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家用電腦與遊戲》授權17173轉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文/電子騎士
>>電子風潮-TRON文化一瞥(上)
極客文化
雖然不及《星際迷航》和《星球大戰》那樣無處不在,《電子世界爭霸戰》卻也引領起了HI-TECH加LOW-FI風尚的宅男/極客(Geek)文化。所謂極客,就是指那些醉心於電子遊戲、網絡、最新數碼產品、跑團桌遊、科技發明等等高智商的宅人,他們多半不善與人交流,對社會不滿,有技術至上的精英思想。對於無法體驗到虛擬世界魅力的普通人,這些極客有種魔法師看待麻瓜的優越態度。這些人正是最初《電子世界爭霸戰》的狂熱追捧者,他們最先感覺到了影片帶來的電子美學魅力。正是這些極客把TRON文化發揚光大,使之與主流文化相融合。
科學宅男謝耳朵已逐漸將被時尚版的極客所取代
如今,極客已經越來越不純粹了,他們也許不再是呆若木雞的形象,反而變身為時尚潮人——穿著繪有《電子世界爭霸戰》風格圖案的T恤衫,玩著手機裡復古的小蜜蜂遊戲,欣賞著《生活大爆炸》裡的極客/宅男語錄……《電子世界爭霸戰》當時帶來的視覺奇觀和進入電子世界的想像力已經被流行化(也可以叫庸俗化)成了文化時尚符號。所以迪士尼會借著如今強大的電影技術重新拾起這個題材,由此,新潮和復古重疊變成了新的誘惑。
Tron風格圖案的服飾更是大眾文化時尚符號1
Tron風格圖案的服飾更是大眾文化時尚符號2
高概念電影
《電子世界爭霸戰》是一部早期的高概念(High Concept)電影,其魅力也正在於此。所謂高概念電影,就是指影片的根本不在於故事情節的緊張精彩,也不在於某個明星的魅力,甚至不在於畫面,它靠的是一個全新、獨特的概念來吸引觀眾。近年來比較典型的高概念電影包括《阿凡達》、《盜夢空間》、《科洛弗檔案》、《第九區》等。
80年代,影片發行之後,衍生的遊戲產品相繼面世,這其中主要是在街機和一些遊戲機平臺上1。
高概念電影打破了電影的舊式傳統,它不再依靠故事、明星或者宏大畫面來作為電影的基石。你可能會注意到,《阿凡達》和《盜夢空間》的宣傳完全集中在其新概念上,影片的成功基本也就取決於這個高概念是否成功,是否被觀眾所接受。《阿凡達》超級華麗的特效以及3D畫面其實完全是服務於」第一次真實展現外星世界」這樣一個概念的。而《盜夢空間》更是完全圍繞「盜取或植入他人夢境」的概念來設定整個影片,就連結尾欲停未停的陀螺,都是設計好的行為:如果觀眾因此有了「莊周夢蝶」式的聯想,產生出「我們是否生化在別人的夢中?」「這個世界到底是真實還是虛幻的?」這樣的疑問,那麼整部影片不就成了一次思想的植入(Inception)麼!
80年代,影片發行之後,衍生的遊戲產品相繼面世,這其中主要是在街機和一些遊戲機平臺上2
TRON-Like遊戲
《電子世界爭霸戰》是一部原創電影,但其風格非常接近遊戲。事實上,它也確實受到了很多遊戲的影響,尤其是街機上最早的「桌球」遊戲——雖然這個遊戲僅僅是黑白的簡單線條和點塊組成。1982年時電子遊戲才剛剛興起,連著名的「小蜜蜂」遊戲都還沒問世,Apple II已經是最神奇優秀的遊戲平臺了——事實上,APPLE II上當年有個Trace on功能, 就是TRON,如果要關閉程序追蹤,就得TROFF。這很可能是TRON的起源呢。據說影片中帶拖尾曳光的賽車,以及撞到對方曳光上就會粉身碎骨的競賽模式都是來自Apple II上的小遊戲Snake Game,也就是後來著名的手機遊戲「貪吃蛇」的前身。這種TRON的賽車模式後來被很多遊戲所效法,形成了大量的TRON-Like遊戲(例如Pink-Pony這款免費小遊戲)。迪士尼公司後來也自己推出了遊戲大作「TRON 2.0」,進一步推動了TRON-Like風。
2003年,稱得上大作的「TRON 2.0」在PC平臺上發售,這時候大家對當年影片所描繪的電子世界應該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但這樣一款新出遊戲本 身卻沒引起太多的關注1
你還沒有進入過TRON的世界麼?那至少你可以去影院領略一番。毫無疑問,新版的《創:戰紀》將帶來炫酷的觀影體驗,但我懷疑的是,老版《電子世界爭霸戰》那種純粹、技術、硬核風格,在新作中能再現出幾成呢?
