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麗塔」玩具動漫系列 剖析深層日本文化

2020-11-22 中外玩具網

   「洛麗塔」是俄裔美籍作家納博科夫同名小說裡的主人公。這個有著一雙大眼睛的12歲少女,與養父發生了一場不倫之戀。小說面世後反響強烈,被改編成各種文藝形式在全世界廣泛傳播。從此「洛麗塔」成為外表或實際年齡較小、尚處發育期的可愛少女的代名詞,而「洛麗塔情結」則被用來形容對這類少女產生迷戀的一種特殊傾向。 

  「洛麗塔」並非日本原創,但如今只要提起這個詞,很多人都會想到日本。因為在日本,幾乎任何題材的文化產品,都有可愛少女的大眼睛在閃動。

  洛麗塔,無處不在的影子

  早在1966年,日本就誕生了劍持加津夫的羅莉(「洛麗塔」的日語發音)寫真集《NYMPHET·12歲的神話》,和最早的「洛麗塔雜誌」《少女愛麗斯》。1979年的漫畫《CYBELE》則是日本最早的羅莉漫畫同人誌。受到這些文化產品的影響,「洛麗塔旋風」在20世紀80至90年代一發不可收拾,大眼睛的可愛少女青澀形象在動漫、遊戲作品中蜂擁而出,如《天地無用》中的莎莎美、《魔卡少女櫻》中的木之本櫻等。有人說,1995年以後的日本動漫作品,「每一部都有洛麗塔的影子」。

  不僅如此,「洛麗塔」的身影也出現在那些看似並不相關的文化產品領域,比如恐怖片中洛麗塔造型的受害者。市面上,洛麗塔娃娃和服飾道具也十分搶手,而COSPLAY(角色扮演)活動中的洛麗塔更是公認的熱點。就連許多成年女性也不惜花上近萬美元,去歐洲參加所謂的「公主之旅」,親身體驗一把重歸洛麗塔的感覺。在日本時尚的發源地東京澀谷和原宿神宮橋,每逢周末,到處都能看到身穿褶邊公主裙、頭戴花邊嬰兒帽,或是扎著寬大的緞帶、抱著泰迪熊玩偶的「洛麗塔少女」。正因為這種現象在日本文化產品中已經如此普遍,日語中甚至出現了一個專有名詞:洛麗控。

  虛無傷感的島國情懷

  有人認為,日本人鍾愛「洛麗塔」是一種變態行為;也有人把它歸咎於持續低迷的日本經濟,認為由此引發的悲觀情緒使日本女性產生了嚴重的「白日夢情結」,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回到少女時代」。更有專家稱,這是一種因遭受原子彈襲擊而萌發的「小男孩亞文化形態」。二戰後,日本社會普遍感到失敗和壓抑,時刻擔心原子彈會再次降臨,因而產生了希望「在成人世界裡像小孩子一樣生活」的奇怪念頭,並通過「洛麗塔」宣洩出來。

  從某個層面來說,這些對日本人「洛麗塔」情結的分析都有一定道理,因為不少「洛麗塔」作品充斥著受虐、壓抑、自我毀滅等非常情緒,而且許多可愛少女在文藝作品中以悲劇收場。但如果仔細分析這種情結,就會發現它深深植根於日本社會的土壤中,在日本由來已久,遠比泡沫經濟破滅、二戰戰敗早得多。

  日本是個島國,地域狹小,歷史上又長期處於邦國林立的藩鎮割據狀態,戰事不斷、天災頻發,這一切讓日本人產生了「人生五十年,如幻如露」的不安定感。他們悲嘆世事無常,認為應該及時行樂,逐漸形成了自憐自戀的心理,對轉瞬即逝的美麗特別推崇。在他們看來,越是悲情的、短暫的、註定要毀滅的東西,就越應該精緻完美。所以日本武士的切腹儀式程序繁瑣,日本城池的「落城禮」(失敗陷落的儀式)也相當複雜,而日本人都視為理所當然的事。

