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分權:皇權至上模式下的制衡遊戲

2021-01-15 History心發現

分權理論絕不是西方的專利。

在寬泛的尺度下,權力分散和制衡的理論,並不是孟德斯鳩第一個提出的,甚至也不是西方人首先提出的政治理論。在古代東方的專制體制下,君主們非常熟悉如何運用各種手段來控制下屬,對他們來說,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讓屬下們彼此爭鬥、彼此競爭、彼此猜疑、彼此妒忌,如此一來,這些下屬都會將主要精力用於和同僚「纏鬥」,為了在競爭中勝出,他們必然會向高踞寶座的統治者逢迎諂媚,搖尾乞憐。這樣一來,君主們的皇位就更加穩固了。

也許,當人類社會出現君主或相應政權的同時,類似的權力制衡原則就已經產生了。這是在權力鬥爭中如影隨附的寄生物,也是權術手段的必然結果。慢慢的,這樣的帝王權術被逐漸固定了下來,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慣例或章程。

軍事權的制衡

對叢林法則的古代帝國而言,最重要的權力始終是兵權。

在古代中央王朝,對兵權的制衡,也始終是皇帝們最優先的考慮事項,有兵權就可為所欲為,兵權旁落則意味著大勢已去。

歷代帝王都非常重視對兵權的掌控,特別是繼唐和五代十國亂世之後的宋朝,由於其開國君主趙匡胤本就是靠奪取兵權上位的,宋朝統治者們深知軍隊的重要性。正因如此,篡位沒幾年,趙匡胤就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

從此,宋朝開啟了其極力打壓軍事將領的立國原則,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全面碾壓軍隊的高官。這也體現在宋朝的軍事制度上。

宋朝時,三軍統帥自然是皇帝本人,在平日,樞密院在名義上是軍隊最高指揮機關,分別統領禁軍和廂軍;率臣,為禁軍出徵或鎮戍時臨時委任的將帥,統領地分屬三衙的禁軍。

可以看到,宋朝時,研究軍事決策、平時指揮軍隊,以及戰時將領的權限都被限制的很清楚,以免出現一個部門或一個強人就能調動並指揮軍隊的情況出現。

如此還不足以令宋朝皇帝們心安,北宋的更戍法更是規定軍隊定期更換駐地,而將帥不隨軍轉移。因此出現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現象,這也導致宋朝軍隊的戰鬥力每況愈下。

和宋朝一脈相承,大明則有將不專軍、軍不私將的「優良」傳統。也就是說,一個將領不能長期帶領一支軍隊,以免這支軍隊成了該將領的私人部曲,不服從朝廷的權威。

具體操作上,戰時,兵部奉皇帝旨意調軍,任命領兵官,發給印信,率領從衛所調發的軍隊出徵。戰爭結束,領兵官繳印於朝,官軍各回衛所。完全做到了「戰管分離」。

和宋朝的將不識兵兵不識將一樣,儘管這樣的軍隊戰鬥力越來越差,但也保證了軍權無法威脅到皇權,皇帝的高枕無憂才是最要緊的第一要務,多打幾次敗仗,也無傷大雅嘛。

對地方上,明朝各地要員明確區分軍事和行政職能。由總督負責軍務,巡撫掌管民事,兩者互相監督、互相制衡、互為掣肘。才不至於像唐朝的節度使制度那樣,讓地方勢力坐大。

可見,由唐及宋再到明朝,皇帝們對軍權的掌控越來越牢固,像南北朝和隋唐之際屢屢上演的權臣幹政,武裝造反等情況也少了很多。這也是皇權進一步牢固的第一步。

科舉制和皇權的集中

除了軍事方面,皇權尋求對國家各個層面的絕對掌控。在隋唐以前,世族大家一直是皇權的有力競爭者,儘管他們表面上臣服於皇帝,但私下裡擁有極大的勢力,對皇權的長治久安形成了極大的威脅。也正因如此,科舉制應運而生。

科舉制的本意,按朱元璋的話說,是讓「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

除了僵化天下頭腦,收攬天下人才,科舉的另一大作用,就是架空一度威脅皇權的世家大族。

漢魏以來,中央帝國選拔官吏往往使用舉薦制,也就是所謂的「舉孝廉」。現實情況中,「舉」出來的孝廉往往是世家子弟,魏文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更是強化了世家在帝國人事上的天然優越性和壟斷性。到了南北朝,隨著皇權的衰落,這樣的情況愈演愈烈,當時的文豪左思就留下了這樣的詩句:

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這是對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社會景象的辛辣白描。

