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面對失敗嗎?痛苦還是逃避

2020-12-05 楊繼東心理師

你敢面對失敗嗎?痛苦還是逃避

有的時候,我們會認為貧窮是父母造成的,小時候父母沒有教會我們怎麼賺錢,因為他們也不會賺錢。面對種種的失敗,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抉擇,是痛苦的煎熬還是選擇逃避呢?

前幾天接待一個來訪者,他是做快消品的,現在天天被人追債,根本就無心工作,想死的心都有了,問我怎麼辦?我問他敢面對嗎?他說連死都不怕還怕面對!真心不想做老賴。既然他有想改變的心態,我就幫他分析,先跟所有的債主溝通,分期還款。接著重整銷售思路,把不賺錢的店鋪關掉,把員工變成合伙人,集中一個賺錢的產品,找到突破口,努力幹下去,會殺出一條血路來的。

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面對,從而讓失敗變成恐懼。當你的恐懼感不斷增加,你的自信心就會越來越弱,做什麼事情都難成功,這也叫惡性循環。其實,失敗是一種心理暗示,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失敗就是自我設限

見過跳蚤的人都知道,它的後腿非常強勁,輕輕一跳就能跳起一米多高。有人做過實驗,把跳蚤放到一個不到一米高的罐子裡,並蓋上一個蓋子。一開始,每次跳蚤只要跳起來,就會撞到透明的玻璃蓋子。過了一段時間後,把蓋子拿開,發現裡面的跳蚤再也沒有跳到一米以上的高度。這就是「跳蚤效應」。

那麼人是否也有「跳蚤效應」?在我們身邊留心觀察,你會發現有的人對未來早就定好清晰並長遠的目標,而有人卻依舊把日子過得昏昏沉沉,沒有長進。目標清晰的人最後一定會獲得成功,沒有目標的人永遠活得窩囊頹廢。

在這世上,沒有什麼能比一個人下定決心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更令人振奮!如果一個人能為自己的理想去打拼,為之付出畢生的精力,總有一天會獲得你想要的。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股強大的能量,想要激發並調動這股能量,就必須不斷的突破、不斷的提升自我。很多人一生碌碌無為,並不是能力不夠,而是定的目標不足以激發潛藏在內心的能量。如果你要就一定有!

二、害怕失敗,也害怕成功

害怕失敗和挫折可以理解,可是面對即將到來的成功與榮耀,難道不應該歡喜嗎?為什麼會產生恐懼,甚至逃避呢?

關鍵點在於你不夠自信,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格去承擔那份榮譽,寧願放棄成功的機會,把自己縮到舒適區,都不會去爭取。同時也害怕別人的眼光聚集在自己身上,因為你覺得別人除了讚賞,更多的是嫉妒你,甚至攻擊你,所以你選擇跟他們一樣,做一個普通人。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害怕面對壓力,害怕承擔責任,就會連榮譽和成功也一同放棄。怎麼辦呢?

成長是人的一種本性,每個人都會成長,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克服恐懼和害怕的心理。無論成長還是成功,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要著急不要焦慮,只要盡力而為,哪怕失敗了,也是一種經歷。就算賺不到錢,也賺到了經驗。想要發揮自己的才能,就要有敢於到前方拼搏的勇氣。

失敗是一種常態,它不是猛老虎,用心的接納它、突破它、超越自我,才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面對需要勇氣,改變更需要勇氣,兩軍相遇勇者勝。【乙木心理學】

