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鐘擺效應」嗎?
在心理學裡,一個人現在的情緒有多興奮,下一刻的心情就有可能更低落,大喜大悲的切換之間,人們的心理如同像「鐘擺」一樣擺動不定。
感情的等級越高,呈現的「心理斜坡」就越大,也就越容易向相反的情緒狀態進行轉化。
說白了,就是情緒波動大的人,容易「樂極生悲」。
生活中這類人有很多,越是手舞足蹈,興高採烈的人,越容易感到到失落,越是古井不波,言辭冷漠的人,外面的歡笑悲傷,都無法走進他的世界。
房地產市場,現在就出現了「鐘擺效應」。
克而瑞發布的報告顯示,2015年-2019年,全國住戶部門貸款餘額由27萬億元升至55.3萬億元,四年間實現翻倍,年均住戶部門貸款餘額增量都在7萬億元以上,且有加速增長的趨勢,佔據金融體系的半壁江山。
四年,在時間的長河裡只是一瞬,樓市卻在加速蠶食整個社會的信貸資源。
把眼光放長遠,銷售面積的表現同樣驚人。
2000年的時候,商品房儘管走出了第一步,卻還沒有流行開來,依然存在大量老公房、福利分房的居住形式,全國房地產的銷售面積只有1億平米。
到了2010年,全國銷售面積已經達到了10億平米的體量,相當於10年漲10倍。
到了2019年末,全部城市房地產銷售額已經無限趨近於16萬億,銷售面積達到了17億平米。
人站的越高,摔的就越狠,房地產也是一樣的道理。
前段時間央行發了個報告,關於居民資產負債調查的,其中顯示城鎮居民家庭戶均總資產317.9萬元,住房擁有率達到96%,相當於在100個人裡,96個人都有房,9成居民都有房子,甭管房子是老破小還是遠大新,是高層住宅還是多層老房,是房改房、安置房還是商品房,總之大家都有房子住。
人人有房的背後,是接盤者「青黃不接」。
根據西南財大報告顯示,從全國城鎮家庭新購房的目的來看,投資性需求佔了58.2%,改善型需求佔了26.7%,而首次購房的真剛需僅僅只佔到15.1%。
這意味著:10個人買房,真正沒房的首套剛需,可能只有2個人。
居民購房槓桿率從10%升至20%,花費了將近10年時間,而槓桿率從20%以下升至30%,只需2015年至2018年短短4年時間。
很明顯,房地產加速擴張的同時,購房者的負債也在急速增加,在收入增速無法跑贏負債增速時,巨額房貸必然會反噬經濟和消費,對其他行業形成擠出效應。
現在,房地產的「鐘擺」,已經開始出現「反方向擺動」的跡象,讓樓市舒緩下來,讓鐘擺的幅度降下來,減少對居民財富、實體經濟的衝擊,是調控的重中之重。
前段時間大家熱議的「內循環」,就是在房地產「鐘擺效應」下出現的。
內循環有兩個關鍵:
1,通過國產替代,完善技術和產業供應鏈,不再受制於人。
2,激發和做大內需,彌補外部需求的疲弱和不足,解除居民消費後顧之憂,釋放消費需求空間。
這兩條,都離不開房地產。
想在高科技領域有所作為,在資本市場,房地產就要給高新技術行業讓路。
事實上,在2019年,我國各行業上市公司股票發行額中,材料、生物科技、軟硬體等高科技產業均排名前列,而公用事業、地產發行額佔市場總額的比重均不到5%。
從科創板、註冊制到再融資、新三板、兩融新規的放鬆,越來越多的渠道在「引流」沉澱在房地產中的財富。
在「內循環」提出之後,房地產行業當然也要千方百計的去配合。
今年,我們看到了全面推進舊改,擴大租賃城市試點,近期10多個省市加碼調控,集體土地入市等等動作,說明房地產的長效機制,已經完成了底層構建,接下來會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
除此之外,從最近的風向來看,住房模式也發生了2個變化,值得留意。
1,現房模式被頻繁提及。
對購房者來說,最糟心的事情,不是房屋簡配,不按時交房,物業管理差勁,交房後的品質與預期不符。
也不是買房花了茶水費、號子費,被置業顧問一通天花亂墜的形容詞所迷惑。
最讓人難受的:是買的房子爛尾了。
在昆明,30戶居民住進爛尾樓上了熱搜,業主在樓前空地開荒種菜,毛坯的牆面,四處漏風的屋子,缺水斷電,沒有門窗,靠電瓶和蠟燭照明,在工地水坑取水做飯。
在石家莊,一個宣稱投資170億的超級大盤,已爛尾5年多,如今成了當地頗有名氣的「網紅」地標,不少年輕人來這裡拍寫真甚至婚紗照。
解決爛尾的辦法是什麼?當然是期房改現房了!
