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來到小編的青銅器小課堂,今天小編要帶大家去了解一下關於青銅水器的有關知識。
中國青銅器的發展最早是在3000到4500年前的堯舜禹時期開始逐漸使用的,然後經過了1600年的發展,鑄造技術已經是非常成熟的了,在夏商周春秋盛行的時候,青銅器的使用已經遍布了人們的周圍,比如喝酒用的杯子、吃飯用的碗、或是鍋碗瓢盆等等。
青銅水器是古人用來盥洗的器物,也有很多大型的飪食器、酒器可以用來做容器,主要的容器有鑑、匜、盤、盥、缶、瓿、盂等等。
第一個要說的就是青銅鑑

上圖的所展示的是春秋時期的青銅器「吳王夫差鑑」,這件銅器看著像一口大大的缸,器身兩側是虎頭狀獸耳,兩隻耳朵旁邊有小虎攀緣器口,做探水狀。器內壁有銘文,記錄的是吳王夫差用青銅作此鑑,是吳王夫差宮廷的御用之物。

曾侯乙冰鑑是在曾侯乙的墓裡出土的,主要是方鑑內套方形式,方形底面有彎彎的閂鉤,這個可以將缶固定住,方鑑與方尊缶之間有較大的空隙,夏季的時候可以裡面放上食物用於保鮮或者冷凍,這個就是古時候的「冰箱」
從剛才介紹的兩件青銅器可以看出,鑑是古代祖先用來盛水或者盛冰的的一種比較大型的青銅器,這種大型的器皿還可以用來洗澡,小一點的盛上水則可以用來當鏡子用。基本上每一個鑑的造型都是這種造型,像一口大缸,平底,一般不是兩隻耳朵就是四隻耳朵,經考古學家探究後,青銅鑑流行的時候已經是春秋戰國時期了。
古代還有一個成語叫「殷鑑不遠「,這個成語出自《詩經》,原句為「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殷」是指殷商,「鑑「指的就是我們剛才所提到的裝滿水就可以當鏡子用的銅鑑了,「借鑑」就是這個引申義。這句成語的意思就是在夏朝的時候,大禹是夏朝的創立者,但是他的後代確實一個荒淫無道的暴君,於是商朝起兵滅了夏朝成立了商朝,沒想到到商朝的時候也出現了一個和夏桀一樣的暴君,所以當時周文王就對荒淫無道的紂王說以前夏桀是什麼樣的, 然後夏朝又是因為什麼被滅亡的,但是紂王並沒有聽他的話,最後,商朝被推翻,這就告訴了世人,不要忘記歷史教訓,要多吸取別人的教訓,不然最後吃虧的是自己。
第二個要說的就是春秋時期流行的青銅盤

子仲姜盤是地盤內鑄造的有魚、龜、蛙等水生物。這種事屬於春秋早期的鑄造特色,這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盤底的水生物都可以旋轉三百六十度,這是之前鑄造青銅器的時候所沒有表現過的手法,完全展現出了生動活潑的動物形象,也是一次空前絕後的創造。

逨盤是西周時期鑄造的青銅器。逨盤造型優美,紋飾也非常精緻,盤底還刻有銘文,這件青銅盤鑄造的手工藝非常精湛,是古代青銅器鑄造的器物裡比較經典之作。
青銅盤一般是用來做盥洗的器物,在商朝很早期的時候就已經有人在使用這樣的青銅盤了,只不過那個時候青銅盤使用率沒有那麼高,到了晚期的時候,青銅盤才開始廣泛流傳起來的。青銅盤與青銅鑑的區別就是鑑的腹深,盤比較淺;青銅劍一般是沒有腳的,盤是有的;而且鑑要比盤大很多倍,多用來洗手洗臉之類的行為。
最後一個小編要介紹的就是青銅匜

鳳首流匜是戰國時期鑄造的青銅器,整體的形狀和鳳首一樣,扳上有獸頭,器身刻的是蛇紋,流為鳳首短喙,鳳的鼻和鳳的嘴為流蓋,倒水的時候直接自己張開。
青銅匜也是古代祖先用來盥洗的器具,經常是和盤搭配著一塊用的,用法就是用青銅匜澆水,用盤接水。從青銅匜的本身來看,匜一般像刨開的葫蘆,一般為橢圓形張,前面有向上翹的流,後面有扳,下面還有四隻腳或者圈足,也有的是沒有腳的。青銅匜是在西周中期在出現的青銅器,知道西周晚期才開始廣泛流行,春秋戰國時期也有很多人在用。

這些就是古代著名的一些青銅水器,小編就覺得古代鑄造青銅器的時候真的是不管什麼樣用處的器具都做得如此完美,可見當時人們對青銅器的重視,完全將青銅器遍布在了身邊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