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方鼎重達833公斤,這個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鑄造的?

2020-12-03 新娛樂解讀

「司母戊鼎」這個名字是1959年由郭沫若給取的,後來國家博物館將它更名為「后母戊鼎」。這隻鼎是我國所有已出土的青銅器文物中最重的一件,重量達到了832.84公斤,也就是有1600多斤重。這麼重的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鑄造的呢?這裡就要先和大家先聊一聊「模」與「範」。青銅鑄造與「模範」的關係我們現在使用模範一詞主要是用於稱讚,表示某個人或某件事做得好,值得大家去學習和效仿,這就稱為模範。但是在古代,模範實際上是製作青銅器的工具。東漢王充寫的《論衡》有一句話:「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範為形,故作之也。」意思就是制陶或者冶煉的工人製作器物時,必須要先製作相應形狀的模範,這樣才能完成器物的製作。

這裡的模範實際是兩種東西,模是你想要製成器物的樣子,範是根據模做出來的模板。通俗一點來講:拿一塊橡皮泥拍打成四方塊,拿個硬幣壓在橡皮泥上面,再取出硬幣,這時候橡皮泥上就會出現一個硬幣的凹痕。在這個過程中,硬幣是模,壓出凹痕的那部分橡皮泥就是範。古代的青銅鑄造就是使用這種方法,先用泥製成一個模,雕刻出需要的圖案或者形狀,然後根據這個模再製作出相應的範。這樣做出來的模和範是嚴絲合縫的,範與模之間沒有空隙,如果將模上面的泥刮掉一層,中間就會留出空隙來,這時候的模就會變成範,稱為「內範」。后母戊鼎的製作方法就是這樣,先用製作出鼎的模,然後再根據模製作出外面那層範,接著將模刮去一層泥,這樣模就變成內範。

這些用泥製作的內外範還要燒製成陶,然後結合在一起,中間的縫隙再灌進青銅溶液,冷卻後將陶範去除,一個青銅鼎就製作完成了。后母戊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這麼大體積的容器在製作時技術難度是很大的。首先陶範的煉製就是一個問題,體積越大的陶器燒制的時候越容易開裂,其次就是澆鑄,后母戊鼎的四隻腳與鼎身是一體的,上面的兩隻鼎耳則不是,澆鑄的時候陶範是倒置著放,青銅液從鼎腳灌進去。后母戊鼎有一千多斤重,也就是說一千多斤的青銅液必須要在一定時間內注入,這個難度可想而知。最後就是打磨修正工作,商朝時期製作青銅器的模範都是採用泥陶,還沒有「蠟模技術」。

據南宋趙希鵠的《洞天清錄集》記載:「古者鑄器,必先用蠟為模……」,這裡用蠟為模的好處就是製作出來的青銅器表面會很光滑,因為用蠟為模,外面再塑泥範,煉製後蠟會融化流出,這時範的內表就像蠟一樣光滑,製作出來的青銅器表面也就光滑。但是商朝時期還沒有這個技術,所以那時候製作出來的青銅器還需要修正和打磨,將多餘的青銅塊疙瘩鑿掉,對特粗糙的表面進行打磨。結語后母戊鼎製作於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不僅使用了超高的青銅鑄造技術,而且在材料配置方面也是相當優秀。后母戊鼎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出土的,當時正好遇到日軍進村掃蕩,村民想將大鼎分解後運出去,結果用了30多根鋼鋸條才在大鼎的腿上鋸開一小道口子。

