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古代青銅器的製作方法與文化價值

2020-12-03 沈約讀史

引言

古代青銅器冶鑄技術,是我國科技史研究上的一個重要課題。這個課題雖已有不少學者探討。

仍有若干疑難問題有待解決。這裡只能根據已有成果,試作簡單的概括。青銅器的製作過程,應該從青銅是怎樣生產的說起。生產青銅,首先是從銅礦中提煉出銅,然後加入適量的錫(有時還有鉛),熔成合金。我國很早的時候就有了較大規模的銅礦開採。《尚書》中的《禹貢》曾記述一些地區以金(銅)入貢,如揚州、荊州所貢都有「惟金三品」。《山海經》和《管子》中都說到天下有「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座,反映了東周時的情況。

近年考古工作中已發現一些古銅礦,最著名的是湖北大冶銅綠山。這處礦冶遺址長2公裡,寬1公裡,已清理出幾百座豎井和近百條平巷,發現了大量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在礦井附近有規模較大的煉銅作坊,發現有煉爐,初步估計,光是煉渣就超過四十萬噸。銅綠山古銅礦的時代,大約是從西周到漢。期學者推算,這裡先後生產的制約有十萬銅料冶煉出來之後,便送到鑄造青銅器的作坊中去。鑄銅作坊大多數不在銅礦及煉銅作坊附近,因此銅錠必須經過有組織的運輸。

這種銅錠,在考古工作中曾發現過。商周時期的鑄銅作坊,有的規模很大。例如河南安陽殷墟苗圃北地、孝民屯兩處商代作勢達址,面積都在一萬平方米込上,平方北會這些遺址都發現有爐壁、煉渣、木炭、陶範以及殘存的青銅器等等。鑄銅時的熔銅設備,以股墟為例,有大型的和小型的。大型的有直徑達1米左右的熔爐,如在苗圃北地所見,其爐壁內而已被燒熔,沾有木炭和銅渣。小型的則是種陶容器,俗稱「將軍盔」,其內壁燒熔得更為嚴重。這兩種設備,都是將銅料和木炭相雜,放在裡面,然後鼓風燒熔。

在鄭州的商代前期遺址中發現一種陶大口尊,內壁燒熔並有銅渣,圖一 坩鍋顯然也是一種熔銅設備。(「將軍盔」)剖面圖熔化而得的銅水,就用來澆鑄。澆鑄青銅器要用範。已經發現的範,有商代以前的,如山西夏縣東下馮「東下馮類型」遺存中出土的四塊石範,是用以鑄造銅斧的。「東下馮類型」接近二里頭文化,有的學者主張是夏文化。石質的範,在商周時期仍有沿用。象江西清江吳城的商代遺址便出土了不少石範,其中製造禮器、兵器和工具的都有,是用紅砂質巖石刻成的。不過總的說來,用石範鑄造青銅器的是少數,多數還是用陶範。

製作陶範要經過制模、制型、合範這三道工序。制模是用泥塑成要鑄造的器形。在殷墟曾發現這種泥模,上有硃筆畫的花紋。花紋的凹入部分用刀雕刻,凸起部分則用泥琢好貼在模上。泥模完成後烘乾,塗以油脂,用以制型。制型是先在模外敷泥,隨後將模外敷的泥切割成若干部分,取下修飾燒烤,成為外範;同時按照所鑄器壁形狀的要求,製成內範。各地發現的陶範,相接處每每做出接榫或子母口;有的還劃有標記,以便在接合時對準位置。

有些範的內壁還塗有石墨粉之類的物質。最後是合範,就是把各範拼合在一起。內外範間夾以支釘,形成型腔。拼好後,範外敷泥加固,做出灌注銅液的澆口和排出空氣的冒口,即可進行澆鑄。這樣的鑄造方法,稱為合範法。較大的範,還有用夯築做成的。殷墟苗圃北地發現有這樣製造的大範,長達1.2米,是用溼土層層夯打而成,做法很象後世的翻砂。我國的合範法鑄造技術十分發達,早在商代便能用來製作非常精細複雜的器物。以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尊為例,尊腹四隅有突出的羊頭,上面有捲曲呈蝸形的羊角,器上還有好多繁複的扉稜和紋飾。

