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重器,青銅器的鑄造與裝飾

2020-12-03 全球博物館

青銅器的鑄造與裝飾

青銅器為國之重器,考古學者將早期人類文化的發展過程,根據生產工具和武器的材質,區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由此可見青銅的時代重要性。

我國從夏代開始進入青銅時代,歷經商代、西周、春秋時期;從戰國開始中國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鐵器時代。

古語說君子一言九鼎,鼎是比較常見的青銅禮器,也體現了青銅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之重。今天館長給大家介紹一下青銅器主要的鑄造和裝飾技術

什麼是青銅器

青銅器,古稱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它化學元素(錫、鉛等)的合金,剛鑄好的青銅器是金光閃閃的,因為其銅鏽呈青綠色,因而得名青銅器。

中國古代青銅器包羅萬象,除了我們知道的鼎、鍾等,還包括各種青銅生產工具和青銅武器,以及特有的青銅禮器。青銅禮器器類繁多,造型渾厚,紋飾繁縟,文字銘史,技術發達,成為中國青銅時代的代表器型。

中國最早出現的青銅器是1975年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青銅刀,碳14測定公元前2575~2500,樹輪校正公元前3100~3010

青銅的鑄造工藝

一、陶範法

青銅鑄造的第一步是採冶,首先分別採取銅礦石與錫礦石,然後加上木炭,分別冶煉出紅銅和錫。

第二步是合金,根據所制器物的需要將銅與錫按一定比例配合在一起,放在熔銅爐中加熱熔化,從而得到所需要的青銅熔液,然後就可以進行澆鑄了。

澆鑄的時候需要模範。最初的鑄造技術是使用石範,由於石料不容易加工,又不耐高溫,隨著制陶業的發展,很塊就改用泥範。在近代砂型鑄造之前的三千多年時間裡,泥範鑄造一直是最主要的鑄造方法之一。

鑄鐵範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二、分鑄法

商代已發明採用分鑄法,青銅器活動部件是利用分鑄法鑄造成的。后母戊鼎的鼎耳就是先分鑄,再與鼎身合鑄在一起。四羊方尊器肩上的羊頭也是採用了分鑄法,先將羊角單鑄好,然後將其嵌入羊頭的外範內,澆鑄時再與整個器體一次鑄成。春秋又發明了焊接法,用錫鑞焊接分鑄部件。

三、失蠟鑄造法

失蠟鑄造法適合鑄造花紋繁雜和鏤空的器型。它的制模方法簡易,只做一塊整模即可。先用蠟做出所要器物的形狀,即蠟模,再用細泥漿在蠟模上反覆澆淋若干次,泥漿即將蠟模包住。再經加熱燒制後,蠟即流出,最後就剩泥模了。失蠟法所鑄器物精確度相當高,無需打磨加工,器物表面就很光滑精緻。下圖是失蠟法鑄造銅禁和尊盤。

四、嵌錯工藝

青銅嵌錯工藝,即在鑄造好的青銅器的表面上嵌入其它材料的絲片,再用錯石在青銅器表面磨錯平整,構成紋飾或文字。青銅器的鑲嵌材料主要有紅銅、綠松石、金、銀等。青銅與另外不同材料的顏色對比,使嵌入的紋飾或文字更加清晰、鮮明和美麗,使器物富於藝術效果。嵌松石工藝始於夏代;嵌紅銅工藝則發端於商代;嵌錯金銀工藝在春秋中期才發展。整個青銅鑲嵌工藝的繁榮時期是在春秋戰國時期。

五、鎏金工藝

鎏金在古代又稱「金塗」。青銅鎏金工藝於戰國時期萌芽,西漢時代已得到了充分發展。青銅器鎏金工藝的具體作法是將金粉和汞的合劑塗在青銅器表面,然後加以烘烤,汞即蒸發,而金就附著在銅器表面上了。

