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庚:想給我母親鑄一口大鼎,沒想到會成為商朝青銅鑄造的代表

2020-12-03 見史簡談

想必遊覽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朋友,一定會對其中那個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壁厚6釐米,連耳高133釐米,重達832.84公斤的鎮國之寶「后母戊鼎」念念不忘吧?

甚至還有可能產生這樣一個想法,作為迄今為止在全世界範圍內出土文物當中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亦是被稱之為商朝青銅鑄造工藝代表作之一的「后母戊鼎」究竟是如何造出來的呢?

難不成是先熔煉一塊龐大的「青銅塊」,然後動用大批工匠夜以繼日的精心雕琢、打磨而成?如果以商王朝的財力以及商王「祖庚」的權力、地位來看,這種鑄造方法確實是行得通的。

后母戊鼎

可事實上,「后母戊鼎」的鑄造方法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這麼麻煩,甚至還十分先進,因為商王祖庚採用了「陶範法」鑄造工藝,也就是採用了「鑄模澆築」的鑄造方式。

也正是這種鑄造方式,才造就了「后母戊鼎」那造型厚重典雅、氣勢恢宏的精美浮雕裝飾紋樣,最為重要的是,這種鑄造工藝打造出來的青銅器是不可複製的。

這也就意味著「后母戊鼎」不但是商朝青銅鑄造工藝的巔峰代表作,更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一旦沒有了,就真的是沒有了,根本無法復原。

而這點,恐怕就連商王祖庚自己也想不到吧?畢竟他鑄造「后母戊鼎」的初衷,也不過就是為了給自己的母親鑄一口大鼎,藉以表示對母親的緬懷和孝心罷了。

「司母戊」銘文

「祖庚」要給母親表示孝心

就像「后母戊鼎」鼎腹內壁上所鑄的形似「司母戊」三字的銘文,起初由於對甲骨文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所以著名的考古學家郭沫若先生便依據「司母戊」的象形意義將其命名成了「司母戊鼎」。意思就是「專供母親戊使用」。

但後來隨著考古學家們對於甲骨文研究的不斷深入,又有很多學者對「司」這個詞和「甲骨文」中的「後」這個詞產生了疑問。

主流說法是認為在甲骨文中,由於商朝時期的書寫方式比較自由,上下不分、左右不分,一個字可以正著寫,也可以反著寫。所以這裡的這個「司」很有可能是因為鑄造時因為「鑄造方式」的緣故而變反了,其本意應該指的是「後」。

而且從「後」與「皇天后土」中的「後」同解,都表達的是有威望、崇高的意思,所以用在這裡後也可以理解為是「我偉大的、有威望的、崇高的母親戊啊」的意思,反而更為貼合「祖庚」當時的心理活動。符合祖庚為母親表示孝心的初衷。

所以在2011年3月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以後,「司母戊鼎」便正式更名為「后母戊鼎」對外展出。

婦姘示意畫像插圖

不過也有專家表示,這裡的「司」沒有反,依舊錶示的是「司」而不是「後」,下面的那個「母」其實應該是「女」字旁,這也就意味著「司母戊」其實並非三個字,而是「」兩個字。

可「」又同「媤」,都是古代女子的人名用字,這也就意味著這口大鼎不管怎麼說,是為了祖庚的母親「妣戊(婦姘)」所鑄已是事實,所以在這裡咱們對於「后母戊鼎」的命名爭議暫且不做贅述,依舊沿用中國國家博物館這種更為貼切的命名方式。

畢竟不論是銘文上的「戊」字還是「婦姘」在商朝時期所擔任的負責掌管農耕的職責,都跟「后母戊鼎」這口「方鼎」所蘊含的「盛穀物祭祀大地」的用途不謀而合不是嗎?

