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青銅器的鑄造技術

2020-12-03 文藏玉器

西漢 手形銎戈

②蝕蠟鑄造法(另稱熔模鑄造法)

蝕蠟法,即用蠟料製成與所需鑄件相同的模,外敷造型材料,成為整體鑄型,乾燥後加熱將蠟熔化流走,形成整體無分範面的空腔鑄範,將煉出的銅液澆入,凝固後剝除外範,即得鑄件。此法在古代一般多用蝕蠟法鑄造形制複雜、具有立體效果的青銅器。

西漢 銅女俑

此法到現代仍適用於精密金屬器鑄造,稱此法為熔模鑄造法。古滇人鑄造的大量的造型豐富、生動逼真的立雕浮雕人物、動物形象,以及結構複雜的房屋造型類青銅器就是採用蝕蠟法鑄造的。

西漢 三虎背牛銅扣飾

蝕蠟法鑄造工藝過程:

a.制芯:以粘土為主要成分,加入適量細砂和有機物質(馬糞或很細的植物纖維)製成泥芯。

銅錛

b.制蠟料:蠟料由蠟(蜂蠟、石蠟等)、松香和動物油脂組成。從古滇青銅器上眾多的牛的形象推測,蠟料裡估計運用了牛油這樣的動物油脂。蠟模材料的配比一般依器物的不同而有所變化:需器物硬度高者,用松香基蠟料;需器物好塑形者,用蜂蠟左傳蠟料。因蠟的可塑性與氣候的變化有關,需要用油脂的加入量來調節。將蠟、松香熔化後,加入油脂均勻攪拌,冷凝後成為蠟料。

銅鼓

c.制蠟模:用撥蠟法或剝蠟法製成蠟模。即全憑工匠用手和手工工具(俗稱壓子)將蠟料捏、拉、撥、塑、雕製成蠟模,稱撥蠟法。如若器物表面需飾有浮雕紋飾,則先在木板上繪製圖案,刻鏤紋樣,用蠟料片在木板上壓印出花紋,貼在型芯上,修理成型的蠟片接縫毛刺,也可獲得蠟模,稱為剝蠟法。

西漢 圓雕立牛銅笙

d.制型:在蠟模上塗敷由馬糞、植物細泥等組成的細泥漿,一層塗泥敷好後陰乾再塗,多次塗敷,直至達到一定厚度,再塗上耐火的外範用料。並留出澆鑄孔,等待自然風乾,製成可鑄造之外範型。

西漢 四人舞俑

e.焙燒、出蠟:外範形成後,直接焙燒,使泥範內的蠟模熔化,待蠟液從澆鑄孔中流出,在範內就會形成一個與蠟模完全相同的空間。澆鑄時,將銅液通過澆鑄孔注入範腔,等銅液冷凝成型,剝去外範,即形成一件既無外範分割痕跡,表面又光潔、美觀的青銅鑄件。

西漢 透雕鎏金獻俘人物銅扣飾

f.表面處理:部分製造好的青銅器上,根據需要進行鎏金、線刻、鍍錫或鑲嵌等器物表面的精美加工。雲南青銅器中主要是一些扣飾、銅手鐲等進行了精美加工。由於扣飾依功能僅僅是人們穿戴中束腰用的,作為服飾,腰部的裝飾滇人似乎很重視,從出土的扣飾中絕大多數為圓形,其次是長方形,在這些扣飾上主要採用鑲嵌工藝,將一些磨製好的細碎的綠松石珠、瑪瑙珠、玉環、乳突形瑪瑙扣有秩序的用漆粘貼在鑄造好的銅扣飾表面。

戰國 牛虎銅案

戰國 雉雞銜蛇刻紋錐形簪

在一些不規則的銅扣飾上多採用完全鎏金工藝。大型的青銅器中有的貯貝器蓋上的重要立雕人物多採用鎏金工藝,貯貝器的器身上多採用線刻工藝。部分銅兵器、寬葉銅鋤多採用線刻工藝,有的銅俑、銅傘蓋、銅盒還採用鍍錫工藝。

