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的民豐縣,有一處舉世聞名的歷史古城遺址,即尼雅遺址。據考古專家介紹,尼雅遺址自1959年正式發掘至今,已經清理出了大量的房屋,佛寺和河渠等重要遺蹟,其中還在一號墓中出土了一個「詭異」的兜子,讓專家們奉為至寶,它究竟有什麼特殊用途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據文獻資料記載,自1901年國外探險家發現尼雅遺址後,就吸引了世界各國的專家和學者前來考察,他們通過研究確定,該遺址對應的是我國漢晉時期的古精絕國。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考古專家們,也開始了對尼雅遺址的保護和發掘工作。
1995年,我國的考古專家經過充分的準備,開始對尼雅遺址中的有價值的墓穴進行重點的發掘和清理,但誰都想不到的是,在很不起眼的一號墓內,竟然會出土一件「寶貝」……
這次發掘的尼雅遺址一號墓,原本是一個小墓,專家們原本預料這只是一場普通的發掘,可是他們經過半天的忙碌,挖了一米多深後才發現墓主人的棺木,木棺打開後,出土了墓主人的遺骸,以及一些二三類級別的隨葬品,比如陶罐,鐵器和一些木碗等等。可是一位專家在遺骸的腰部,卻意外地找到了一個奇怪的兜子,這個兜子保存完好,形如馬蹄,目測長寬都在十多釐米左右。
專家們一開始還以為只是個普通的兜子而已,便將其裝在普通文物的箱子裡,可是回到在博物館,進行分類研究的時候,卻覺得不對勁了。因為兜子的一側不僅有精美的紋飾,而且還有三個字——金鳳池。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又經過深入的研究和討論,並請教了專門研究古代服飾的專家,最後根據兜子的材料和紋飾的特點,得出了一個令人驚喜的答案,這件兜子是鞶囊(pán nánɡ)。
我們都知道一個成語,叫做「囊中取物」,這裡的「囊」就是古人用的包,在先秦時期叫做「佩囊」,正如《詩經》中的記載:「廼裹餱糧,於橐於囊」。佩囊出現的最早,使用的時間也最長,在一開始通常用粗布製成,但到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便開始用動物的皮革來製作囊,而這樣的囊就叫做鞶囊,一般是朝廷的官員等有身份的人才能使用。
從古代的壁畫可見,鞶囊常系掛在腰間用於裝東西,如手巾,銀兩和配飾等隨身物品。後來到漢朝時期,鞶囊的價值又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即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同時在顏色和樣式上也有了特定的講究,其中用的最多的就是獸頭鞶囊,即用野獸作為紋飾,比如等級最高的「虎頭鞶囊」,通常由皇帝賞賜,而一般人可就沒有資格佩戴了。
據東漢班固《與竇憲箋》中的史料記載,「固於張掖縣受賜虎頭繡鞶囊一雙」; 《東觀漢記》中這樣寫道:「鄧遵破諸羌,詔賜虎頭鞶囊一。」;而《隋書》的記載就更仔細了:「鞶囊,二品以上金縷,三品金銀縷,四品銀縷,五品、六品彩縷,七、八、九品彩縷,獸爪鞶囊」,由此可見,不同形式和材料的鞶囊也代表著不同的官階。
尼雅遺址墓穴中出土的鞶囊,不管是樣式還是紋飾,都和中原地區的鞶囊幾乎一樣。由此可見,古精絕國和當時的中原王朝,不僅有著密切的聯繫,或許是中原王朝的帝王,將如此珍貴的鞶囊,賞賜給了古精絕國,故此,這件鞶囊確實是個萬分難得的寶貝。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顯示身份的鞶囊承載了太多的內容,它不僅讓我們認識到,古精絕國和當時的中原王朝展開了邊貿的情況,而且也展現了古精絕國男人們彰顯身份的方法,同時也讓那一段精彩的人文歷史,得到了傳承和發展……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