  傳統與舶來文化的天作之合

  青春期的少女同樣具有完美、易碎的特點。她們純潔天真、溫柔可愛,但青春年華如櫻花般短暫,即使不被捲入命運的漩渦中,也會隨著歲月的流逝,很快失去光彩。《洛麗塔》原著中的少女,後來變成了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年輕母親。日本傳統文化中虛無、傷感的情懷和舶來文化,就這樣在少女身上達成了天作之合。

  正因如此,「洛麗塔」才不僅滿足了日本男人的口味,也得到了不少女性的青睞:前者是一種不無異常的審美取向,後者則是自憐自戀情結的最好體現。因此,擁有「洛麗塔」形象的日本文化產品涉及面非常廣泛,一味斥之為「低級趣味」是不可取的,更何況並非每個大眼睛少女都是「洛麗塔」呢!

《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篇》發行方東寶和Aniplex公司9日宣布,截止至8日,其票房收入已經達到204.8億日元。在日本國產電影的票房排行榜中,《鬼滅之刃》劇場版僅次於《千與千尋》(308億日元)和《你的名字。》(250億日元),位居第三名。

2020-11-10   TAG:鬼滅之刃  動漫  千與千尋  

迪士尼全新動畫電影《尋龍傳說》發布首支預告片。作為迪士尼打造的首位東南亞公主,預告片表明拉雅註定會像莫阿娜(《海洋奇緣》女主角)和艾莎(《冰雪奇緣》女主角)一樣引起轟動。

2020-10-28   TAG:迪士尼  動畫電影  尋龍傳說  

國產動畫如何挖掘和再創作出更適合當代觀眾的「新故事」,把技術優勢同劇情、設定搭配得恰到好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姜子牙》的大膽探索倒也值得肯定。

2020-10-22   TAG:國漫  姜子牙  哪吒之魔童降世  國產動畫  

影片《飛奔去月球》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中國江南地區的故事,小女孩菲菲通過努力實現了「奔月」夢想,隨後在幻月城中,她邂逅嫦娥,並經歷了一系列奇幻冒險。

2020-10-20   TAG:飛奔去月球  夢工廠  動畫電影  

《數碼寶貝:最後的進化》是《數碼寶貝》開播20周年紀念作品,講述的是八神太一與石田大和成長為22歲時發生的故事。主要聲優為花江夏樹,竹內順子,櫻井孝宏和細谷佳正。

