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6340 字
閱 讀 需 要 17 min
文|王學斌,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作為中華文明詩歌鼻祖的《詩經》,收錄了一首題為《信南山》的名篇。該詩首句寫道:「信彼南山,維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孫田之。我疆我理,南東其畝。」
作為秦嶺主幹的終南山,山勢綿延不絕,格局巍峨恢弘,大禹曾在此苦心開闢耕耘,造就了沃野千裡、平整無垠的祥和景象,庇佑著後世子孫們叩石墾壤,衣食無憂。
經年累月後,這裡阡陌縱橫南北,水渠貫穿東西,田野輻輳,八方延展。正是代代相續,受此恩惠,南山兒女對秦嶺心生無盡的感激與敬畏,於是尾句曰:「是烝是享,苾苾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圖片來源:搜狐網
每逢冬祭,人民必定拿出最珍貴的祭品,牛羊鮮美,瓜果飄香。祭典儀式莊重周正且有條不紊,仿佛先祖列宗已駕臨觀賞。曲終禮畢,後人們紛紛祈願神靈賜人間以宏福無量,佑秦嶺子孫享福萬壽無疆。
毫無疑問,《信南山》是中華民族的先輩對龍脈秦嶺最原初的記憶與崇拜。細細品味,不禁讓人感嘆秦嶺之於中國文明的形成與中華民族的凝聚何其關鍵也!秦嶺巍巍,參透不盡;秦嶺莽莽,探尋不完;秦嶺漫漫,追溯不窮;秦嶺深深,綿延不息。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秦嶺,與歐洲的阿爾卑斯山、美洲的落基山並稱全球「三大山脈」。具體而言,秦嶺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秦嶺是橫亙於我國中東部、呈東西走向的龐大山脈,它西起甘肅臨潭縣白石山,東經天水麥積山,橫穿陝西,東至河南,遂在陝、豫交界之處分為三支:北為崤山、邙山,中為熊耳山,南為伏牛山,東西延展1600餘千米,南北最寬處達近300千米,稱之氣勢磅礴,實不為過。
狹義的秦嶺則指位於陝西境內的山脈,其呈蜂腰狀分布,東、西兩翼各分出數支山脈,西翼為大散嶺、鳳嶺和紫柏山等,東翼為華山、蟒嶺、流嶺和新開嶺等,中段由太白山、鰲山、首陽山、終南山(狹義)、草鏈嶺等組成。
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將秦嶺譽之為「中國人的中央國家公園」,從而賦予其新的意義。這一稱謂,堪稱名副其實。它位於華夏中部,是自西往東最高的一座巨型山脈,也是我國唯一的東西走向的山脈。
恰恰是這一獨特構造,將中東部地區一分為二,北面是華北板塊,南面為揚子板塊,兩者間即秦嶺——大別構造帶,其猶如一副堅實的脊梁在廣袤無際的神州平原上傲然聳立,既界分了南北,又通連著南北。這副「中華脊梁」的形成,可溯源至8億年前漫長的造山運動,經歷了前寒武古老基底形成、古生代——中生代中三疊紀的褶皺造山及中新生代的陸內強烈造山作用三大階段。
歷時彌久,諸山交會,使得秦嶺不僅地質期次多,且巖漿活動、地質變形、巖石變質、新礦成形等地質現象頻仍,造就了溝壑縱橫、峰巒疊嶂、東西承接、南北過渡、四方混雜、區系交錯、植被繁茂、生態豐富、互相滲透、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於是太白山、佛坪、長青、漢中朱䴉、青木川、周至、牛背脊、天華山、桑園、細鱗鮭等眾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遍布周邊,素有「地質博物館」之美譽。
來源:搜狐網
《山海經》中有載:「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虛方八百裡,高萬仞。」「秦嶺」稱謂出現之前,這片山脈便叫做「崑崙」。古人歷來尊崑崙山為「萬山之宗」、「龍脈之祖」,視為華夏民族的發源之地。
倘若矗立在秦嶺之巔,遠眺南北兩麓,仿佛感受到一條巨龍奠定了中國大陸的自然環境格局。
首先,秦嶺是北亞熱帶好暖溫帶的分界線。南來的溫暖溼潤氣流在此處緩緩上升,形成降雨;而陡峭的北坡阻擋了一波波南下的寒流就此止步。於是南麓是亞熱帶溼潤氣候,北麓則屬暖溫帶、半溼潤氣候。
其次,秦嶺又是長江、黃河的分水嶺。東往的浩蕩之水,在北麓匯聚成河,注入黃河;南麓的不竭溪流則匯聚為江,融於長江,大江大河終同歸大海,合為一體。
再次,秦嶺本身亦是中國最為豐富生物基因庫,也是南北動植物區系的界別地。北麓有北方之物種,南麓有南方之物種,萬物生長於一山中,盡顯造物之妙!