且祖庚的登基也確實跟「婦姘」有關,所以於情於理,祖庚為「婦姘」鑄造這麼一口大方鼎,然後用來彰顯「婦姘」的豐功偉績也確實無可厚非。

畢竟在商朝時期,鼎的實際價值可絕對不僅僅只是用來祭祀這麼簡單,他同時還代表著封建時期森嚴的等級制度。

就好比春秋戰國「楚王問鼎」的典故,便可以稱得上是「鼎」的應用價值的具體體現,且楚王當時也明確提出了詢問「鼎之大小輕重」的言論,這也就意味著「鼎」的大小和輕重定然也是地位高低的一個直觀體現。

所以,為了能夠更為突出「婦姘」的功績,商王祖庚在鑄鼎之時,自然會想方設法的把「鼎」造的越大越好。

祖庚造鼎

雖然有很多人所想到的用一塊整體的「青銅塊」來雕刻的方式在當時也確實是可行的,雖然當時並沒有什麼現金的「雕刻工具」,但真的想要鑄造的話,單憑硬磨也確實磨的出來。

可效果並不見得就一定會好,畢竟在商朝時期,打磨時候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礪石」和「木炭」,單憑這兩種東西就想雕刻出后母戊鼎那精美的紋飾顯然很難。而且也勢必會付出更多的時間成本,與當時那普遍存在的「青銅器」形成了一個明顯的衝突。

所以,商王祖庚所採用的定然不會是「整體雕刻」的辦法,而是採用了更為先進且更為高效的鑄造方式。

而經過考古學家對「后母戊鼎」的全面考察後發現,「后母戊鼎」雖然有一些邊緣部位或者紋飾上會有打磨痕跡,但實則卻是整體澆築而成,只有兩隻「耳朵」,也就是「鼎耳」是跟鼎身分批次澆築結合的。

而且結合其在「轉角」線條處會存在一些不明顯的「範線」證據來看,祖庚當時所採用的其實正是「陶範法」。

陶範法青銅鑄造工藝(制模)

也就是先用陶土製成「后母戊鼎」的「器型」,也叫「初胎」,這個時候的「初胎」上面沒有任何紋飾,就是單純的一個方方正正的「鼎」的模樣。然後等「初胎」被烘烤乾透以後,會在其外部再次加上陶土製作「外範」,繼而再次烘烤,但這次不用等其完全乾透,因為還需要一個很重要的流程。也就是「脫範」,意思就是在「外範」變硬但還保存著一定溼度的情況下將其分割成一定數量的小塊,然後從「初胎」上面剝離。

陶範法青銅鑄造工藝(外範)

繼而還得將「外範」上面刮掉一層,刮掉的厚度便是青銅器正式成型後的「厚度」,到了這個時候,才能夠進行雕刻紋飾的環節,當然,雕刻紋飾的進程自然要圍繞這些「外範」來進行。

陶範法青銅鑄造工藝(澆築)

接下來便是再次將「初胎」與「外範」結合,也稱「合範」,然後便可以進行澆築了,最後等一切流程走完,待「銅液」完全冷卻後便可以將「外範」打碎,清除「初胎」,再等「鼎耳」澆築完成後便可以進行最後的打磨和拋光工作。

陶範法流程示意畫像插圖

至此,「后母戊鼎」也就可以稱得上是大功告成。看似簡單,但實則每個環節都必須得小心再小心,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前功盡棄。

尤其是中間的「脫範」和再次「合範」這中間的流程,任何一個單獨的「外範」被破壞,那整個流程可就相當於全廢了。

而且在到了澆築的環節以後也不代表就能真的萬事大吉,如果保證銅液均勻的散布在模具的各處、排除空氣,保證銅液在澆築期間不冷凝,都是所必須要考慮的問題。一旦出現問題,同樣只會面臨著前功盡棄這一個結果。

后母戊鼎上的精美花紋

畢竟「外範」在澆築完成後是必須要「打碎」的,否則青銅器就沒法取出,也正是這個原因,才造就了「后母戊鼎」不可複製的獨特屬性。

即便鼎身上精美的浮雕式魚紋、饕餮紋、雲雷紋等諸多精美紋飾可以複製,但其在澆築期間自然形成的器壁薄厚、密度不均勻,外範結合部位因紋飾過於細密而無法完全打磨的「範線」等等都是完全無法複製的存在。