世界那麼大

剛好在這個小小的對話框裡

遇見你們

全球博物館

開闊你的視野

謝謝每天<<<

還能收到你們的留言<<<

未曾相見<<<

甚是懷念<<<

晚安

相關焦點

  • 青銅器中「青銅」的含義是什麼?青銅器又是如何鑄造出來的?
    我國的青銅時代,基本包括夏、商、西周、春秋這四大時期,從現有的出土文物來看,自春秋末年起,鐵器開始產生,到了戰國時期,青銅器逐漸被鐵器所取代,從而進入「鐵器時代」。那麼,青銅器中的「青銅」指的是什麼?青銅器又是如何鑄造出來的呢?本文簡要敘述一下這些遠古時代的科學技術。
  • 溯源「大一統」背景下「青銅器」鑄造標準的「和而不同」
    雖然中國青銅器並不是世界上最早的,但就青銅器的鑄造工藝、造型藝術而言,中國的青銅器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這也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在世界上具有獨特地位並引起各國的濃厚興趣的原因。這時的鑄造工藝包括了整個青銅器的規格、尺寸和成型工藝、和燒鑄工藝,是一個完整的體系。 早期的青銅器多採用渾鑄法,一次成型。就是比較大的鼎也是從底部開始澆鑄,模型由一塊底範和三塊鑄範組成。而一些結構比較複雜的青銅器則使用分鑄法,將主體與附件分開鑄造,之後用鉚接法或者鑄接法進行焊接。
  • 雲南青銅器的鑄造技術
    此法在古代一般多用蝕蠟法鑄造形制複雜、具有立體效果的青銅器。西漢 銅女俑此法到現代仍適用於精密金屬器鑄造,稱此法為熔模鑄造法。古滇人鑄造的大量的造型豐富、生動逼真的立雕浮雕人物、動物形象,以及結構複雜的房屋造型類青銅器就是採用蝕蠟法鑄造的。
  • 盤點全球拍賣場上最貴的十件青銅器
    自古以來,青銅器都被視作「國之重器」。從宋朝時期,就有了青銅器的收藏。清末至民國時期,因為社會動蕩,很多傳世的青銅器流散在海外。因此,全球高端的青銅器器物大多數集中在歐美等一些國家。在9月23日舉槌的紐約蘇富比「中國藝術珍品」專場中,備受矚目的戰國青銅錯金銀嵌琉璃乳釘紋方壺經過數輪競價,一路飆升,最終以830.7萬美元成交,晉級全球青銅器拍賣前6名。
  • 西周青銅器如何鑑定真偽
    西周青銅器如何鑑定真偽 1, 5,青銅器是由青銅(紅銅與錫的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的。因為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所以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5000年至6000年前的西亞兩河流域地區。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青銅器在2000多年前逐漸由鐵器所取代。中國青銅器製作精美,在世界青銅器中堪稱藝術價值最 高。
  • 青銅重器蟠蛇紋鏤空鼎
    青銅文明即為河東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由運城出土的蟠蛇紋鏤空鼎作為國寶青銅重器,在中國鑄造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被學界認定為中國失蠟法鑄造的最早物證。 蟠蛇紋鏤空鼎,1965年出土於新絳縣柳泉村墓地。通高24釐米,口徑26.2釐米,現藏山西博物院。
  • 民族脊梁「國之重器」
    今天來聊聊我們國家哪些大學盛產為國貢獻的科學家,他們負責的項目都可以稱之為國之重器,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崛起離不開他們的奉獻和努力,以前總是有人說清華北大是美國人的,我還不信,今天終於信了。這些「國之重器」的負責人是中華民族真正的脊梁,也是祖國和民族的崛起做出了突出貢獻,就是因為有了他們,我們的腰杆才硬,說話有底氣,他們有的來自全國頂尖名校,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有的來自「雙非」大學,如重慶交通大學、南華大學等,基本都是從這些學校王牌專業畢業的。
  • (原創)<<華北克拉通破壞>>是「國之重器」?
    <<華北克拉通破壞>>哪裡是什麼「國之重器」,朱日祥院士進行「快樂科研」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獲獎。
  •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鑄造工藝
    原標題: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鑄造工藝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鑄造有兩種基本的方法,即塊範法和失蠟法   一。塊範法   塊範法(或稱土範法)是商周時代最先採用的,是應用最廣的青銅器鑄造法。   此方法簡單介紹如下:以鑄造容器為例,先製成欲鑄器物的模型。
  • 中國青銅器在古代冶煉鑄造技術是否發達?
    在印度河流域,青銅鑄造技術較高。匠人們熟練運用熱加工、冷加工和焊接技術製造青銅器具。在公元前10世紀前後,歐洲人已知用失蠟法鑄造銅器。而埃及在公元前1567年至1085年之間已發明了腳踏風箱這樣的冶煉設備。世界各地的冶煉鑄造技術的發展不平衡。
  • 世界最大青銅器要改名字
