色彩也更加成為了今天商代青銅器收藏投資的升值點所在。而之所以投資者們會置身於商代青銅器的收藏投資,正是因為從商代青銅器本身所固有的歷史文化中探測出了商代青銅器的稀有和珍貴性,同時精湛的鑄造工藝更是加注了投資者們的投資熱情。 2,要鑑定一件商代青銅器,應對這件銅器有整體的認識,才能作明確的論斷。要從銅質、樣式、鏽色、款識、裝飾、做工、花紋、字體、氣味、聲音等方面入手。真品當然不會有問題。
  • 容庚先生如何鑑定青銅器?
    仿造先秦青銅器的現象主要見於宋元明清時期,只求形似,不求逼真,能夠反映一個時代的美術工藝和時代風格,可以視為藝術作品。偽造是為了牟利,不但追求神似,甚至在有銘真器上加刻銘文,或者在無銘真器上補刻銘文,其對古器物、古文字和古史的研究危害無窮,因此,辨偽是青銅器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
  •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鑄造工藝
    原標題: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鑄造工藝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鑄造有兩種基本的方法,即塊範法和失蠟法   一。塊範法   塊範法(或稱土範法)是商周時代最先採用的,是應用最廣的青銅器鑄造法。   此方法簡單介紹如下:以鑄造容器為例,先製成欲鑄器物的模型。
  • 中國青銅器在古代冶煉鑄造技術是否發達?
    在印度河流域,青銅鑄造技術較高。匠人們熟練運用熱加工、冷加工和焊接技術製造青銅器具。在公元前10世紀前後,歐洲人已知用失蠟法鑄造銅器。而埃及在公元前1567年至1085年之間已發明了腳踏風箱這樣的冶煉設備。世界各地的冶煉鑄造技術的發展不平衡。
  • 介紹幾件讓人眼前一亮的青銅器,絕對顛覆你的青銅觀!
    青銅文化是我們傳統文化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展現了先秦時期中國高度發達的手工業水平,而且青銅器物上那繁複、精美的紋飾,也再現了當時的藝術造詣,令今人讚嘆不已。要麼像子龍圓鼎那樣,樸實、無華,但是工藝精湛或者更為熟悉的青銅爵杯造型(古裝影視劇中出鏡率最高的青銅器)
  • 在這個時期,已經開始了青銅器的鑄造與使用
    大量的考古材料證明,二里頭文化已進入青銅時代,二里頭文化出現的銅器,據電子探針方法定量分析的一件銅爵,含銅92%,錫7%,已知是青銅回;這是我國中原地區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器。毫無疑問,這種青銅器是在當地鑄造的,而不是通過交換或其他方式從外地運來的。考古工作者在二里頭和東乾溝遺址中曾經發掘出不少的銅渣、坩鍋殘片、陶範殘片等,完全證明了當時的人們已經掌握了鑄造青銅器的技術。
  • 青銅器藝術的起源發展和青銅器的分類及用途
    在商周時期,青銅器並不是作為藝術品存在的,在當時主要是作用於祭祀或者作為展示皇權的工具存在的,雜糅與宗教、政治和社會生活中間的,而現在看青銅器是當作藝術品來欣賞的。青銅器的作用青銅器有兩個作用,在商代的時候青銅器作為祭祀用品使用,是人與神溝通的工具。
  • 青銅器出現在哪個朝代 青銅器是哪個朝代的
    古時候留下來的器物有很多,青銅器就是其中一種,那麼青銅器出現在哪個朝代呢?青銅器文化是夏商周時期的文化核心,歷經夏、商、西周、春秋、戰國和秦漢等朝代,其中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在戰國中期之後,青銅工藝才開始漸漸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