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市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承中部中心城市武漢,西接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陽,北臨信陽,南達荊門,居「荊豫要衝」,扼「漢襄咽喉」,為」鄂北重鎮」,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隨州古稱"漢東之國",其「隨」字最早出於西周「漢東之國隨為大」,當時隨國為一諸侯國,附庸在楚國之下,附近有陳國、蔡國、唐國等。自西周后,「隨」這一古地名得以流傳下來。隋文帝楊堅曾在此封地,隋朝亦因隨州而命名。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隨州,歷史名人上古有炎帝神農;春秋有季梁、隨侯;戰國有曾侯乙;唐時有胡紫陽等;隨州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早期大型成套系列編鐘(打擊樂器),更驚豔世界,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曾侯乙墓的發現和發掘,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銅禮器、樂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簡文物多達15404件,有許多造型奇特,工藝精湛,是前所為見的珍品。尤其是青銅器數量眾多、種類齊全、內涵豐富、時代跨度大,而且鑄造精美,在全國屈指可數。而隨著考古工作和徵集工作的繼續,這些珍貴文物將還會增多,隨州博物館也是名符其實的「青銅器王國」。
博物館建設背靠擂鼓墩,設計主體為一個主館和兩個副館,園林式布局,採用楚國建築"一臺"、"殿"、"多臺"組成的風格,外形體現"楚城"和"編鐘"特色。同時又是一座設備條件較為先進的現代博覽建築。
沿著梯形臺階,進入一層主館是一個大序廳和休息廳,往裡走是一個面積為1100多平方米的陳列廳,陳列廳後面是辦公區和庫房;陳列廳左右兩邊分別為一個面積600餘平方米的展廳;南、北兩個副館主要設計為面積1000多平方米的展廳和編鐘演藝廳。進入博物館大廳,迎面牆上是一幅古代曾國領土地圖,從地圖可以看出,隨國在當時還是一個大國。
走進展示廳,光線暗下來,恍若穿越時光隧道,進入一段被塵封的歷史瞬間。博物館分為5個展,第一個展廳是「曾國迷蹤」,曾國是周朝早期大臣南宮适的封地,西周早期曾國政治中心就在今湖北隨州。
做工精緻的扉稜提梁卣,身子像一張獸面,四周刻有繁雜的花紋,還有一個漂亮的提手。
在隨州出土的很多青銅器文物上都刻有「曾國」和「隨」字的銘文,說明隨是古代就有的說法,而曾是封候的名稱,隨是地名。
西周早期青銅器噩矦方彝, 隨州安居羊子山4號墓出土。器身為母口承蓋,蓋為單脊四坡屋頂狀,上有一對鳥形鈕。器肩部兩側鑄有對稱的半環獸首銜環耳,前後肩部正中各有一張牙卷鼻的象首。器腹飾兩層獸面紋,器蓋飾獸面紋,口、部、足部飾龍紋,器底中央懸掛一鈴,鈴內有舌,蓋內鑄有銘文「噩候乍厥寶(阝尊)彝」。
西周時期造型獨特的觥,既是斟酒器具,也是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