考古學者在辨別青銅器真偽之時所利用的也基本都是這些無法被人為造假的重要特徵。

焚失法應用情況示意畫像插圖

陶範法的發展和變遷

而且,在商朝中後期,為了能夠使得青銅器更為美觀,還在「陶範法」的基礎上衍生出了「焚失法」,意思就是用一些草繩、絲線等可以直接被銅液熔解掉的材料來代替「初胎」。

就好比古代很多工藝品上常見的「繩索狀」鼎耳,便可以稱得上是應用「焚失法」的典型代表。

不過相信大家也不難發現,焚失法的應用範圍很窄,基本只能應用於一些「鼎耳」或者比較小的物件,無法大面積應用。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失蠟法」以後,焚失法便很快就消逝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用「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示意插圖

而「失蠟法」,其實說白了就是用「蜂蠟」以及「牛油」等物質混合在一起的混合物雕刻成完整的「器型」,包括那些精美的「紋飾」。

繼而將內外用泥土或其它耐火物質填充、包裹。再加熱烘烤,使得「蜂蠟」和「牛油」的混合物得以溶解並排除,形成一個「空腔」。最後便是在這個「空腔」中澆築「銅液」,然後再移除「外範」,便可以得到一個完整的「青銅器」。

如此一來,由於不用經過脫範、合範等諸多繁瑣環節,「外範」亦是可以直接做成一個整體,所以運用「失蠟法」製作出來的青銅器往往外表極為平整,並不會有過多的「範線」出現。

古代青銅器中的「鏤空」造型,也正是因為「失蠟法」的出現而得以出現在歷史的大舞臺,為我國封建時期青銅鑄造工藝的提升和進步添磚加瓦。

失蠟法鑄幣模擬示意插圖

所以,也正是由於失蠟法可以製作出更為精良且繁瑣的紋飾圖案及造型,從而也就讓失蠟法在我國的應用一直都經久不衰,即便是直到現代,依舊有很多傳統藝術家將其應用在手工藝品的製作和澆築上面。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錢幣批量澆築,用的也是「失蠟法」。試問,如果沒有「陶範法」為「失蠟法」奠定基礎的話,那麼後續的「青銅鑄造工藝」又該如何去發展呢?