這樣細緻的青銅器,是用合範法分鑄而成的。所謂分鑄,是預先分別鑄出一定部件,再將這些部件插在範中,澆鑄時便聯為一體。上面說的四羊尊的卷角,就是預鑄的部件。鑄作形體龐大的青銅器,也要分鑄。例如現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后母戊方鼎,其鼎耳就是分鑄的。東周的有些青銅器,上面用另一種金屬鑲嵌。製造這種器物的方法之一,也是分鑄。先鑄出將要嵌在器面上的紋飾,再將它巧妙地放置在範的型腔裡。

在山西侯馬的晉國鑄銅遺址中,曾見有預製紋飾的陶範。青銅器上鑄出的文字,也是先在範上做好的。過去收藏家曾藏有一件西周期卣蓋的內範,上面有突起的兩行文字,即其實例。中國古代青銅器又有用失蠟法鑄造的。失蠟法是用蠟做成內模,古稱蠟樣。蠟樣可以做得極為精細,受熱後蠟即熔化流出,從而避免取模的困難。此法便於製造形狀複雜的器物。長期以來,學術界以為先秦沒有失蠟法。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墩一號墓出土一組盤尊,上有立體鏤空的蟠虺紋附飾,細得好似絲瓜絡子。經鑑定,確定此為失蠟法的標本。

這座墓是戰國早期的。1979年,在河南淅川楚墓中又發現了一些用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時代為春秋晚期偏早。可見失蠟法在我國也有悠久的傳統。現在我國還有少數技師精於失蠟法鑄造的工藝。附帶說一下,銅器不都是鑄造的。商代以前的早期銅器有冷鍛製成的,東周銅器有錘鍛成形的,不過其質料都是比較柔韌、易於延展的紅銅,而不是青銅。青銅器是一種珍貴文物。漢代人已知青銅器的寶貴。宋徽宗動機《宜和博古圖》後,在皇帝的推素和提倡之下,青銅器更成為珍異的收藏品,有的一件值幾十萬錢,其至百萬錢。

解放以前,如1924年。端方舊藏的·組酒器出售海外,代價是二十餘萬元。今天我們認為青銅器珍貴,自然不是看其價格,而是講其在科學和藝術上的研究價值。青銅器銘文,即所謂金文的重要意義,早為眾所周知。現已發現和著錄的金文數以萬計。其時代自商朝以迄兩漢,有不少是長篇銘文。我們知道,古代典籍傳流到現在的不多,特別是商和西周的更少,金文正好補充文獻的不足。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傳世古籍由於經過長期傳抄遞刻,不可避免有一些改竄訛誤,引起種種爭論。

而金文保持原來面貌,使人們可以直接接觸古代的信息,很多地方能夠對文獻起到印證和訂正的作用。各時期金文內容繁多,對於歷史研究是非常豐富的寶藏。已有許多學者利用金文探索古代歷史和社會,取得優異的成果。一些重要金文,例如商紂時的「四祀邲其卣」記祭祀典禮;周武王時「利簋」記牧野之戰;成王時「皇方鼎」記周公東徵薄姑;康王時「何尊」追述營建東都成周;大小「盂鼎」記對方國的徵伐;昭王時「令簋」等記南伐楚荊;穆王時「班簋」記毛公伐東國;共王時「史牆盤」記周開國以來史事;厲王時「多友鼎」記對儼狁戰爭事跡等等。