《經濟日報》在8月31日發文稱:預售制帶來的問題也十分突出,質量糾紛、延期交房、爛尾等情況頻現,廣東江門和海南已經開始嘗試現房銷售。
中青報9月2日發文稱:那些沒上熱搜的爛尾樓 只能一「爛」到底?文章裡有一句話:爛尾都往往與房屋預售制度有直接關係。
爛尾年年有,像這一次,引得多個央媒關注,還都把問題的癥結歸於「預售制」的情況,卻並不多見。
當然,現房模式「道阻且長」,「空手套白狼」的手法,是開發商發展壯大的不二法寶,也是房地產行業加槓桿的核心動力,貿然全面推行,必然會傷及行業自身。
海通塗力磊曾發布過一個報告,其中詳述了不同城市預售制的要求。
他們選用商品房預售條件均值這一指標,即根據該城市不同類型的建築物的不同樓高,而確定的不同預售條件(出地面層數的百分比)的加權平均值,均值越高,說明預售時點越靠後,預售要求越高。
根據抽樣,一線、二線和三線城市的預售條件均值分別為81%、78%和56%。
也就是說:越是核心城市,預售條件越嚴,三線以下的預售條件規定很寬鬆。
因此,未來一二線城市,極有可能先試點推廣現房模式。
道理很簡單,反正大城市現在的預售條件就很嚴,就算再收緊,也不會對樓市造成太大衝擊。
但三線以下城市就不一樣了,遍地的高樓,等著拍的宅地,大量的開發商資金鍊脆弱,如果採用現房「所見即所得」的模式,後果是短期無法承受的。
2,「新加坡模式」要來了。
近日,深圳公開表態:「新加坡是深圳學習榜樣,將來深圳市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
這個表態可不得了!
第一,這個表態異常堅決,接下來深圳走「新加坡模式」是板上釘釘的事。
第二,連具體的數字比例,住房的性質直接擺明給你看,說明胸有成竹。
新加坡模式是啥?
前段時間,在分析「公積金存廢之爭」的文章裡,藍白就跟大家聊過。
新加坡住房大概有146萬套,其中組屋有100多萬套,佔比高達70%,私人住宅只有20%多,一般新組屋價格僅為私人住宅市場價格的三分之一。
新加坡沒有土地財政,土地出讓金不能被部門和機構支配,必須作為儲備資金交納到國庫。
建屋土地局的資金,就是從儲備資金和公積金當中支取的,新加坡使用中央公積金為HDB提供建設組屋及為居民提供的低價房貸,居民在購買組屋及償還房貸時再提取中央公積金。
在公積金背後:是大量的保障房供給,針對富人的高額房產稅,不計成本的財政補貼,高度成熟的土地制度,高達90%以上的住房自有率,世界排名前列的人均GDP。
敢為天下先的深圳,學習新加坡再合適不過了。
示範區的重點,就是「示範」這兩個字,深圳做成了,其他地方也能做成,有城市打了頭陣,全面推廣也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這兩個變化,是從住房商品化、商品房預售制20年以來的第一次,目前還只是在萌芽階段。
但,有一句話叫「風起於青萍之末」,大時代的變遷,往往都是在微細不易察覺之處發源,最終影響數代人的命運。
叔本華說: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與倦怠之間擺動。
原來我不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現在懂了。
這次,希望房地產的鐘擺能穩定下來,別再搖來蕩去。
我們這輩子,也就這樣了,只希望下一代不為房子而感到焦慮,買到便宜的現房,住進租金低廉的房屋,年輕人去創業,去旅行,去做真正的「後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