END

相關焦點

  • 別讓一次失敗就能帶走你的自信和激情!請不逃避正確的面對失敗!
    如果你現在是自己的事業失敗了。那麼先恭喜你,你在創業這條崎嶇的路上,雖然沒成功,但是你已經走了一半,那麼請堅持走下去。為什麼敢邁出創業第一步,卻不能面對失敗?有的人開始創業的時候能克服重重阻礙,從零開始建立自己的事業,卻在經歷了一次失敗後,選擇去逃避和自我催眠?不敢面對已經產生的結果?選擇當一隻鴕鳥?作為成年人,遭遇失敗時出於自我保護意識,會本能的為自己找各種能安慰自己的藉口。
  • 《手可摘星辰》,當面對挫折時,你會選擇逃避,還是直面?
    這部劇也讓我們對於這個問題進行思考——「當你面對各種各樣的挫折時,你會選擇逃避還是直面?」整部劇的主線雖然是圍繞著遊戲內測進行的,但是最主要的還是講述了這個情感問題。你的人生究竟是困難還是簡單,全看你的內心的選擇。在現實中,歷夏遇到了不想面對的情感問題,他與選擇逃進遊戲;但是在遊戲中,她又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沒得吃,遭打罵,還要嫁給殘暴不仁的陰公公,她又選擇了逃避,希望退出遊戲。
  • 你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時會刻意逃避還是勇敢面對?
    你能原諒我嗎?」的簡訊而輕生。 無獨有偶。同一天新京報還報導,6月6日,山西中北大學大二學生時某在補考中有作弊行為,被監考老師發現後沒收試卷,學生離開考場不久後墜樓身亡。時某留給媽媽的微信說,「媽,對不起。不要想我,我配不上。」 類似的事件各地屢有發生,這類新聞不斷見諸報端。
  • 面對挫折,你會是什麼樣的心態呢?是逃避還是勇敢面對?
    面對挫折,你會是什麼樣的心態呢?是逃避還是勇敢面對?人生道路曲折漫長,喜與憂、分與合、成與敗參半,多的是無奈、坎坷、無限的感慨至於是遺憾或悔恨。一切事在人為,只要你擺正心態,做好自己。只要不違背人性道德規範,不與大眾背道而馳,那你的人生還是有一定價值和意義的,最起碼你能做到問心無愧。偉大的富蘭克林曾經說過:寶貝只是放錯了地方的垃圾,因為它沒有處於發揮自身優勢的關鍵節點上。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各有不同,每個人都是有他自身的價值可言的,否則來到世間算什麼?
  • 你的記憶力不差,你可能是在「逃避」痛苦!
    在接觸很多這樣的人後,我發現事實並非這樣,每個人的記憶力都好,只是在潛意識裡,大腦在逃避。為什麼說「大腦在逃避」?在我們經歷一些不好的事情後,人是會條件反射般的「退縮」;而控制我們行為的大腦,就會潛意識幫助我們遺忘,因為遺忘才能避免痛苦。比如,在你剛入社會時,是不是感覺特別痛苦?因為學校跟社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 面對失敗
    各項任務必須要做到精益求精,所以經常會遇到各種失敗。」接著,童院士分享了自己遇到的最大一次失敗。那次,他負責一個航天項目。結果他用了8個月的時間,來處理這個工程的故障。8個月裡,他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無數的挫折,當時感覺真的走投無路了。但是,他仍然堅持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峰迴路轉,實現了設備的零故障。童院士說:「中國有句古話,車到山前必有路,只要你堅持,付出努力之後,事情總會有解決方案。
  • 面對人生挫折時的四個反應階段
    通過挫折反應圈的思維轉化,將無意識中的「回望過去、我沒有什麼,是障礙、現在怎麼幹」,逐一清除……第一階段是痛苦悔恨。當挫折來臨,使處於此類心境的人痛苦不堪,悔恨莫及,並在挫折中無法自拔。第二階段是逃避現實。雖然已經從極度痛苦的情緒中抽離出來,但是因為其對該挫折事件的體驗帶來了非常大的挫敗感,使之不敢面對生活中的各項挑戰,失去自信,無法擔當,遇到事情只想逃避,推託,擔心自己再次面對失敗,對未來產生恐懼,一蹶不振,就是形容人們無法面對現實,一直逃避,使得此類人只能活在幻想與假設之中,再無出頭之日。
  • 面對失敗你該怎麼翻身?
    面對失敗你該怎麼翻身呢?這篇文章你一定要用心看,最好轉發給你的親朋好友,關鍵時刻太管用了。首先送你一句話失敗不等於失敗者,失敗和成功就是手心和手背的關係,你跟那些厲害的人相比唯一的區別就是他們比你犯的錯多了幾次,他們比你多失敗的一次。
  • 面對死亡,逃避或恐懼是無效的,最好的辦法是:向死而生!
    而莊子呢,在他妻子死後,他開始很難過痛苦,但是隨後他就想明白了。一個人從無形中來,非常自然的過完了自己的一生,然後又從無形中去,這又什麼可悲傷的呢,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造化安排,於是他拿起盆子,不再哭泣,而是大聲唱了起來。此時的莊子已經悟透了死亡的真諦,已經看透了生死。面對死亡,我們採取逃避或恐懼的心理都是不行的,因為死是生命的歸宿,是自然的必然。
  • 挫折和失敗也是人生常態,父母要教會孩子正確面對,而非悲觀逃避