2020-10-10   TAG:數碼寶貝  動畫電影  IP  

相關焦點

  • 從JK制服到洛麗塔,泛二次元文化線下零售館「十二光年」獲500萬元...
    「十二光年」品牌成立於2020年1月,是一個泛二次元文化衍生品新零售平臺,面向泛二次元少女生活方式的線下集合店。產品元素覆蓋漢服漢元素、JK制服、Lolita、IP衍生等,合作的泛二次元頭部品牌包括織羽集、天使之淚、中牌制服館等。十二光年的發展目標是成為以社群運營為核心,以玩具、服飾為主要產品類型的泛二次元文化衍生品新零售平臺。
  • 動漫行業投資策略:從日本動漫看中國盲盒經濟背後文化符號價值
    我們在上篇主要分析短視頻媒介價值與「食玩」「玩具開箱」細分特色內容相結合下的商業破圈與共振,解讀文化符號與媒介的商業價值。本篇,我們將延續文化符號與商業價值系列,從日本動漫產業發展再看中國動漫產業發展中衍生出盲盒經濟背後的文化符號價值。
  • 日本「官方洛麗塔」青木美沙子:洛麗塔是以可愛為名的武裝!
    青木美沙子「青木美沙子,2009年日本外務省任命的3位『可愛大使』之一」「以日本洛麗塔文化代表的身份參與了25國共45個城市的文化交流活動」「同時兼任洛麗塔模特、日本洛麗塔協會會長和護士3份工作」當看到這份簡介的時候,我正在進行漫無目的的網上衝浪,一個瞬間大腦便自動捕捉到了好幾個槽點,「外務省可愛大使」、「日本洛麗塔文化代表
  • 年輕女孩流行的三大服裝,漢服、洛麗塔和JK制服,家長:真難懂!
    所以很難用一兩句話概括出現在的潮流,即使是同一個年齡段年輕人,也會有不同的文化圈,可能是動漫也可能是古風,各自有各自的圈子,因為這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在年輕人裡面,特別是年輕女孩裡面,網絡上有三大流行的服裝,漢服、洛麗塔和JK制服,它們分別代表不同的文化,作為文化的代表服裝,正品往往非常昂貴,如果不了解其中文化的人,一般很難理解其中價值,只會覺得這樣的衣服不僅怪異而且浪費錢。特別是一些小學生、中學生的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穿這樣的衣服,理解不了,只能是又尷尬又無奈。
  • 畫師為《美少女戰士》設計洛麗塔,月野兔清純優雅,天王遙讓人意外
    《美少女戰士》在原作中的形象大家已經很熟悉了,但是近期網絡上有這樣一組圖片吸引了許多粉絲的目光,一位繪畫大佬為《美少女戰士》中的角色設計了洛麗塔。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換上洛麗塔的美少女戰士是什麼樣子吧。
  • 國牌洛麗塔和日牌洛麗塔,三個細節告訴你,它們有什麼不同
    現如今,洛麗塔的知名度正在逐漸擴大,市場也在不斷擴大。很多喜歡洛麗塔的女孩們開始自己製作想要的服裝,並在其中加入了各種各樣的風格,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和體系,製作自己的品牌。但是有一些萌新和路人對洛麗塔並不太了解,總認為日本品牌的洛麗塔服裝才是最正宗最好的,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
  • 中國第一本動漫宅文化深度研究刊物誕生
    《現視研》是一本由文字構築的動漫雜誌,著力於用豐富的語言來解析動漫迷的深層感悟,而不再是用不著邊際的語言配上過目即忘的圖片,就此敷衍了事,並聲稱這才是人們最需要的消遣……在這本書裡,只有對於動漫文化的思考,以及出於真誠所傾吐的肺腑之言。    有文字一席之地的動漫才能成為真正的文化,所以,我們希望您能暫時告別對「看」的依賴和因「看」所承受的重負,重新喚起因思考而帶來的快樂!《現視研》,就是因此而生!
  • 杭州女子張玲失聯身亡 洛麗塔浮出水面 還有多少女孩淪陷?
    在杭州轉塘金街美地開有一間賣動漫服裝的店鋪。據查,張玲的最近一次消息記錄是11月6日。上午她獨自一人在杭州中國美院象山校區拍外景照片。張玲的母親騰女士後來從監控裡看到,女兒從中國美院象山校區離開後,在下午1點10分左右來到象山國際廣場附近的一個停車場,上了一輛私家車,在車上待了近50分鐘。她下車之後,又打了一輛車去了轉塘街道麗景路上的光陽大廈,在那裡待了近2個小時。
  • 文化產業全球化:從美國電影、日本動漫到中國遊戲
    2  Gamewower相信監管層也不會願意看到遊戲產業的退步,因為遊戲行業現在已經是我國文化領域不可或缺的一個行業。  甚至從中國文化產業全球化的角度去看,遊戲或許是最重要的行業,沒有之一。  一個明確的事實,中國的文化產業,長期以來都遭受海外文化產品的侵襲,無論是日本的動漫,還是美國的電影,在中國本土往往會形成很大的貿易逆差。
