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銅器文化,重要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不朽的中華文化瑰寶

2020-12-03 Buddha花雨滿天

【青銅器的用途】

中國青銅器向以造型優美、紋飾華麗、種類繁多、製造精巧著稱,並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青銅器種類繁多。所謂青銅器,廣義來說,是指所有用青銅製造的器具,除禮、樂器外,還有兵器、工具、車馬器及其他生活用品;狹義地說,也是一般的說法,只稱禮、樂器兩項而已。

中華民族的祖先很早就發現了銅,至遲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開始使用青銅製品。青銅製品和其他製品一樣,先出現的是一些小件工具和其他器物。1977年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林家的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中國年代最早的一件青銅製品—青銅刀(3000B.C.)。1972年在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又發掘出大批的工具、兵器、裝飾品和四件青銅爵。這幾件青銅爵是目前所能見到的、中國最早使用合範鑄造的一批完整的青銅容器。

青銅器中的禮器、樂器主要是在各種祭祀和宴饗的禮儀場合下使用的。各級貴族必須使用和他們的地位相當的禮器和樂器,不能逾越,否則就是非禮。所謂「禮」,主要體現在許多具體的儀禮和典章制度中,而「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祭祀。當時的貴族都篤信天命,崇敬祖先,在祭祀祖先的活動中,屬於禮樂範圍的規模是極為龐大的,要殺殉奴隸和多種牲畜,所以禮器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祭器。1975年在河南省安陽市婦好墓出土的四百餘件銅器中,竟有二百一十件是祭器。

【青銅器的造型和紋飾】

青銅器的造型,反映了匠師們具有極高的藝術造詣。商中期至西周早期的風格,端莊厚重,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氣質。模仿鳥、獸等動物形態的器物和高浮雕的紋飾,更是生動活潑。周中期以後的器物,偏重於實用,比較樸素。春秋以後又出現了一些玲瓏剔透、體態優美的銅器。

青銅器的花紋裝飾,在商、周兩代,不僅保留和發展了新石器時代彩陶上用得較多的幾何紋,而且出現了以誇張形式或以幻想中的動物頭部為主體的獸面紋、龍鳳紋。又能將很多上古時代的神話傳說融進花紋圖案中。到了春秋和戰國時期,風尚精細繁縟的構圖,一改商、周以來對稱、規整的風格。這時也出現了反映社會現實的圖像內容,諸如宴樂、攻戰、狩獵等,開漢代畫像石(磚)之先聲,對後代繪畫藝術的發展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銅器的花紋裝飾中,另一種形式是鑲嵌工藝的發展。早在二里頭文化中就出土過鑲嵌綠松石的器物。但早期的鑲嵌不外乎紅銅及綠松石之類。隨著採礦、熔煉、鑄造技術的發展,在器物上鑲嵌其他金屬以增加其價值的情形愈來愈多,尤其是以金銀絲鑲嵌於銅器上,使紋飾益發光彩奪目,絢麗多姿。

【青銅器的文物價值】

中國青銅器還有一個突出特點,是很多銅器上鑄有銘文。這些銘文字數或多或少,形態各異。銘文的出現始於商晚期,代表了氏族的徽號或圖騰。字數較少,主要是為了識別,且以近似於圖形的文字居多。至商末才開始出現多達四五十字的較長銘文,而內容日益豐富。有的是為自己或祖先歌功頌德,有的是記載當時的重大事件,有的是記載土地交換的情況、訴訟的結果,有的是反映帝王諸侯對臣屬的冊命和賞賜等。為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化、典章制度等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證據,以補充古文獻史料的不足。春秋以後,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生產的發展,文化比以前普及了。文字的記載轉移到石片、竹(木)簡、絲織品上,銅器銘文也就逐漸失去作為記載歷史的主要功用,而日趨簡化。

【青銅器的藝術價值】

中國青銅器不僅有著極為珍貴的文物價值,而且每-件器物都是出色的藝術品。早在3000多年前的能工巧匠,就已熟悉並能靈活地運用藝術造型的技巧,創造出眾多的工藝美術傑作。這些器物,對稱平衡,節奏明快,質感強,體態飽滿,玲瓏精巧,紋飾與造型和諧一致,各方面的配合,達到高度的統一,給人以美的享受。試舉畫冊所選的配亞方尊和師趁鬲為例。方尊是一件祭祀重器,口徑較大,但在頸部用大弧度內收,腹部外鼓,顯得格外豐滿。下部採用高方圈足,給人以穩重的感覺。

