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表明:殷商鑄造過比司母戊鼎更大、更重的青銅器

2020-12-03 騰訊網

司母戊鼎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中國青銅時代最大的青銅器。今年10月10日,在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之際,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副站長、研究員何毓靈告訴記者,在多年的考古中還發現殷商時期鑄造過比司母戊鼎更大的青銅器。

1939年,司母戊鼎由安陽武官村的村民在耕地中掘出。據中國國家博物館公布的數據,司母戊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8釐米,重832公斤。該器高大厚重,氣勢雄偉,紋飾莊重,工藝精湛。「目前所知,司母戊鼎確定是出土青銅器中最大最重的。」何毓靈說。

經過持續90餘年特別是近20年的發掘,考古學家基本摸清了殷商手工業作坊的布局,對銅器、玉器、骨器、陶器等的生產技術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何毓靈透露,目前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司母戊鼎不是殷商時期鑄造的最大的青銅器。

自盤庚遷殷到商紂王被滅,殷墟作為商代晚期都城舊址,歷經八代十二王,250餘年。商周時期,青銅禮器是等級、身份的象徵,「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按當時的禮制來講,國王的鼎應該比其王后的鼎要大,只是殷墟王陵大墓自西周時期開始就屢遭盜掘,周武王滅商後就曾把象徵王權的九鼎遷到洛陽,現在殷墟王陵幾乎空無一物,自然也就發掘不到象徵商王權勢與地位、且比司母戊鼎更大的青銅器了。

但從殷墟青銅器鑄造作坊中,考古專家們發現了線索。在殷墟苗圃北地鑄銅作坊內,發現一件澆鑄使用過的鼎範殘件,經測算,其成品銅鼎的口部長度為117釐米,口寬不小於80釐米,分別比司母戊鼎多7釐米和2釐米。這一尺寸顯然略大於司母戊鼎的實測尺寸。同樣,在殷墟附近的孝民屯鑄銅作坊,考古隊員還發現1件青銅器的圓形鑄件,很可能是1件銅圓鼎的內範。測量表明,其口部直徑可達158釐米。「這是目前所見商代青銅器中直徑最大的圓形青銅器。」何毓靈解釋。同樣在孝民屯鑄銅作坊,考古專家還發現一件用於鑄造青銅鼎足的陶模,其直徑也大於司母戊鼎足直徑。

