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讓泥芯「開口」 講述青銅器產地故事

2021-01-19 新華網客戶端

  我們判定喬家院墓地青銅器泥芯的原料很可能來自南方紅土區域,且與盤龍城及左塚泥芯具有同源性。考慮到盤龍城及左塚所在地屬於楚國中心區域,據此推測此批青銅器系在楚地鑄造後輸入古麇地,這從另一角度講述了麇國為楚所滅的歷史。

  ——羅武幹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考古學與人類學系副教授

  青銅器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以其獨特的器型、精美的紋飾、典雅的銘文揭示了中華民族的鑄造工藝、文化水平和歷史淵源。

  長期以來,關於青銅器礦料來源的研究已經取得豐碩成果,但是青銅器鑄造地的研究卻進展緩慢。

  1月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和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在古代青銅器鑄造地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他們發現,古麇地即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喬家院墓地出土的青銅器,可能是楚國鑄造的。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考古學與人類學科學》雜誌上。

  殘留泥芯可能包含青銅器「出生地」信息

  鑄造地與礦料來源是青銅器生產鏈條中非常重要的兩個環節。鑄造一件青銅器所用的金屬原料,比如銅錠、錫錠及鉛錠等,應當來自古代各金屬礦山,而現已發現的鑄銅作坊遺址多在古代城市遺址附近、遠離古礦冶遺址。這說明青銅器的鑄造地與礦源是不同的。

  關於青銅器鑄造地的研究,人們長期採用考古器型學的研究方法。也就是通過系統研究青銅器的器型、紋飾和銘文等,總結出不同地區的典型風格特徵,並以此為標準,判斷青銅器的產地。但是這種研究方法與研究人員的知識積累、經驗等有著密切的關係,受研究人員的主觀因素影響較大。且有時風格相同的器物也存在來自不同產地的可能。

  近年來,鉛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等方法在古代青銅器研究中備受關注,業已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然而,青銅器本身的鉛同位素和微量元素數據,主要反映的是青銅器礦料來源的信息,而不是青銅器的加工鑄造地信息。毋庸諱言,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開展青銅器鑄造地研究,至今仍然是科技考古學中的一個難題。」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考古學與人類學系副教授羅武幹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和美索不達米亞、埃及等地以失蠟法為主的鑄造工藝不同,陶範法是夏商周三代青銅鑄造技術的主流,它伴隨著我國青銅文化的始終。採用陶範法鑄造青銅器時,要經過制模、翻範、制芯、合範澆鑄等工序,器物鑄造完成後,泥芯常被封閉或半封閉在器物裡,一般不再取出,從而殘留於出土青銅器的耳、鋬、足等部位。

  更重要的是,這種泥芯一般都是在鑄造地就地選土。「因此,青銅器中殘留的泥芯很可能包含著鑄造地信息。」羅武幹說,一件青銅器的出土地不一定就是其鑄造地,通過對古代青銅器內殘存泥芯的科技分析,即可判斷其鑄造地。

  用科技手段破解青銅器鑄造地研究難題

  目前,現代科技手段在古代青銅器鑄造地研究中已得到了廣泛應用,破解了青銅器鑄造地研究的難題。其中最常規的方法是利用X射線衍射分析、巖相分析等方法對古代青銅器內殘存泥芯進行物相及微觀結構分析。

  同時,也可以利用波長色散X射線螢光光譜分析、原子發射光譜分析及中子活化分析等方法對泥芯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組成及稀土元素特徵進行分析。另外,更為巧妙的是,還可以利用植矽體分析技術揭示古代泥芯中的植矽體種類及其組合特徵。

  比如,對泥芯中主量元素進行分析時,研究人員主要採用波長色散X射線螢光光譜分析法。「這種分析是利用X射線與物質產生的X射線螢光而進行的元素分析方法,採用探測器檢測特徵X射線螢光的能量和強度,從而實現定性和定量分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生馬丁說,X射線螢光光譜分析具有快速、多元素分析、制樣簡單、重現性好、準確度高、非破壞性和對環境無汙染等特點。

  目前,研究人員已初步建立了古代青銅器鑄造地研究的方法,青銅器泥芯科技分析資料庫也已初具規模。

  青銅器泥芯科技分析資料庫的建設,是古代青銅器鑄造地研究非常重要而基礎性的工作。「目前,我們分別建立了河南安陽殷墟商代鑄銅遺址、安陽任家莊商代鑄銅遺址、陝西扶風李家西周鑄銅遺址及侯馬鑄銅遺址、鄭韓故城遺址等地出土的古代陶範科技分析資料庫。」羅武幹說。

  研究人員還對湖北武漢盤龍城遺址、左塚楚墓、喬家院墓地、九連敦墓地及河南南陽夏餉鋪墓地等地出土的青銅器中的泥芯進行了系統分析。

  青銅器「戶口」可反映當時貿易文化情況

  一般來說,不同地域的地質背景、土壤條件和植被狀況或多或少都會有差異,而這些差異都隱藏在黏土、草木灰等制範原料中。比如,前人的分析結果就表明,北方黃土含有較高的鈣、鎂、鈉等元素,而南方紅土中鈣、鎂、鈉等含量則非常低,兩者在主量元素上的差別非常顯著。

