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9日下午,維吉尼亞州的共和黨聯邦參議員喬治·艾倫正式宣布競選連任失敗,民主黨從共和黨手中奪回關鍵性的維吉尼亞州席位,一舉打破了兩黨在參議院票數的膠著狀態。至此,美國中期選舉塵埃落定。在100個參議院席位中,民主黨以51席比共和黨的49席獲得參議院的多數席位,4年來首次控制參議院。在改選的眾議院所有435個席位中,民主黨
以229席戰勝共和黨的196席成為多數黨。這是民主黨在1994年眾議院選舉失利後,時隔12年再次奪得對國會兩院的控制權。在36個州的州長選舉中,民主黨從共和黨人手中奪去了6個州,執掌美國50個州中的28個,地方議會也多是民主黨佔先。
看上去,民主黨取得了壓倒性勝利,但對其影響也不能估計過高,畢竟這不是總統大選,而分權體制下兩黨政治的一大定律就是權力制衡的鐘擺效應——當共和黨把它的精英人才都推到政府部門的高官位置上時,其在國會的留守部隊必定後防空虛,如果填補的是新生力量,倒也可能一鼓作氣,拿下參眾兩院;但一旦當政日久,淳樸心態便不免被權力所侵蝕,加上對手兵強馬壯兼採哀兵戰術,這仗往往是未打先輸,果真打起來,像這次共和黨臨選舉之前還玩宣判老薩死刑的把戲,就實在太過拙劣,結果自然不妙。不過,美國錯開的批次選舉是權力更迭的減震器,民主黨要完全奪回權力,固然要拿下兩院,兩年後是總統,再若干年最高法院,而這期間不犯錯是不可能的,共和黨又可以把蹺蹺板蕩回來。
儘管有這樣的「無形之手」在操弄政治平衡術,但在某個特定時期,還是會出現一方佔絕對優勢,而另一方完全式微,在短期內看不到東山再起希望的情形,或者當權一方影響力直墮,某項政策路線走入死胡同、將伴隨人亡政息的趨勢。如今中期選舉後就有人說,隨著伊拉克戰爭「罪魁禍首」拉姆斯菲爾德為國會敗選下臺,自詡為高人一等的保守主義在美國已是明日黃花,民主黨人將乘勝追擊,扭轉共和黨保守主義革命以來的施政方向,使美國向6年前被截斷的未來邁進而不是向20世紀初的傳統回歸,事實果真如此嗎?
保守趨勢將終結?
民主黨支持者當前的過分樂觀也許正如當初的過分謹慎一樣不切實際。中期選舉前幾個星期,民主黨領袖哈裡·裡德說,民主黨要想重新奪回參院,只能依靠奇蹟。裡德之所以對本黨如此沒有信心,是由於他意識到共和黨的「保守主義革命」方興未艾,後者雖然在伊拉克試驗場上遭遇挫敗,但在其它方面仍大行其道,沒有遭到強有力的抵制。
在美國,意識形態差異是兩大政黨的主要分水嶺。政治表面上是兩大黨輪流執政,但在社會深處,則是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交替發揮主導作用。保守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潮興起於19世紀中葉。從1854年至1932年,共和黨在美國政壇上居支配地位,而民主黨則甘拜下風。這72年間,共和黨控制白宮56年、參議院64年、眾議院50年。
1929~1932年大蕭條和羅斯福新政給自由主義復興創造了機遇,與之相應,保守主義式微。這62年間(1932~1994),民主黨控制白宮34年、參議院52年、眾議院58年。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從1955至1994年這40年間,眾議院一直為民主黨所控制。
在經歷了1932~1964年的低潮後,保守主義開始了復興的歷程。這個復興伴隨著共和黨的自身改革,而其改革具有脫胎換骨的性質,史稱「保守主義革命」。這場「保守主義革命」的核心內容就是告別過去30多年來的「共識政治」,即共和黨執政時,也奉行民主黨實行過的以國家幹預為主要特徵的自由主義政策。簡言之,這場「保守主義革命」就是要使共和黨保守化,與民主黨在政治上劃清界線。這場革命始於1964年戈德華特作為共和黨保守派代表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贏得總統候選人提名。此後,共和黨內保守派的力量逐漸上升。以1980年裡根贏得共和黨的提名併入主白宮為標誌,保守派在共和黨內戰勝溫和派,成了主流力量。不過,在1964~1994年這30年間,民主黨的自由主義雖然面對保守主義的進攻處於守勢,但畢竟餘威仍在,而且共和黨的保守化尚未完成,所以共和黨很難同時控制白宮和國會,尤其國會仍是民主黨的天下。
