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重器蟠蛇紋鏤空鼎

2020-11-29 騰訊網

運城,古稱河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青銅文明即為河東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由運城出土的蟠蛇紋鏤空鼎作為國寶青銅重器,在中國鑄造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被學界認定為中國失蠟法鑄造的最早物證。

蟠蛇紋鏤空鼎,1965年出土於新絳縣柳泉村墓地。通高24釐米,口徑26.2釐米,現藏山西博物院。它的形制特點:飾兩周鏤空蟠蛇紋,間以綯索紋分隔,鑄造精美,獨具風格,是晉式青銅器中的稀有佳作,說明春秋時期晉國的工匠已掌握了失蠟法鑄造工藝,是了不起的技術成果與進步。

這件青銅器的出土與春秋晉國的都城有關。在春秋晉國的都城未被認定以前,中國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長期以來對春秋時期晉國的都城所在爭議不休。晉國是周成王的弟弟分封之地,起初在曲沃,後來幾經遷徙,最後將都城設在新田。而新田的具體位置在哪?其時還待考古研究證明確定。在時任山西省文教廳廳長崔鬥辰的不懈努力下,在1952年發現了侯馬晉國遺址,並在1957年被確定為晉國最後的都城新田。新絳柳泉村墓地就位於侯馬晉國遺址範圍內,是當時晉國貴族墓葬。1965年對柳泉村墓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蟠蛇紋鏤空鼎橫空出世。這件青銅重器的出土讓考古專家大為震驚,因為它的形狀與普通的三足圓鼎沒有多大區別,但是它的鼎壁上卻是有無數的群蛇(蟠蛇)圖案,這些圖案並不是雕刻上去的,而是鏤空的。鼎腹分為內外兩層,裡面和普通的鼎是一樣的,只是外面是鏤空的群蛇圖案。遠遠看上去,就像一個籃子裝著青銅鼎,近處一看,群蛇栩栩如生,競相爭鬥,姿態萬千,極為震撼。最後被學界定名為「蟠蛇紋鏤空鼎」。蟠蛇紋,是青銅器紋飾之一。其狀如數蛇屈曲盤繞,有的蛇張口露齒。常施於壺、鑑上作為裝飾,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這種紋飾也賦予這件青銅器鮮明的時代特色。

如此精美且鏤空的蟠蛇紋是用我國古代的失蠟法鑄造而成。失蠟法鑄造,又被稱為熔模鑄造,與泥範鑄造、鐵範鑄造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傳統鑄造工藝,是古代鑄造科技的傑出成就。具體來講,失蠟法是指用易熔化的蠟質材料製成鑄器物的蠟模。材料多選用黃蠟(蜂蠟)、動物油(牛油)等。在蠟模表面用細泥漿澆淋,表面形成一層泥殼,然後在泥殼表面塗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後成為鑄型殼。再經過烘烤,使蠟液熔化流出,形成型腔。將銅減注入型腔,待冷卻凝固後,去除型殼,便得到光潔精密的鑄件。

蟠蛇紋鏤空鼎的出土,證明了當時的晉國鑄造業十分發達。考古發現的侯馬鑄銅遺址,就是東周時期晉國鑄造青銅器作坊的遺址,位於山西侯馬晉城遺址牛村古城南,面積20萬平方米。1955年起發掘,遺址內發現居住址、窖穴、水井、道路、陶窯、熔銅爐及鑄銅工具、銅錠、鉛錠、陶範等,共出土3萬餘塊陶範,其中有1000餘塊陶範可辨認所鑄的器形,萬餘塊陶範雕刻有夔龍、夔鳳、雲雷、饕餮、人物等紋飾。出土遺物證明,當時這裡鑄造各種禮器、樂器、工具、兵器、貨幣、車馬器和裝飾品。經研究,可知當時鑄造青銅器具,要經過塑模、翻範、烘烤、合範、澆鑄等道工序;製造工具、兵器、貨幣等使用單範或合範鑄造,禮、樂器則用複合範,且分鑄法的運用更加熟練,焊接技術在這一時期也被應用,並掌握了錫焊、銅焊、鉛錫合金焊接等技術。大約在春秋中期以後,還出現在青銅器表面嵌入紅銅片和金銀絲的「嵌銅」和「錯金銀」等工藝,鎏金技術和在器物表面刻畫花紋的工藝都已興起,揭示了東周時期的鑄銅技術與工藝水平,推進了中國冶金史的研究。

