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專家、陝西地礦集團勘察開發部副主任 董天印
2020年國慶期間,有幸隨「丈量大秦嶺」團隊走進大秦嶺,秦嶺的媃美、秦嶺的挺拔、秦嶺的涓涓細流、秦嶺的澎拜激流、秦嶺的雄偉和秦嶺的斑斕都讓人如痴如醉,流連忘返。
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水是生命之源,是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認知和保護「中央水塔」是秦嶺區人民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秦嶺位於北緯32°—34°之間,橫亙中國中部,是中央造山帶產物。秦嶺以南屬亞熱帶氣候,自然條件為南方型,以北屬暖溫帶氣候,自然條件為北方型,是中國「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是中國的地理中央。
秦嶺聳立在中國中部,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一系列的山嶺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相對高差大。以陝西段為例,除太白山主峰外,西段紫柏山海拔達2610米,中段終南山海拔2500—3000米,東段太華山、蟒嶺、新開嶺海拔1500—2600米,相對周圍平原具有天然的高位優勢。
自然界水有三種存在形式,地上水(雲雨)、地表水(江河湖海)和地下水,三種水相互轉換,循環往復。海(江河湖)面的蒸發作用形成雲,雲在氣流作用下向大陸腹地運移,在適宜的溼度環境下形成雨降落地表,雨水部分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部分沿地表由高到低匯集於河流湖泊形成地表水,部分地下水在溝谷等低洼地段排出地表匯入地表水,最後奔向大海,開始又一次循環。
秦嶺是山脈,本身不生產水,其巨大形體形成的獨特氣候條件,使其得到充足的雨水補給。秦嶺阻擋了北方寒潮的南侵,也阻擋東南溼潤氣流北移,寒冷與溼潤相融使富含水分的氣流凝結,形成了秦嶺南坡降雨量大的特點。以陝西為例,秦嶺以北的陝北地區年降雨量300-400mm,關中地區年降雨量500-700mm,而秦嶺南部年降雨量可達1000-1600mm,充足的降雨可以為 「中央水塔」提供充足的水源。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巨大的降水,雖可以為「中央水塔」提供充足的水源,也可能形成洪水災害及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近年來,國家在秦嶺地區通過實施封育保護、退耕禁牧、還林還草、植樹造林、保持水土等嚴格的保護措施,秦嶺自然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植被覆蓋率大步提升,表層穩固性加強,儲水、持水能力提升,水源涵養能力得到巨大改善。加之河谷及盆地區含水層儲水,有效的控制了地表洪流這匹脫韁之馬,使雨水資源巨大化。生態環境改善使得秦嶺這座中央水塔具有強大的儲水和輸水功能。秦嶺必將極大地緩解中國中北部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秦嶺是中國兩大河流黃河、長江的重要水源補給區。秦嶺南坡,嘉陵江、長江、漢江、丹江及淮河皆發源於秦嶺;秦嶺北麓,秦嶺之水從眾多峪口為黃河的主幹支流-渭河、洮河、南洛河等提供源源不斷的水源。據資料,秦嶺(狹義的秦嶺)水資源儲量220多億立方米,約佔黃河水量的1/3,陝西水資源總量的一半,是陝西省最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其中,秦嶺南坡水資源儲量182億立方米,約佔陝南水資源總量的58%,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區。秦嶺北坡水資源儲量約40億立方米,約佔關中地表水資源總量的51%,是渭河的主要補給水源區,也是西安市等主要的水源地的補給區。
據統計,從2014年12月到2019年12月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已經向北京、天津、河北和河南等省市提供了258億立方米的水,受益人口接近6000萬。秦嶺就像矗立在中國大陸中央的一座巨大的「水塔」,滋養著無數的中華兒女。
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對確保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保護好中國的中央水塔,是生活在秦嶺之中和秦嶺腳下的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