而「后母戊鼎」作為商朝青銅鑄造工藝的代表作之一,其雖然相對「失蠟法」鑄造而成的青銅器在外觀上也能不夠華美。

但其生而具備的那種古樸厚重的滄桑氣息,無疑才是凝聚著我國青銅鑄造工藝從「陶範法」變遷升級到「失蠟法」青銅鑄造工藝的文化記憶,當之無愧的國之重器、鎮國之寶。

【end】

相關焦點

  • 青銅器中「青銅」的含義是什麼?青銅器又是如何鑄造出來的?
    那麼,青銅器中的「青銅」指的是什麼?青銅器又是如何鑄造出來的呢?本文簡要敘述一下這些遠古時代的科學技術。」(即青銅)作為貢品貢獻給大禹。隨著貢獻的」金「越來越多,大禹便決定效仿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的做法,用這些「金」鑄造九個大鼎,來象徵他統治下的九州。大禹鑄九鼎的故事,說明在遠古時代的人們已經掌握了鑄造青銅器的方法了。目前夏朝的青銅器發現的不多,還只是爵、刀等小器物,但也證明那個時代已經有了青銅器。青銅是相對紅銅說的。
  • 司母戊方鼎重達833公斤,這個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鑄造的?
    這麼重的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鑄造的呢?這裡就要先和大家先聊一聊「模」與「範」。青銅鑄造與「模範」的關係我們現在使用模範一詞主要是用於稱讚,表示某個人或某件事做得好,值得大家去學習和效仿,這就稱為模範。但是在古代,模範實際上是製作青銅器的工具。東漢王充寫的《論衡》有一句話:「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範為形,故作之也。」
  • 青銅與鑄銅雕塑
    無論是城市景觀雕塑還是室內架上雕塑,我們都能夠常見鑄銅雕塑材質,但實際上鑄銅雕塑也分為青銅、黃銅、白銅等等。青銅是金屬冶鑄史上最早的合金,在純銅(紫銅)中加入錫或鉛的合金,有特殊重要性和歷史意義,與純銅(紫銅)相比,青銅強度高且熔點低(25%的錫冶煉青銅,熔點就會降低到800℃。純銅(紫銅)的熔點為1083℃)。
  • 青銅器知多少,原來青銅器水器有這麼多種類
    「吳王夫差鑑」,這件銅器看著像一口大大的缸,器身兩側是虎頭狀獸耳,兩隻耳朵旁邊有小虎攀緣器口,做探水狀。基本上每一個鑑的造型都是這種造型,像一口大缸,平底,一般不是兩隻耳朵就是四隻耳朵,經考古學家探究後,青銅鑑流行的時候已經是春秋戰國時期了。古代還有一個成語叫「殷鑑不遠「,這個成語出自《詩經》,原句為「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殷」是指殷商,「鑑「指的就是我們剛才所提到的裝滿水就可以當鏡子用的銅鑑了,「借鑑」就是這個引申義。
  • 溯源「大一統」背景下「青銅器」鑄造標準的「和而不同」
    這時的鑄造工藝包括了整個青銅器的規格、尺寸和成型工藝、和燒鑄工藝,是一個完整的體系。 早期的青銅器多採用渾鑄法,一次成型。就是比較大的鼎也是從底部開始澆鑄,模型由一塊底範和三塊鑄範組成。而一些結構比較複雜的青銅器則使用分鑄法,將主體與附件分開鑄造,之後用鉚接法或者鑄接法進行焊接。
  • 了解商朝青銅器:分為兩個時期,不同鑄造方法,各有什麼特點
    青銅器一直被認為是最能代表中國的器類之一,而商代的青銅器往往以它沉穩、神秘、莊重肅穆的外表吸引著古往今來世界各地的觀眾的目光。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商代青銅器有什麼特徵吧。商代以盤庚遷殷為截點分為二裡崗時期(商早期文化)和商晚期兩個時期。
  • 三星堆發現千年青銅樹,花十年修復卻被禁止出境,背後有何隱情?
    青銅器起源很早,常用來鑄造各類器具,如酒器、水器、兵器、量器等。在商朝,青銅器多為禮器和兵器。但要說到現代出土的青銅器,就不得不提到三星堆。本以為各類金器、玉石器已經足夠驚豔世人,但沒想到還有一件東西,才是三星堆留給我們最神奇的文物,那就是碎成了無數片的青銅樹。
  • 淳化出土西周最重的大鼎,苦心研究的專家,就是搞不清此鼎的主人
    這其中,就有一尊西周時期的青銅大鼎。這個青銅大鼎實在奇特,它不僅是目前已知的西周時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有意思的是,多少年來,無數專家們不斷反覆研究,卻始終連鼎的主人是誰都搞不清楚。這隻西周時期最重最大的鼎到底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真相呢?它又為何連主人是誰都說不清楚呢?接下來,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 中國青銅器時代的鼎盛時期:鑄客分享殷墟博物館青銅器上篇