秦嶺,就是這樣一座山,奠定了華夏的地理、質地、生態、氣候乃至物種,且又不失其崔峨,譽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險峻」,殆非虛言!
「淺淺滿澗響,蕩蕩竟川鳴」
「水隨山而行,山界水而止」。水與山緊密相依,相得益彰。孕育於秦嶺的諸多水體,不斷對山體進行著侵蝕,形成了不同的侵蝕地貌和沉積地貌。比如秦嶺隨處可見的「V」字形峽谷、深切曲流等是流水侵蝕地貌,分布在不同河流河床上的河漫灘、谷坡上的沉積階地等是流水沉積地貌,此外尚有冰川地貌、地表及地下巖溶地貌等等。
世間最柔莫過於水,至剛莫過於山,然滴水穿石,以柔克剛,如此多的各色地貌可謂以柔克剛、剛柔相濟、渾然天成、鬼斧神工之傑作。
前已言及,秦嶺界分長江、黃河兩大水系,亦是大江大河之水源地。長江四大支流有其二源自於秦嶺南麓,便是嘉陵江和漢江;作為黃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發端於北麓。
概言之,整個秦嶺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約195條,北麓流域面積佔陝西省面積的64.8%,南麓流域面積佔陝西省面積的35.2%。其中南麓132條流入漢江、嘉陵江,後注入長江歸東海;北麓63條匯入渭河、洛河,匯入黃河後奔流不息進渤海。
「水旺則國運昌,水竭則國運衰」。千百載來,人類逐水而居,聚合而成群落,大者謂之城,小者便是村。秦嶺氣候溫潤,河流眾多,非常適宜人類生存,自然成為中華民族建都棲息之所。最負盛名者非「八水繞長安」莫屬。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在《上林賦》裡曾這般描摹了這一盛況:
君未睹夫巨麗也,獨不聞天子之上林乎?左蒼梧,右西極。丹水更其南,紫淵徑其北。終始灞滻,出入涇渭;酆鎬潦潏,紆餘委蛇,經營乎其內。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
八水具體指渭、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條河流,它們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均屬黃河水系。漢代長安上林苑的巨麗之美,塑造了「八水繞長安」的美談。八水之中,渭河匯入黃河,而其他七水原本各自直接流入渭河。於是西安依水而建、以水而興,一躍成為享譽世界的文明古都。
來源:新浪網
人順水而生,更善於改造利用。作為最早進入農業社會的區域,農田水利成為傳統業態發展的基石,於是一系列水利工程隨之興建。因南北兩側環境和水源條件差異,北麓的水利以渠為主,如「南山」渠堰、成國渠、漕渠等;南麓的水利以堰為主,著名者如山河堰、五門堰、楊填堰等。如此眾多的渠堰,好比是人之血管,四通八達,將關中大地盡數灌溉,滋養了代代當地兒女。
秦嶺,就是這樣一座山,陽剛之餘,還蘊含著萬種柔和之水、上善品質,既有「川明分渭水,樹暗辨新豐」之靜謐意境,又有「北來注涇渭,所過無安源」的磅礴氣象。靜時養心,動則驚心,確是妙哉!
