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鳥,一直是中國傳統裝飾藝術中,深受設計師鍾愛的題材之一,大到建築,小到服飾,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在青銅器這個古老的藝術奇葩中,也有一種紋飾高頻出現,這就是鳳鳥紋。鳳鳥紋和傳說中的鳳凰有什麼聯繫嗎?
傳說中的「百鳥之王」
鳳鳥是中國人心目中的神鳥,鳳凰齊飛,則是祥瑞的象徵。那在現實生活中,鳳凰是否真實存在呢?
在古代,人們常把鸑鷟( yuè zhuó)與鳳凰等同起來。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把鸑鷟解釋為鳳凰的一種。
在南宋王應麟所編的《小學紺珠》中,鸑鷟被解釋為一種水鳥,似鳧( fú)而大赤目。它們總是雌雄雙飛,比鴛鴦更恩愛。
當它們中有一隻死去時,另一隻就會悲鳴三個日夜,直到熱血冷了,血液幹了,也就相從於九泉。
據古籍記載,鸑鷟是五鳳之一,「鳳象者五,五色而赤多者,朱雀;黃多者,鵷鶵( yuā n chú);紫多者,鸑鷟;
青多者,青鸞;白多者,鴻鵠( hóng hú)。」關於鳳凰的特徵,郭璞在《爾雅·釋鳥》註: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
寶雞文化研究者李春林表示,鳳鳥常被人們稱為神鳥、仁鳥,它是中國古人對多種鳥禽、動物以及太陽、風等融合而創造出來的神聖圖騰。鳳鳥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僅次於龍,是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
創造抽象的鳳鳥紋
鳳鳥,雖然是中國先民創造出的一種虛擬生物,但在寶雞地區出土的眾多青銅器上,卻留下了裝飾藝術史上璀璨的一筆——鳳鳥紋。
據了解,鳳鳥紋的出現,最早可追溯至史前時期。作為主題裝飾的鳳鳥紋,約出現於商周之際,盛行於周初。
有學者曾提出一種觀點,《國語·周語上》中曾記載:「周之興也,鸑鷟鳴於岐山。」周人以善於經營農業而著稱,他們把鸑鷟視作「保護神」,而周初,鳳鳥紋的大量使用,與這種圖騰崇拜有著密切的關係。
李春林說,由於周人崇拜瑞鳥,所以寶雞不少縣名都與鳳有關。岐山縣一直流傳著「鳳鳴岐山」的故事,而麟遊縣原名「鳳棲郡」,至於鳳縣和鳳翔縣的地名就更與鳳有關了,《史記》裡就有「鳳翔則天下至德」的典故。
對於鳳鳥紋和鳳凰的關係,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陳列研究室主任、考古學博士任雪莉表示,紋飾上的描述和古文獻中的記載是兩種概念。
青銅器上的紋飾,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它的製造者,有可能把自然界中見過的動物,加以自己的想像,而描繪出一個抽象概念。
不同時期的特色鳳鳥
青銅器裝飾部位的不同,其紋樣也會有所改變,如在青銅器口沿下方頸部的位置,適合帶狀的條形紋飾。器物的不同,紋飾的造型亦會變化。
每個時期,青銅器上的鳳鳥的紋飾也會呈現出不同特點,如商時期重鬼神,在此期間的鳳鳥紋就會多一些神秘感。
而西周時期的鳳鳥紋多以簡潔抽象化的形式表現,除鳳鳥紋為主體外,常以細密的雲雷紋為底。
1975年,考古人員在扶風縣法門鎮莊白村的西周墓葬中,提取出一個通高21釐米、口徑 22釐米、腹深 12.5釐米、重 5公斤的冬簋。其造型精美、紋飾華麗,腹外鼓下垂,器身兩側分置兩個豎冠立鳥耳,這在有耳簋中實屬罕見。
任雪莉解釋道,冬簋腹身上的紋飾,被考古工作者稱為垂冠大鳥紋,其羽冠豐滿,昂首站立,兩兩相對,頗具時代特徵,這種紋飾是西周昭穆時代的典型代表,為西周青銅器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
青銅器藝術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重要的藝術成就之一,也是商周時期文化的象徵,而在青銅器裝飾藝術史上,鳳鳥紋的形成和發展佔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