用前人的話來說,這些金文的價值足抵《尚書》一篇。還有不少金文,內容記載禮儀、制度、分封、冊命、土地轉讓、商賈貿易、法律訴訟等,也是十分珍貴的。有些金文,文字雖然較短,可是與其他金文聯繫研究,卻能揭示出重要史實,有助於認識當時的社會發展。金文另一方面的價值,在於古文字學的研究。考察商代文字,自應以甲骨文為主。但甲骨文基本是卜辭,內容受佔卜範圍的局限,又是直接契刻在甲骨上的,結體與書寫文字畢竟有差異。而商代金文是先書寫好、經刻琢制範後再澆鑄成的,比較接近書寫的風格。商代金文數量較多,可與甲骨文及其他文字材料互為補充。

研究西周和春秋時期文字,就必須依靠金文,因為這段歷史時期還沒有太多發現其他的文字材料。戰國秦漢的金文,在當時古文字材料中佔的比例雖不很大,但也有一定的特色。研究金文,不僅可以了解漢字如何發展演進,還能看到書法的流變。今天書法家不少人精於摹寫金文。除文字形體結構外,對研索古代的音韻、訓話、語法,金文也是不可缺的。認為只有帶銘文的青銅器才重要,這是過去的一種偏見。由於這種偏見,歷史上曾有無數青銅器出土後被損毀,又造出了許許多多的偽器。

實際上,沒有文字的青銅器 也相當重要,在某種情況下和有字的一樣珍貴。絕大部分青銅器,不管是有字還是沒字。的,都是藝術品,是我國美術史上的瑰寶,是勞動人民心血的結晶。製作青銅器的匠師,是古代傑出的藝術家,遺憾的是,他們大多數隻給我們留下了作品,而沒有留下姓名。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青銅器,有的巨大龐偉,象著名的商代后母戊大鼎;有的小巧玲瓏,如一面銅鏡或一柄短劍。這些青銅器年代不同,風格各異,其形制都是勻稱的,花紋都是調諧的,給人以美的感受。無怪乎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都要以中國青銅器作為傑出的藝術品來陳列。

青銅器的紋飾,並不單純是美觀的圖案。細心觀察分析,不難體會紋飾是當時思想意識的曲折反映。從上古到周初盛行的饕餮紋,莊嚴肅穆。特別是商代器物上,於饕餮紋間加飾各種奇禽異獸,富於神秘氣息,顯然與當時的神話和崇拜有關。青銅器的神秘色彩,自西周中期以後逐漸減弱。到春秋中晚期,新盛行的蟠螭紋已完全圖案化,再加上多種裝飾技術,使青銅器面目一新,表現出文化思想的新潮流。戰國中期起盛行雲氣紋,則與新興的升仙思想有關。由此可見,青銅器既有美術史的意義,又有思想文化史的價值。

