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團隊建立古代青銅器產地研究資料庫初具規模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鄖縣喬家院墓地出土青銅器。羅武幹課題組 供圖

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司母戊(又稱后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乳釘紋青銅爵……在博物館展出的造型精美的古代青銅器頗受觀眾矚目。不過,這些青銅器的出土地並不一定就是產地,它們的產地研究也是考古學關注的一個重要方向。

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系副教授羅武幹課題組已初步建立古代青銅器產地研究的方法,青銅器泥芯科技分析資料庫也初具規模。

羅武幹介紹說,近年來,鉛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等方法在古代青銅礦料來源研究中備受關注,並已取得豐碩研究成果。然而,此前古代青銅器的鑄造地(產地)研究關注較少,但產地與礦源是青銅器生產鏈條中非常重要的兩個環節。一件青銅器所用金屬原料(銅錠、錫錠及鉛錠等)應來自古代各金屬礦山,而現已發現的鑄銅作坊遺址多在古代城市遺址附近、多遠離古礦冶遺址,可見青銅器的產地與礦源往往相異。

為此,課題組專注於利用X射線衍射法(XRD)、波長色散型螢光光譜法(WD-XRF)、原子發射光譜法(ICP-AES)等各種科技方法,對古代青銅器中殘留泥芯進行綜合分析,以探討其物相組成、主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徵,並與相關土壤背景數據特徵進行對比分析,以探明其產地。

羅武幹透露,課題組成員、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生馬丁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最新系統分析了湖北鄖縣喬家院墓地出土青銅器泥芯中的主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徵,結果表明,喬家院墓地青銅器泥芯的元素特徵與南方紅土相似,而明顯異於北方黃土地球化學特徵。

同時,在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徵上,喬家院墓地青銅器泥芯與山西侯馬陶範、李家陶範等差異較為明顯,更接近湖北盤龍城及左塚泥芯。這也意味著,喬家院墓地青銅器泥芯的原料很可能來自南方紅土區域,且與盤龍城及左塚泥芯具有同源性。考慮到盤龍城及左塚所在地屬於楚國中心區域,科研團隊推測,此批青銅器系在楚地鑄造後輸入麇地,這也從另一角度展現出麇國為楚國所滅的歷史。

此前,羅武幹課題組還與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分析了南陽夏餉鋪鄂國墓地出土青銅器的產地,結果表明該批青銅器系在鄂國當地鑄造而成,但其使用了來自其他區域的金屬原料。