  基於此,在羅武幹的指導下,馬丁系統分析了在古麇地即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喬家院墓地出土青銅器泥芯中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徵。結果表明,喬家院墓地青銅器泥芯的元素特徵與南方紅土相似,而明顯異於北方黃土的地球化學特徵。

  同時,在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徵上,喬家院墓地出土青銅器的泥芯與山西侯馬出土的東周鑄銅陶範、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出土的西周鑄銅陶範等差異較為明顯,更接近楚國即湖北武漢盤龍城及荊門市左塚楚墓出土的泥芯。

  「因此,我們判定喬家院墓地青銅器泥芯的原料很可能來自南方紅土區域,且與盤龍城及左塚泥芯具有同源性。」羅武幹說,考慮到盤龍城及左塚所在地屬於楚國中心區域,推測此批青銅器系在楚地鑄造後輸入古麇地,從另一角度講述了麇國為楚所滅的歷史。

  此前,羅武幹課題組還與河南省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分析了南陽夏餉鋪鄂國墓地出土青銅器的產地,結果表明此批青銅器系在鄂國當地鑄造而成,但其使用了來自其他區域的金屬原料。相關成果發表在《微量化學雜誌》。

  或許有人會問,弄清青銅器的鑄造地和銅料來源有什麼意義?

  在羅武幹看來,通過青銅器產地與礦源的研究,可以了解青銅時代人類貿易、遷徙和文化交流路線,以及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再分配及不同文明的交流與互動等情況,在青銅時代歷史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記者 陸成寬)