    中國青銅器時代的鼎盛時期殷墟博物館青銅器巡禮上篇鑄客分享鑄客 文物學會青銅器專業委員會理事醉心青銅之美 徜徉青銅文化天地殷墟,原稱「北蒙」,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20世紀初,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甲骨文中所記載的資料將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1928年殷墟正式開始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地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 青銅重器蟠蛇紋鏤空鼎
    青銅文明即為河東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由運城出土的蟠蛇紋鏤空鼎作為國寶青銅重器,在中國鑄造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被學界認定為中國失蠟法鑄造的最早物證。 蟠蛇紋鏤空鼎,1965年出土於新絳縣柳泉村墓地。通高24釐米,口徑26.2釐米,現藏山西博物院。
  • 國之重器,青銅器的鑄造與裝飾
    中國古代青銅器包羅萬象,除了我們知道的鼎、鍾等,還包括各種青銅生產工具和青銅武器,以及特有的青銅禮器。青銅禮器器類繁多,造型渾厚,紋飾繁縟,文字銘史,技術發達,成為中國青銅時代的代表器型。中國最早出現的青銅器是1975年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青銅刀,碳14測定公元前2575~2500,樹輪校正公元前3100~3010青銅的鑄造工藝一、陶範法青銅鑄造的第一步是採冶
  • 隕鐵熔點很高,商朝不能熔化隕鐵,為何卻能打造隕鐵兵器
    可問題是1977年出土這件長度僅為8.7釐米,名為「商鐵刃銅鉞」的商朝文物雖說只是一件冷兵器,可其並非后母戊鼎那樣通體青銅打造。而是有著一部分是由「鐵」打造的。要知道,在商朝那個「青銅時代」,根本就不具備熔化「隕鐵」的能力,那麼這個「商鐵刃銅鉞」又是怎麼製造出來的呢?
  • 嶺南地區又有青銅禮器考古發現?青銅禮器到底有什麼講究?
    商周青銅禮器簡介青銅禮器的歷史非常悠久,始於商周時期。但以商朝滅亡為分界線,仍可以劃分為兩個時期。周之前的商代,禮器以觚、爵、聾等盛酒、飲酒器為主。但是在周滅商之後,周人認為商朝滅亡的原因在於紂王沉迷於酒色,所以將禮器中的飲酒器廢除,改為以鼎、簋、贏等飪食器為主。圖1-1.
  • 黃銅、青銅、白銅、紫銅,這麼多銅合金,他們到底有什麼區別?
    從古至今,銅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佔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銅的化合物有許多,黃銅、青銅、白銅、紫銅等,那麼他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一起來看一下吧。各類銅合金黃銅黃銅是銅與鋅的合金,因色黃而得名。黃銅的機械性能和耐磨性能都很好,可用於製造精密儀器、船舶的零件、槍炮的彈殼等。黃銅敲起來聲音好聽,因此鑼、鈸、鈴、號等樂器都是用黃銅製作的。
  • ZCuAl10Fe3Mn2鑄造鋁青銅
    ZCuAl10Fe3Mn2鑄造鋁青銅材料名稱:ZCuAl10Fe3Mn2鑄造銅合金(10-3-2鋁青銅,砂型)牌號:ZCuAl10Fe3Mn2標準:GB/T 1176-1987特性及適用範圍:ZCuAl10Fe3Mn2(10
  • 戰國青銅器青銅鼎簡介
    春秋 青銅「蟠螭」紋鼎 詩經·卷耳》中有「我姑酌彼金罍青銅禮器的品類、形制、紋飾乃至鑄造工藝,皆相當於夏商周青銅時代真實的縮影。青銅器的保存本就極為不易,而這種無論在形制或紋飾上均處於過渡性的産物就更為稀少,正因這種器物得以保存下來,我們才能夠從中窺見上古時代禮樂制度對人、對時代所造成的影響。
  • ZCuPb10Sn10鑄造錫青銅熔點是多少度
    我的煤炭網>新聞>礦山設備>ZCuPb10Sn10鑄造錫青銅熔點是多少度 ZCuPb10Sn10鑄造錫青銅熔點是多少度   礦山設備 發布日期:2020-06-01 13:09:32 新聞歸檔
  • 安康歷史上青銅器鑄造工藝
    1978年安康市漢濱區原千工鄉水豐村發現的石質半兩錢範(現藏於安康地區博物館),就是鑄造錢幣的石型。泥型鑄造是我國使用最早的一項主要鑄型工藝。有一鑄即廢的一次 型,有用碎陶片細粒混泥土作成,能澆注多次的半永久 型,對附飾很多的複雜鑄件(如史密簋),單一泥型渾鑄是無法鑄成的,便巧妙地採用附件另鑄,然後嵌入主體鑄型中的分鑄法。泥型所用材料(如黃泥、白泥、稻芒麥秸、陶片碎屑等)可就地取材,成型簡易,效果亦好,因此,泥型鑄造在古代鑄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仍有旺盛的生命力。
  • 穿越小說《封神之我是紂王》提綱分享:穿越成為紂王,不再當昏君
    一次聽說殷墟出土了一個商朝時的大鼎,比原先最大的司母戊鼎還要大上十倍,據說鼎上的銘文和紂王有關。王子壽很感興趣,驅車行千裡到殷墟觀看大鼎。 等他真正站在大鼎下面的時候,他才感到自己渺小,巨鼎的雄渾。而偏偏就在這個時候,天空砸下一個巨雷,一道閃電,先打在巨鼎上,然後又打在離巨鼎最近的王子壽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