這樣的情況,對窮苦看不到希望的底層人自然很不利,對皇權也同樣不利。正如孟德斯鳩所說,君主制和專制制度的重大區別之一,就是「去中間化」,也就是去除穩固的中間階級。一旦去掉了中間的釘子,那麼就再也沒有什麼能限制皇權的專制了。

利用科舉制,皇權有了更充裕的人才來源,也掐斷了豪族對帝國官職的壟斷。事實上,皇權和底層聯手對付貴族的例子,在人類文明史中屢見不鮮,比如薩珊皇帝就曾利用民間的馬自達派來反對宗教貴族。但當荷姆茲達成了自己的目的之後,代表底層的馬自達派也就像夜壺一樣被塞進了床底。

對於底層來說,科舉儘管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或中彩票還要難,但畢竟有了翻身的一丁點指望,而這點指望,正來自於天子的垂恩,這也就使他們更加感恩戴德,體沐皇恩了。

他制衡手段

除了科舉制,魏晉以降,帝王們用了很多手段以圖達成削弱世家的目的。

比如,讓比較小的官,身居要職。在曹魏明帝時,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少府楊阜上疏,欲省宮人諸不見幸者,乃召御府吏問後宮人數。吏守舊令,對曰:「禁密,不得宣露。」阜怒,杖吏一百,數之曰:「國家不與九卿為密,反與小吏為密?」帝愈嚴憚之。中書舍人即其中的代表。

顯然,在漢魏之際,九卿的權限還較大,並不太忌諱那些在皇帝身邊如後宮主管、黃門侍郎之類的小官。這也令皇帝們「嚴憚之」。為了解除皇權這方面的限制,最好的辦法自然是加強那些

漢魏時,中書舍人只是一個小官職,但因位近至尊,掌傳宣詔命,所以地位日趨重要,到了南朝劉宋時期,中書舍人可「入直閣內,出宣詔命,凡有陳奏,皆舍人持入,參決於中,實權日重,中書侍郎之任遂輕。」

中書舍人慢慢架空了原本位高權重,對皇權形成一定製約的中書監。與此過程對應的,則是原本的三公九卿職位逐漸職能化,原本是決策層,如今決策是在皇帝的宮闈之中和幾個密友商定,九卿六部慢慢淪為了橡皮圖章和執行機構。

到了明清,這樣的結構則充分定型,並於清朝的軍機處達到了頂峰,軍機處儘管凌駕於所有正規部門之上,但仍只是皇帝決策的執行和諮詢機構。通過這樣的制度設計,清朝的皇權集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

除了這些機構,皇權還很擅長利用宦官和外戚進行權力制衡。整個東漢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外戚和太監的奪權史,並最終以地方豪族的崛起而告終。對於生養在深宮的皇帝來說,他們最信賴的,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太監,而不是外面滿口「之乎者也」的士大夫們。太監無法生育,也就意味著他們無法將權力傳給下一代,也就永遠不會有「改朝異姓」的危機。

此外,相比於朝臣,宦官對皇權的依附性更高,往往換個皇帝,某個太監的地位就會受到極大的變動,因此他們也絕對會為對自己有利的皇帝出死力。

明朝是利用宦官制衡外臣最「成功」的朝代,儘管明太祖朱元璋有明確的祖訓:後宮不得與政。但後世明朝皇帝卻天才的設計出了一套讓宦官也能「依法」參政的制度流程。掌握硃批大權的司禮監,不僅能和內閣分庭抗禮,甚至還隱隱凌駕於內閣之上。但在皇權日熾的明朝,宦官再怎麼坐大,也始終只是皇權的一條狗,崇禎上位之初,就能隨意處置大權在握的魏忠賢即是明證。

小結

作為古代全世界最為成功的專制皇權帝國,龐大的中央帝國的歷史,就是一部「精彩絕倫」的權術史和厚黑史。通過不斷的「分權制衡」,皇帝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皇權也最終獲取了至高無上的超然地位。

諷刺的是,在西方,分權制衡理念,則成了現代國家形成的淵源。這其中的原因,其實並不難解釋,中國式的分權制度,主要是為了制衡屬下,並不以理性的法律為準神。而西方的分權理念,則是建立於理性的法律之上的,其目的是限制當權者的權力過大。出發點不同,手段不同,思路不同,結果自然也就大相庭徑了。

