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到底是多大的官?

2021-01-09 行俠夢

前些天,有網友讀了我的一篇《「開府儀同三司」到底是多大的官?》之後,在評論區留言,讓我再介紹一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於是有了本文,粗淺拙見,請多指教。

在上下幾千年的歷史變革中,想解釋清楚「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要先說什麼是「三省六部制」。我有兩條觀點要首先說明:

1. 搞管理首先要解決「誰說了算」的問題!歷史上有作為的帝王都會加強中央集權,此時帝王讓誰掌權誰就掌權,官小權重、官大無權、另設官職、多官分權等集權措施是普遍做法。

2. 歷史上沒有作為的帝王,都是「說了不算」或者「根本不敢說」或者「根本不懂說」的傀儡。此時實際主政者讓誰掌權誰就掌權,實際主政者身處哪個職位,相應部門的權力就大。

凡是對以上兩條看不明白的朋友,您再往下讀也是浪費時間。專制主義的統治者總要防止臣屬權力過大,為避免威脅到中央集權,那麼就有了「摸著石頭過河」式的改革,管理體制改革正是權力的碰撞與再平衡,「三省六部制」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削弱、消亡的。

千古一帝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毫無疑問,他是說一不二的帝王,他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原本諸侯國的土地併入中央政府管轄,地域面積和所轄人口成倍擴張,由中央任命的官員也隨之大量增加。為加強皇權,秦始皇不設「三公」,僅以丞相(有時稱相國)管政務,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為副丞相,主管監察。以三者輔政互相制約。

漢高帝劉邦在推行郡縣制方面部分承襲秦制,特別是保留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這樣的高官。那時候丞相作為百官之首,權利很大,人們常說「封侯拜相」,是真「拜相」。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皇帝對丞相說:「朕,後宮佳麗眾多,實在抽不開身,國政就有勞丞相了!」當然了,歷史上有的皇帝玩兒的起,有的皇帝玩兒不起,劉邦就玩兒不起,他最多對蕭何說:「他娘的,又有人造反了,老子出去平叛,你看好家。」

丞相權重的情況一致持續到漢武帝,面對大權在握的外朝(丞相府),漢武帝要削弱以丞相為主的行政權,才設置中書機構和以大將軍為首的內朝,專門處理軍國大事。並以原屬「少府」的尚書來傳達內朝的決議,交給外朝逐級貫徹落實。

提及「少府」一詞,這裡補充介紹一下。「少府」是服務於統治者私人生活的職能部門,戰國時期就有設立,秦漢沿置,主要功能有兩條,一、為統治者管理私財,二、負責為統治者的衣食起居、遊獵喜好等提供物質和服務。

秦朝在「少府」下設尚書,主管文書、典籍。發展到漢武帝時期,「少府」機構已經十分龐大,屬官眾多,甚至超過掌管國家行政事務的機構,尚書也隨著內朝掌權,以「傳話筒」的身份登上政治舞臺,因為尚書掌握機密要政,為便於出入後宮,漢武帝又用宦者擔任尚書一職,稱為「中尚書」,簡稱「中書」。

漢武帝之後,多位由宦者擔任的中書均專權弄事,為朝臣所惡。到漢成帝繼續加強皇權,廢除了由宦者擔任中書的慣例,改任士人為尚書,初置尚書員五人,尚書由「傳話筒」轉變為「辦事員」。因尚書的官署在宮禁內而稱為臺閣,故有尚書臺之稱。

東漢光武帝劉秀,鑑於西漢末年大權旁落於貴戚大臣,所以竭力鞏固中央集權,改革擴編尚書臺,凡機密之事全部交給尚書臺辦理,因而加重了尚書臺的職權。尚書臺權力雖重,但隸屬於「少府」,臺官職位卑微,皆由皇帝挑選幹練之士充任,便於皇帝控制,工作效率極高。

東漢和帝以後,統治者大多是弱君幼主,實權常被外戚和宦官所掌握,尚書臺隨之被手握實權的外戚、宦官所左右。

建安十三年,曹操自任丞相,這時候是曹操「說了算」!他把原隸屬於「少府」的尚書臺所轄辦事機構,如吏部曹、選部曹等尚書諸曹該為自己管轄,通俗一點說就是把「尚書臺」搬進了丞相府,至此,又將漢武帝建立的內朝掌權轉變為外朝掌權。

曹操受封為魏王后,在設置官僚機構時,又設立了秘書省,以協助自己處理機密文書。魏文帝曹丕即位後,極力削弱相權,以尚書所轄官員眾多、權力過大為由,拿曹操設立的秘書省為基礎改設中書省,掌管機要,起草和發布詔令。改秘書為中書,與西漢時用宦者充任的中書不同,其官員皆由士人充任。從此以後,中書省與尚書臺並立。

後來,由東漢末年設置的「侍中寺」,也作為「少府」當中發展形成的另一隻力量也登上了歷史舞臺,並命名為門下省。

門下省本來是皇帝的侍從、顧問機構,任職長官稱「侍中」。秦漢時期就有設置,內外朝官均可獲得此種稱號,凡加此官號者,便可出入宮禁。侍中由於在皇帝左右﹐有代皇帝「省閱尚書事」的責任,因此能參預國政。

