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的用途】
中國青銅器向以造型優美、紋飾華麗、種類繁多、製造精巧著稱,並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青銅器種類繁多。所謂青銅器,廣義來說,是指所有用青銅製造的器具,除禮、樂器外,還有兵器、工具、車馬器及其他生活用品;狹義地說,也是一般的說法,只稱禮、樂器兩項而已。
中華民族的祖先很早就發現了銅,至遲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開始使用青銅製品。青銅製品和其他製品一樣,先出現的是一些小件工具和其他器物。1977年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林家的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中國年代最早的一件青銅製品—青銅刀(3000B.C.)。1972年在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又發掘出大批的工具、兵器、裝飾品和四件青銅爵。這幾件青銅爵是目前所能見到的、中國最早使用合範鑄造的一批完整的青銅容器。
青銅器中的禮器、樂器主要是在各種祭祀和宴饗的禮儀場合下使用的。各級貴族必須使用和他們的地位相當的禮器和樂器,不能逾越,否則就是非禮。所謂「禮」,主要體現在許多具體的儀禮和典章制度中,而「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祭祀。當時的貴族都篤信天命,崇敬祖先,在祭祀祖先的活動中,屬於禮樂範圍的規模是極為龐大的,要殺殉奴隸和多種牲畜,所以禮器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祭器。1975年在河南省安陽市婦好墓出土的四百餘件銅器中,竟有二百一十件是祭器。
【青銅器的造型和紋飾】
青銅器的造型,反映了匠師們具有極高的藝術造詣。商中期至西周早期的風格,端莊厚重,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氣質。模仿鳥、獸等動物形態的器物和高浮雕的紋飾,更是生動活潑。周中期以後的器物,偏重於實用,比較樸素。春秋以後又出現了一些玲瓏剔透、體態優美的銅器。
青銅器的花紋裝飾,在商、周兩代,不僅保留和發展了新石器時代彩陶上用得較多的幾何紋,而且出現了以誇張形式或以幻想中的動物頭部為主體的獸面紋、龍鳳紋。又能將很多上古時代的神話傳說融進花紋圖案中。到了春秋和戰國時期,風尚精細繁縟的構圖,一改商、周以來對稱、規整的風格。這時也出現了反映社會現實的圖像內容,諸如宴樂、攻戰、狩獵等,開漢代畫像石(磚)之先聲,對後代繪畫藝術的發展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銅器的花紋裝飾中,另一種形式是鑲嵌工藝的發展。早在二里頭文化中就出土過鑲嵌綠松石的器物。但早期的鑲嵌不外乎紅銅及綠松石之類。隨著採礦、熔煉、鑄造技術的發展,在器物上鑲嵌其他金屬以增加其價值的情形愈來愈多,尤其是以金銀絲鑲嵌於銅器上,使紋飾益發光彩奪目,絢麗多姿。
【青銅器的文物價值】
中國青銅器還有一個突出特點,是很多銅器上鑄有銘文。這些銘文字數或多或少,形態各異。銘文的出現始於商晚期,代表了氏族的徽號或圖騰。字數較少,主要是為了識別,且以近似於圖形的文字居多。至商末才開始出現多達四五十字的較長銘文,而內容日益豐富。有的是為自己或祖先歌功頌德,有的是記載當時的重大事件,有的是記載土地交換的情況、訴訟的結果,有的是反映帝王諸侯對臣屬的冊命和賞賜等。為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化、典章制度等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證據,以補充古文獻史料的不足。春秋以後,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生產的發展,文化比以前普及了。文字的記載轉移到石片、竹(木)簡、絲織品上,銅器銘文也就逐漸失去作為記載歷史的主要功用,而日趨簡化。
【青銅器的藝術價值】
中國青銅器不僅有著極為珍貴的文物價值,而且每-件器物都是出色的藝術品。早在3000多年前的能工巧匠,就已熟悉並能靈活地運用藝術造型的技巧,創造出眾多的工藝美術傑作。這些器物,對稱平衡,節奏明快,質感強,體態飽滿,玲瓏精巧,紋飾與造型和諧一致,各方面的配合,達到高度的統一,給人以美的享受。試舉畫冊所選的配亞方尊和師趁鬲為例。方尊是一件祭祀重器,口徑較大,但在頸部用大弧度內收,腹部外鼓,顯得格外豐滿。下部採用高方圈足,給人以穩重的感覺。
器身運用了八條扉稜,上至口沿,使人容易聯想到中國古建築上的飛簷鬥棋的格局,很有氣魄,益發加重了莊嚴肅穆的感受。師趁鬲也是祭祀重器,卻運用與方尊迥然不同的處理方法。首先是在鬲鼎這類器物中,使用了三點成面的原理,且以三巨大款足(對於袋形腹足的習慣稱謂)支撐豐滿的器身。兩足對稱的附耳,既實用又增加了美感。紋飾的運用上,能與造型配合,極和諧統一。如袋形腹紋用凸起的獸紋,更覺得飽滿,而內收的短頸則採用橫向拉長了的目形紋,使人既感覺到頸部的存在,又不會喧賓奪主,所以整體上仍然使人感到肅穆莊嚴,合乎祭祀重器的身份。
中國青銅器,不僅歷史悠久、民族風格獨特,而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具體表現了中國自商至春秋戰國時期社會高度的文化藝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