相關焦點

  • 中國青銅器在古代冶煉鑄造技術是否發達?
    在印度河流域,青銅鑄造技術較高。匠人們熟練運用熱加工、冷加工和焊接技術製造青銅器具。在公元前10世紀前後,歐洲人已知用失蠟法鑄造銅器。而埃及在公元前1567年至1085年之間已發明了腳踏風箱這樣的冶煉設備。世界各地的冶煉鑄造技術的發展不平衡。
  • 國之重器,青銅器的鑄造與裝飾
    青銅器的鑄造與裝飾青銅器為國之重器,考古學者將早期人類文化的發展過程,根據生產工具和武器的材質,區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由此可見青銅的時代重要性。今天館長給大家介紹一下青銅器主要的鑄造和裝飾技術什麼是青銅器青銅器,古稱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它化學元素(錫、鉛等)的合金,剛鑄好的青銅器是金光閃閃的,因為其銅鏽呈青綠色,因而得名青銅器。
  • 溯源「大一統」背景下「青銅器」鑄造標準的「和而不同」
    到了更晚一些的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時期,青銅器開始出現。這時的銅器還是以紅銅為主,對冶煉技術有著更高要求的青銅是一種混合冶煉方法,對鑄造的要求更高,所以還不佔主要地位。這些不同的鑄造方法之後被逐步固定下來,成為整個夏商時期青銅器的鑄造方式,不同地域都是同一鑄造方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套青銅器的鑄造標準。 青銅器中各種金屬的比例配製,也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我國最早的銅器是紅銅為主,受當時技術的影響,這種紅銅成分比較單一,鑄造出的器物器形偏小,純度低,且重量比較大,無法裝飾紋飾,沒有美感。
  • 青銅器中「青銅」的含義是什麼?青銅器又是如何鑄造出來的?
    我國的青銅時代,基本包括夏、商、西周、春秋這四大時期,從現有的出土文物來看,自春秋末年起,鐵器開始產生,到了戰國時期,青銅器逐漸被鐵器所取代,從而進入「鐵器時代」。那麼,青銅器中的「青銅」指的是什麼?青銅器又是如何鑄造出來的呢?本文簡要敘述一下這些遠古時代的科學技術。
  • 在這個時期,已經開始了青銅器的鑄造與使用
    大量的考古材料證明,二里頭文化已進入青銅時代,二里頭文化出現的銅器,據電子探針方法定量分析的一件銅爵,含銅92%,錫7%,已知是青銅回;這是我國中原地區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器。毫無疑問,這種青銅器是在當地鑄造的,而不是通過交換或其他方式從外地運來的。考古工作者在二里頭和東乾溝遺址中曾經發掘出不少的銅渣、坩鍋殘片、陶範殘片等,完全證明了當時的人們已經掌握了鑄造青銅器的技術。
  •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鑄造工藝
    原標題: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鑄造工藝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鑄造有兩種基本的方法,即塊範法和失蠟法   一。塊範法   塊範法(或稱土範法)是商周時代最先採用的,是應用最廣的青銅器鑄造法。   此方法簡單介紹如下:以鑄造容器為例,先製成欲鑄器物的模型。
  • 安康歷史上青銅器鑄造工藝
    1978年安康市漢濱區原千工鄉水豐村發現的石質半兩錢範(現藏於安康地區博物館),就是鑄造錢幣的石型。>由於新石器時代的精湛制陶技術,為鑄型製作所借鑑。泥型鑄造是我國使用最早的一項主要鑄型工藝。有一鑄即廢的一次 型,有用碎陶片細粒混泥土作成,能澆注多次的半永久 型,對附飾很多的複雜鑄件(如史密簋),單一泥型渾鑄是無法鑄成的,便巧妙地採用附件另鑄,然後嵌入主體鑄型中的分鑄法。泥型所用材料(如黃泥、白泥、稻芒麥秸、陶片碎屑等)可就地取材,成型簡易,效果亦好,因此,泥型鑄造在古代鑄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仍有旺盛的生命力。
  • 實證表明:殷商鑄造過比司母戊鼎更大、更重的青銅器
    今年10月10日,在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之際,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副站長、研究員何毓靈告訴記者,在多年的考古中還發現殷商時期鑄造過比司母戊鼎更大的青銅器。 1939年,司母戊鼎由安陽武官村的村民在耕地中掘出。據中國國家博物館公布的數據,司母戊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8釐米,重832公斤。該器高大厚重,氣勢雄偉,紋飾莊重,工藝精湛。
  • 古代人的科技有限,這麼精美的青銅器是怎麼被鑄造出來的
    在古代造青銅器,通常分為採冶與鑄造兩大過程。首先是採冶。就是分別用銅礦石和錫礦石,加上木炭,冶煉出來的是紅銅和錫。持續時間最長,日產量巨大,這裡為人們供應了多少青銅器啊。其次是合金鑄造。這個複雜了,分為合金、制範、澆鑄三個工序。第一是合金,就是根據經驗或要求按多少比例把銅與錫摻在一起,在爐中加熱熔化,得到按比例混合的青銅熔液。