相關焦點

  • 正略諮詢:集團化能源企業的組織模式和管控模式分析
    ,基於地理位置差異,各分/子組織的獨立性更強、分權程度更高。集團化能源類企業在原有領域的不斷擴大形成跨地域的同業擴張,如石油化工、天然氣、煤炭等傳統能源企業,主業大多在區域式的組織結構下運作。矩陣式組織結構是現代項目管理常用的組織模式,由縱向和橫向的管理部門交叉形成矩陣,多適合於一些重大項目的攻關。
  • 鄭永年:討論中國模式,首先必須去政治化
    【11月20-21日,第九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在上海召開,本屆論壇的主題是「中國改革,世界機遇」,將邀請各領域、各學科的中外專家學者和意見領袖,共論世界背景下中國的改革。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也應邀參加了此次論壇。
  • 泰陵典型的北鬥七星式葬式,無上皇權的象徵!
    最神奇的是把剛剛所有的路線連在一起你,會發現那是北鬥七星的路線,而北鬥七星最上方的那顆星是紫薇帝星也稱北極星,它是象徵當地無上皇權的,而泰陵雍正皇帝的寶頂是恰好與北極星重合的,所以後來人也稱泰陵雍正皇帝的神路是典型的北鬥七星葬式,每一個建築都代表著一顆星,也代表著雍正皇帝的無上皇權。
  • 漢末宗室嬗變史:論皇權的地域衰減
    外姓軍閥的行為模式,已經充分證明了此觀點的適用性與普遍性。本文主要就「劉姓宗室」的立場變化,來進一步探究「皇權隨地域變遷而衰減」的論點。也可以視作對前文的補充。從事實來看,不僅外姓軍閥如此,劉姓本宗亦然。他們並未因為與漢帝源出一脈,就更加忠心;反而因為佔據宗室名分,更加迫切地謀求割據甚至稱帝。
  • 資料:鐘擺效應系兩黨制下權力制衡的一大定律
    看上去,民主黨取得了壓倒性勝利,但對其影響也不能估計過高,畢竟這不是總統大選,而分權體制下兩黨政治的一大定律就是權力制衡的鐘擺效應——當共和黨把它的精英人才都推到政府部門的高官位置上時,其在國會的留守部隊必定後防空虛,如果填補的是新生力量,倒也可能一鼓作氣,拿下參眾兩院;但一旦當政日久,淳樸心態便不免被權力所侵蝕,加上對手兵強馬壯兼採哀兵戰術,這仗往往是未打先輸,果真打起來,像這次共和黨臨選舉之前還玩宣判老薩死刑的把戲
  • 西方人不解,中國有幾千年的王朝歷史,為何卻沒有保留王室?
    1640年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迅速建立起來,由於改革的不徹底性,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最終結果建立起來的是與眾不同的君主立憲制,在這樣的制度下國王作為虛君仍然存在於英國社會之下。除了英國之外資本主義世界同樣也有很多國家在資產階級革命下建立起君主立憲制。
  • 東漢大儒的尷尬:外戚幹政,皇權爭鬥,儒學困在了學術和皇權之間
    由於東漢時期豪族階層和儒學的結合更加密切,豪族與皇權的關係也進入了新的階段——學術與皇權的關係不總是和諧,這就導致東漢的儒學數次遭遇冷落,也將東漢大儒們困在了學術和皇權之間。 1、外戚權傾朝野,皇權爭鬥不絕。 不僅先漢受呂氏家族影響禍及近百年,東漢也深陷外戚幹政的泥沼中,1400多年前的漢順帝在宦官的擁立下以廢太子繼承皇位的這段傳奇歷史(堪稱東漢版奪門之變),便是由許多政權都深感頭痛的宦官和外戚幹政的問題。
  • 劍靈3D模式 快門式立體眼鏡特效展示
    【中關村在線遊戲資訊】2月25日消息:相信不好玩家注意到了,大熱的網遊《劍靈》系統設置中的圖像設置中有3D顯示器設置,然而卻很少有玩家體驗過3D效果下的劍靈是什麼感覺吧,最近就有玩家使用快門式立體眼鏡向玩家展示了劍靈3D模式下的效果,實現效果的配置為:NV顯卡+NV專用顯示器+NV3D快門眼鏡。
  •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領銜,《咬文嚼字》公布2020年度十大流行詞
    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新冠疫情給人民群眾的生命和健康帶來了嚴重威脅,全國人民緊密團結,積極投入到史無前例的抗疫鬥爭中。習近平總書記做出指示,要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全國人民勠力同心,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社會經濟發展加快恢復。
  • 電子風潮-TRON文化一瞥(下)_網路遊戲新聞_17173.com中國遊戲門戶站
