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 手形銎戈
②蝕蠟鑄造法(另稱熔模鑄造法)
蝕蠟法,即用蠟料製成與所需鑄件相同的模,外敷造型材料,成為整體鑄型,乾燥後加熱將蠟熔化流走,形成整體無分範面的空腔鑄範,將煉出的銅液澆入,凝固後剝除外範,即得鑄件。此法在古代一般多用蝕蠟法鑄造形制複雜、具有立體效果的青銅器。
西漢 銅女俑
此法到現代仍適用於精密金屬器鑄造,稱此法為熔模鑄造法。古滇人鑄造的大量的造型豐富、生動逼真的立雕浮雕人物、動物形象,以及結構複雜的房屋造型類青銅器就是採用蝕蠟法鑄造的。
西漢 三虎背牛銅扣飾
蝕蠟法鑄造工藝過程:
a.制芯:以粘土為主要成分,加入適量細砂和有機物質(馬糞或很細的植物纖維)製成泥芯。
銅錛
b.制蠟料:蠟料由蠟(蜂蠟、石蠟等)、松香和動物油脂組成。從古滇青銅器上眾多的牛的形象推測,蠟料裡估計運用了牛油這樣的動物油脂。蠟模材料的配比一般依器物的不同而有所變化:需器物硬度高者,用松香基蠟料;需器物好塑形者,用蜂蠟左傳蠟料。因蠟的可塑性與氣候的變化有關,需要用油脂的加入量來調節。將蠟、松香熔化後,加入油脂均勻攪拌,冷凝後成為蠟料。
銅鼓
c.制蠟模:用撥蠟法或剝蠟法製成蠟模。即全憑工匠用手和手工工具(俗稱壓子)將蠟料捏、拉、撥、塑、雕製成蠟模,稱撥蠟法。如若器物表面需飾有浮雕紋飾,則先在木板上繪製圖案,刻鏤紋樣,用蠟料片在木板上壓印出花紋,貼在型芯上,修理成型的蠟片接縫毛刺,也可獲得蠟模,稱為剝蠟法。
西漢 圓雕立牛銅笙
d.制型:在蠟模上塗敷由馬糞、植物細泥等組成的細泥漿,一層塗泥敷好後陰乾再塗,多次塗敷,直至達到一定厚度,再塗上耐火的外範用料。並留出澆鑄孔,等待自然風乾,製成可鑄造之外範型。
西漢 四人舞俑
e.焙燒、出蠟:外範形成後,直接焙燒,使泥範內的蠟模熔化,待蠟液從澆鑄孔中流出,在範內就會形成一個與蠟模完全相同的空間。澆鑄時,將銅液通過澆鑄孔注入範腔,等銅液冷凝成型,剝去外範,即形成一件既無外範分割痕跡,表面又光潔、美觀的青銅鑄件。
西漢 透雕鎏金獻俘人物銅扣飾
f.表面處理:部分製造好的青銅器上,根據需要進行鎏金、線刻、鍍錫或鑲嵌等器物表面的精美加工。雲南青銅器中主要是一些扣飾、銅手鐲等進行了精美加工。由於扣飾依功能僅僅是人們穿戴中束腰用的,作為服飾,腰部的裝飾滇人似乎很重視,從出土的扣飾中絕大多數為圓形,其次是長方形,在這些扣飾上主要採用鑲嵌工藝,將一些磨製好的細碎的綠松石珠、瑪瑙珠、玉環、乳突形瑪瑙扣有秩序的用漆粘貼在鑄造好的銅扣飾表面。
戰國 牛虎銅案
戰國 雉雞銜蛇刻紋錐形簪
在一些不規則的銅扣飾上多採用完全鎏金工藝。大型的青銅器中有的貯貝器蓋上的重要立雕人物多採用鎏金工藝,貯貝器的器身上多採用線刻工藝。部分銅兵器、寬葉銅鋤多採用線刻工藝,有的銅俑、銅傘蓋、銅盒還採用鍍錫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