可見后母戊鼎使用的青銅材料相當結實。

相關焦點

  • 祖庚:想給我母親鑄一口大鼎,沒想到會成為商朝青銅鑄造的代表
    想必遊覽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朋友,一定會對其中那個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壁厚6釐米,連耳高133釐米,重達832.84公斤的鎮國之寶「后母戊鼎」念念不忘吧?甚至還有可能產生這樣一個想法,作為迄今為止在全世界範圍內出土文物當中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亦是被稱之為商朝青銅鑄造工藝代表作之一的「后母戊鼎」究竟是如何造出來的呢?難不成是先熔煉一塊龐大的「青銅塊」,然後動用大批工匠夜以繼日的精心雕琢、打磨而成?
  • 實證表明:殷商鑄造過比司母戊鼎更大、更重的青銅器
    今年10月10日,在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之際,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副站長、研究員何毓靈告訴記者,在多年的考古中還發現殷商時期鑄造過比司母戊鼎更大的青銅器。 1939年,司母戊鼎由安陽武官村的村民在耕地中掘出。據中國國家博物館公布的數據,司母戊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8釐米,重832公斤。該器高大厚重,氣勢雄偉,紋飾莊重,工藝精湛。
  • 年輕人學鑄造到底有沒有發展前途?
    這個問題的實質其實是鑄造行業的發展前景如何。那麼,年輕人學鑄造到底有沒有發展前途呢? 答案是:有的。中國商朝的司母戊方鼎,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尊盤,西漢的透光鏡,都是古代鑄造的代表產品。 18世紀的工業革命以後,蒸汽機、紡織機和鐵路等工業興起,鑄造業進入了為大工業服務的新時期,鑄造技術開始有了大的發展。 進入20世紀,鑄造工藝和技術的發展速度再次加快。
  • 小潤河月牙灣曾發現珍貴方鼎,因一個失誤,最終導致文物被融掉!
    可是知道內情的人都知道,早在1947年左右,當地一個姓張的農民,曾經在月牙灣處,發現了第一批青銅器,最珍貴的文物是重達400多公斤的方鼎。我們都知道,龍虎尊重26.2千克,而那個方鼎的重量是龍虎尊的30多倍,根據看到過方鼎的知情人士講,這個方鼎造型精美,絕對是遠超龍虎尊多少倍的精品文物。
  • 青銅器又是如何鑄造出來的?
    青銅器又是如何鑄造出來的呢?本文簡要敘述一下這些遠古時代的科學技術。隨著貢獻的」金「越來越多,大禹便決定效仿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的做法,用這些「金」鑄造九個大鼎,來象徵他統治下的九州。大禹鑄九鼎的故事,說明在遠古時代的人們已經掌握了鑄造青銅器的方法了。目前夏朝的青銅器發現的不多,還只是爵、刀等小器物,但也證明那個時代已經有了青銅器。青銅是相對紅銅說的。
  • 英海岸現一巨型金槍魚,重達180公斤,長2米多,擱淺原因未明
    近日在英國西薩塞克斯郡奇切斯特港的海岸,一條巨型金槍魚被衝到海岸,重達180公斤,長2米多,讓漁民撿漏了一個大獵物。 在金槍魚中,金槍魚的種類也比較繁多,從漁業利用的角度可以將金槍魚分為:黃鰭金槍魚、大眼金槍魚、藍鰭金槍魚、長鰭金槍魚、鰹魚和馬蘇金槍魚6種,所以不同品種的金槍魚,重量也不同,這條被衝到海岸的金槍魚也算是一條巨型金槍魚
  • 美國巨型蔬菜大賽 巨無霸南瓜重達半噸奪冠
    新華社專電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目前正在舉辦「全美巨型蔬菜冠軍大賽」。大賽的組織者11日說,一個重達半噸的南瓜摘取了「冠軍南瓜」的桂冠,令人嘖嘖稱奇。  這個「巨無霸南瓜」的直徑長3.9米,重557.47公斤,種植者是來自華盛頓州的退休消防員喬爾·霍蘭德,他種植的南瓜在去年也摘取了這個比賽的大獎,重量和今年的大致相當。
  • 文物知識:青銅器中的「鼎」,該如何辨別真偽?
    在國家博物館中,最著名的方鼎就是被譽為鎮國之寶的「后母戊鼎」,而最著名的圓鼎就是曾流失日本,國家花費4000多萬元回購的「子龍鼎「。  正因為人人都喜愛收藏,導致古董造假也越來越多,在魚目混珠中,該如何鑑別青銅器的真偽呢?  青銅鼎的收藏  前文提到,鼎除了是做飯的炊具之外,還是權力的象徵。因此,鼎一直以來都倍受世人的關注。
  • 國家博物館不僅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這20件文物也都是鎮國之寶
    現有藏品數量140餘萬件(套),涵蓋古代文物、近現代文物、圖書古籍善本、藝術品等多種門類,其中一級文物就有近6000件(套),擁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人面魚紋陶盆、大盂鼎等超級「鎮國之寶」中國國家博物館司母戊鼎,又稱「后母戊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重832.84千克,司母戊鼎也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商后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緻,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
