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時代是以使用青銅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青銅是紅銅(純銅)與錫或鉛的合金,因為顏色青灰,故名青銅,熔點在700~900℃之間,比紅銅的熔點(1083℃)低。含錫10%的青銅,硬度為紅銅的 4.7倍,性能良好。
青銅時代處於銅石並用時代之後,早於鐵器時代之前。在我國,銅的使用歷史悠久,形成了中國古代獨具特色的青銅文化。史前時期,黃河流域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馬家窯文化就開始使用銅器。商周青銅器以其雄偉的造型、古樸的紋飾、精美的工藝著稱於世,堪稱國之瑰寶,更是世界工藝史上的璀璨明珠。秦漢以後,銅器的使用範圍擴大,更加生活化、世俗化。
青銅文化
那麼,青銅與紅銅有何區別?青銅為什麼可以取代紅銅,從而開啟青銅時代?
一、青銅與紅銅有何區別?
青銅原指銅錫合金,後來,除了黃銅、白銅以外的銅合金都稱為青銅,並常在青銅名字前冠以第一主要添加元素的名。青銅又可分為錫青銅和特殊青銅(即無錫青銅)兩類。由錫為主加元素的銅錫合金,也稱為錫青銅。特殊青銅,是指加入其它元素以取代錫,或為無錫青銅,多少特殊青銅都比錫青銅具有更高的機性、耐磨性與腐蝕性,常用的有鋁青銅、鉛青銅等。
青銅紋飾
紅銅,也稱為「紫銅」,是從顏色上區別的。未氧化時,紅銅色澤比青銅亮,青銅略帶青色或黃色偏暗;氧化後,紅銅變為黑色,青銅則是青綠色或者巧克力色。紅銅具有很好的導電性和導熱性,塑性極好,易於熱壓和冷壓力加工,大量用於製造電線、電纜、電刷等要求導電性良好的產品。
紅銅
青銅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偉大的發明。青銅發明後變盛行起來,從此人類歷史也就進入新的階段——青銅時代。青銅具有熔點低、硬度大、可塑性強、色澤光亮等特點,非常適用於鑄造各種器具。以司母戊大方鼎、虎食人卣(yǒu)、四羊方尊、廣漢古蜀人雕像、毛公鼎、青銅編鐘等為代表的青銅器,則代表了中國青銅工藝的最高水平。
司母戊大方鼎
虎食人卣(yǒu)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部分)
廣漢三星堆古蜀人雕像
毛公鼎
青銅編鐘
二、青銅為什麼可以取代紅銅?
從世界範圍看,青銅都是逐漸取代了紅銅(及砷銅)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青銅比紅銅有如下優越性:
(一)熔點低
在物理學和化學性質上,一般合金熔點比原來的金屬熔點低;硬度比原來的金屬硬度高;體積比原來的金屬略漲大。銅錫合金的青銅也是如此。紅銅熔點為1083℃,若加錫15%,熔點即降低到960℃;若加錫25%,熔點就會降到800℃。因此,這種溫度條件顯然要比冶煉紅銅更容易得到。
(二)硬度較高
紅銅硬度是35度,如果加錫5-7%,就增高到50-60度,若加錫7-9%,即增高到65-70度。若加錫9-11%,就會增高到70-80度,比紅銅硬度提高一倍以上。這樣就可以克服上述紅銅那種質地較軟的缺點。
同時,由於青銅硬度隨著加錫量成正比地提高,人們可以按照不同器類的需要而予以增減,選擇各種不同的比例,鑄造出合金硬度不同的器物。
(三)適宜於鑄造
紅銅的鑄造性能不良,易吸收空氣,在合範翻鑄時所成的製品往往帶有氣眼,表面粗糙。青銅在熔化時成為液態,流動性很強,無孔不入,冷凝時體積略有漲大,則可以填滿器範,填充性好,且很少有氣孔。
青銅時代
由於具有上述三個優點,即具有較好的鑄造性能,使它在應用上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在人們逐漸對青銅性能有所認識後,便開始利用銅錫共生礦提煉青銅,或有意識地從錫礦中提煉出來錫與純銅混合,後來發展到摻以不同比量的錫來鑄造不同用途的青銅器具。
近期熱文:
如果不是他發動政變,中國或許全盤伊斯蘭化
儒家「仁」與社會「人」的結合,形成廉政思想
中國歷史上的團扇時代
中國歷史這麼久,為什麼清宮劇那麼火
讓文物告訴你:山東人4000年前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