據了解,羅武幹課題組這兩項古代青銅器產地研究的最新成果論文,已分別在國際知名專業學術期刊《考古學與人類學科學》《微量化學雜誌》發表。(完)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讓泥芯「開口」 講述青銅器產地故事
    1月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和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在古代青銅器鑄造地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他們發現,古麇地即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喬家院墓地出土的青銅器,可能是楚國鑄造的。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考古學與人類學科學》雜誌上。
  • 中國古代青銅器製作工藝探析
    導言中國古代青銅器是中華早期文明的瑰麗結晶,是華夏先民偉大的創造,它既是古代的王權之物,又是最高品格的古代藝術品。青銅禮器的生產製作是整個青銅時代的工業核心,有一套複雜的系統流程,後人通過對青銅器上留存的鑄造痕跡的分析,可以反推出古代青銅器的生產流程和鑄造工藝,總結其中蘊含的工藝思想,這將有助於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古代社會。
  • 中國古代青銅器簡述
    三、中國青銅時代的特點 1.中國古代青銅器種類之繁多、造型之奇特、紋飾之瑰麗、銘文之豐富、鑄造技術之複雜,在世界藝術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創造的青銅藝術的輝煌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文明古國的青銅時代所無法比擬的。
  • 中國古代青銅器都長啥樣?
    青銅器是由青銅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中國青銅器繁盛於夏商周時期,製作精美,在世界青銅器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和藝術價值,代表著中國4000多年青銅發展的高超技術與文化。夏商周三代的青銅器造型莊重華麗,紋飾精湛優美,為世界所罕見,而且銘文內容豐富,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同時也是研究文字發展演變的珍貴資料。那麼,夏商周三代的典型青銅器都長啥樣?
  • 龐國芳院士團隊獲得3.2億張質譜圖 建立食藥農殘資料庫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龐國芳團隊採用液相色譜—四極杆—飛行時間質譜技術和氣相色譜—四極杆飛行時間質譜技術,開發了一次樣品製備兩種技術同時檢測1200種農藥殘留的新方法,這種新方法達到了綠色發展、環境友好、清潔高效的技術要求。  用這兩種技術,龐國芳團隊研究建立了世界上常用的1200多種農藥和化學汙染物的一級和二級精確質量質譜資料庫。
  • 中國古代青銅器,你知道哪些?
    青銅器則是由青銅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 傳統觀點認為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 中國在公元前3000年龍山文化遺址中已少量出現青銅製品,一般認為在公元前2000年的夏朝,中國便進入了青銅時代。
  • 《陝西古代青銅器》正式出版
    日前,《陝西古代青銅器》一書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行。  該書精選了陝西境內出土的100件(組)青銅器,主要圍繞青銅器的發現、發掘、流傳、收藏和研究過程,以及器物的特點特徵、歷史地位、文化內涵及重要意義,重點講述了青銅器背後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是學習了解陝西歷史、研究青銅器文化的一部精品力作。
  • 中國古代青銅器中上的神秘圖紋
    侯馬晉國古都博物館館藏 東周饕餮紋鼎鑑範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饕餮是四兇之一。《述異經》說,饕餮指的是西南的三苗人,近人陳夢家則進一步說,饕餮就是蚩尤,而劉持平先生的《青銅器饕餮紋質疑》則認為是神農氏。
  •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鑄造工藝
    原標題: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鑄造工藝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鑄造有兩種基本的方法,即塊範法和失蠟法   一。塊範法   塊範法(或稱土範法)是商周時代最先採用的,是應用最廣的青銅器鑄造法。   此方法簡單介紹如下:以鑄造容器為例,先製成欲鑄器物的模型。
  • 論古代青銅器的製作方法與文化價值
    引言古代青銅器冶鑄技術,是我國科技史研究上的一個重要課題。這個課題雖已有不少學者探討。仍有若干疑難問題有待解決。這裡只能根據已有成果,試作簡單的概括。青銅器的製作過程,應該從青銅是怎樣生產的說起。青銅器上鑄出的文字,也是先在範上做好的。過去收藏家曾藏有一件西周期卣蓋的內範,上面有突起的兩行文字,即其實例。中國古代青銅器又有用失蠟法鑄造的。失蠟法是用蠟做成內模,古稱蠟樣。蠟樣可以做得極為精細,受熱後蠟即熔化流出,從而避免取模的困難。此法便於製造形狀複雜的器物。長期以來,學術界以為先秦沒有失蠟法。
  • 全基因組單核苷酸變異資料庫建立
    有助推動我國及周邊國家人群的進化遺傳和醫學研究 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馬普計算生物學研究所徐書華團隊新近建立的全基因組單核苷酸變異資料庫相關研究論文日前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上。
  • 青銅器時代為何在古代存在那麼長的時間,問題出現在哪?
    其實這也不是絕對的,主要看當時的社會環境與資源儲備情況,而當時的中國就是面臨這一尷尬的境地。 眾所周知奴隸社會以青銅器時代為主,而封建社會則以鐵器時代為主。可是中西方卻反過來了,這也是因為資源的限制與技術水平導致所應用的器物發生顛倒,所以才造成了在中國古代青銅器時代存在的歷史時間很長,並長期處於主導地位。
  • 那些精美絕倫的中國古代青銅器都是怎麼流落到海外的?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幾千年。無數獨具中華民族特色和風格的青銅器,蘊藏著濃厚的文化氣息,對中國及世界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海外很多藝術機構都收藏有中國古代青銅器。翁萬戈先生在世界各大博物館所拍攝到的青銅器,囊括商、周、春秋、戰國、漢、唐等時代,有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雜器等種類,這些器物大部分都是近代從國內流落到海外的。
  • 中國科研人員構建油菜基因轉錄資料庫
    新華社武漢8月2日電(記者侯文坤)記者日前從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油料作物基因組學與抗病性改良創新團隊成功破譯了油菜基因組的全轉錄信息密碼,構建了油菜10萬餘個基因的轉錄全景圖,使得油菜功能基因研究第一次有了相對標準的可參考的基因轉錄資料庫,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撐。該項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The Plant Journal》上。
  • 中國科研人員構建油菜基因轉錄資料庫
    記者日前從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油料作物基因組學與抗病性改良創新團隊成功破譯了油菜基因組的全轉錄信息密碼,構建了油菜10萬餘個基因的轉錄全景圖,使得油菜功能基因研究第一次有了相對標準的可參考的基因轉錄資料庫,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撐。
  • 科學家合作建立衰老研究多組學資料庫
    Nucleic Acids Research雜誌上發表文章Aging Atlas: a multi-omics database for aging biology,建立了Aging Atlas資料庫在該資料庫中,用戶可實現對不同層次組學數據的交互查詢和聯合分析等功能,同時資料庫還將不斷完善建立多層次組學間的整合分析和數據呈現,並形成升級版本。此外,資料庫提供了歸屬不同通路的衰老相關基因集,使得用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特定基因和通路在衰老生物學中的意義。
  • 寧波大學:將科研做在服務產業中
    近日,在寧波大學《高等分析化學》課堂上一名研究生驚喜地說,他們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對多個批次茶葉進行盲樣檢測,以驗證前期找出的茶葉「產地標誌物」是否可以用於產地鑑別,由此進行產地保護。前期同學們緊張調試著色譜——質譜儀,一部分同學對茶葉進行衍生化處理,另一部分同學開展進樣和數據處理。很快一組組特徵峰呈現出來,隨後將該圖譜放入前期建立的資料庫裡進行對比。
  • 中國青銅器的象徵意義和獨特魅力——專訪故宮青銅器修復專家
    中國古代青銅器自誕生之日起,就被賦予了很多特殊內涵,遠遠超出其一般的實用功能,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緊密相連。作為宗法制度、禮樂制度的外在化身,青銅器也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歷來為統治者所重。與此同時,其多變的造型、精美的紋飾以及內容豐富的銘文,極具美學價值與史料價值。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收藏了大量歷朝歷代的精品青銅器。
  • 研究人員建立NanDeSyn資料庫支撐「綠色重生」國際合作計劃
    為了促進全球微擬球藻研究群體的資源共享和通力合作,加速工業產油微藻合成生物學和分子育種技術的進展,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研究中心以及來自中國、韓國、德國、美國、法國等14個實驗室的國際聯合團隊,發布「微擬球藻設計與合成資料庫」(NanDeSyn)。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學期刊》(The Plant Journal)上。
  • 青銅器製作第一步——採治
    今天我們來說說青銅器的第一步:採治。我看很多人都喜歡寫銅器或青銅器,但是對於他的採治這種屬於學術上的問題很多都不怎麼去寫。往往收藏任何一類藝術品其實都有從他的第一步開始研究,只知道研究他的形成結構和成品的外觀往往會失去很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