    所謂極客,就是指那些醉心於電子遊戲、網絡、最新數碼產品、跑團桌遊、科技發明等等高智商的宅人,他們多半不善與人交流,對社會不滿,有技術至上的精英思想。對於無法體驗到虛擬世界魅力的普通人,這些極客有種魔法師看待麻瓜的優越態度。這些人正是最初《電子世界爭霸戰》的狂熱追捧者,他們最先感覺到了影片帶來的電子美學魅力。正是這些極客把TRON文化發揚光大,使之與主流文化相融合。
  • 破除「SCI至上」背景下一流科技期刊發展的若干思考
    破除「SCI至上」背景下 一流科技期刊發展的若干思考本文通過分析該文件印發的背景、給科技期刊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提出科技期刊在破除論文「SCI至上」的背景下應注重擴大學術影響力,塑造良好的學術聲譽;回歸期刊出版本質,服務科學研究;開放辦刊,與國際接軌,建設一流科技期刊。
  •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到底是多大的官?
    之後,在評論區留言,讓我再介紹一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於是有了本文,粗淺拙見,請多指教。在上下幾千年的歷史變革中,想解釋清楚「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要先說什麼是「三省六部制」。我有兩條觀點要首先說明:1. 搞管理首先要解決「誰說了算」的問題!歷史上有作為的帝王都會加強中央集權,此時帝王讓誰掌權誰就掌權,官小權重、官大無權、另設官職、多官分權等集權措施是普遍做法。
  • 從用愛發電到聚光燈下:中國式獨立遊戲的發展
    獨立遊戲成為遊戲界的熱詞後,大家才發現,國產獨立遊戲早在2016年末,就悄然進入了媒體的視野中。 萌芽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艾希(ICEY)》。   這款遊戲在2016年與2017年的交界上線,創造了超過百萬級別的銷量,曾經被大量媒體所報導。出色的遊戲素質是《艾希》成功的基石,也因此,獨立遊戲開始被各種大廠所重視與扶持。
  • 《幽浮奇美拉戰隊》遊戲模式介紹 遊戲模式有哪些?
    > 幽浮:奇美拉戰隊 > 正文 《幽浮奇美拉戰隊》遊戲模式介紹 遊戲模式有哪些? 幽浮奇美拉戰隊遊戲模式有哪些?遊戲即將於今日解鎖,在正式解鎖前,這裡給大家帶來了一段幽浮奇美拉戰隊遊戲模式介紹,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 陰間遊戲發揚中國文化,試驗品就獲全球好評?
    今年,隨著《中國式家長》在手遊界的強勢回歸以及《太吾繪卷》在STEAM平臺的大火,宣揚中國文化的遊戲逐漸被拉回了遊戲圈子的"暴風眼",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都開始嘗試接觸這種類型的遊戲。這一現象也讓很多懷揣夢想的遊戲人確定了他們想要製作國風遊戲的信念。
  • 尚方寶劍:至高無上的皇權象徵,真的可以先斬後奏嗎
    尚方寶劍的來歷尚方寶劍一般是文學作品或民間百姓的叫法,官方的叫法應該是「尚方劍」,它是指中國古代皇帝收藏在「尚方」的劍。那麼「尚方」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由於尚方寶劍只能是皇帝使用,所以從它製造之初便被賦予了皇權和特權。正所謂「見寶劍如見天子」。尚方寶劍的權力自漢朝至唐朝,被賜予尚方寶劍的官員還沒有不請示皇帝直接殺人的權限。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後,開始施行尚方寶劍,賜予極少數高級將領「如朕親臨,執法專殺」的權利。
  • ...權力制衡的博弈:行政訴訟管轄規則創製及其結構功能主義價值》
    基於訴訟制度的演變,可將我國訴訟結構抽象為三種歷史模型:1、行政結構主義訴訟模式。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訴訟模式中,司法職能與行政職能相融合,訴訟結構沒有獨立存在的空間。筆者稱其為「融合性結構」,它在中國傳統政治架構中發揮著「統治型治理功能」。2、政法結構主義訴訟模式。新中國的訴訟結構以「政法模式」為特徵。
  • 經驗主義之下,「王權至上」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王在法下」的?
    在早期英國,封閉的地理位置、持久的舊制度背景下英國的「經驗主義」顯現無疑。「王在法下」的法制傳統和國家、社會權利結構日益變化。形成獨立法庭、興起職業給法官、推動普通法發展等,一步步的形成了英國司法獨立制度。充分的展現了整個民族的固有毅力、求實精神,這些都構成英國司法制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