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逃避痛苦
生活沒有什麼本質。
有的僅僅是生存,以及生存的姿態。
生活之所以並不輕鬆而摻雜痛苦,
是因為不管是生存本身和生存的姿態,人都無法100%為自己選擇。
不能自己選擇,就帶來壓抑和痛苦。
但是話說回來,假設一個人充分選了他的生存方式,恐怕社會也無法不對他加以評頭論足。
而社會的評頭論足不僅在意識上,同時也在客觀條件上影響我們生存的姿態,而這才是人們無法對外界的聲音視而不見甚至過分關注的原因。
且不說憑個人的努力,能否得到他追求而得以滿足的東西,假如就是有一個人,什麼都得到了,那麼這個生存的姿態是不是很值得所有人羨慕?
從字面意思上,結合單純的想像來說,是的。人只要有所追求,有所付出,有所回報,周而復始地獲得一個良性循環,這樣的生活不應該有痛苦,或者說應該算是比較輕鬆快樂的。
正是因為我們相信這個理念,所以人持續地做夢,持續地追求,持續地得不到,持續地痛苦。
那麼人不應該有所追求,不應該自己為自己做選擇嗎?
上面我們討論的都是人如何為自己做選擇,選擇的阻礙,和選擇可能得到的結果。但假如有一個人,他沒有主見,全靠別人為他選擇,那麼他會比較快樂嗎?
在遇到一時無法解決的困難的時候,如果有個人能替我出謀劃策,我必然會感到安心和安全,這不能不說是幸運和快樂。
但是如果這個問題沒有解決呢?又或者現在我面臨的不是單個問題,而是例如人生方向之類的持續前進螺旋上升的選擇,
如果持續偶遇貴人相助,人生走向越來越順利的話,那麼也一定會很快樂吧?
說了這麼多,我發現,如果說人生是痛苦的,幾乎沒有人可以反對。但是如果說,人生是快樂的,卻要在前面加上許多的限定條件,許多的如果。
何必如此呢?
為什麼痛苦不費吹灰之力就降臨在人的頭上,而快樂卻好像總是要付出努力呢?
叔本華說,痛苦是肯定性質的,因此要避免痛苦;而快樂是否定性質的,所以不要總想著去追求快樂。因此,人生應該盡力避開痛苦,而不要去追求快樂。
但是最近我在懷疑一件事,痛苦是肯定的,快樂是否定的,這是誰發明的呢?是人類啊。對,我不說發現,是因為我覺得它並不一定是自然規律。
同一件事,發生在A身上也許是幸運,降臨在B頭上就是災難。那麼誰說痛苦就一定是肯定性質的?
我開始懷疑一件事,那就是人們不是為了追求快樂不得而痛苦,而是避免痛苦不成而加倍痛苦。
正因為痛苦只要來臨一次就在心上烙印傷痕,而快樂卻總是微不足道。人總是在追求更快樂的途中,從沒聽見有人想變得更痛苦。
為什麼呢?我們太看輕快樂了。
喝了一杯奶茶不算快樂,看了一部電影,喜歡上一個人不算快樂。
因為奶茶會發胖,電影會結束,喜歡的人會厭倦。
朋友們啊,快樂是不是來得太輕易了,所以我們心安理得地把它趕走呢?或者說我們對它不屑一顧呢?
而痛苦,痛苦就像盤旋在低空的禿鷲,仿佛隨時要啄食我們苟延殘喘的軀體。
如果痛苦離我們這麼近,痛苦使我們如此懼怕,那麼我們要如何逃避痛苦呢?
要多麼堅強,多麼理智,多麼幸運,才能讓脆弱的、愚鈍的、普通的我們,讓眾生全都逃避痛苦?
究竟,當一個年輕的充滿活力的生命初來乍到,就面對一個教他遏制欲望,逃避痛苦的理論時,真的能,真的能,真的就能,感到發自內心的幸福了嗎?
我認為叔本華說錯了,凡人不是因為追求快樂而痛苦,凡人正是因為無法逃避痛苦而痛苦啊。
(二)不存在的痛苦
晚上一到8點,我就開始很想吃東西,一般這種情況我不會去控制食慾。
誠然,我的意志力薄弱是因素之一,但更為重要的是,我不想去控制這種食慾。因為我一直以為胃感到空虛是頭腦和心靈感到空虛的生理反應,後者是我所懼怕的。
因為我太懼怕空虛,正如我太懼怕數學考試,所以在考試前我會忍不住吃巧克力。雖然我一點都不愛吃甜食,也根本不覺得巧克力好吃,我只是想緩解壓力。
不論是高高興興看劇的晚上8點,還是安安靜靜看書的半夜12點,麻辣香鍋、炸雞漢堡、海苔鴨舌都不是我的心之所向,都不是我追求的快樂。
它們不過是,緩解我以為的,即將到來的,心靈空虛的手段罷了。
所以不論是晚上8點突然開始點麻辣香鍋外賣的我,還是半夜12點從床上翻下在黑暗中窸窸窣窣撕開火腿腸包裝的我,都不曾是真的在追求快樂不得而痛苦。是痛苦先一步存在了。
它存在我過去的經驗中,現在想像中,將來的恐懼中。
如果我告訴你,這痛苦其實並不存在呢?
我剛才看到丁香醫生的一篇文章,說人類在生物時間的晚上八點左右尤其感到飢餓是由於濃度比白天更高的飢餓素所引起的,也就是說,這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也就是說,這不是由於我頭腦和心靈的空虛造成的;也就是說,這或許不是痛苦的徵兆。
我突然就覺得,以後每一個(劃掉,我儘量)突如其來感到飢餓的夜晚,我都可以做到不被食慾俘獲了。