2003年,稱得上大作的「TRON 2.0」在PC平臺上發售,這時候大家對當年影片所描繪的電子世界應該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但這樣一款新出遊戲本 身卻沒引起太多的關注2
附:Cyberspace電影
《電子爭霸戰》為科幻電影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從此,關於虛擬空間、使用計算機CG製作的科幻電影越來越多。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黑客帝國》和《第十三層》,電影還對這個神奇的空間做了哪樣的想像?在這樣的空間中,「真實」與「虛幻」是對立存在還是彼此交融?機器(尤其是電子技術)是否會帶來的新不平等?人類的主體精神是否會喪失而自己還茫然不覺?在這個世界裡,誰擁有技術,誰就能左右世界甚至人類的心靈。自由的喪失和人性的沉淪變得更加隱蔽。人們對虛擬世界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但疑慮和困惑一點也沒有減少。我們,已經半條腿跨入虛擬世界的子民們,每天的生活、工作,是正在把我們的想像變成現實呢,還是正在把現實變成想像?
創:戰紀
《刈草人》(The Lawnmower Man,1992)
約伯·史密斯是一個智力只有兒童水平的割草人,他定期為勞倫斯·安吉洛博士修剪草坪。安吉洛效力於一家政府秘密機構,負責為軍隊訓練高智能大猩猩。安吉洛與機構的合作出了問題,智障的約伯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決心以約伯為實驗對象,把他的智力恢復到正常水平。約伯在藥物作用下進入了一個虛幻空間,在那裡他變得隨心所欲,甚至犯罪殺人。慢慢地,現實與虛幻開始混淆,博士不得不來對付這個自己造成的恐怖的「弗蘭肯斯坦」。
改編自史蒂芬·金的小說,這個影片自然就具有了一種恐怖懸疑的氣氛。本片對後來的貢獻在於,它把「弗蘭肯斯坦」和「海德博士」的故事放到了虛擬實境中來闡釋。約伯在現實中只是個白痴一樣的人,而在虛擬空間中卻能成為上帝。雙重世界帶來了人格的分裂,也帶來了對真實世界的無責任感。這個恐怖故事的背後,蘊含了對網絡時代最初的警惕與疑慮。
刈草人
《六度戰慄》(Brainscan,1994)
一個缺少父母之愛的小男孩(《終結者2》中的小男孩愛德華·富龍主演)整日沉迷於恐怖遊戲。一日,他收到了訂購的遊戲光碟,在一個木偶般怪人的引導下,他體驗了殺人的恐怖和刺激。沒想到,一個鄰居真的死去了,死狀跟他在遊戲中遇到的一模一樣。然而他已經不能自拔,只能把遊戲進行下去……
本片改編自科幻小說《死亡遊戲》,本刊當年曾刊登過它,在讀者中引起很大反響。遊戲與虛擬實境的關係,虛擬世界的行為 對人的影響一直是科幻小說和電影熱衷探討的問題。一個人如果天天在虛擬實境裡橫掃千軍,打得血肉橫飛,那他會不會在現實中出現暴力傾向?不過要我說,本片 最有價值的地方還是在於它的嵌套式結構——男孩最後發現,他收到遊戲,進而在現實中殺人的種種作為,其實才是遊戲的情節呢。
六度戰慄
《強尼記憶術》(Johnny Mnemonic,1995)