器身運用了八條扉稜,上至口沿,使人容易聯想到中國古建築上的飛簷鬥棋的格局,很有氣魄,益發加重了莊嚴肅穆的感受。師趁鬲也是祭祀重器,卻運用與方尊迥然不同的處理方法。首先是在鬲鼎這類器物中,使用了三點成面的原理,且以三巨大款足(對於袋形腹足的習慣稱謂)支撐豐滿的器身。兩足對稱的附耳,既實用又增加了美感。紋飾的運用上,能與造型配合,極和諧統一。如袋形腹紋用凸起的獸紋,更覺得飽滿,而內收的短頸則採用橫向拉長了的目形紋,使人既感覺到頸部的存在,又不會喧賓奪主,所以整體上仍然使人感到肅穆莊嚴,合乎祭祀重器的身份。

中國青銅器,不僅歷史悠久、民族風格獨特,而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具體表現了中國自商至春秋戰國時期社會高度的文化藝術水平。

相關焦點

  • 論古代青銅器的製作方法與文化價值
    澆鑄青銅器要用範。已經發現的範,有商代以前的,如山西夏縣東下馮「東下馮類型」遺存中出土的四塊石範,是用以鑄造銅斧的。「東下馮類型」接近二里頭文化,有的學者主張是夏文化。石質的範,在商周時期仍有沿用。象江西清江吳城的商代遺址便出土了不少石範,其中製造禮器、兵器和工具的都有,是用紅砂質巖石刻成的。不過總的說來,用石範鑄造青銅器的是少數,多數還是用陶範。
  • 敦煌的文化價值與標本意義
    只是由於各種原因,諸多燦爛輝煌的文化藝術沒有保留下來,而敦煌由於機緣巧合,為全人類保存下如此精美絕倫的瑰寶,故敦煌無疑是絲綢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但也不是唯一。敦煌學是國際漢學研究的交叉學科敦煌藏經洞出土了六七萬件珍貴文獻文物,有寫卷、絹畫、拓本、供養器等,滄海遺珠,無價之寶。
  • 發掘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價值
    發掘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價值 2017年02月15日 07: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陸航 字號 內容摘要:隨著近年來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高,「考古學者」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 生生不息的文化瑰寶觀「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_文化...
    策劃人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並從戰略和全局上做了規劃和設計。找準文化發展的方位,增強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一直是新時代的重要任務。當下,從文化供給到文化傳承,從文化教育到青年素養,「文化強國」已成為內生需求,也始終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要義。
  • 文化的瑰寶,文明的象徵,最鼎盛的青銅器時代
    中國的青銅器,是人類文明史上比較輝煌的存在,它是古代人民智慧的象徵,對人類物質文明也有具有很大的貢獻。劃時代意義的青銅器最鼎盛的時期你知道是在什麼時候嗎?青銅禮器的出現在青銅器鑄造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不管是兵器,還是禮器都標誌著中國古代鑄造技術的飛躍。
  • 中國青銅器的象徵意義和獨特魅力——專訪故宮青銅器修復專家
    中國古代青銅器自誕生之日起,就被賦予了很多特殊內涵,遠遠超出其一般的實用功能,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緊密相連。作為宗法制度、禮樂制度的外在化身,青銅器也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歷來為統治者所重。與此同時,其多變的造型、精美的紋飾以及內容豐富的銘文,極具美學價值與史料價值。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收藏了大量歷朝歷代的精品青銅器。
  • 中國青銅器的象徵意義和獨特魅力
    中國古代青銅器自誕生之日起,就被賦予了很多特殊內涵,遠遠超出其一般的實用功能,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緊密相連。作為宗法制度、禮樂制度的外在化身,青銅器也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歷來為統治者所重。與此同時,其多變的造型、精美的紋飾以及內容豐富的銘文,極具美學價值與史料價值。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收藏了大量歷朝歷代的精品青銅器。
  • 最貴的五件青銅器文物,每一件都價值過億
    中國文明傳承久遠,流傳著無數珍貴文物,瓷器、絲綢、青銅器、茶葉,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繁榮的代表,在眾多藝術品之中,青銅器無疑是歷史最悠久文物,價值也是最高的。
  • 中國建築文化研究會和中國大眾文化學會共同主辦
    論壇現場國家農業部原副部長、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劉堅,中國文聯原駐會副主席郭運德,中國建築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劉凌宏,原文化部非遺司司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馬文輝,中央文史館特約研究員、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首席專家羅楊
  • 大英博物館:全靠掠奪,十大珍品3件源自中國,英國文物僅1件
