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說說青銅器的第一步:採治。我看很多人都喜歡寫銅器或青銅器,但是對於他的採治這種屬於學術上的問題很多都不怎麼去寫。往往收藏任何一類藝術品其實都有從他的第一步開始研究,只知道研究他的形成結構和成品的外觀往往會失去很多意義。
青銅的採治,需首先將銅礦石治煉成純銅·純錫礦石治煉成錫,然後把銅和錫按不同的比例治煉成銅錠。而不是像有些人所想的在治煉銅的時候加上錫。
我國廣袤的土地上蘊藏著豐富的銅礦,其作為冶銅的重要原料很早就被記錄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據戰國時的《管子·地數篇》記載:「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山,……上有慈石者,下有鉛錫赤銅。」又據戰國時期的《周禮·地官》記載,當時還設有管理礦山的礦人。新中國建立以後,在湖北大冶銅綠山,湖南麻陽九曲灣,內蒙古赤峰市林西,江西瑞昌銅嶺,安徽南陵、銅陵等地發現了古代採冶銅礦遺址。在銅礦開採遺址附近一般都發現有冶煉遺址,這說明當時銅礦冶煉環節是就地進行的。
中國古代的採礦技術在商周時期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當時的礦工能將開拓延伸到數十米深的地下,利用木立支持在地層深部構建成龐大的地下採場,並利用因井口高低不同而產生的氣壓差形成自然風流,解決了通風問題。
中國在新石器晚期就進入了銅石並用的時代。古人最初採集銅礦石,是為了提煉純銅。純銅因為是紅色,所以叫紅銅。紅銅雖然可以直接鍛打並能熔鑄工具,但硬度低,質地軟,不夠鋒利。所以古人在提煉使用紅銅過程中發現與錫·鋁熔鑄在一起克服了以上弱點。
青銅文化的出現和發展是建立在治金髮展和完善的基礎上。煉銅豎爐,爐高12—14米,有石塊支撐在爐缸底部,用以保溫防溼,防止爐缸凍結;爐缸壁上有呈喇叭形的、口徑5釐米的鼓風口;爐旁設有工作檯,用於加料和安放鼓風設置。還有利用封閉已經廢棄的巷道的辦法,控制因不同井口的空氣壓差而自然形成的氣流,使之到達工作面的最深處。另外,他們還採取了將礦石在井下進行初選,然後將貧礦和廢石填充採空區,以及將品位高的礦石通過設在各層平巷上的轆轤逐級接力提運到井上等方式。這些跡象都說明春秋時期銅的採掘和冶煉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中國古代的青銅合金配比技術十分複雜,反映了青銅器鑄造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體現了對金屬硬度及韌度的雙重追求。商周時期,青銅器的合金配比很有講究,其早期和晚期青銅器的合金變化差別較大。商代早期的容器主要為錫青銅,這類青銅器含錫量較夏代有所增長,但含量仍屬中等;商代後期的容器以含錫量中等偏高、高含量者居多。另外,從這個時期少量的鉛銅器來看,其含鉛量大多較高。商代後期的武器主要成分為錫青銅。至於這個時期的各類生產工具,已經很少再有用錫青銅製造的了,就算有的話,其含錫量也較高。西周時期錫青銅的含錫量以中等者最為普遍,鉛青銅則比較少見了,極少數鉛青銅器的含鉛量也較高。此外,在這個時期的青銅容器中,錫青銅類已佔有一定的比例。
在青銅時代,由於人們掌握的金屬只有銅、錫、鉛、金、銀等數種,在配製合金時沒有新的金屬可超出青銅所特有的優越性能,因此只能不斷尋求不同的銅錫比例來鑄造各種青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