1994的中期選舉猶如一次「大地震」,共和黨人以一部「與美利堅的契約」(Contract with America)擊敗了民主黨人,從國會中的少數黨一躍而成為多數黨,把自二戰後重建時期以來一直屬於民主黨牢固陣營的南方搶奪過來,佔據了闊別40多年的國會山的領導地位,從而開始了新一輪真正意義上的「保守主義革命」。至此保守主義重新取得在美國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主導地位。到2000年,共和黨不僅繼續控制著參眾兩院,而且奪回了白宮。布希贏得2000年大選,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保守主義革命和共和黨的崛起,同時也標誌著保守主義又一次取代自由主義成了影響美國民眾思想的最主要意識形態。
此時的美國保守主義已經擊敗了自由主義,這也可以從第一屆布希政府的人員構成和內外政策中得到印證。當年裡根以絕對優勢擊敗對手,但鑑於自由主義仍有很強的影響力,以及黨內的溫和派仍有一定實力,為了搞平衡,不得不將許多溫和派人士拉進了政府,老布希就屬於共和黨溫和派。而布希以少數選民票並靠法院裁決入主白宮,卻組成了幾乎是清一色的保守派內閣,像鮑威爾這樣軍人出身的人卻不得不扮演溫和派的角色。民主黨人及共和黨溫和派對布希的保守主義政策雖多有批評甚至攻擊,但有強大保守主義勢力支持的布希對之置若罔聞。
於是,布希成了繼戈德華特、裡根之後共和黨保守主義革命的第三代旗手。而9·11事件則為保守主義和共和党進一步擴張實力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因為共和黨一向更重視安全問題,而且給人的印象是更善於處理安全問題。
再至2004年美國大選,保守主義和共和黨再次橫掃國會,全線飄紅:2004布希不僅以32個州286張的總統選舉人票戰勝對手克裡,而且還獲得5902萬的普選票,佔總選票的52%。這是繼1988年裡根一邊倒的勝利之後,又一位總統贏得超過半數的普選票。在布希旋風下,共和黨在參院增加了4席,形成55比44的優勢地位;在眾院增加了7席,形成234比200的多數,布希獨大、共和黨獨大的政治格局初步成型。此外,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威廉·倫奎斯特和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大法官桑德拉·奧康納一死一退,給布希提名保守派法官提供絕佳機會。這樣一來,共和黨囊括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確立了保守派一統天下的政治格局。
這樣的打擊使民主黨一度消極沉淪,看不到希望。要知道,在1932~1994年60多年的時間裡,民主黨只有一次失去對眾院的控制,而在此次中期選舉之前,民主黨已經是連輸6次!在1932~1994年期間有46年,民主黨在參院佔據至少10個席位的優勢,而在此次中期選舉之前,它已經連續10年成為少數黨。到2000年時民主黨在半個世紀內第一次未能控制一半以上的州議會;2004年大選後,其控制的州議會只有17個。在如此強勁的保守主義思潮影響下,有誰敢貿然斷言今年的中期選舉,民主黨就一定能夠大獲全勝呢?
2004年美國大選,世界大多數國家均眼巴巴地期待民主黨的候選人克裡能贏得大選,卻偏偏是讓布希創造了美國憲政史上新的紀錄,打破了美國父子總統常常是一任而終的政治詛咒,建構起超越民主黨甘迺迪家族的布希王朝!而且中期選舉肯定對總統及其所在的黨不利。美國歷史上自從1862年以來,在總統的第一任期或第二任期中,共經歷了36次中期選舉,但其中的33次選舉中,反對黨均在議院中獲得了進展。所以眾院前議長金裡奇11月10日向《華盛頓時報》表示:「我們必須承認,這是共和黨的失敗,而不是保守派的失敗。」其他共和黨人士也指出,雖然共和黨失去了兩院的控制權,但許多民主黨候選人贏的票數可說非常微小。有分析人士甚至稱,這與其說是自由主義重現勃勃生機,不如說是民主黨撿了共和黨的一個大便宜,而即便民主黨短期當政,其所奉行的政治哲學也難脫保守主義底色。如此說來,儘管今年中期選舉民主黨大勝,誰又敢斷言美國的保守主義又再從此式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