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這個名字是1959年由郭沫若給取的,後來國家博物館將它更名為「后母戊鼎」。這隻鼎是我國所有已出土的青銅器文物中最重的一件,重量達到了832.84公斤,也就是有1600多斤重。這麼重的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鑄造的呢?這裡就要先和大家先聊一聊「模」與「範」。青銅鑄造與「模範」的關係我們現在使用模範一詞主要是用於稱讚,表示某個人或某件事做得好,值得大家去學習和效仿,這就稱為模範。但是在古代,模範實際上是製作青銅器的工具。東漢王充寫的《論衡》有一句話:「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範為形,故作之也。」意思就是制陶或者冶煉的工人製作器物時,必須要先製作相應形狀的模範,這樣才能完成器物的製作。
這裡的模範實際是兩種東西,模是你想要製成器物的樣子,範是根據模做出來的模板。通俗一點來講:拿一塊橡皮泥拍打成四方塊,拿個硬幣壓在橡皮泥上面,再取出硬幣,這時候橡皮泥上就會出現一個硬幣的凹痕。在這個過程中,硬幣是模,壓出凹痕的那部分橡皮泥就是範。古代的青銅鑄造就是使用這種方法,先用泥製成一個模,雕刻出需要的圖案或者形狀,然後根據這個模再製作出相應的範。這樣做出來的模和範是嚴絲合縫的,範與模之間沒有空隙,如果將模上面的泥刮掉一層,中間就會留出空隙來,這時候的模就會變成範,稱為「內範」。后母戊鼎的製作方法就是這樣,先用製作出鼎的模,然後再根據模製作出外面那層範,接著將模刮去一層泥,這樣模就變成內範。
這些用泥製作的內外範還要燒製成陶,然後結合在一起,中間的縫隙再灌進青銅溶液,冷卻後將陶範去除,一個青銅鼎就製作完成了。后母戊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這麼大體積的容器在製作時技術難度是很大的。首先陶範的煉製就是一個問題,體積越大的陶器燒制的時候越容易開裂,其次就是澆鑄,后母戊鼎的四隻腳與鼎身是一體的,上面的兩隻鼎耳則不是,澆鑄的時候陶範是倒置著放,青銅液從鼎腳灌進去。后母戊鼎有一千多斤重,也就是說一千多斤的青銅液必須要在一定時間內注入,這個難度可想而知。最後就是打磨修正工作,商朝時期製作青銅器的模範都是採用泥陶,還沒有「蠟模技術」。
據南宋趙希鵠的《洞天清錄集》記載:「古者鑄器,必先用蠟為模……」,這裡用蠟為模的好處就是製作出來的青銅器表面會很光滑,因為用蠟為模,外面再塑泥範,煉製後蠟會融化流出,這時範的內表就像蠟一樣光滑,製作出來的青銅器表面也就光滑。但是商朝時期還沒有這個技術,所以那時候製作出來的青銅器還需要修正和打磨,將多餘的青銅塊疙瘩鑿掉,對特粗糙的表面進行打磨。結語后母戊鼎製作於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不僅使用了超高的青銅鑄造技術,而且在材料配置方面也是相當優秀。后母戊鼎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出土的,當時正好遇到日軍進村掃蕩,村民想將大鼎分解後運出去,結果用了30多根鋼鋸條才在大鼎的腿上鋸開一小道口子。
可見后母戊鼎使用的青銅材料相當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