「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群山守護、眾水環繞之中,中華民族的先祖、中國文明的源頭於此肇端。
據考古學資料證明,秦嶺是中國古人類和古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中華文明誕生的搖籃,距今115萬年前,位於西安藍田境內的藍田猿人成為遠古時期中國以至整個北半球最早的直立人。
秦嶺北麓驪山腳下臨潼油槐鄉發現的白家人則是遠古先民從山嶽走向平原的第一站,是西安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農耕氏族部落,距今大約8000——9000年。此後,秦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在關中大地次第展開,漸呈星羅棋布之勢。其中舉世聞名的有半坡遺址和臨潼姜寨遺址,二者皆被視作仰韶文化的璀璨明珠。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是一種典型的農業文明。該文明形態的產生與發展需要相應的溫度、溼度、土壤等氣候、地理條件相匹配。作為界分南北、橫亙中華中東部的秦嶺,以其獨特的優勢形成了兩種不同農業文明同聚一山的景象,即以中原黃河流域為核心的以粟作農業為主的旱地農業文明和以長江流域為核心的以稻作農業為主的水田農業文明。
來源:搜狐網
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曾指出:「兩大農業區(秦嶺南北)的兩種農業體系並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互有影響乃至在發展過程中發生互補等複雜情況。這樣一種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農業格局,一直影響到整個歷史時期」。南稻北粟、南米北面的格局在秦嶺山脈可謂相映成趣。
人類早期文明的諸多類型留存中,神話無疑是最為鮮活生動且家喻戶曉。作為中華民族發源地,濫觴於這裡的神話傳說簡直是數不勝數。《竹書紀年》記道:「太昊之母,居華胥之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而妊娠」。文中這位感孕生子的華胥氏,便是上古神話裡伏羲、女媧之母。
現今西安市藍田縣最西端的華胥鎮,便是傳說中的華胥古國遺址所在地,經考古證明,此處正值從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的過渡期。結合歷史記載與口耳相傳的掌故,中華先祖的最初傳承譜系便形成了:
華胥氏生伏羲、女媧,伏羲、女媧生少典,少典生炎、黃二帝。
至此,華胥氏被後人視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母,是華夏之根、民族之母。可以說,從華胥到華夏,由華夏到中華,形成了一脈相承的中華民族文化源流。
華胥之後,伏羲教人織網捕魚,首創八卦用以推演事物發展,其人面蛇身的形象也逐漸經過演變升為華夏民族共奉的龍圖騰。作為中華民族最典型的女性形象,女媧歷經七十多次方摶土造人,不忍人間災禍而煉五色石補天,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民族偉大母親的始祖與代表。
「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國語》這段記載,揭示出崛起於秦嶺北麓渭水之濱的炎黃部落篳路藍縷的歷史進程。
黃帝制定曆法、創造文字、發明兵器、親試舟船,炎帝教民制陶、始作耒耜、降牛耕田、遍嘗百草,二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傑出領袖最終融合形成炎黃聯盟,構成了早期華夏文明的主體,也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最初底色。後世追認黃帝、炎帝為中華人文始祖,自稱「炎黃子孫」,於史有證,名至實歸。
德國著名思想家卡爾雅思貝爾斯曾認為,在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二百年這個期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從北緯二十五度到北緯三十五度這個區間出現了幾個大的文明,這幾個大的文明在文明發展史上實現了對原始文化的巨大突破。當時的哲學家的思想原則塑造了幾種文化類型,而這幾種文化類型在之後的兩千多年裡對人類文化的發展產生了規定性的影響。
來源:百度圖片
恰恰在此時間段與區間,周都豐鎬,秦都鹹陽,兩個王朝集團的活動範圍沿著秦嶺北麓、渭河兩岸綿延發展。文、武二王伐紂滅商,封邦建國,周公旦制禮作樂,確立了宗法制與禮樂制度。秦人積數百年之實力積蓄,由北麓至關中,南下巴蜀,定都鹹陽,嬴政繼六世之餘烈,終橫掃六合,一統天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誕生了,這在世界史上都具有空前的意義。
之後的歷史軌跡,在千餘年間,始終圍繞著秦嶺這個樞紐而展開,從楚漢爭霸到文景之治,從漢武宏業到三國爭霸,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無數的帝王將相定鼎關中,創建基業。巍峨而厚重的秦嶺,默默地給十三朝提供建功立業的理想平臺。「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撫今追昔,歷史已逝去,卻又從未遠去,怎不令人倍生慨嘆?
秦嶺,就是這樣一座山,豁達地張開雙臂,慷慨地奉獻山水,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延續提供了無窮的滋養。「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實在如此!
