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沒事的話,回家跟我下吧,跟爺爺什麼時候都可以下。你在說什麼啊,我跟你才是隨時都可以下啊。光…我…光…我快要消失了。你又來胡思亂想了啊,傻瓜,你在這世上有一千年了,還說什麼嘛。——《棋魂》
「我在年少時有一份對於圍棋的執著感情,它的名字叫做棋魂」。
對於《棋魂》這一部動畫,也許很多人都沒有印象,畢竟它只出了一季,而且現在也有些年頭了。如果真的算起來也是一部冷番動漫。想想當年,小編我第一次接觸《棋魂》這部動漫還是在初二的時候,那時只是被它接近《中華小當家》的畫風所吸引的(當初一開始聽到棋魂這個名字時,還以為是部國產漫畫)。
言歸正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這一部關於圍棋的冷番動漫《棋魂》。
首先在《棋魂》 裡我覺得最令人動容的是對圍棋的執著,是對技藝更高層次的追求。平安時代的棋士藤原佐為死後未能成離去,靈魂寄托在棋盤上,他渴望再次下圍棋,追求「神之一手」。
在千年之後,藤原佐為在進藤光的心中復活了。在佐為的影響下,阿光開始接觸圍棋。被塔矢亮(終生的朋友和對手)認真的態度所感染,阿光決心自己下棋,視塔矢亮為目標,考院生衝職業,最終成為以圍棋為終身職業的棋手。
棋魂在劇情設定上:
在復盤與塔矢名人的網上對局時,阿光指出更高的一手,讓佐為領悟到他等待千年就是為了讓阿光看到這一局。
在追求神之一手的漫長的道路上,他的任務完成了。剩下的就由年輕的一輩繼承前輩們的意志去追尋那可能永遠無法到達的神之一手。
阿光說下圍棋是「為了將遙遠的過去與遙遠的未來連接在一起!為了這個原因,我才會在這裡!」其實,這也是我們學習歷史學的意義。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棋魂》是能令懂圍棋的人驚嘆不已的經典之作。《棋魂》的原著作者是堀田由美。漫畫由小畑健繪製(後來作畫了《死亡筆記》),並由日本棋院梅澤由香裡二段擔當監修。
於1998年至2003年期間連載,單行本23卷,完全版20卷。2001年開始播放動畫,總共75集。
棋魂在角色設定上:
光是這部番的主角,從不會圍棋到懂圍棋,用時兩年就成為職業圍棋選手的他,代表的是未來。
而Sai生為「棋士」,死為「棋魂」,代表的是所有圍棋棋士對「神之一手」的憧憬,是圍棋的傳承。
漫畫中的配角基本上有原型,雜糅了不少現實職業棋手。場景極其逼真,由作者實地採風寫實刻畫。全部譜取自職業比賽。據說每期漫畫完成後,只要有出現棋盤的畫面,作者就會親自去自查一遍棋局擺盤,編輯校對一遍、而且會送往日本棋院最終再審核一遍,務求精確。
(在這裡不是我媚外,對於這種嚴謹的態度,我是真的佩服,因為我覺得,動漫行業更需要嚴謹,因為它所面對的是社會的未來一代,你的嚴謹會直接對他們的知識面和價值觀起引導作用。)
這正是因為這種嚴謹,《棋魂》中描寫了一個接近真實的圍棋世界。
阿光衝段的劇情更是讓人反覆品味,展示了渴望成為職業棋士的少年們之間激烈的競爭場面,讓我們看到了規則與棋德的抉擇,付出百倍努力卻還是失敗,輸棋後將自己反鎖在廁所裡反思,實力尚可卻年年定段失敗即將超齡……人物們細膩真實的心理歷程引起懂圍棋的人強烈的共鳴。
每年新誕生的三位職業棋士之外是數不清的被遺忘了姓名的失敗者。
而即使歷盡艱辛闖入職業圈,上面還有各色各樣的強手:
日本圍棋界第一人,被譽為當代最接近神之一手的男人塔矢行洋;年紀雖大,仍頑強捍衛本因坊頭銜的桑原仁;
愛圍棋勝於女人,登場九段,後對弈塔矢名人奪得十段頭銜的緒方精次;
被稱為年輕棋士No.1的倉田厚,
……
這還僅僅只是在日本職業圍棋界。
棋魂的意義和地位
作為一部風靡東亞一時的的體育類動漫(圍棋屬於體育範疇),《棋魂》具有強烈的代入感,就算受眾不懂得圍棋規則,也可以被故事情節所吸引,被人物的遭遇而牽動著情緒。但《棋魂》不僅僅止步於好看,它起到科普圍棋知識的作用,它更讓人燃起對圍棋的興趣甚至熱愛。
《棋魂》之前,日本的圍棋人口出現了年齡斷層,逐漸老齡化。
而《棋魂》的問世在日本小學生中掀起了空前的圍棋熱,日本的圍棋人口由三百多萬人迅速回升至四百多萬,2015年創下日本十段戰史上最年少冠軍、入段以來最快奪取頭銜兩項紀錄的伊田篤史八段在採訪中袒露自己是被漫畫《棋魂》吸引而邁入圍棋世界。
總結:
如果說《中華小當家》反應的日本對於中國美食文化的理解,那麼《棋魂》就是對於中國圍棋藝術的崇尚。
雖然它的設定及背景都是以日本為藍本。不過就單單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的——圍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了大家,這就應該值得我們的尊重。
「一部棋魂日本動漫,卻守護著一塊起源於中華的文化瑰寶。」這句話用來評價它,我覺得並沒有不對的地方。
我一直有個疑惑,「為什麼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就那麼難。」拯救傳統中華文化,絕對不只是官方的事情,
我真心希望,會在越來越多的優秀國漫裡看到「正宗」的中華文化(比如大魚、白蛇等),而不只是披一件「外衣」。
最後,我想問下大家假如給你一個機會,你會用中國文化中的哪些瑰寶去主題製作一部動漫?留言告訴我吧。
(圖片摘自相關影視作品截圖,部分內容參考網絡和百度,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