侯馬陶範尤為值得一提,它是中國古代鑄造科技發達的產物以及物證,創造了輝煌的青銅文明。侯馬陶範器形和紋飾已經相當豐富,證明當時晉國青銅器的生產已經達到頂峰,使得各種複雜紋飾和器形的青銅器鑄造得以實現,侯馬陶範當是晉文化的重要符號。而在侯馬晉國遺址範圍出土的蟠蛇紋鏤空鼎,也佐證了春秋時期侯馬發達的青銅鑄造業。

著名青銅器研究專家、上海博物館研究員、中國傳統工藝研究會會長譚德睿先生,在多種著作中均介紹了蟠蛇紋鏤空鼎,特別在其論著、第69屆世界鑄造會議組委會和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鑄造分會聯合發布的《中國傳統鑄造圖典》一書中稱之為「中國失蠟法鑄造的最早物證」。

蟠蛇紋鏤空鼎,不僅是春秋時期科技成就的經典代表,而且是晉文化的獨特符號,更是河東「古中國」元素的恆久人文物證。

胡春良

相關焦點

  • 山西警方追回戰國青銅重器「蟠蛇紋建鼓座」 (2/2)
    山西警方追回戰國青銅重器「蟠蛇紋建鼓座」 (2/2) "← →"翻頁
  • 戰國青銅器青銅鼎簡介
    蓋面層層隆起,蓋頂中央設一套環,環上刻夔紋,蓋面及器腹則刻蟠螭紋,並輔以各種精細雷紋和幾何紋,紋路勾連交旋,布局規矩齊整,精密華麗。同時作為一對鼎而留傳至今,價值非凡,值得收藏。鼎可說是三代最重要的青銅器類型,原作煮食器與盛食器之用,主要用來烹煮肉食。
  • 八角龍銅鼎-廣西鼎青銅雕塑加工廠
    八角龍銅鼎-廣西鼎青銅雕塑加工廠  銅雕鼎是銅雕的一種,人們經常在學校看到這樣的雕塑。在學校擺放這款雕塑具有等意義。在定製銅雕鼎之前,要時間確定的雕塑圖紙。如果甲方說要重新設計設計圖,會可以免費推薦設計公司。
  • 太保鼎:我是鼎界顏值擔當
    在天津博物館館長陳卓看來,太保鼎之所以會成為國寶,是因為「顏值擔當」。「造型雄偉,工藝精湛,鼎口雙耳上浮雕雙獸,腹部四面用圓雕、浮雕技法,分別飾有垂葉紋和饕餮紋,四角扉稜突起,別具風格,最有趣的是鼎的柱足也裝飾有扉稜,並在中間裝飾有圓盤,這在商周青銅器中是獨一無二的。」陳卓說。
  • 國之重器,青銅器的鑄造與裝飾
    青銅器的鑄造與裝飾青銅器為國之重器,考古學者將早期人類文化的發展過程,根據生產工具和武器的材質,區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由此可見青銅的時代重要性。我國從夏代開始進入青銅時代,歷經商代、西周、春秋時期;從戰國開始中國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鐵器時代。古語說君子一言九鼎,鼎是比較常見的青銅禮器,也體現了青銅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之重。
  • (洛陽國寶檔案)方座銅簋 禮儀重器
    文物名稱:饕餮紋方座銅簋  時 代:西周早期  尺 寸:高30.5釐米 口徑22釐米  底座長寬均為19.2釐米  重 量:15.3千克  現 藏:洛陽博物館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禮。
  • 三大平原重磅文物齊聚蓉城 除了何尊,還有哪些青銅重器?
    近日,由成都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漢中市博物館等共同主辦的「秦蜀之路——青銅文明展」在成都博物館正式開展。該展覽將持續至11月11日,期間免費向公眾開放。  成都博物館秦蜀之路青銅文明展策展人黃曉楓介紹,本次展覽集結了來自成都平原、關中平原、漢中平原三地的青銅重器,共計250餘件,其中包括55件一級文物。
  • 青銅饕餮及其羊圖騰符號的歷史扭曲
    然而, 這種「紀念碑性」的「禮器之道」, 卻在「紀念碑」之「物」的歷史化過程中遮蔽了「羊鼎」宏大的歷史敘事意義, 甚至將具有「獰厲之美」的羊紋饕餮誤識為面目猙獰、貪婪恐怖的化身。商武丁時期, 青銅「以文為貴」向「以素為貴」轉變後, 世俗化宴樂攻戰圖逐漸取代了饕餮紋的地位, 羊圖騰紋飾便從青銅器裝飾主紋的領域消失。
  • 嶺南地區又有青銅禮器考古發現?青銅禮器到底有什麼講究?
    鏤空觚——盛酒器圖1-2. 青銅鼎——盛放熟食的一種除了在禮器上加以改進外,周朝還頒布了禁酒令。商周——青銅鼎西周青銅器種類到了西周建立時,青銅禮器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分別是炊食器、盛食器、水器和酒器。可以看到,這四種禮器都與糧食有關。
  • ...義方彝」以絕美示人——帶您探秘中國首座省級青銅博物館
    25000餘件文物歷經劫難,輾轉回家,其中商周青銅器價值重大,特色鮮明,豐富了我省青銅文物寶庫,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其中就包括近日由山西警方成功追回的被盜墓犯罪集團盜掘販賣的西周青銅重器「義方彝」。此前,即今年5月13日,同墓坑被盜流失的另一件同時代西周青銅重器「義尊」也被從境外成功追回。
  • 祖庚:想給我母親鑄一口大鼎,沒想到會成為商朝青銅鑄造的代表