  • 日本 動漫成第三大產業(國外文化產業面面觀(5))(圖)
    本報記者 曹鵬程攝  「皮卡丘」取代「米老鼠」  「美國佔據了世界文化市場的一半,我們應該佔據另一半」。本世紀初,當日本文化商人放出這句豪言壯語的時候,「酷日本」這個描繪日本現代文化的新詞彙正不斷出現在世界各地。
  • 一部棋魂日本動漫,卻守護著一塊起源於中華的文化瑰寶
    如果真的算起來也是一部冷番動漫。想想當年,小編我第一次接觸《棋魂》這部動漫還是在初二的時候,那時只是被它接近《中華小當家》的畫風所吸引的(當初一開始聽到棋魂這個名字時,還以為是部國產漫畫)。言歸正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這一部關於圍棋的冷番動漫《棋魂》。
  • 打開動漫產業的財富天線
    在廣州一家並不起眼的商業寫字樓內,於2009年中才成立的廣州天奇動漫,也正在做著與美國同行類似的事情:致力於將有特定受眾的國際知名動漫品牌形象推廣至中國市場,將動漫內容轉變成具有經濟效益的兒童餵養、玩具、文具、家居生活、日化用品、數碼產品等兒童產品,實現文化價值向商業價值的最大轉換。
  • 《洛麗塔》,是主人公亨伯特,關於初戀情結的一份病例
    談及「洛麗塔」,大家是不是會想到「蘿莉(loli)」一詞,其實這當中還真有關聯。為何這麼說呢?因為《洛麗塔》一書的風靡,後來在日本發展成為一種次文化,可以表示可愛的小女孩,或者與其相關的事物。現在就有很多女孩子,穿著蘿莉風格的衣服,多了些許可愛俏皮。
  • 日本動漫中的中國美食元素,中體西用使國漫「走出去」
    在世界動漫領域,經過近百年的不斷探索和發展,日本動漫產業以其獨特的創作手法、巧妙的情節構思和出色的後期製作佔據了世界動漫市場的巨大份額,日本也成為當之無愧的動漫強國。然而受文化、地域、資源等因素的影響,題材缺乏一直以來都是制約日本動漫持續發展的瓶頸之一。
  • 動漫產業成日本第三大支柱 90後成「聖地巡禮」主流消費人群
    導讀:日本經濟泡沫破滅之後,日本開始認識到近代化及經濟發展模式的局限性,開始對鄉土文化進行重新評價。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高江虹實習生 劉晶潔 北京報導世界上60%的動漫出自日本,大概每個動漫迷都有一個心願是到動漫場景地日本去看一看,打打卡。
  • 探秘宅男文化起源地和盛行:日本及世界各地的宅男文化,令人震驚
    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動漫和漫畫風靡全球,形成了巨大的海外市場和狂熱的追隨者。有趣的是,「宅男」一詞(意為類似於「書呆子」或「怪胎」的意思)已成為現代的口語化語言。宅男文化對動漫,漫畫和日本文化有著獨特的奉獻精神。儘管這種形式在日本已經存在了一個多世紀,但它近年來已遍及全球。宅男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已經成為一種明確的亞文化,甚至可以與日本的亞文化抗衡。
  • 日本的漫畫和動漫,以其大膽複雜的情節,吸引了全世界觀眾
    早在藝術形式走向西方之前,漫畫和動漫就是日本流行文化的支柱。事實上,漫畫這個詞可以追溯到18世紀晚期的日本,但直到20世紀60年代,當流行的日本動漫系列阿童木被輸入美國時,這種類型的漫畫在美國並沒有開始普及。然而,僅在美國的動漫市場就達到了約43.5億美元的峰值。
  • 「石之森萬畫館」 日本動漫迷的朝聖地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孫秀萍】日本的石卷市內有一條蜿蜒的河流叫「舊上北川」,河中島上有個巨大的飛碟式建築,遠遠看去十分搶眼。那就是日本動漫迷的勝地「石之森萬畫館」。那裡以《假面騎士系列》作品為主,展示了大量動漫作品的原畫和模型、書籍等(如圖)。
  • 三國文化在日本很受歡迎,柯南和fate系列是典型代表
    不過這個遊戲雖然是以三國為題材,但與中國的遊戲公司沒有半點關係,這個遊戲是日本的koei公司所研發的。沒錯,是日本公司所創造的遊戲,至於為什麼日本公司,會以中國歷史的三國為題材,那是因為,三國在日本真的特別特別的火。
  • 無機甲,不動漫,盤點那些經典無比的機甲動漫
    讓漫友們現在還津津有味的內容,宇宙戰士迪博威在中後期水晶爆裂無法變身後,將水晶嵌到機器人飛行上,然後變身飛行那一刻,真實帥氣無限,當然,動漫裡的幾個機器機甲戰士戰鬥,也很出彩。機甲夢的初始《機動戰士高達》系列,最初作者矢立肇,富野由悠季,是日本動漫作品中最著名、最長壽、最龐大,也是人氣最為火爆的系列之一。擁有一個高達玩具模型,已經是年少漫友們在當時的生日夢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