西晉時,為了繼續加強皇權、削弱相權,門下省的作用更為明顯。到了東晉以後,已經形成了一種制度,即皇帝頒發詔書,一定要先通過門下省,從而形成了門下省的審核權。

到了隋文帝統治時期,他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和內侍)的中央官僚體系。三師、三公只是一種榮譽虛銜。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五省之中,只有尚書、門下、內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樞權力機構(秘書省類似於後來的館閣,掌管圖書典籍。內侍省則是一個專門的宦官機構,掌管侍奉宮掖)。三省互相牽制,共同向皇帝負責。其中,決策者為內史省,長官稱內史令;審議者是門下省,長官稱納言;處理日常政務的機構是尚書省、置尚書令、左右僕射各一人,下設吏、禮、兵、度支(後改稱民部,也稱戶部)、都官(後改稱刑部)、工六部。這就有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均為相職。

唐代沿用隋制,武德三年,李淵將內史省改回古代名稱,即中書省。三省長官分別是中書省的中書令、門下省的侍中、尚書省的尚書令。三省分權,勢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自武德年間開始,為了三省之間協調行動,三省首長定期在門下省的政事堂議事。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說了算」,因他自己擔任過尚書令這一行政職務,之後無人出任尚書令,左右僕射成了尚書省的最高長官。

李世民為了加強對行政權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對三省六部制進行改革,以三省首長「品位既崇,不欲輕以授人」為由,皇帝逐漸使用一些資歷較輕的官員任相職。

唐高宗繼位,繼續對三省六部制進行改革,實際擔任宰相者,加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同中書門下三品」的稱號才能擁有行政權。漸漸的,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以及左右僕射這些宰相職務已經變成了一個崇高的虛銜。

「同中書門下三品」及「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都屬差遣性質,本身並無品秩,任此職者必另兼職事官街。凡五品以上職事官經過皇帝授權即可充任,不受資歷限制,這便於皇帝從中級官吏中選拔親信行使相權。

(感謝大家對行俠夢的支持,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能給予關注和轉發。)

相關焦點

  • 古代的九品官到底有多大?細數明清官職十八個等級
    品共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這就是後來官員品級的雛形。到了元明清時代,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品級制度,文武官皆分九品,各有正、從,實際上一共有了18個等級。一品:官職有太師,太傅,太保(也就是所謂的三公),還有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等;
  • 袁心玥轉會京津兩強已無多大可能,攜手劉晏含同丁霞匯合?
    袁心玥對於中國女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新賽季她加盟北京女排的希望幾乎落空,同時天津女排也已沒有了多大可能,難道她要攜手劉晏含共赴遼寧同丁霞匯合? 天津女排在明星對抗賽上宣布了朱婷的續約,雖然也曾有外媒表示袁心玥也會加盟,但第一天津女排沒有官宣,第二郎平等人同天津女排隊員們參觀展覽活動時,袁心玥同樣沒有現身,看來聯賽12冠王也很難成為袁心玥的新東家。
  • 江州 義門陳總世系
    公於唐文宗中葉,己是年邁之歲,舉家遷居德安(艾草坪)太平鄉常樂裡永清村(現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為江州「義門」陳開基祖,曾授江州牧,知德安事,宋天聖四年敕曾授江州牧,知德安事,宋天聖元年0023年)敕封晉國公。 陳曉;遷江西南安潭口。
  • 中國式分權:皇權至上模式下的制衡遊戲
    在寬泛的尺度下,權力分散和制衡的理論,並不是孟德斯鳩第一個提出的,甚至也不是西方人首先提出的政治理論。在古代東方的專制體制下,君主們非常熟悉如何運用各種手段來控制下屬,對他們來說,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讓屬下們彼此爭鬥、彼此競爭、彼此猜疑、彼此妒忌,如此一來,這些下屬都會將主要精力用於和同僚「纏鬥」,為了在競爭中勝出,他們必然會向高踞寶座的統治者逢迎諂媚,搖尾乞憐。
  • 既有蘇護死敵,又有神奇人物,東鬥星官如此安排說明什麼?
    說到這裡,咱們就不得不說另外一件事,那就是雖然蘇護的經歷也和黃飛虎差不多,在死後被封神。但是人家黃飛虎被封神的時候,雖然不是和一家人封在一起,但是黃飛虎和崇黑虎、文聘、蔣雄、崔英都是生死兄弟,宛如一家人。可是蘇護呢?雖然在死後被封為東鬥星官,但是和他一起被封為東鬥星官的人,和蘇護都是什麼關係呢?
  • 毀滅艾歐澤亞的蠻神巴哈姆特到底有多大?
    毀滅艾歐澤亞的蠻神巴哈姆特到底有多大? 在3000年前亞拉戈帝國向南方擴張領土,遭到了當地土著民族的激烈抵抗,其中包括遷徙到南方繁衍的七大天龍——巴哈姆特的龍群,但是在與亞拉戈軍隊激烈的戰鬥中巴哈姆特戰死沙場,受到無影的蠱惑,沉浸在悲痛中的巴哈姆特配偶——同為七大天龍的迪亞馬特與龍群召喚了巴哈姆特的蠻神,但是蠻神巴哈姆特並不是原本的巴哈姆特,蠻神只有更強大的力量與暴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