    所以,為了能夠更為突出「婦姘」的功績,商王祖庚在鑄鼎之時,自然會想方設法的把「鼎」造的越大越好。祖庚造鼎雖然有很多人所想到的用一塊整體的「青銅塊」來雕刻的方式在當時也確實是可行的,雖然當時並沒有什麼現金的「雕刻工具」,但真的想要鑄造的話,單憑硬磨也確實磨的出來。
  • 文化大觀園 南方青銅王國:新幹大墓發掘全紀錄
    彭適凡:一個是大圓鼎。王魯湘:大圓鼎,也是圓足的。彭適凡:也是圓腳鼎,柱腳,飛稜特別突出。王魯湘:飛稜很突出。彭適凡:腹部一圈獸面紋,這個紋飾圖是商代晚期和安陽殷墟出土的「丞」字目的這個紋飾是一個作風的。王魯湘:這個就和中原的殷商是一致的。
  • 國家博物館不僅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這20件文物也都是鎮國之寶
    中國國家博物館司母戊鼎,又稱「后母戊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重832.84千克,司母戊鼎也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商后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緻,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
  • 文物知識:青銅器中的「鼎」,該如何辨別真偽?
    這兩種方法鑄造出來的青銅鼎有一個很明顯的區別,那就是青銅器是否有塊範對合的痕跡,即器物上有無「範線」。  範線是由於商周古人使用「陶範法」鑄造器物時,塊範的拼接很難做到天衣無縫,多多少少都會留下痕跡,而後人使用失蠟法偽造的青銅器則基本不會留下痕跡,更加難以留下」範線「。範線自然成為了辨別青銅鼎真偽的關鍵之一。
  • 中外收藏家歷來偏愛有銘文青銅器 25字銘文青銅甗盉象徵五穀豐登
    青銅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意義,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它標誌著我國奴隸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甗作為青銅禮器,為皇家重器,以象徵五穀豐登。在中原地域王族的墓葬中,常以青銅甗作為禮器隨葬。春秋時代是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時期,周王室鑄器減少但各諸侯國大量鑄造,出現了青銅工藝新技術新成就。近日,盛軒國際有幸得青銅甗盉一件,通高31cm,口徑21cm。甗是古代蒸食用具,可分兩部分,下半部叫鬲,用於煮水,上半部叫甑,兩者之間有鏤空的箅子用來放置食物,可通蒸汽,有陶製或青銅製。盉盛酒器和盛酒器大腹斂口、前有長流,後有鋬,有蓋,下為三足。
  • 古代青銅紋飾簡述
    青銅簋 上一期文章我們介紹了青銅器的顏色和混合材料,中國的青銅時代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形成,經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大約經歷了十五個世紀。在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銅的製造業作為生產力發展的標誌而達到高峰。
  • 【中華青銅文明】國家一級文物「夔龍紋銅尊」
    【中華青銅文明】國家一級文物「夔龍紋銅尊」 2020-12-04 10: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銅器中「青銅」的含義是什麼?青銅器又是如何鑄造出來的?
    我國遠古的石器時代結束以後,就進入了「青銅時代」,也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一個標誌。我國的青銅時代,基本包括夏、商、西周、春秋這四大時期,從現有的出土文物來看,自春秋末年起,鐵器開始產生,到了戰國時期,青銅器逐漸被鐵器所取代,從而進入「鐵器時代」。
  • 濟南出土鎏金青銅當盧亮相頂級文物大展
    其中,來自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的西漢鎏金青銅當盧,也引起了廣大觀眾的關注。  據了解,整個展覽由序廳、文治武功、長樂未央、視死如生、多元文化、絲路交通及尾聲七個部分、五大主題單元構成。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副館長黃振春介紹,此次展覽以學術為基礎,從全國30多家文博機構精選出170件組、300多件重要文物,基本涵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秦漢時期的重要考古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