    據統計,流失到國外的中國文物達164萬件,被全球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收藏最多的是大英博物館,高達2萬3千多件,大英博物館中收藏的中國文物涵蓋了中國各個藝術類別,跨越了中國數千年的歷史,藏品包括陶器、青銅器、飾品、玉器書畫、刻本等。
  • 《中國的寶藏》放異彩 中國故事書寫文化自信
    這部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出了中國文化瑰寶的風採,塑造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正面健康、蓬勃向上的國家形象。所以這部紀錄片不光是講述文物的故事,還在現代生活中找到了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的延續。  彰顯深厚文化底蘊 歷史感悟照進現實  每一種文明都紮根於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一代又一代中國先民歷經歲月洗禮,把生產生活實踐鐫刻成悠久歷史、積澱成深厚文明。
  • 吉金鑑古:皇室與文人的青銅器收藏大展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開幕
    不同於以考古發現為主題的青銅器展覽,本次「吉金鑑古」展覽從青銅器的功能和宗教禮儀含義、青銅器的收藏、分類,及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等角度展示古人收藏青銅器的傳統和由此發展出的金石學,及其對重要歷史人物和當時社會的重大影響。
  • 《中國的寶藏》大放異彩 中國故事書寫文化自信
    這部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出了中國文化瑰寶的風採,塑造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正面健康、蓬勃向上的國家形象。從文物看文化,從文化思考文明,它讓海內外觀眾對中國有了一次全新的視覺體驗。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部紀錄片備受海內外網友的青睞呢?它成功的背後到底有什麼奧秘?獨特的國際視角 展示文明交流互鑑
  • 單霽翔人民日報撰文:以優質文化產品增強文化認同
    博物館及其文物富含中華民族文化信息,是人們形成文化認同、加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多年來,博物館通過展覽等傳統方式,滋養人們對中國文化的歸屬和認同。同時我們也看到,隨著時代發展,博物館傳統展陳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費訴求,還要通過更多途徑和方式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產品,在增強中華民族自信心和向心力上發揮更大作用。
  • 一部棋魂日本動漫,卻守護著一塊起源於中華的文化瑰寶
    總結:如果說《中華小當家》反應的日本對於中國美食文化的理解,那麼《棋魂》就是對於中國圍棋藝術的崇尚。雖然它的設定及背景都是以日本為藍本。不過就單單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的——圍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了大家,這就應該值得我們的尊重。
  • 中國文物流失至日本360萬件 部分為絕世孤品
    其中廣為人知的是,1860年英法聯軍搶劫圓明園和八國聯軍搶劫北京城。  圓明園被法國大文豪雨果比作東方藝術的代表,稱之為「匯集了一個民族的幾乎是超人類想像力所創作的全部成果」,然而,這樣一座「萬園之園」在1860年被英法聯軍劫掠、焚燒。此後,圓明園大量瑰寶流落國外。  1900年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城後大肆劫掠,各國侵略者特許士兵搶劫三日。
  • 青銅器收藏日漸升溫 市場前景不可估量
    青銅器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其以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典雅的銘文揭示了中華民族的鑄造工藝、文化水平和歷史淵源。12月26日,「2019中國青銅鑑定與收藏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認為,青銅器收藏市場潛力巨大,其歷史價值、學術價值要遠遠超過字畫、瓷器等。
  • 紀錄片《中國的寶藏》講述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敏)近期,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推出的紀錄片《中國的寶藏》上映。講述家族與祖先、漢字的力量、國際化中國、中國製造、科技的藝術、飲食的藝術等中國傳統文化內容,不但在國內引發熱議,在海外也受到了外國網友的一致好評。
  • 為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_杭州網
    良渚古城遺址的重大考古發現,向世界實證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圖為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老虎嶺水壩遺址。這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遺址,也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堤壩系統之一。 新華社記者 翁忻暘/攝「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