相關焦點

  • 中國科研團隊建立古代青銅器產地研究資料庫初具規模
    鄖縣喬家院墓地出土青銅器。羅武幹課題組 供圖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司母戊(又稱后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乳釘紋青銅爵……在博物館展出的造型精美的古代青銅器頗受觀眾矚目。不過,這些青銅器的出土地並不一定就是產地,它們的產地研究也是考古學關注的一個重要方向。
  • 雲南青銅器的鑄造技術
    此法在古代一般多用蝕蠟法鑄造形制複雜、具有立體效果的青銅器。西漢 銅女俑此法到現代仍適用於精密金屬器鑄造,稱此法為熔模鑄造法。古滇人鑄造的大量的造型豐富、生動逼真的立雕浮雕人物、動物形象,以及結構複雜的房屋造型類青銅器就是採用蝕蠟法鑄造的。
  • 8位科學家故事被編成繪本,講述生動故事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青蒿素發現者屠呦呦、中國第一代航天人梁思禮……這些被譽為「共和國脊梁」的科學家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如何讓科學家們的人生經歷和奮鬥故事以更加新穎有趣的方式走近孩子們、發揮榜樣引領作用?
  • 講述科學家發現「金釘子」故事
    《面壁百年·尋找「金釘子」的中國科學家》新書分享近日,一部講述10餘位科學家發現、證明及捍衛長興灰巖及「地層金釘子」全過程的長篇報告文學《面壁百年·尋找金釘子的中國科學家》,在長興龍山街道舉行了新書分享會。
  • 《陝西古代青銅器》正式出版
    日前,《陝西古代青銅器》一書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行。  該書精選了陝西境內出土的100件(組)青銅器,主要圍繞青銅器的發現、發掘、流傳、收藏和研究過程,以及器物的特點特徵、歷史地位、文化內涵及重要意義,重點講述了青銅器背後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是學習了解陝西歷史、研究青銅器文化的一部精品力作。
  • 青銅器上的西周史
    來源:北京日報戴華剛青銅器乃國之重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裡的「祀與戎」都指祭祀,祀是祭祖的儀式,戎是出徵前的祭社儀式。祭祀所用禮器,便是青銅器。熠熠生輝的中華文明史,相當篇幅見於青銅器,見諸其上的那些佶屈聱牙又包羅萬象的古金文,有如摩斯密碼,傳遞、講述著上古中國的歷史場景和神秘故事。後人也得以從中勾勒出一個盛景中國。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選取143件青銅器精品,它們均自帶銘文,不僅器形莊重、典雅,裝飾繁複、雅致,而且文字清晰,篇幅較長,內容極其重要。
  • 溯源「大一統」背景下「青銅器」鑄造標準的「和而不同」
    雖然中國青銅器並不是世界上最早的,但就青銅器的鑄造工藝、造型藝術而言,中國的青銅器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這也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在世界上具有獨特地位並引起各國的濃厚興趣的原因。這些由經驗產生的技術,被更多的運用到青銅的生產製作過程中,也漸漸的成為青銅器的生產標準。 二、青銅器標準的成熟 商朝中期之後,青銅的冶鑄技術得到進一步提高,分鑄法逐漸取代渾鑄法,成為青銅器的主要鑄造方法。商代婦好墓中出土的四百多件青銅器,形態各異,有條狀的、有圓形的、有方形的,還有不規則的。
  • 「光影科學夢」科學家精神電影——中科院何林講述「錢學森的故事
    >——中科院何林講述「錢學森的故事」10月8日,「光影科學夢」科學家精神電影全國科普場館巡映活動專題講座在內蒙古科技館報告廳舉行。、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何林應邀來到內蒙古科技館,以《錢學森的故事》為題作專題講座。
  • 講述化石裡的中國故事
    【讀書者說】    陳列在中國古動物館展廳裡的化石,並不僅僅是珍貴的科學證據,而且往往蘊含著引人入勝的故事。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等所著的科普新作《聽化石的故事》,便是要通過這些化石中的精品,講出關於脊椎動物演化歷程的「中國故事」。
  • 「我是科學家」| 大國工匠講述國產盾構機的逆襲故事
    「我是科學家」| 大國工匠講述國產盾構機的逆襲故事2019-05-27 | 發布者:王小傑 | 來自工程機械在線   2019年5月19日,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果殼承辦的「我是科學家」演講第十一期在北京市軍事博物館成功舉辦。
  • 著名科學家後人進校園 講述科技報國故事 感悟家國情懷
    著名科學家後人進校園 講述科技報國故事 感悟家國情懷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4月07日 14:52 A-A+ 近日,中國科協邀請李四光、鄧稼先、童第周等著名科學家後人走進中小學、大學校園,為當代青年學生講述先輩愛國奉獻的故事,感悟科學家的家國情懷。
  • 中國青銅器的象徵意義和獨特魅力——專訪故宮青銅器修復專家
    這些國寶之所以能夠很好地保存下來,離不開一代代青銅器修復師的辛苦耕耘。2020年盛夏,在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之際,本報記者再次走進故宮,對兩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銅器修復及複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現供職於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金屬修護室的王有亮先生和呂團結先生進行了採訪,聽他們講述青銅器修復背後的故事。
  • 袁隆平等多位科學家講述中國「有種」故事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袁隆平等科學家講述中國「有種」故事&nbsp&nbsp&nbsp&nbsp12月9日,全國現代種業發展暨南繁矽谷建設工作會議在三亞召開,包括「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內的多位專家、農業部門負責人、企業代表圍繞現代種業的發展作了發言
  •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科學家傳記繪本講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我深以為然,回首歷史,中國從近代發展到如今,那些為了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為科技創新而執著、為人民的幸福而努力的科學家們,實在是令人尊敬。可以說,正是由於他們無私的獻身於科學才造就了今日的中國,也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那麼,中國究竟有哪些科學家呢?他們的一生有何成就?
  • 「曾國寶藏」亮相廣州,再現先秦精湛青銅器鑄造神工
    這些豐富而精美的青銅器不但體現了兩三千年前漢水流域高度發達的禮樂文明,更是整個中國青銅時代的縮影。它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過去的窗口,也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不可思議。曾國的考古仍在繼續,對它的認識亦是如此。開展當天,黃建勳還舉辦了「傳承曾隨文化 堅定民族自信——從考古視角講好曾國故事」專題講座。
  • 硬核歷史:為什麼沒有兩件一模一樣的青銅器?青銅器是怎麼製作的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發展和提高,我們使用青銅器的次數也越來越低。青銅器是我們國家的專屬嗎?它是最早起源於我們國家的嗎?它的發展又是什麼樣子的呢?接下來我們就一一揭秘青銅器的前世今生。對於青銅器我們的認知可能只停留在司母戎鼎,四羊方尊。然而青銅器並不僅僅是某一件器物。青銅器是指是由青銅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
  • 青銅器中「青銅」的含義是什麼?青銅器又是如何鑄造出來的?
    我國的青銅時代,基本包括夏、商、西周、春秋這四大時期,從現有的出土文物來看,自春秋末年起,鐵器開始產生,到了戰國時期,青銅器逐漸被鐵器所取代,從而進入「鐵器時代」。那麼,青銅器中的「青銅」指的是什麼?青銅器又是如何鑄造出來的呢?本文簡要敘述一下這些遠古時代的科學技術。
  • 中國青銅器的象徵意義和獨特魅力
    2020年盛夏,在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之際,本報記者再次走進故宮,對兩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銅器修復及複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現供職於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金屬修護室的王有亮先生和呂團結先生進行了採訪,聽他們講述青銅器修復背後的故事。
  • 青銅器上鳳鳥的含義
    在青銅器這個古老的藝術奇葩中,也有一種紋飾高頻出現,這就是鳳鳥紋。鳳鳥紋和傳說中的鳳凰有什麼聯繫嗎? 創造抽象的鳳鳥紋 鳳鳥,雖然是中國先民創造出的一種虛擬生物,但在寶雞地區出土的眾多青銅器上
  • 為何青銅器如此珍貴?回顧青銅器發展史,了解青銅器背後的智慧
    青銅器是我們國家古代的一項重要的發明,但是青銅器並不是我們國家第一個發明出來的,青銅器最早出現的國家是古巴比倫的兩河流域,是6000多年以前的,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就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而中國最早的青銅器出現在距今5000到4000年,就相當於堯舜禹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