  • 青銅器在中華文明中有著重要意義,您知道它有幾種鑄造方法?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人類又先後學會了青銅器的製作,鐵器的製作,實現了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再到鐵器時代的過度。時至今日,人們製作工藝早就不僅僅局限於鐵器與銅器了,各種新興的合成材料成了人們使用的主要材料。但是,我們不會忘記青銅器在人類文明中的重要意義。今天,就由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國燦爛的青銅文明的發展史。
  • 了解商朝青銅器:分為兩個時期,不同鑄造方法,各有什麼特點
    青銅器一直被認為是最能代表中國的器類之一,而商代的青銅器往往以它沉穩、神秘、莊重肅穆的外表吸引著古往今來世界各地的觀眾的目光。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商代青銅器有什麼特徵吧。商代以盤庚遷殷為截點分為二裡崗時期(商早期文化)和商晚期兩個時期。
  • 「曾國寶藏」亮相廣州,再現先秦精湛青銅器鑄造神工
    本次展覽由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隨州市博物館和隨州久洲藝術博物館主辦,展出的青銅器精品,分為九鼎八簋、禮樂家邦和車馬行天下三部分,從青銅器入手,揭開曾國700年之謎,展示曾國青銅器在器形、紋飾、銘文上的特點。湖北隨州市博物館館長黃建勳現場講述文物發掘故事。
  • 我國價值最高的青銅器,在青銅巔峰時期被鑄造,人們至今不知
    眾所周知,從古至今我國的鐵器便一直在不斷地發展,而且大致將其分成了兩個時代,一部分是漢朝之前的青銅器時代,以及發展到我們現今的鐵器時代,而且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之中,我國的青銅器逐漸發展到了巔峰,在進無可進的情況下,這才被後來者居上的鐵器取代,而且在我們現今,鐵器仍然沒有發展到巔峰。
  • 青銅器藝術的起源發展和青銅器的分類及用途
    在商周時期,青銅器並不是作為藝術品存在的,在當時主要是作用於祭祀或者作為展示皇權的工具存在的,雜糅與宗教、政治和社會生活中間的,而現在看青銅器是當作藝術品來欣賞的。青銅器的作用青銅器有兩個作用,在商代的時候青銅器作為祭祀用品使用,是人與神溝通的工具。
  • 為何青銅器如此珍貴?回顧青銅器發展史,了解青銅器背後的智慧
    青銅器是我們國家古代的一項重要的發明,但是青銅器並不是我們國家第一個發明出來的,青銅器最早出現的國家是古巴比倫的兩河流域,是6000多年以前的,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就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而中國最早的青銅器出現在距今5000到4000年,就相當於堯舜禹時期。
  • 中國古代青銅器製作工藝探析
    ,完全可以根據需要鑄造出形制、紋飾多樣的青銅器。焙燒好的範經過放涼待澆鑄,由於範溫低,銅液與範面快速凝結,大大提高了鑄造質量,相反,範溫越高收縮時間越長,缺陷相對增多。鑄造後將外範打碎,內芯掏出,取出所鑄的青銅器。商周時期,範鑄法鑄造的青銅器「一範鑄一器」,每件青銅器都是獨一無二的。
  • 文化的瑰寶,文明的象徵,最鼎盛的青銅器時代
    經考古學家研究,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就在夏朝時期。有看過一些史書上記載,夏朝的時候,青銅器的鑄造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屬於青銅器的時代也從此開始,直到商朝時期一直都處於非常鼎盛的時期。夏朝的銅器種類不多,主要都是比較的工具,還有就是以鑄造兵器為主,不過,考古學家曾在夏的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一種青銅禮器,禮器主要是在古代繁文縟節中使用,一般多用於宴會或者廟堂之上。
  • 科學家讓泥芯「開口」 講述青銅器產地故事
    ——羅武幹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考古學與人類學系副教授  青銅器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以其獨特的器型、精美的紋飾、典雅的銘文揭示了中華民族的鑄造工藝、文化水平和歷史淵源。  長期以來,關於青銅器礦料來源的研究已經取得豐碩成果,但是青銅器鑄造地的研究卻進展緩慢。
  • 青銅器與青銅文化
    青銅器就是以青銅為基本原料加工製成的器皿、用器等。二、青銅器發展史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天熱紅銅製成的銅器是在土耳其南部恰約尼遺址發現的公元前七八千年的銅針和銅錐。中國最早的銅器出在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文化中。
  • 鑑古器(青銅器篇)青銅器開啟篇
    必須對古器有興趣的同道中人關注我和收藏我的文章,感謝大家支持,因為了大家閱讀和關注,才能有動力堅持把整套鑑古技術上傳到這裡。青銅器的發現是一個劃時代的創造。青銅器開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流行於商、西周、春秋三個時代,而這三個歷史時代就屬於青銅時代。至秦漢時代,青銅器仍然非常盛行,但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縣或飾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