  • 究竟是「司母戊鼎」還是「后母戊鼎」?郭沫若真的認錯字了嗎?
    毛公鼎以銘文多取勝,而後者則以體型和重量獨佔鰲頭,然而這個寶鼎的名字以前在歷史課本中一直叫做司母戊大方鼎,據說是郭沫若把「後」認成了「司」,導致了寶鼎名稱的錯誤,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第二天他們叫了40多個村民,連挖了三個晚上,終於從土裡抬上來一個銅鏽斑斑的龐然大物,個頭和廟裡的大銅爐差不多,因此村民叫做「古爐」,但是非常沉,這就是震驚後世的青銅器國寶后母戊鼎,鼎重832.84公斤,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寬79釐米,足高46釐米,壁厚6釐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鼎中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 日本外海發現2000公斤巨型大白鯊 慘遭海龜噎死
    (觀察者網訊)大白鯊是海中的終極掠食者,被盯上的獵物很難逃過它的血盆大口,然而上周卻有一條重達2000多公斤的大白鯊,在日本外海被人發現氣絕身亡,原因竟是吞不下口中獵物而被噎死。 據英國《每日郵報》4月23日報導,1位名叫維拉(Greg Vella)的漁夫19日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照片,顯示這條體型堪比一艘小漁船的巨型大白鯊,死時血盆大嘴中還咬著一隻大海龜。
  • 了解商朝青銅器:分為兩個時期,不同鑄造方法,各有什麼特點
    從二裡崗文化出土器物探究結果來看,青銅器鑄造技藝最重要的發展就是使用了分鑄法。青銅器鑄造方法分為土範法和失蠟法兩種。看過《國家寶藏》雲紋銅禁今生故事的讀者應該比較熟悉失蠟法,從目前的考古成果來看,失蠟法最早是出現在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中,而商代多使用土方法鑄造青銅器。土範法又叫模範法,分兩種,渾鑄法和分鑄法。
  • 溯源「大一統」背景下「青銅器」鑄造標準的「和而不同」
    這個標準是在什麼時候,怎麼產生的呢? 一、青銅器標準的產生過程 眾所周知,青銅器在我國,最初是實用的器具,後來才逐步深化成為一種具有精神意義的符號。它是祭天的祭器,是國家的象徵,也是統治階級地位的體現。所以中國的青銅器在造型、紋飾、個頭上都有著嚴格的規定,有著一套嚴格的標準。
  • 紐約現12公斤重巨型龍蝦 年齡或超95歲(組圖)
    原標題:紐約現12公斤重巨型龍蝦 年齡或超95歲(組圖)   據美國媒體報導,近日,紐約長島的一家餐廳裡的大龍蝦招來了很多獵奇的人,但他們來到這並不是為了要吃這隻龍蝦,而是為了一睹這種罕見的大龍蝦,並為其拍照。
  • 美國男子捕獲5.44公斤重巨型龍蝦 或已達70歲(組圖)
    原標題:美國男子捕獲5.44公斤重巨型龍蝦 或已達70歲(組圖)   生物學家加蘭特在加州海岸附近海床上捕獲這個重達5.44公斤的巨大龍蝦。   國際在線專稿: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3日報導,美國26歲生物學家弗雷斯特·加蘭特(Forrest Galante)日前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海岸抓捕到一隻巨大太平洋刺龍蝦,其體重達5.44公斤。加蘭特推測,這隻刺龍蝦可能已經70歲高齡。
  • 組圖:全球嚇死人的巨型植物
    重達65公斤的西葫蘆  來自英國諾福克的農民肯·達德的「寶貝」是一個重達65公斤的西葫蘆(美洲南瓜),它比超市裡常見的普通西葫蘆重了30倍,需兩個大男人才能將它搬到展會的桌子上。重達5斤的巨型胡蘿蔔  鶴城鎮水南村的葉先生在自家地裡種的胡蘿蔔中,有一隻竟重達5斤,鄰居們看了都稱「奇」。
  • 史前巨型企鵝化石 身高1.6公尺體型堪比人類
    史前巨型企鵝化石 身高1.6公尺體型堪比人類時間:2019-08-15 19:4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史前巨型企鵝化石 身高1.6公尺體型堪比人類 科學家在紐西蘭南島北坎特伯雷(Canterbury)地區,發現了巨型企鵝的化石,身高達1.6公尺,體重重達80公斤
  • 美男子泰國捕獲363公斤重巨型黃貂魚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鏡報》3月12日報導,近日,美國《動物星球》節目主持人傑夫·考文(Jeff Corwin)在泰國湄公河用魚竿釣到一條巨型黃貂魚。據悉,這條黃貂魚長14英尺(約合4.3米),寬8英尺(約合2.4米),重達800磅(約合362.87公斤)。由於其碩大無比的身軀,漁船上的數名漁民齊心協力,共用兩個小時才將其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