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時代是人類進化的一個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一共分為三個階段,即:舊石器時代(距今250萬年前-1.5萬年前)、中石器時代(距今約1.5萬前-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距今約5000年前到2000年前)。當然石器時代實際上是考古學家對人類某一時間段的一個稱呼,尤其是在新石器時代,世界各地已經出了青銅器的使用,所以嚴格意義上說,石器時代是指某一個時間段內,人類主要以石器為工具的階段,並不是說石器時代就沒有青銅器。
人類的進化經過了複雜的過程,其中石器時代是人類進步的一個重大標誌。那麼,巴拿馬捲尾猴已經進入了石器時代,它能否進入青銅時代呢?會在什麼時候進入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為什麼說巴拿馬捲尾猴進入了石器時代?
首先,我們先糾正一個錯誤,就是捲尾猴在巴拿馬幾乎沒有分布,因為從分布上看,捲尾猴均分布於中、南美洲,但是,巴拿馬則屬於北美洲。所以,在巴拿馬是沒有捲尾猴分布的,唯一的可能就是人們發現了在巴拿馬運河一側的捲尾猴,因為巴拿馬運河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因此嚴格來說,巴拿馬運河一半屬於南美洲,一半屬於北美洲。所以,人們把在巴拿馬運河附近見到的捲尾猴稱為巴拿馬捲尾猴,實際上這是不科學的。
好了,我們言歸正傳。上面我們說過,石器時代就是人類主要以石器為工具的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內,人類通過改造各種各樣的石頭變成可以利用的工具,比如用石頭做成的手斧。那麼,馬捲尾猴有哪些行為表現出它們已經進入石器時代了呢?下面我們通過幾組科學的研究來看一下。
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研究過捲尾猴,發現捲尾猴有很強大的學習能力,這種學習能力主要是由「收益偏好」決定的。簡單的說,就是它們要決定是否學習某一種行為,取決於能否給它們帶來「收益」,比如用石頭開堅果,這種行為大都是由經驗豐富的老捲尾猴學習到的,然後會在猴群中迅速的傳播。
南科羅拉大學的研究人員將幾隻捲尾猴放入一個陌生環境中,再捲尾猴進入環境之前,他們事先準備了一個用塑料膜密封好的盛放蜂蜜的玻璃試管,然後將玻璃試管放入了一個更大的容器中,再將容器旁邊放了一塊完整的大石頭、帶樹葉的樹枝,還有一塊比較下小的天然火石。然後觀察捲尾猴的行為。捲尾猴被放進去後,首先發現了蜂蜜,它習慣性地用手伸進大的器皿中去撈蜂蜜,但它發現盛蜂蜜的是一個被封住口的小試管。於是,它先用火石將大的石頭打碎,然後取了一塊比較帶有尖的碎石去戳破塑料膜,但是由於塑料膜較厚再加上碎石的尖也不夠鋒利,並沒有被打開。之後,它又從碎石中找到了一塊更尖利的碎石,這次它成功了。當它打開塑料膜發現,手還是伸不進時,它拿起了旁邊帶樹葉的樹枝,把多餘的樹葉扯掉,然後用樹枝伸入試管中,沾到了蜂蜜,最終成功地吃到了蜂蜜。
除此之外,生物學家們還發現,捲尾猴在遇到天敵美洲豹時,它不會爬樹逃生,而是選擇爬到比較高的崖壁上,利用上面的亂石將美洲豹嚇走。
當然,捲尾猴製作和使用石器的例子還有很多。總之,科學界們已經正式宣布捲尾猴進入了石器時代。
捲尾猴能否進入青銅時代?
我認為,捲尾猴是不可能進入青銅時代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兩點。
01 火的使用
早在人類進入石器時代以前,火就被早期的人類使用了。而火的使用並不僅僅為人類提供了溫暖乾燥的環境和熟食,人類在石器時代結束後,就學會了用火來冶煉銅器。而捲尾猴看人使用火的頻率並不比用石頭砸東西少,在這種前提下,它們都沒有學會使用火,就更不用說什麼青銅時代了。
02 收益偏好
捲尾猴之所以能進入石器時代與收益偏好有著直接的關係。它們的主要食物以堅果為主,而石頭能幫助它們更有效地取出堅果中的果肉。但是,冶煉青銅對它們的生活沒有任何的幫助,也就是說花大量的時間來學習火的使用,銅的提煉和融合,並不符合它們收益偏好的特性。況且它們的食物也不需要火的烹飪,生活環境(熱帶雨林)更不需要火來取暖。
總結
捲尾猴作為靈長類動物,本身就比許多動物要聰明一些,再加上捲尾猴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因此學會用石頭砸東西,或者將石頭砸碎選更合適的碎石當工具方便取食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但是,捲尾猴想要繼續進入青銅時代是不可能的。因為,它們的食物不需要火,況且它們也害怕火,甚至它們不知道銅是如何獲取的。怎麼能夠進入青銅時代呢。
綜上,進入石器時代的是捲尾猴,而不是巴拿馬捲尾猴,而且它們也不可能進入青銅時代。
你說呢?
#百家闢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