至於青銅器冶鑄工藝在科學技術史上所處的地位,我們在前文中實際上已經作了回答。在考古工作中,青銅器也有特殊意義。青銅器易於推定其絕對年代,人們對其又有較多的研究成果。因此,在遺址或墓葬的分期中常可用青銅器作為斷代的標尺,其應用範圍相當廣泛。在這種情形下,即使是殘破的青銅器,有時也能發揮很大的作用。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青銅器製作工藝探析
    青銅禮器的生產製作是整個青銅時代的工業核心,有一套複雜的系統流程,後人通過對青銅器上留存的鑄造痕跡的分析,可以反推出古代青銅器的生產流程和鑄造工藝,總結其中蘊含的工藝思想,這將有助於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古代社會。
  • 中國青銅器文化,重要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不朽的中華文化瑰寶
    1977年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林家的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中國年代最早的一件青銅製品—青銅刀(3000B.C.)。1972年在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又發掘出大批的工具、兵器、裝飾品和四件青銅爵。這幾件青銅爵是目前所能見到的、中國最早使用合範鑄造的一批完整的青銅容器。青銅器中的禮器、樂器主要是在各種祭祀和宴饗的禮儀場合下使用的。
  • 《陝西古代青銅器》正式出版
    日前,《陝西古代青銅器》一書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行。  該書精選了陝西境內出土的100件(組)青銅器,主要圍繞青銅器的發現、發掘、流傳、收藏和研究過程,以及器物的特點特徵、歷史地位、文化內涵及重要意義,重點講述了青銅器背後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是學習了解陝西歷史、研究青銅器文化的一部精品力作。
  • 中國古代青銅器都長啥樣?
    青銅器是由青銅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中國青銅器繁盛於夏商周時期,製作精美,在世界青銅器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和藝術價值,代表著中國4000多年青銅發展的高超技術與文化。夏商周三代的青銅器造型莊重華麗,紋飾精湛優美,為世界所罕見,而且銘文內容豐富,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同時也是研究文字發展演變的珍貴資料。那麼,夏商周三代的典型青銅器都長啥樣?
  • 中國古代青銅器,你知道哪些?
    青銅器則是由青銅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 傳統觀點認為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 中國在公元前3000年龍山文化遺址中已少量出現青銅製品,一般認為在公元前2000年的夏朝,中國便進入了青銅時代。
  • 從金銀裝飾圖案看漢代,論錯金銀青銅器的社會意義與藝術價值
    如果從甘肅東鄉林家出土的第一把青銅刀算起,中國古代青銅器產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從那時起到秦漢時期鐵器推廣之前,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極少的持續使用青銅器的國家。特別是夏商周時期,在一部分青銅器成為禮器之後,青銅器的重要性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中國古代青銅器也因此成為世界上非常獨特的文物。
  • 文化的瑰寶,文明的象徵,最鼎盛的青銅器時代
    中國的青銅器,是人類文明史上比較輝煌的存在,它是古代人民智慧的象徵,對人類物質文明也有具有很大的貢獻。劃時代意義的青銅器最鼎盛的時期你知道是在什麼時候嗎?自此進入了古代文明社會。經考古學家研究,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就在夏朝時期。有看過一些史書上記載,夏朝的時候,青銅器的鑄造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屬於青銅器的時代也從此開始,直到商朝時期一直都處於非常鼎盛的時期。
  • 中國古代青銅器簡述
    陶範法是這一時期青銅器的主要鑄造方法,青銅飾件和一些兵器已有綠松石鑲嵌的紋飾。這一切都表明當時的青銅器正處於一個萌芽生長的階段。 二、育成期(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3世紀) 育成期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這一時期,青銅器在黃河、長江的中遊地區都有發現。青銅容器、兵器的種類和數量有明顯的增長。青銅禮器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組合關係。
  • 青銅器鑑定和作偽手段大全你想看的都在這裡
    青銅器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偉大的發明,中國古代青銅文化非常發達,以製作精良,文飾優美,形制勻稱聞名於世。我國國寶級青銅器主要有:1.司母戊鼎2.四單方尊3.三星堆銅像4.毛公鼎5.春秋蓮鶴方壺6.越王勾踐劍等。