    中國古代在商周之前是一個青銅器大國,鼎作為青銅器裡的重器,一直是青銅器裡的重要種類。中國古代有九州的說法,其實就是鑄九州以鼎,就各州都以鼎的形式以命名和給定,還有「一言九鼎」的說法,其實就是一些重要的發令、制度、決心、治國方略都會以鼎的方式來表明其重要性。
  • 中國青銅器文化,重要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不朽的中華文化瑰寶
    這幾件青銅爵是目前所能見到的、中國最早使用合範鑄造的一批完整的青銅容器。青銅器中的禮器、樂器主要是在各種祭祀和宴饗的禮儀場合下使用的。各級貴族必須使用和他們的地位相當的禮器和樂器,不能逾越,否則就是非禮。所謂「禮」,主要體現在許多具體的儀禮和典章制度中,而「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祭祀。
  • 祖庚:想給我母親鑄一口大鼎,沒想到會成為商朝青銅鑄造的代表
    也正是這種鑄造方式,才造就了「后母戊鼎」那造型厚重典雅、氣勢恢宏的精美浮雕裝飾紋樣,最為重要的是,這種鑄造工藝打造出來的青銅器是不可複製的。這也就意味著「后母戊鼎」不但是商朝青銅鑄造工藝的巔峰代表作,更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一旦沒有了,就真的是沒有了,根本無法復原。
  • 「曾國寶藏」亮相廣州,再現先秦精湛青銅器鑄造神工
    春秋中期至戰國中期,春秋晚期曾國墓曾出土「左右楚王」銘文編鐘,表明此時曾國已臣服於楚國,楚系青銅器的典型器類如楚式升鼎、帶蓋深腹鼎以及流行的蟠虺紋和楚式銘文的特徵性辭例在曾國青銅器上均有體現。曾國青銅器帶有強烈楚文化的烙印,如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盤採用了工藝繁複的失蠟法,鑲綠松石青銅鑑缶採用了青銅鑲嵌的裝飾技法,而鹿角立鶴則極具楚文化的浪漫與靈動。
  • 在這個時期,已經開始了青銅器的鑄造與使用
    大量的考古材料證明,二里頭文化已進入青銅時代,二里頭文化出現的銅器,據電子探針方法定量分析的一件銅爵,含銅92%,錫7%,已知是青銅回;這是我國中原地區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器。毫無疑問,這種青銅器是在當地鑄造的,而不是通過交換或其他方式從外地運來的。考古工作者在二里頭和東乾溝遺址中曾經發掘出不少的銅渣、坩鍋殘片、陶範殘片等,完全證明了當時的人們已經掌握了鑄造青銅器的技術。
  • 青銅器上的西周史
    來源:北京日報戴華剛青銅器乃國之重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裡的「祀與戎」都指祭祀,祀是祭祖的儀式,戎是出徵前的祭社儀式。祭祀所用禮器,便是青銅器。熠熠生輝的中華文明史,相當篇幅見於青銅器,見諸其上的那些佶屈聱牙又包羅萬象的古金文,有如摩斯密碼,傳遞、講述著上古中國的歷史場景和神秘故事。後人也得以從中勾勒出一個盛景中國。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選取143件青銅器精品,它們均自帶銘文,不僅器形莊重、典雅,裝飾繁複、雅致,而且文字清晰,篇幅較長,內容極其重要。
  • 又一「國之重器」建成!給你的生活帶來這些改變→
    中國科學院將該裝置比喻成「超級顯微鏡」,是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國之重器」。△「國之重器」將免費對外開放此前,中科院就已建立了一整套公平、公正的科學研究設備開放制度,由專家學者組成一個用戶申請委員會,去決定向哪些用戶開放,實驗時間有多長。
  • 安康歷史上青銅器鑄造工藝
    1978年安康市漢濱區原千工鄉水豐村發現的石質半兩錢範(現藏於安康地區博物館),就是鑄造錢幣的石型。泥型鑄造是我國使用最早的一項主要鑄型工藝。有一鑄即廢的一次 型,有用碎陶片細粒混泥土作成,能澆注多次的半永久 型,對附飾很多的複雜鑄件(如史密簋),單一泥型渾鑄是無法鑄成的,便巧妙地採用附件另鑄,然後嵌入主體鑄型中的分鑄法。泥型所用材料(如黃泥、白泥、稻芒麥秸、陶片碎屑等)可就地取材,成型簡易,效果亦好,因此,泥型鑄造在古代鑄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仍有旺盛的生命力。
  • 鄭麗香:用心守護數據,成就「國之重器」
    《鄭麗香:用心守護數據 成就國之重器》視頻 她是海量數據的「採集員」「管理員」,她是同事眼裡的「空中飛人」,她是業界的「行業標杆」,她就是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數據中心數據工程部部長鄭麗香。鄭麗香還帶領團隊自主研發了「全壽命周期元器件管理平臺」軟體,發布了「賽寶數據」網際網路平臺及APP工具,形成線上線下多種服務模式,成果在航天、航空、電子、船舶等領域得到成功應用,用數據支撐起「國之重器」建設。鄭麗香(右一)和團隊在海量數據採集、智能化信息處理等核心技術上不斷突破,在元器件信息技術領域穩居國內領先地位。
  • 航空工業氣動院:赤子丹心 為「國之重器」保駕護航
    5月24日,隨著最後一次流場噪聲測量試驗結束,由航空工業氣動院自主研發的「國之重器」——FL-62風洞順利完成了首次型號試驗。試驗數據顯示,風洞的流場品質和標模測力試驗數據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指標。FL-62風洞作為國際上最先進的大型連續式跨聲速風洞之一,實現了我國大尺寸跨聲速風洞從暫衝式向連續式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