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久彌新釣魚臺
7月29日,寶雞日報「走進巍巍秦嶺,感受中華祖脈」採訪團來到位於秦嶺北麓、伐魚河谷的釣魚颱風景名勝區。
景區管委會主任張軍岐說,近年來,景區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做到了開發與保護並重,先後捧回「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水利風景區」三塊金燦燦的牌子。
▲釣魚臺景區的「丟石」上書「孕璜遺璞」四個大字 田藝 攝
秦嶺溪谷景怡人
釣魚臺因姜子牙曾在此隱居垂釣,遇文王拜太師而聞名於世,《呂氏春秋》《史記》《水經注》等史料典籍對此均有記載。李白、杜甫、蘇軾等文人騷客也都藉此賦詩抒懷。
一走進釣魚臺景區,就被潺潺的流水聲所吸引,尋聲望去,伐魚河水沿著河谷歡快流淌,濺起的水花仿佛跳動的音符,在秦嶺腳下奏出和諧的樂章。景區開發建設科科長曹永紅介紹說:「景區面積12.8平方公裡,森林、水源佔總面積的95%以上。在景區建設中,我們採取保護為主、開發為輔的原則,不損壞一草一木,不汙染一溪一池,讓每位遊客都能感受到秦嶺的生態之美。」
採訪中,記者遇到來自甘肅天水的遊客趙女士一家。她說,早就聽說釣魚台歷史悠久、文化深厚,來了之後才發現,釣魚臺不僅是一處人文勝地,這裡的自然風光也讓人流連忘返。記者看到,不少遊客都以青山綠水為背景拍照留念,而景區也在醒目位置設置了愛護環境、保護生態的標誌標語。
伐魚河畔柏森森
柏樹是釣魚臺景區最豐富、最珍貴的森林資源。據景區講解員趙娜介紹,伐魚河兩岸生長著蒼翠茂密的柏樹,甚至連石頭縫裡都長有柏樹,因而有「石上生柏」之說。其中,有四棵植於唐代貞觀初年的柏樹,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最高的一棵高約20米,直徑約1米,三人才可以合抱。
趙娜說:「景區裡的柏樹長得這麼好,是長期『喝』菜籽油的結果。」記者看到,每棵柏樹樹根處都有三個小孔,深約1米,工作人員就是從這些孔中,將菜籽油灌輸給柏樹的。
不只是柏樹,景區內還有國槐、雪松、皂角等多種古樹名木,在日常管理中,工作人員對所有樹木進行病蟲害監測和防治,同時堅持對非法砍伐和火險隱患進行巡查,以確保每一棵樹的安全。近年來,景區還不斷進行法規政策宣傳,提高附近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讓大家懂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
文物古蹟韻猶存
在青山綠水的環抱中,釣魚臺的文物古蹟雖歷經千年,如今愈發耀眼奪目。
景區文物科科長年豔宏說,他們會定期清理景區古建築上生長的雜草,修葺加固破損部位,近年來,還修刻了太公釣魚、文王訪賢、武吉拜師等漢白玉雕像。
景區內,最著名、最傳奇的當數矗立於伐魚河河床的「丟石」了。丟石是一塊巨大而完整的石英花崗巖體,高6.6米,上大下小,上部直徑11.2米,下部直徑僅4米,大有一觸即倒之勢,然而,千百年來,任憑河水衝刷,它始終穩如泰山。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寶雞知縣徐文博在丟石上題寫四個大字「孕璜遺璞」,寓意這塊巨石中蘊藏美玉,也表達了對這塊不明來歷的巨石的美好遐想。此後,「孕璜遺璞」便成為寶雞外八景之一。如今,在景區工作人員的精心保護下,「孕璜遺璞」古韻猶存,如同一顆鑲嵌在青山綠水間的珍珠,吸引著天南海北的遊客前來參觀。
寶雞日報全媒體記者 符雅琦
編輯:楊青
審核:海欣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