  • 硬核歷史:為什麼沒有兩件一模一樣的青銅器?青銅器是怎麼製作的
    但是我們國家的青銅器製作精美,在世界上也很有名。所以,用青銅器來代表我國4000多年的青銅器文明是再合適不過的。我們東西方國家都有青銅時代,只不過不盡相同。西方國家的青銅時代,以丹麥為主,它是以紅銅或者青銅製造成武器和切割器的時代。而我們國家的青銅時代呢,指的是以大量的使用青銅生產的工具,兵器和大量使用青銅禮器為特徵的時代。
  • 最貴的五件青銅器文物,每一件都價值過億
    中國文明傳承久遠,流傳著無數珍貴文物,瓷器、絲綢、青銅器、茶葉,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繁榮的代表,在眾多藝術品之中,青銅器無疑是歷史最悠久文物,價值也是最高的。
  • 極具歷史價值的西周青銅器
    極具歷史價值的西周青銅器 1,西周青銅器的花紋和款識是鑑別的關鍵。不同時段的西周青銅器設計是不一樣的,如夏代西周青銅器以花紋簡單為主,而商代西周青銅器則是主張繁華美,所以在西周青銅器身上會有很多花紋,西周青銅則是趨於平凡樸實,春秋戰國時期的西周青銅器則是百花爭豔般,非常清新脫俗。
  • 青銅器製作第一步——採治
    今天我們來說說青銅器的第一步:採治。我看很多人都喜歡寫銅器或青銅器,但是對於他的採治這種屬於學術上的問題很多都不怎麼去寫。往往收藏任何一類藝術品其實都有從他的第一步開始研究,只知道研究他的形成結構和成品的外觀往往會失去很多意義。
  • 劉雄:關於異形青銅器的辨偽鑑定問題
    主要研究方向為青銅器鑑定、古陶鑑定、玉器鑑定,致力於文物科學鑑定體系的研發。2005年執教北大資源學院文物系,2010年起擔任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學院院長,2014年被評為北京市教育系統青年教師崗位能手,2015年榮獲第八屆北京市教育園丁獎。在校講授《中國青銅器》、《中國古代玉器》、《考古學概論》、《中國博物館學概論》等課程。
  • 科學家讓泥芯「開口」 講述青銅器產地故事
    ——羅武幹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考古學與人類學系副教授  青銅器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以其獨特的器型、精美的紋飾、典雅的銘文揭示了中華民族的鑄造工藝、文化水平和歷史淵源。  長期以來,關於青銅器礦料來源的研究已經取得豐碩成果,但是青銅器鑄造地的研究卻進展緩慢。
  • 「曾國寶藏」亮相廣州,再現先秦精湛青銅器鑄造神工
    此次展覽為曾國青銅器首次到訪廣州,展出的曾國青銅器精品不僅為楚文化以及曾楚關係等相關論題提供了廣闊視野和豐富材料,還再現了兩周之際諸侯國的群雄爭鹿,讓觀眾得以見證漢水之濱豐富多元的先秦青銅文化。湖北隨州博物館館長、隨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黃建勳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時指出,曾國雖不見於文獻記載,但其先進的古代文化,在1978年曾侯乙墓發現後已為世人所矚目。這些豐富而精美的青銅器不但體現了兩三千年前漢水流域高度發達的禮樂文明,更是整個中國青銅時代的縮影。它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過去的窗口,也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不可思議。
  • 青銅器影拓究竟是一門怎樣的技術?在今天還有什麼意義?
    近日裡,一位小夥用影拓技術將青銅器的樣貌完全複製到了紙上,引發了人們的關注。有些人認為,在如今技術高度發達的背景下,這種將立體文物轉向平面的技術已經過時,利用3D列印技術來進行還原無疑是更好的方法,還有人則認為這位年輕人的行為對於保護中國傳統藝術文化有著積極的作用。
  • 人類的物質文明,中國古代青銅器,如何真偽鑑別
    一·青銅器的作偽歷史我國青銅器仿製最早出現於春秋,至宋代較多,如宋人曾經以春秋晚期宋平公時代的宋公戌鍾為標本,進行仿製;另外,傳世的宋太和鍾和蟠龍紋鍾都是仿製的。宋代仿製青銅器水平較高,但其仿製目的不是為了利用贗品賺錢,而是對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仰慕。
  • 中國青銅器的象徵意義和獨特魅力——專訪故宮青銅器修復專家
    中國古代青銅器自誕生之日起,就被賦予了很多特殊內涵,遠遠超出其一般的實用功能,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緊密相連。作為宗法制度、禮樂制度的外在化身,青銅器也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歷來為統治者所重。與此同時,其多變的造型、精美的紋飾以及內容豐富的銘文,極具美學價值與史料價值。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收藏了大量歷朝歷代的精品青銅器。
  • 青銅器之青銅鏡介紹-極眼鑑
    它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中國古代青銅藝術文化遺產中的瑰寶。近年來,儘管古銅鏡收藏急劇升溫,但收藏古銅鏡的第一步則是要懂得鑑賞。漢代透光銅鏡的創造是鑄鏡技術的又一裡程碑。透光鏡創造於西漢時期,外形與一般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