    結果,小寶先是轉頭看了看大寶,又轉頭看了看我,強忍著吸了一口氣,略帶哭腔但依舊是靜靜地說了一句:「你比我大,你打我,你不對,我聽媽媽的!」好理智的小孩兒啊!正因如此,一天一天的積累下來,小寶哭也哭過了,鬧也鬧過了,估計已然接受了這個現實,也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弱勢和不足。我不知道是應該更心疼他,還是應該更佩服他。
  • 鴕鳥心態,讓我們無法正確面對問題不敢面對問題
    ,也是一種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心理學通過研究發現,現代人面對壓力大多會採取迴避態度,明知問題即將發生也不去想對策,結果只會使問題更趨複雜、更難處理。就像鴕鳥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把頭鑽進沙子裡。事實上鴕鳥的兩條腿很長,奔跑得很快,遇到危險的時候,其奔跑速度足以擺脫敵人的攻擊,如果不是把頭埋藏在草堆裡坐以待斃的話,是足以躲避猛獸攻擊的。
  • 《關於痛苦的七堂哲學課》:無意義痛苦指向痛苦的終極意義
    在孩提時代,我不知道一切,只能逆來順受接受一切,享受一切,無論是愛撫還是悲傷,但在我生孩子第二次失去行動能力,無人照管我的時刻,我陷入了一種深切的無力感中,對如此死去的不甘心中,我一天天挺過來,保住了性命,成了一個極度虛弱的人,至今,不敢遠行,不能負重,但我要看著我的孩子長大成人,生龍活虎。
  • 學會微笑面對失敗與挫折
    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會有很多的坎坷和逆境,這些都是我們需要經歷的,失敗並不可怕,只有經歷過失敗,我們才能更接近成功,分享給大家,我們要努力去克服困難,這些都是我們人生的財富,它會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
  • 孩子害怕失敗怎麼辦?巧用「一張紙實驗」,培養敢於面對挫折的娃
    隨著孩子的成長,產生不願意主動去挑戰,在面對挫折或者失敗時會選擇逃避,從而影響未來的發展。可見挫折教育在孩子的生活中還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將來孩子在自己面對挫折時能夠戰勝困難,那麼這份歷程將會成為孩子寶貴的經驗,甚至很有可能會成為孩子的寶貴財富。而如果孩子沒有辦法直面挫折,不願意去接受挑戰那麼孩子的性格很有可能變得懦弱,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沒有自信心。
  • 孩子遇到困難只想逃避?面對典型的鴕鳥心態,3大方法或能改善
    人這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尤其是孩子們,由於年紀小,精力閱歷都還比較缺乏,在家長的羽翼之下成長習慣之後在遇到苦難或者挫折時,就會像鴕鳥一樣去逃避問題,躲在家長的身後,這就是所謂的鴕鳥心態。鴕鳥心態往往很常見,無論是成熟的大人還是懵懂的孩子都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不過,大多數情況下,出現在孩子身上的更多。
  • 生活的本質——論痛苦
    人只要有所追求,有所付出,有所回報,周而復始地獲得一個良性循環,這樣的生活不應該有痛苦,或者說應該算是比較輕鬆快樂的。正是因為我們相信這個理念,所以人持續地做夢,持續地追求,持續地得不到,持續地痛苦。那麼人不應該有所追求,不應該自己為自己做選擇嗎?
  • 鼓勵孩子克服困難,遇到挫折一起解決,而不是讓他們逃避
    孩子天生喜歡讓他們感到快樂的事物,他們內心總是在逃避挫折、困難,也選擇性地逃避所有讓他們感到痛苦的事物。他們習慣性地將眼光投向未來,憧憬未來的美好生活和快樂感受,因為這樣可以幫助他們逃避當下的痛苦,去尋求刺激、新奇的事物。
  • 逃避思維—遇到困難,別總想迎難而上,有時逃避才是最好的辦法
    他本來是迎難而上,儘自己努力去結識更多的女性朋友,但問題來了,雙方從認識到了解是需要好幾個月的,並且一次只能和一個女生嘗試交往,總不可能一次同時和多個女生交往吧,所以這也導致了他的時間過於緊張了,迎難而上的解決困難徹底失敗,折騰了半天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女朋友。
  • 長期單身的人會下意識逃避戀愛嗎?
    「長期單身的人會下意識逃避戀愛嗎?」 對稱振子天線: 網絡上:啊啊啊,好想談戀愛現實中:滾,你是個什麼東西,單身他不香嗎?
  • 《習慣逃避》:如何拯救你的迴避型人格?
    她在《習慣逃避》一書中帶領我們從「習慣逃避」走向「刻意面對」,給我們呈現了一個重新打開世界的過程。本書試讀 第一章別做那隻逃避的鴕鳥你不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1.現實生活中的你,是不是在表達意見或面對利益時,特別害怕與人發生衝突?為了避免與人發生衝突,你會刻意不發表自己的意見、主動犧牲自己的利益,以求與別人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