2021年,世界出現巨大的電腦網路。幾乎所有的人都因為電磁波產生的環境汙染而致病。在這個世界裡,最重要的資源就是信息。由於黑客的猖獗,最重要的信息都是由人腦來傳送的。強尼就是這樣一個信息傳遞者。這一次,他傳遞的信息裡,包含著治療整個人類病痛的配方。各方勢力都在為爭奪這個足以控制人類的信息而大打出手。
本片的編劇威廉·吉布森本人就是寫「虛擬空間」的老祖宗,本片改編自他的一部著名作品。因此影片非常能反映出Cyberpunk流派的風格。在他們的筆下,未來世界混亂、骯髒,但到處充滿著超級的科技,這些科技多半與計算機、信息有關,而主人公就是那些數字世界的牛仔。影片本身拍得並不算非常出色,但其意義卻不容忽視:影片包含了「信息=權力」這樣一種思想,而黑客們的價值觀則要求「所有禁錮的信息都要被釋放」。從人腦接入網絡世界的方式到對真實 世界的描寫,《黑客帝國》中都能看到不少本片的影子。也是從這部片子開始,基努·裡維斯開始了他」救世主」(The One)的職業生涯。
強尼記憶術
《殺人硬體6.7》(Virtuosity,1995)
1999年,洛杉磯,政府執法技術中心開發出用於訓練警探的模擬機原型。這種虛擬實境模擬機裝載有最先進人工智慧技術。使用者通過追捕電腦生成的集人類邪惡於一身的罪犯席德6.7,來鍛鍊他們的偵探技巧。沒想到狡猾的席德6.7擺脫束縛離開了虛擬空間,進入現實世界作惡。前警察帕克·巴恩斯被 認為是最有機會制服席德6.7的人。在犯罪行為專家卡特的幫助下,巴恩斯必須穿梭於現實和虛擬世界,在新千年之前抓住席德。同時,巴恩斯在席德6.7身上 發現了殺害他妻子和女兒的變態殺手的影子。這場獵人的遊戲變得複雜起來,賭注也更加高昂。
由影帝丹澤爾·華盛頓主演的這部影片讓人聯想起國內一位作家王晉康的科幻小說《七重外殼》,因為本片的巧妙之處正是層層嵌套,把你以為的真實世界粉碎成虛擬實境。影片中虛擬空間裡的戰鬥能給人帶來輕微的暈眩感,就好像你來到了太空一樣。除此之外,它只是一部緊張的動作片,缺乏科幻電影中常有的反思精神。
殺人硬體6.7
《歷異》(eXistenZ,1999)
這是一款最新最酷的遊戲,玩家通過一個臍帶似的主機進入虛擬的遊戲空間。正當大家試玩體驗的時候,一群反對者高喊著「殺死控制者」之類的口號衝了進來。警衛泰德救走了遊戲的設計者愛麗拉,在她的影響下,兩人一同進入了遊戲世界。沒想到遊戲與現實似乎聯繫了起來,到處都是追殺和陰謀。泰德好容易從混亂中逃回了最初的地方,卻發現他剛剛完成了這個遊戲——這時候,被一種莫名其妙的力量驅使,泰德高喊著」殺死控制者」之類的口號,對著現實中的遊戲設計者舉起了槍!
本片在加拿大放映時的片名叫「未來的犯罪」,而「eXistenZ」這個詞本身更暗含了海德格爾哲學上的「存在」觀念。值得注意的是,本片裡的虛擬實境所採用的科技,是電子技術與生物技術的結合。當看到主人公吃完一條魚,把它組合成一把手槍,向敵人發射牙齒子彈時,實在能引起一種奇異的驚懼感。而從那些反控制的口號中,我們既體驗到導演克羅南伯格的反思精神,同時卻又感到一種對人類的嘲諷。這麼說,存在的真實與否就不僅僅在於物理層面上了。
歷異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