「這些證據充分說明,殷商時期曾經鑄造過比司母戊鼎更大、更重的青銅器,這也是當時禮制的需求。」何毓靈說。

河南日報記者 任國戰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遂旺

==========

原載於 河南日報

版權歸原版權者所有

本文僅供信息交流之用

如有不當請告知將本文刪除或修改

相關焦點

  • 世界最大青銅器要改名字
    中國古代在商周之前是一個青銅器大國,鼎作為青銅器裡的重器,一直是青銅器裡的重要種類。中國古代有九州的說法,其實就是鑄九州以鼎,就各州都以鼎的形式以命名和給定,還有「一言九鼎」的說法,其實就是一些重要的發令、制度、決心、治國方略都會以鼎的方式來表明其重要性。
  • 究竟是「司母戊鼎」還是「后母戊鼎」?郭沫若真的認錯字了嗎?
    第二天他們叫了40多個村民,連挖了三個晚上,終於從土裡抬上來一個銅鏽斑斑的龐然大物,個頭和廟裡的大銅爐差不多,因此村民叫做「古爐」,但是非常沉,這就是震驚後世的青銅器國寶后母戊鼎,鼎重832.84公斤,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寬79釐米,足高46釐米,壁厚6釐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鼎中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 文物知識:青銅器中的「鼎」,該如何辨別真偽?
    這個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的成語意思是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那何謂九鼎呢?  傳說上古時期洪水泛濫,大禹成功治理水患後,建立了夏朝,用天下九牧所貢之銅鑄成九鼎,一鼎象徵一州。此後,大禹九鼎成為了夏商周三代正統王朝的象徵。  至於什麼是「鼎」呢?
  • 司母戊方鼎重達833公斤,這個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鑄造的?
    「司母戊鼎」這個名字是1959年由郭沫若給取的,後來國家博物館將它更名為「后母戊鼎」。這隻鼎是我國所有已出土的青銅器文物中最重的一件,重量達到了832.84公斤,也就是有1600多斤重。這麼重的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鑄造的呢?這裡就要先和大家先聊一聊「模」與「範」。
  • 青銅器出現在哪個朝代 青銅器是哪個朝代的
    古時候留下來的器物有很多,青銅器就是其中一種,那麼青銅器出現在哪個朝代呢?青銅器文化是夏商周時期的文化核心,歷經夏、商、西周、春秋、戰國和秦漢等朝代,其中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在戰國中期之後,青銅工藝才開始漸漸消退。
  • 青銅器藝術的起源發展和青銅器的分類及用途
    禮器之中又分為四類,第一類是炊煮器,這之中有鼎、鬲。第二類是食器,有盂和豆。第三類是酒器,有觚、爵、觶、卣、彝和壺。第四類是水器,其中有盤、鑑。其中鼎是烹飪器,是用來盛煮食物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種禮器。所以在夏代開始鑄造鼎的時候,鑄造了九個鼎,將這九鼎放置到夏代疆域的九個方位上去,所以在之後鼎就代表了國家的一種權利了。
  • 青銅器中「青銅」的含義是什麼?青銅器又是如何鑄造出來的?
    我國的青銅時代,基本包括夏、商、西周、春秋這四大時期,從現有的出土文物來看,自春秋末年起,鐵器開始產生,到了戰國時期,青銅器逐漸被鐵器所取代,從而進入「鐵器時代」。那麼,青銅器中的「青銅」指的是什麼?青銅器又是如何鑄造出來的呢?本文簡要敘述一下這些遠古時代的科學技術。
  • 國家博物館不僅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這20件文物也都是鎮國之寶
    現有藏品數量140餘萬件(套),涵蓋古代文物、近現代文物、圖書古籍善本、藝術品等多種門類,其中一級文物就有近6000件(套),擁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人面魚紋陶盆、大盂鼎等超級「鎮國之寶」中國國家博物館司母戊鼎,又稱「后母戊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重832.84千克,司母戊鼎也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商后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緻,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
  • 溯源「大一統」背景下「青銅器」鑄造標準的「和而不同」
    在距今47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就出現過最早的銅器。到了更晚一些的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時期,青銅器開始出現。這時的銅器還是以紅銅為主,對冶煉技術有著更高要求的青銅是一種混合冶煉方法,對鑄造的要求更高,所以還不佔主要地位。
  • 祖庚:想給我母親鑄一口大鼎,沒想到會成為商朝青銅鑄造的代表
    想必遊覽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朋友,一定會對其中那個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壁厚6釐米,連耳高133釐米,重達832.84公斤的鎮國之寶「后母戊鼎」念念不忘吧?甚至還有可能產生這樣一個想法,作為迄今為止在全世界範圍內出土文物當中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亦是被稱之為商朝青銅鑄造工藝代表作之一的「后母戊鼎」究竟是如何造出來的呢?難不成是先熔煉一塊龐大的「青銅塊」,然後動用大批工匠夜以繼日的精心雕琢、打磨而成?
  • 國之重器,青銅器的鑄造與裝飾
    青銅器的鑄造與裝飾青銅器為國之重器,考古學者將早期人類文化的發展過程,根據生產工具和武器的材質,區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由此可見青銅的時代重要性。古語說君子一言九鼎,鼎是比較常見的青銅禮器,也體現了青銅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之重。
  • 了解商朝青銅器:分為兩個時期,不同鑄造方法,各有什麼特點
    二裡崗遺址分上下兩層,下層出土青銅器以折唇鬲和長頸大口尊為主,上層以卷唇鬲和短頸大口尊為主。從二裡崗文化出土器物探究結果來看,青銅器鑄造技藝最重要的發展就是使用了分鑄法。青銅器鑄造方法分為土範法和失蠟法兩種。
  • 中國科研團隊建立古代青銅器產地研究資料庫初具規模
    鄖縣喬家院墓地出土青銅器。羅武幹課題組 供圖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司母戊(又稱后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乳釘紋青銅爵……在博物館展出的造型精美的古代青銅器頗受觀眾矚目。不過,這些青銅器的出土地並不一定就是產地,它們的產地研究也是考古學關注的一個重要方向。
  • 戰國青銅器青銅鼎簡介
    同時作為一對鼎而留傳至今,價值非凡,值得收藏。鼎可說是三代最重要的青銅器類型,原作煮食器與盛食器之用,主要用來烹煮肉食。後於商周時期更作為祭祀用的禮器,由於周代的禮制改革,促使周代青銅鼎器形較為巨大,讓人遠觀已可感受其穩重莊嚴之意。
  • 提起青銅器,您想到的是什麼?
    作者 | 一隻蟲蟲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提起青銅器,您想到的是什麼?恕我才疏學淺,此前,對於青銅的概念就是歷史書中的四羊方尊、司母戊大方鼎,青綠色的銅鏽,代表冶煉鑄造技術的發展。昨天參觀山西青銅博物館的經歷,再一次震撼了我,那些精巧絕倫的器物,不僅是一件物品,還是等級制度、環保理念、美好嚮往、實用技術的綜合,只有看過的人才能身臨其境的感受到震撼,並且驚嘆古人的智慧和實現想像的能力。
  • 中國青銅器時代的鼎盛時期:鑄客分享殷墟博物館青銅器上篇
    1928年殷墟正式開始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地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青銅器展廳:殷墟作為中國境內出土青銅器數量最多的遺址,各類器物製作精緻,裝飾精美。代表了中國青銅器時代鼎盛時期的水平。
  • 邵陽出土的青銅器,曾經竟然是
    導讀:中國古代有著輝煌的歷史和璀璨的文明,其中青銅工藝無疑是早期中國工藝美術的傑出代表,在邵陽,從戰國到漢代,都發現有鼎。陸續出土的鼎表明,東漢到宋代,其功能逐漸發生了變化。
  • 「曾國寶藏」亮相廣州,再現先秦精湛青銅器鑄造神工
    這一時期以葉家山墓葬群為典型代表,出土青銅器顯示該時期共有三位曾國國君——曾侯諫、曾侯白生和曾侯犺,此次展出了3位曾侯及其夫人墓葬所出青銅器,囊括鼎、簋、盉、爵、鬲等,其中不乏曾侯諫圓鼎、曾侯帶蓋簋、曾侯犺銅壘等精品。
  • 吉金鑄史,那些最有趣的青銅器:「多功能」三節提梁卣
    【分鑄法】的鑄造的典型器物,「觚、卣」合一,渾然一體,毫無破綻。從上尺寸可以看出,這件青銅器尺寸並不大,便與攜帶,可能不是禮器,而是殷商貴族的實用器陪葬。如果殷商時代有所謂的「紅點」之類的工業設計獎項,我相信,這件「觚、卣」合一提梁卣一定能獲此殊榮。 二、「三節提梁卣」的出土情況 這件「三節提梁卣」在民國時代問世,出土於安陽殷墟小屯村西北崗,也就是今天的【殷墟王陵遺址】。
  • 殷商:500年歷史背後的殘酷噬人文化
    06:20:02 來源: 寄史閒賦 舉報   對於商朝,我們印象最深的應當是這個王朝的青銅器和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