「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
《禮記》有云:「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後世學者討論學術之源流脈絡,多據此典,以學術之起源謂之「先河」,以學術之結束稱之「後海」。縱觀儒釋道三家在秦嶺地區的發展,誠可謂貫通了先河和後海。
周人興起於西土,建立了一套以仁義禮智為核心的西周王道文化系統,無怪乎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曾講:「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這絕非一句客套話,當是其肺腑之言。
歷數孔子的著名論斷,諸如「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為政以德」、「克己復禮」、「居仁由義」等,無不是在遵從周禮的基礎上的發揮與創新,是故說成型於秦嶺北麓的周禮是孔子儒學的淵藪,並不為過。
降至兩漢,儒學在關中大地呈蔚為大觀之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終使儒學定於一尊。
「昭帝時舉賢良文學,增博士弟子員滿百人,宣帝末增倍之。元帝好儒,能通一經者皆復。數年,以用度不足,更為設員千人,郡國置《五經》百石卒史。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養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學弟子少,於是增弟子員三千人。歲餘,復如故。」
西漢經學之昌明令人嘆為觀止;
「及光武中興,愛好經術,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採求闕文,補綴漏逸……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學,稽古典,籩豆乾戚之容,備之於列,服方領習矩步者,委它乎其中。中元元年,初建三雍。明帝即位,親行其禮。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備法物之駕,盛清道之儀,坐明堂而朝群後,登靈臺以望雲物,袒割闢雍之上,尊養三老五更。饗射禮畢,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於前,冠帶縉紳之人,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其後復為功臣子孫、四姓末屬別立校舍,搜選高能以受其業,自期門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經》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學。濟濟乎,洋洋乎,盛於永平矣!」
其間如楊震、班固、賈逵、馬融為代表的關西經學家眾多,一同造就了盛況空前的東漢儒學。
四百餘年戰爭動蕩亦是多民族大融合後,唐代名儒中顏師古、啖助首當其衝,北宋大儒「橫渠先生」張載「道盡高,言盡醇,自孟子後,儒者都無他見識」,更是異軍突起,創立了影響後世近千年之關學。其後歷代不乏王之士、馮從吾、李二曲、劉光蕡等名流,關中之學猶如渭河之水,綿延不絕。
來源:搜狐網
「長安三千金世界,終南百萬玉樓臺」,用此詩句形容秦嶺為佛教聖地,實不誇張。張騫鑿通西域後,佛教明駝西來,於西漢末年由大月氏國使臣口傳至長安。此後諸多高僧在此布道建寺、棲身修行,故有「一片白雲遮不住,滿山紅葉儘是僧」的說法,佛教日漸趨於鼎盛。
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中,自成體系,共分八宗:三論宗、禪宗、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律宗、淨土宗和密宗,如加上三階教派,共有九大宗派。每一宗派都有自己的祖庭,即開創各自宗派的祖師居住、弘法布道之所(寺院)。除了天台、禪宗在陝西境內無明確祖庭外,其餘宗派皆開設祖庭於長安。這些祖庭猶如一花六葉,共同孕育了佛教之果在秦嶺的綻放與收穫。
秦嶺又是我國本土宗教道教的祖庭所在。先秦時老聃、尹喜於函谷關相逢,「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為道教創設開啟學說先河。東漢末年,張道陵以五鬥米教起家,逐漸深入民間,成為歷代不少中國人之信仰。
「天下形勢之偉岸者,在郡曰長安;長安形勝之巨者,在山曰終南;終南名勝之最者,在宮曰樓觀……自古登仙得道之士,出乎其間,無世無之」。鼎盛於金元時期的全真教可謂集秦嶺道教之大成,祖師王重陽出身儒門,卻以佛教制度管理寺院,力倡「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這是自唐宋以來三教合一思潮的集中體現,也使得全真教於元代走向全盛。
來源:搜狐網
秦嶺,就是這樣一座山,儒學為之鑄魂,佛教為之傳神,道教為之固本,三教各領風騷、交融兼濟,中國文化在這裡發揚光大、可長可久。
從某種意義上講,秦嶺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張本之地,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華夏文脈所在,似不過分!
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在陝西考察秦嶺時指出:「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三千裡秦嶺,半部中華史,一座基因庫。「秦嶺九嵏,涇渭之川,曷若四瀆五嶽,帶河溯洛,圖書之淵?」
作為中華祖脈,秦嶺造就了山之博大、水之清朗、人之靈動,孕育了儒之中正、釋之玄妙,道之飄逸,這是一座值得畢生閱讀玩味的聖山,這是一座溝通古今默默無言的中央國家公園,理當永久地銘刻於每位中華兒女的心田。
END
轉自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