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麗塔」是俄裔美籍作家納博科夫同名小說裡的主人公。這個有著一雙大眼睛的12歲少女,與養父發生了一場不倫之戀。小說面世後反響強烈,被改編成各種文藝形式在全世界廣泛傳播。從此「洛麗塔」成為外表或實際年齡較小、尚處發育期的可愛少女的代名詞,而「洛麗塔情結」則被用來形容對這類少女產生迷戀的一種特殊傾向。
「洛麗塔」並非日本原創,但如今只要提起這個詞,很多人都會想到日本。因為在日本,幾乎任何題材的文化產品,都有可愛少女的大眼睛在閃動。
洛麗塔,無處不在的影子
早在1966年,日本就誕生了劍持加津夫的羅莉(「洛麗塔」的日語發音)寫真集《NYMPHET·12歲的神話》,和最早的「洛麗塔雜誌」《少女愛麗斯》。1979年的漫畫《CYBELE》則是日本最早的羅莉漫畫同人誌。受到這些文化產品的影響,「洛麗塔旋風」在20世紀80至90年代一發不可收拾,大眼睛的可愛少女青澀形象在動漫、遊戲作品中蜂擁而出,如《天地無用》中的莎莎美、《魔卡少女櫻》中的木之本櫻等。有人說,1995年以後的日本動漫作品,「每一部都有洛麗塔的影子」。
不僅如此,「洛麗塔」的身影也出現在那些看似並不相關的文化產品領域,比如恐怖片中洛麗塔造型的受害者。市面上,洛麗塔娃娃和服飾道具也十分搶手,而COSPLAY(角色扮演)活動中的洛麗塔更是公認的熱點。就連許多成年女性也不惜花上近萬美元,去歐洲參加所謂的「公主之旅」,親身體驗一把重歸洛麗塔的感覺。在日本時尚的發源地東京澀谷和原宿神宮橋,每逢周末,到處都能看到身穿褶邊公主裙、頭戴花邊嬰兒帽,或是扎著寬大的緞帶、抱著泰迪熊玩偶的「洛麗塔少女」。正因為這種現象在日本文化產品中已經如此普遍,日語中甚至出現了一個專有名詞:洛麗控。
虛無傷感的島國情懷
有人認為,日本人鍾愛「洛麗塔」是一種變態行為;也有人把它歸咎於持續低迷的日本經濟,認為由此引發的悲觀情緒使日本女性產生了嚴重的「白日夢情結」,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回到少女時代」。更有專家稱,這是一種因遭受原子彈襲擊而萌發的「小男孩亞文化形態」。二戰後,日本社會普遍感到失敗和壓抑,時刻擔心原子彈會再次降臨,因而產生了希望「在成人世界裡像小孩子一樣生活」的奇怪念頭,並通過「洛麗塔」宣洩出來。
從某個層面來說,這些對日本人「洛麗塔」情結的分析都有一定道理,因為不少「洛麗塔」作品充斥著受虐、壓抑、自我毀滅等非常情緒,而且許多可愛少女在文藝作品中以悲劇收場。但如果仔細分析這種情結,就會發現它深深植根於日本社會的土壤中,在日本由來已久,遠比泡沫經濟破滅、二戰戰敗早得多。
日本是個島國,地域狹小,歷史上又長期處於邦國林立的藩鎮割據狀態,戰事不斷、天災頻發,這一切讓日本人產生了「人生五十年,如幻如露」的不安定感。他們悲嘆世事無常,認為應該及時行樂,逐漸形成了自憐自戀的心理,對轉瞬即逝的美麗特別推崇。在他們看來,越是悲情的、短暫的、註定要毀滅的東西,就越應該精緻完美。所以日本武士的切腹儀式程序繁瑣,日本城池的「落城禮」(失敗陷落的儀式)也相當複雜,而日本人都視為理所當然的事。
傳統與舶來文化的天作之合
青春期的少女同樣具有完美、易碎的特點。她們純潔天真、溫柔可愛,但青春年華如櫻花般短暫,即使不被捲入命運的漩渦中,也會隨著歲月的流逝,很快失去光彩。《洛麗塔》原著中的少女,後來變成了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年輕母親。日本傳統文化中虛無、傷感的情懷和舶來文化,就這樣在少女身上達成了天作之合。
正因如此,「洛麗塔」才不僅滿足了日本男人的口味,也得到了不少女性的青睞:前者是一種不無異常的審美取向,後者則是自憐自戀情結的最好體現。因此,擁有「洛麗塔」形象的日本文化產品涉及面非常廣泛,一味斥之為「低級趣味」是不可取的,更何況並非每個大眼睛少女都是「洛麗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