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廣大藏友帶來青銅鏡
銅鏡一般是含錫量較高的青銅鑄造。它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中國古代青銅藝術文化遺產中的瑰寶。近年來,儘管古銅鏡收藏急劇升溫,但收藏古銅鏡的第一步則是要懂得鑑賞。漢代透光銅鏡的創造是鑄鏡技術的又一裡程碑。透光鏡創造於西漢時期,外形與一般鏡相同。但當光線照在鏡面上時,鏡面相對的牆上,會反映出鏡背斑紋和銘文的印象,古人稱之為「幻鏡」
辨別古銅鏡的真偽,首先應該從銅鏡的性質、紋飾、表現的內容等方面,對各時代的銅鏡進行充分的了解。古代的銅鏡傳於今日的,均是出土的文物。所謂出土文物,不是指兵荒變亂的流落地中,大致都是墓中的殉葬之物。古代,墓葬必用水銀,因此今日出土的銅鏡必均受有水銀的染變。但因銅質的優劣及水銀的強弱,它的水銀色也自不相同,有銀色的、有鉛色的。銅鏡的質地晶瑩,又先得水銀沾染,年久入骨,滿背水銀,千古亮白,稱為銀背;如果先受血水穢汙、再受水銀侵入,其銅質複雜,則色如鉛,年遠色滯,稱為鉛背;還有半水銀半青綠硃砂堆的,先受血肉穢腐,其半日久釀成青綠,其半淨者,乃染水銀,故一鏡之背二色間雜也。銅鏡以銀背為上品,鉛背次之,青綠又次之。如果鉛背埋土年遠,遂變純黑,謂之黑漆背,此價尤其高,但這種顏色也較易偽作。
銅鏡進入拍賣領域的時間並不短,但真正為收藏愛好者所了解是始於2004年初中國嘉德推出的銅鏡專場,當時的全部拍品均為民國時期知名收藏家關祖章先生的舊藏。參拍的143面銅鏡都以高於預期的價格順利成交。其中唐代脫銀庭院仕女遊樂圖銅鏡以45.1萬元的價位成交,成為了內地銅鏡拍賣的最高價。
古代銅鏡的價值高,在每個年代都有仿以前朝代的,仿古古代銅鏡最早出現於唐代歷經宋、金、元、明、清甚至到民國時期還有仿鏡在鑄造並且於市場流通。從目前發現的情況來看唐代的仿古古代銅鏡數量並不多以至於一段時間還對此存在爭議。仿鏡的大量出現是從宋金時期開始的其中以金代的仿古古代銅鏡最為典型。從市場上來,漢金的古代銅鏡是最高的。
唐代銅鏡是我國古代銅鏡史上的第三個頂峰。而此刻呈現的海獸葡萄鏡表現了這一頂峰期間,銅鏡鍛造技藝開展的鼎盛期間。海獸葡萄鏡的呈現,是高浮雕藝術在以銅鏡為載體的具有創造性的藝術形式的詳細實習。它所帶給人的美感是有開創性的。
「現在藝術品商場最大的問題是,許多炒作的人把藝術品當作籌碼。沒有人思考藝術品在藝術史上是什麼樣的等級。」在馮毅看來,我國古代青銅器是我國僅有至今可以稱霸於世的藝術品。「我國的古代青銅器世界第一,我國的古銅鏡保藏也要到達世界第一。
第一儘量挑選版模好、品相好的鏡子,製作精又頭版好的版模,就好比長得漂亮的人;品相是指後天埋藏保存環境,先天版模好經歷千年保存又好很罕見。如果出現裂紋,價值就會急劇下降,可能也就值個一兩萬塊錢」。第二是鏡子的品種,「有具備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的鏡子價值上升空間會大一些,比如唐代的打馬球鏡子和宋代的蹴鞠鏡子等。」第三是在前兩項都好的基礎上,儘量尺寸大。
唐代銅鏡在外型上已突破了漢式鏡,如葵花鏡、菱花鏡、方亞形鏡等。圖畫除傳統的瑞獸、鳥獸、畫像、銘文等紋外,還增加了體現西方題材的海獸葡萄紋,打馬球紋等。盛唐今後,以花為主,多為吉祥圖畫,自在豪宕,新鮮生動,體現了大唐帝國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裝修方法有浮雕、彩繪、鑲嵌、鎏金等到,呈現了金銀平脫、螺鈿鑲嵌、塗釉、塗漆等新工藝。唐代銅鏡的演化狀況可分為三個期間。初唐,一方面承繼隋代傳統,多為四神鏡、十二生肖鏡、瑞獸鏡;另一方面又受外影響,呈現海獸葡萄鏡。盛唐、中唐時,民族特點加強,多為花鳥鏡、瑞花鏡、人物故事鏡、盤龍鏡、對鳳鏡等,涵義吉祥。構圖也不像傳統漢式鏡那樣嚴格對稱,而是選用繪畫風格,但求均衡,不求對稱。
綜觀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歷史,從四千年前我國出現銅鏡以後,各個時期的銅鏡反映了它的早期(齊家文化與商周銅鏡),流行(春秋戰國銅鏡),鼎盛(漢代銅鏡),中衰(三國、晉、魏、南北朝銅鏡),繁榮(隋唐銅鏡),衰落(五代、十國、宋、金、元銅鏡)等幾個階段。從其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國、兩漢、唐代是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銅鏡的產地,以山東、河南、陝西、安徽為最多,現在各地均已挖絕,只有安徽亳州還不時有出土。
首先要看這面銅鏡品相的完整度和紋飾的精美度。收藏銅鏡要從其歷史價值、文物價值、藝術價值等方面進行權衡。其次,特殊的製作工藝、特殊的紋飾也具有特殊的收藏價值。當然銅鏡的形狀、尺寸、稀缺性和紋飾的繁密程度也都決定著銅鏡的收藏價值。」總之,古代鑄鏡工匠,在長期的生產中,不斷積累鑄造銅鏡的經驗,使技藝達到了嫻熟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