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銅器時代的鼎盛時期
殷墟博物館青銅器巡禮上篇
鑄客分享
鑄客 文物學會青銅器專業委員會理事
醉心青銅之美 徜徉青銅文化天地
殷墟,原稱「北蒙」,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殷一直是中國商代後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殷墟由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構成。
20世紀初,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甲骨文中所記載的資料將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1928年殷墟正式開始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地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青銅器展廳:殷墟作為中國境內出土青銅器數量最多的遺址,各類器物製作精緻,裝飾精美。代表了中國青銅器時代鼎盛時期的水平。
殷墟博物館裡有殷墟出土的青銅器,包括禮器、樂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裝飾 品、藝術品等,禮器有鼎、斛、簋、觚、爵等,樂器有鐃、鈴、鉦等,兵器有戈、矛、鉞、刀、鏃等,工具有錛、鑿、斧、鋸、鏟等,生活用具有銅鏡、杖首、漏、勺、箸、器座、角形器等,裝飾藝術品有人面具、人頭面具、銅牛、銅虎、銅鈴等。形制豐富多樣,紋飾繁縟神秘,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審美觀念,達到中國青銅時代發展的巔峰,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乍冊兄鼎
1987年出土於安陽殷墟郭家莊50號墓葬中
侈口,口上有拱形立耳,束頸,分檔,足上粗下細,其斷面呈橄欖形。器身厚重。整器滿飾花紋,頸部飾三組對夔組成的獸面紋,其上、下分別界以聯珠紋帶,腹部飾3組獸面紋,以扉稜為鼻,三足與扉稜垂直相應,從整體看,如三個象面,足則為象鼻。內壁口沿下有銘文三字「乍冊兄」。通高22.4釐米,重2.3千克。時代屬殷墟銅器第四期。
「亞長」青銅牛尊
牛尊通長40cm 帶蓋高22.5cm 腰圍52.5cm 重7.1kg
整體呈體態健壯的牛形,牛頭前伸,嘴微張,面額下凹,目字形眼,眼球上凸,兩耳外展,頭頂有一對向後彎曲扁的菱狀大角。牛的背部微微下凹,牛背上有一長方形蓋,蓋中部有一半環形小鈕,蓋與器身有子母口相扣合,結合的非常巧妙,牛腹豐肥,腹下有四條壯實粗短的腿,組末端顯蹄瓣,足後部有突起的小趾,牛臀部呈弧線狀外鼓,臀後部有一下垂的短尾。
青銅觥蓋
1991年後岡出土
亞址方尊
這件方尊出土於M160墓葬
方口外侈,束頸,斜肩,平底,高圈足外撇。尊之四角及四邊中部均有扉稜,扉稜分三段,成一直線。上段的扉稜較長,伸出尊口外3釐米。口下飾一對夔蕉葉紋,夔頭在下,作回首反顧狀。腹及圈足四面為分解式的大饕餮紋。眼呈圓角方形,有長條形瞳孔,目上有眉,咧口,雲狀大耳,以扉稜做鼻梁,角、眉、目、鼻,嘴相分離。腹部的饕餮,眉上以一簡化的幾何形夔紋為角,眼及角之外側以一倒夔紋補空並表示饕餮的軀幹,倒夔紋紋之下為饕餮之足。圈足上的饕餮,眉上的角為夔紋,刻畫較細緻,目字形眼,頭頂上有瓶形角,張口。肩部及腹部、圈足的饕餮紋之上有一夔紋帶。腹部之夔紋,每面四條;肩部與圈足的夔紋,每面二條;皆以扉稜為中心相互對稱。在方尊肩部四角,有四個圓釘頭,其上套有象頭。象,圓眼,長鼻上卷,長鼻之下有一錐形牙。肩部四邊中部,亦有四個圓釘頭,其上套有獸頭。獸頭似鹿,頭頂有向上伸出的一對大角,角端有五個枝杈,如手掌狀。這八個獸頭都是單獨鑄造的。在方尊內底中部有銘文「亞址」,十分清晰。口邊長32.8釐米~33裡米,圈足邊長21,4釐米;通高43.9釐米,足高14釐米;壁厚0.5釐米-0.8釐米,重21,4公斤。
青銅古鼎
銅鉞
銅卣
銅卣
銅提梁罐
銅罍
銅壺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歡迎轉發
謝絕未經同意自行拷貝至自己公微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